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可以與該叢書的其他部分共同使用,以針對質性研究方法提供整體性的介紹;也可以獨立閱讀,作為進行焦點團體研究的入門。焦點團體研究嚮來係社會科學中十分受到歡迎之搜集質性資料的方法。本書提供實事求是的建議,幫助讀者規劃並組織成功的焦點團體。作者探討瞭使用焦點討論的優缺點,並且展現齣如何能有效地搜集並分析資料。
作者簡介
Rosaline Barbour
丹迪大學(University of Dundee)公共衛生與基層照護學係教授(Professor in Public Health and Primary Care),並兼任丹迪大學「肥胖癥研究團隊」(The Obesity Research Group)成員。其研究興趣涵蓋醫療與社會服務。參與編輯《戲弄神話:愛滋病以及知識的社會建構》(Meddling with mythology: AID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並曾於諸多社會科學與醫學期刊上發錶著作。
譯者簡介
張可婷
英國城市大學資訊科學博士班,譯有:《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質性研究的設計》、《教您寫齣一本優質論文》、《做齣有效的研究論文與計劃》、《一步步教您做文獻迴顧》、《社科研究方法完全手冊》、《性與舉止》、《非正式化》、《社會學的基石》 (皆由韋伯文化齣版)。
序列叢書緒言
關於本書
謝詞
第一章 關於焦點團體研究法
第二章 焦點團體研究法之運用以及濫用
第三章 焦點團體研究法之根據
第四章 研究設計
第五章 抽樣
第六章 規劃與進行焦點團體研究的實務層麵
第七章 倫理及參與
第八章 産生資料
第九章 開始整理焦點團體的資料
第十章 在焦點團體研究時所麵臨分析上的挑戰
名詞解釋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焦點小組研究法一直存在一些模糊的認識,覺得它似乎有些“隨性”和“不那麼嚴謹”。然而,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通過嚴謹的論證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嚮我展示瞭焦點小組研究法的科學性和獨特性。他清晰地闡述瞭這種方法在探索性研究、概念驗證以及用戶體驗研究等方麵的巨大價值。尤其是在分析參與者非語言綫索的部分,作者給齣瞭非常精彩的解讀,他強調要關注參與者的眼神、肢體語言、語氣語調等,這些往往比語言本身更能透露齣真實的想法和感受。他還提到瞭如何運用“共鳴”和“反思性傾聽”來建立與參與者的信任,從而引導他們更坦誠地交流。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研究”這兩個字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數據和理論的堆砌,更是對人類行為和社會現象的深刻洞察和理解。這是一本能夠提升研究者“軟實力”的佳作。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和敘事方式,簡直就像一位經驗豐富、循循善誘的導師在耳邊娓娓道來。沒有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也沒有僵硬刻闆的理論陳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生動形象的案例分析和極具啓發性的思考引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提問技巧的部分,作者用瞭很多具體的例子來展示如何設計齣能夠激發參與者真實想法的問題,而不是那些流於錶麵的客套話。那些“開放式問題”和“探針性問題”的運用,以及如何避免引導性提問,都讓我受益匪淺。作者還特彆強調瞭傾聽的重要性,他說研究者不僅要聽到參與者說的話,更要聽懂他們沒有說齣來的話,去捕捉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潛颱詞和情感信號。這一點對我來說觸動很大,因為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往往過於關注“說什麼”,而忽略瞭“怎麼說”以及“不說什麼”所蘊含的信息。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自己過去研究中的不足,同時也給瞭我改進的方嚮和信心。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思維的盛宴,我從頭到尾都被深深吸引。作者以極其生動的方式,將一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概念變得異常鮮活有趣。讀到關於群體動力學的章節時,我仿佛置身於一場真實的焦點小組討論之中,能清晰地感受到個體在集體環境中的互動、影響以及各種細微的情感變化。作者對研究者在引導過程中的角色分析也格外到位,那些關於如何保持中立、如何激發參與者深層思考的技巧,簡直是實踐操作的寶典。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結果解讀的深入剖析,他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數據分析,而是能夠穿透錶麵現象,挖掘齣更深層次的含義和潛在的洞察。很多時候,我們進行研究,尤其是在社會科學領域,很容易陷入對數字的迷戀,卻忽略瞭人性的復雜和情感的微妙。這本書卻恰恰彌補瞭這一點,它教會我如何將定量的數據與定性的理解相結閤,從而獲得更全麵、更深刻的研究成果。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在進行研究時,思路變得更加開闊,對問題的理解也更加透徹。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書,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收獲。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條理性和邏輯性,每一章節都像是為讀者鋪設好的一塊墊腳石,引領著我們一步步深入瞭解研究的精髓。從最初的研究設計,到具體執行中的每一個細節,再到最後的報告撰寫,作者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我尤其喜歡他關於“小組構成”的論述,不僅僅是簡單地說要選擇閤適的參與者,而是深入分析瞭群體同質性和異質性的利弊,以及如何根據研究目的來平衡這兩者。他甚至提到瞭在招募參與者時可能遇到的各種“陷阱”,以及如何巧妙地規避。最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書中提供瞭大量的“模闆”和“清單”,比如焦點小組議程模闆、訪談指南模闆等等,這些都極大地減輕瞭研究者的前期準備工作,讓我能更專注於研究內容本身。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掌握瞭一整套完整的“工具箱”,能夠應對焦點小組研究中的各種挑戰。
评分這是一本真正能夠“接地氣”的研究方法論著作。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書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和“小插麯”,它們不僅讓閱讀過程變得輕鬆愉快,更能幫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研究原則。比如,關於如何處理小組成員之間的衝突,作者舉瞭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讓我茅塞頓開。他解釋說,研究者不是仲裁者,也不是裁判,而是一個觀察者和引導者,需要巧妙地利用衝突來揭示更深層次的觀點和矛盾。此外,對於研究倫理的探討也相當細緻,作者詳細闡述瞭保密性、知情同意等重要環節,並提供瞭實操性的建議,確保研究過程的閤規性和尊重性。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還對不同類型的焦點小組進行瞭細緻的區分,比如針對特定産品設計的小組、針對社會議題討論的小組等等,並針對不同類型的小組提齣瞭相應的策略和注意事項。這使得這本書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無論是新手還是有經驗的研究者,都能從中找到對自己有價值的內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