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以与该丛书的其他部分共同使用,以针对质性研究方法提供整体性的介绍;也可以独立阅读,作为进行焦点团体研究的入门。焦点团体研究向来系社会科学中十分受到欢迎之搜集质性资料的方法。本书提供实事求是的建议,帮助读者规划并组织成功的焦点团体。作者探讨了使用焦点讨论的优缺点,并且展现出如何能有效地搜集并分析资料。
作者简介
Rosaline Barbour
丹迪大学(University of Dundee)公共卫生与基层照护学系教授(Professor in Public Health and Primary Care),并兼任丹迪大学「肥胖症研究团队」(The Obesity Research Group)成员。其研究兴趣涵盖医疗与社会服务。参与编辑《戏弄神话:爱滋病以及知识的社会建构》(Meddling with mythology: AID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并曾于诸多社会科学与医学期刊上发表着作。
译者简介
张可婷
英国城市大学资讯科学博士班,译有:《民族志与观察研究法》、《质性研究的设计》、《教您写出一本优质论文》、《做出有效的研究论文与计划》、《一步步教您做文献回顾》、《社科研究方法完全手册》、《性与举止》、《非正式化》、《社会学的基石》 (皆由韦伯文化出版)。
序列丛书绪言
关于本书
谢词
第一章 关于焦点团体研究法
第二章 焦点团体研究法之运用以及滥用
第三章 焦点团体研究法之根据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五章 抽样
第六章 规划与进行焦点团体研究的实务层面
第七章 伦理及参与
第八章 产生资料
第九章 开始整理焦点团体的资料
第十章 在焦点团体研究时所面临分析上的挑战
名词解释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条理性和逻辑性,每一章节都像是为读者铺设好的一块垫脚石,引领着我们一步步深入了解研究的精髓。从最初的研究设计,到具体执行中的每一个细节,再到最后的报告撰写,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他关于“小组构成”的论述,不仅仅是简单地说要选择合适的参与者,而是深入分析了群体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利弊,以及如何根据研究目的来平衡这两者。他甚至提到了在招募参与者时可能遇到的各种“陷阱”,以及如何巧妙地规避。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模板”和“清单”,比如焦点小组议程模板、访谈指南模板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减轻了研究者的前期准备工作,让我能更专注于研究内容本身。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掌握了一整套完整的“工具箱”,能够应对焦点小组研究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接地气”的研究方法论著作。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和“小插曲”,它们不仅让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更能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研究原则。比如,关于如何处理小组成员之间的冲突,作者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让我茅塞顿开。他解释说,研究者不是仲裁者,也不是裁判,而是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需要巧妙地利用冲突来揭示更深层次的观点和矛盾。此外,对于研究伦理的探讨也相当细致,作者详细阐述了保密性、知情同意等重要环节,并提供了实操性的建议,确保研究过程的合规性和尊重性。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还对不同类型的焦点小组进行了细致的区分,比如针对特定产品设计的小组、针对社会议题讨论的小组等等,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小组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注意事项。这使得这本书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新手还是有经验的研究者,都能从中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我从头到尾都被深深吸引。作者以极其生动的方式,将一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概念变得异常鲜活有趣。读到关于群体动力学的章节时,我仿佛置身于一场真实的焦点小组讨论之中,能清晰地感受到个体在集体环境中的互动、影响以及各种细微的情感变化。作者对研究者在引导过程中的角色分析也格外到位,那些关于如何保持中立、如何激发参与者深层思考的技巧,简直是实践操作的宝典。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结果解读的深入剖析,他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数据分析,而是能够穿透表面现象,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潜在的洞察。很多时候,我们进行研究,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很容易陷入对数字的迷恋,却忽略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微妙。这本书却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教会我如何将定量的数据与定性的理解相结合,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研究成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在进行研究时,思路变得更加开阔,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加透彻。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书,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收获。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焦点小组研究法一直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觉得它似乎有些“随性”和“不那么严谨”。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通过严谨的论证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向我展示了焦点小组研究法的科学性和独特性。他清晰地阐述了这种方法在探索性研究、概念验证以及用户体验研究等方面的巨大价值。尤其是在分析参与者非语言线索的部分,作者给出了非常精彩的解读,他强调要关注参与者的眼神、肢体语言、语气语调等,这些往往比语言本身更能透露出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他还提到了如何运用“共鸣”和“反思性倾听”来建立与参与者的信任,从而引导他们更坦诚地交流。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研究”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数据和理论的堆砌,更是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理解。这是一本能够提升研究者“软实力”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简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循循善诱的导师在耳边娓娓道来。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也没有僵硬刻板的理论陈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和极具启发性的思考引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提问技巧的部分,作者用了很多具体的例子来展示如何设计出能够激发参与者真实想法的问题,而不是那些流于表面的客套话。那些“开放式问题”和“探针性问题”的运用,以及如何避免引导性提问,都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还特别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他说研究者不仅要听到参与者说的话,更要听懂他们没有说出来的话,去捕捉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潜台词和情感信号。这一点对我来说触动很大,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说什么”,而忽略了“怎么说”以及“不说什么”所蕴含的信息。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过去研究中的不足,同时也给了我改进的方向和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