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作出道德伦理判断的决定,只是我们从来没有停下来仔细的思考过。
在本书中,二十世纪美国最出色的伦理哲学学者Bernard Gert,提供我们一个最简要的公众伦理系统,即使是完全没有哲学背景的人都能了解并运用这个系统来帮他作道德决定。这个伦理系统是一般有道德性的人在作道德判断及伦理决定时所依据的。本书之公众伦理系统最大的贡献并不在于解决有冲突性的议题,而是当你徘徊在道德的十字路口时,它能帮你区分到底哪种决定是能被社会大众接受的。
相信任何人看完这本书后会更清楚身为社会一份子的道德责任,并能无悔的负起此责任。
作者简介
Bernard Gert
是美国达尔曼斯大学(Dartmouth College)伦理哲学教授。毕生从事伦理哲学的研究并出版专业丛书数本。他曾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讲,除了西方国家外,在亚洲他曾拜访过日本、韩国、印度及中国等地。
译者简介
江季璇
东吴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硕士
现任禾善社会工作师事务所负责人
淡江大学学生谘辅中心兼任心辅老师
县市政府儿少福利、家庭暴力、性侵害、性骚扰委员会委员
中华民国社会工作师全国联合会伦理委员
曾任县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主任、社工督导、社工员
中华民国社会工作师全国联合会常务理事
台北市社会工作师公会理事长
洪秀珍
美国东肯塔基大学刑事政策硕士
美国肯塔基大学社会工作博士班就读
现任肯塔基州勒星顿市政府社会工作高级行政官员
曾任美国家暴中心心理辅导员
非营利青少年团体单位执行长
序言
江序
洪序
导论
广义的定义
区别道德判断的特征
理性及人性
道德不一致的范围
伦理与文理的类推
第一部 道德系统
道德系统的特色
道德法则
道德理念
道德法则的一般特性
法则的解析
有关违反道德法则须受的处罚
为违反道德法则做辩护
对违反道德法则做辩护的两大步骤
道德德行和道德恶行
总结及测验
第二部 道德理论
道德辩证论
有道德感者的特质
有道德感者必要的知识或信念
非理性和理性
高度满足愿望的理性
客观的非理性行为
个人的非理性行为
理由与动机
所有的理由都有辩证力
理由与愿望
适当的理由
理性、道德论及利己主义
公平性
达到道德公平的两种哲学的企图
道德公平性的辩证
何以有道德的行为?
道德伦理是一个非正式的公众系统
政府角色在处理无法达到共识的道德两极
权利
没有唯一明确答案的道德结果
完整的道德理论
结论
流程图
理性流程图
道德德性流程图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公众伦理:在道德十字路口的抉择》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偏好。它给我带来的最深刻印象是,作者极其擅长营造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你仿佛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亲身经历那些故事,在感受那些人物的挣扎与抉择。书中对不同场景的描绘细腻入微,那些细节之处,无论是人物的肢体语言、内心的独白,还是环境的烘托,都恰到好处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个真实的道德困境。我发现自己常常会代入书中人物的角色,去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个问题。而一旦开始思考,就会发现事情远比想象的要复杂。书中提出的问题,并非指向某个具体的社会事件,而是触及了普遍的人类情感和理性冲突。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出于善意,也可能因为认知偏差或信息不对称而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多种可能性,去理解不同选择背后的伦理考量。这种开放式的探讨,让我觉得非常宝贵,因为它真正地激发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沉静中带着一丝张力的构图,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心中充满了期待。然而,翻阅了几十页后,我意识到这并非我原先设想的那种直接讲述案例、给出结论的“教科书式”读物。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种种道德困境,而这些困境并非非黑即白,往往是复杂交织、充满灰色地带的。作者并没有直接替我们做出判断,而是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场景,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去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去剖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深层道德意涵。这种“不给答案”的处理方式,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烈的求知欲,我开始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推理过程,尝试理解不同立场的人们为何会做出那样的决定。这本书挑战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道德决策并非一种技能,而是一种能力,一种需要持续培养和锻炼的思辨能力。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描绘的“道德十字路口”,并从中获得启迪。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挑战我既有认知,让我从全新视角看待事物的书籍充满兴趣,而《公众伦理:在道德十字路口的抉择》恰好具备了这样的特质。初读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理论性著作,但很快我就发现,它并非如此。作者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又一个精心构建的“情境”之中。这些情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巧妙地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可能。令人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任何形式的“指导”,而是抛出了一个又一个直击人心的“难题”,迫使我们停下来,去思考,去辨析。我发现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陷入沉思,试图去理解书中人物的动机,去评估他们行为的合理性,并最终审视自己的判断标准。这本书就像一个思想的实验室,让我们有机会去实践道德推理,去探索不同决策的潜在后果。它让我明白,道德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而所谓的“正确”选择,也常常是在诸多不完美选项中权衡的结果。这种深度的互动性和反思性,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
评分这本《公众伦理:在道德十字路口的抉择》带给我的体验,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曾对“公众伦理”这个概念抱有一定的距离感,觉得它离我的日常生活似乎有些遥远。然而,当我沉浸其中后,我才发现,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困境,其实无处不在。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直接进行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将那些复杂的伦理命题,以一种极其贴近人性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发现自己在阅读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其中,去感受那些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书中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简单的答案,而是需要我们去深入地思考,去理解不同立场和价值观的碰撞。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无论大小,都可能在“公众伦理”的这张大网中产生涟漪。这本书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而是给了我提问的能力,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以及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启发思考的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场与自我认知的对话。我原以为“公众伦理”会是一个比较宏大、遥远的议题,但读完一部分后,我发现它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以就近在眼前。书中通过一系列的引人入胜的场景,将抽象的伦理原则具体化,让我们得以在生动的语境中去理解它们。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划分为“好人”和“坏人”,而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在巨大压力或诱惑面前,普通人可能会出现的行为转变。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曾在不经意间面临过类似的“道德十字路口”,而自己又是如何应对的?书中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明确的对错之分,更多的是关于权衡、取舍和责任的讨论。这种模糊性,恰恰是现实生活中道德困境的写照,也因此让这本书更具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重要的不是找到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理解不同角度的观点,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味的书,每一次重读,或许都会有新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