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资料分析》说明了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该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分析工具,以及在分析概念性以及具有主观性的质性资料过程中,研究者所会遭遇到的独特挑战。作者在书中呈现了质性资料分析的主要步骤:资料蒐集、编码与分类,对于不同类型资料例如传记、叙事的分析方式、如何利用图表对资料作比较性的分析、发展主题性编码与资料分类,以及最重要的,电脑程式在质性资料分析上的应用。
作者强调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不同处在于,资料蒐集与分析的不可分。研究者应该在资料蒐集的过程中,借由撰写各种笔记、备忘录,以及研究日志,以期在资料蒐集的阶段就开始对于编码概念的发想、与其他研究者互相交流协助;持续的撰写能够帮助研究者确立资料蒐集的方向以及适当的分析架构。作者并且提出在质性资料分析与研究报告的呈现上,研究者必须要思索的研究品质与伦理议题。适当的匿名化以及质性资料保存的正确方式,是研究者保护研究对象、提供后续研究资料的责任与义务。
作者简介
Graham R. Gibbs
作者在大学时专攻数学并且在电脑公司工作,之后回到肯特大学取得哲学硕士以及社会学与社会人类学学士后学位。于1979年起在哈德斯非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任教,主要研究电脑辅助学习以及电脑在社会科学上的运用。
译者简介
吴佳绮
政治大学社会研究所硕士
序列丛书绪言
编者导言
关于本书
第一章 质性研究的特质
第二章 资料准备
第三章 撰写
第四章 主题编码与分类
第五章 传记与叙事分析
第六章 比较分析
第七章 分析的品质与伦理
第八章 从电脑辅助质性资料分析开始
第九章 搜寻以及其他使用软体的分析活动
第十章 整合
名词解释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事物本质、揭示深层原因的研究方法深感兴趣,而“质性资料分析”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我的工作经常需要处理大量的非结构化信息,比如访谈记录、用户反馈、甚至是社交媒体上的评论,而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处理这些信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洞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明白如何将这些零散的信息组织起来,如何从中识别出关键的主题和模式。我尤其关注如何进行有效的编码,以及如何根据研究问题来选择合适的编码策略。我也很好奇,对于那些规模庞大、内容驳杂的质性资料,是否存在一些高效的分析技术?这本书的厚度让我看到了作者的用心,也让我对它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为我点亮质性研究的道路。我曾经尝试过一些简单的文本分析,但感觉总是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弥补我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帮助我更自信、更有效地进行质性资料的分析。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事物本质、揭示深层原因的研究方法深感兴趣,而“质性资料分析”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我的工作经常需要处理大量的非结构化信息,比如访谈记录、用户反馈、甚至是社交媒体上的评论,而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处理这些信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洞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明白如何将这些零散的信息组织起来,如何从中识别出关键的主题和模式。我尤其关注如何进行有效的编码,以及如何根据研究问题来选择合适的编码策略。我也很好奇,对于那些规模庞大、内容驳杂的质性资料,是否存在一些高效的分析技术?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提供一些实践性的指导,比如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质性研究项目,如何进行数据收集,以及如何评估研究的质量。我曾经尝试过一些简单的文本分析,但感觉总是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弥补我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帮助我更自信、更有效地进行质性资料的分析。
评分这本书我抱持着相当高的期待,毕竟“质性资料分析”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魅力。我一直对那些无法被简单量化、但又深刻影响我们理解世界和人际互动的现象感到好奇。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纷繁复杂的质性数据海洋,教会我如何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洞见。我尤其希望能了解不同质性分析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例如,访谈资料要如何进行编码?焦点小组的讨论又该如何解读?民族志的研究成果又该如何呈现?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清晰的案例,让我能够“看得见”这些抽象的概念是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落地生根的。当然,我也关心如何保证质性研究的严谨性和可信度。毕竟,质性资料的开放性和主观性是它的特点,但也可能成为批评者诟病的焦点。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的各种策略,来增强研究的效度(validity)和信度(reliability)。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触及质性研究在伦理层面的考量,例如如何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如何处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往往会影响整个研究的成败。这本书的题目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希望能成为我在质性研究领域学习路上的重要助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现象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我始终认为,要真正理解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复杂性,不能仅仅依赖于冰冷的数据和统计模型。质性资料分析,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扇通往事物内在逻辑的大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睿智的导师,引导我如何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中进行探索。我特别渴望了解,当面对海量、多样化的质性数据时,研究者是如何一步步抽丝剥茧,找出其中的规律和意义的。这其中涉及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有哪些经典的分析框架?例如,我经常听到“主题分析”和“扎根理论”,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它们各自的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如何避免陷入“过度解读”或者“缺乏实证”的误区。我一直相信,好的质性研究能够提供深刻的见解,并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掌握那种“将数据说话”的能力,用严谨的分析来支撑我的论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我所观察到的世界。
评分坦白说,当初选择这本书,是被它“质性资料分析”这样一个既神秘又吸引人的名字所吸引。我一直觉得,生活中许多重要的问题,用冷冰冰的数字是难以完全解释的。比如,人们为什么会做出某个选择?某种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层逻辑?而质性研究,似乎就是打开这些“黑箱”的一把钥匙。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工具箱,让我知道在面对海量的文本、影像、声音等资料时,如何下手。是先进行主题分析,还是扎根理论?如何区分不同的编码方式?书中是否有提供软件使用的指南,或者至少是分析思路的梳理?我曾听说,质性研究的结论往往需要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我很好奇,如何才能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能够让研究结果引人入胜,具有说服力?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叙事策略,或者案例分析,让我能够领略到质性研究的艺术性。另外,我也想知道,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如何避免在分析过程中陷入主观臆断的泥沼?如何才能确保自己的解读是基于数据本身,而不是个人偏见?这本书的厚度让我看到了作者的用心,也让我对它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为我点亮质性研究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