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三百講(中篇)

論語三百講(中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共分三冊,即第一冊是上篇,第二冊是中篇,第三冊是下篇。
  本冊中篇以〈泰伯第八〉為始,至〈子路第十三〉。

  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學習孔子?
  因為孔子的思想有以下幾個至今仍然行之有效的特點:
  第一,溫和的理性主義;
  第二,深刻的人道情懷。
  此外,還有樂觀的人生理想。
  瞭解孔子,不但是認識傳統的開始,也是探索人生方嚮的起點;
  而且還是正確實現人生理想的第一步。

  《論語》是我們目前所能找到的,最集中錶述孔子思想的一部書。它是由孔子的弟子編訂的。有子、曾子等人的學生負責編輯,所以在《論語》中,他們也被稱作「子」。「子」就是老師的意思。《論語》中的材料淩亂而簡短,往往背誦時很容易記住,但卻不明白何以要這樣說。本書從《論語》著手,係統地介紹孔子的思想,把《論語》裏適閤青少年朋友、適閤初學者的篇章一一加以介紹。

作者簡介

傅佩榮

  民國三十九年生於颱北。輔大哲學係畢業,颱大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颱大哲學係教授。近年緻力於在大陸推廣國學,曾在央視「百傢講壇」、鳳凰衛視「國學天空」、山東衛視「新杏壇」、東方衛視「世界文明講壇」擔任主講。2008年獲《21世紀經濟報導》評選為文化類「年度風雲人物」。曾獲教育部頒發教學特優奬,並榮獲國傢文藝奬、中正文化奬。論著豐富,寫作涵蓋哲學研究、人生哲理、心理勵誌等。著有《哲學與人生》、《柏拉圖》、《解讀五大經典》係列、《原來孔子這樣說》係列、《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係列、《不可思議的易經占蔔》、《易想天開看人生》、《儒道天論發微》、《儒傢哲學新論、《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等百餘種。詳細介紹請參考「象飛音樂工作室」flyinnmusic.pixnet.net/blog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中篇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顔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圖書序言

泰伯第八

《論語‧泰伯第八》第二章,原文: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意思是:

孔子說:「一味謙恭而沒有禮的節製就會流於勞倦,一味謹慎而沒有禮的節製就會顯得畏縮,隻知勇敢行事而沒有禮的節製就會製造亂局,隻知直言無隱而沒有禮的節製就會尖刻傷人。政治領袖對待親族厚道,百姓就會漸漸走上人生正途;他們不遺棄過去的友人,百姓就不會刻薄無情。」

這段話的內容顯然要分兩部分來分析。

第一部分是孔子指齣,四種德行都需要用「禮」來約束。四種德行,一是恭,謙恭;二是慎,謹慎;三是勇,勇敢;四是直,直爽;四者皆是優點,但若沒有禮來加以節製,其後果恐怕不堪設想。所以要記得,做好事很好,有心做就做吧,但是如果不知禮,不知分寸,可能會弄巧成拙。比如說,一味的謙恭,無論什麼事情包攬過來「服其勞」,而沒有禮的節製,最終會使自己非常勞纍,苦不堪言。所以,還是每個人都履行自己的職責和行為規範比較好。再者,謹慎而沒有禮的節製,就會顯得畏縮;若有禮加以節製,該做就做,便不會畏首畏尾。第三,隻有勇敢,也會有缺失,最後變成是製造亂局。我們常常說「群眾的年齡隻有十三歲」,因為一個人不敢做的事,一群人就敢做瞭,大傢互相壯膽,到最後製造亂局。所以,勇敢與製造亂局經常一起齣現。第四,「直」本來是好事,直爽、直言無隱。但如果一味的「直」而沒有禮的約束,就變成刻薄傷人瞭。

即令是善行,沒有禮的約束,都會導緻嚴重的後果。所以,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要知道規範。《禮記》裏提到「樂不可極,樂極則生悲」。一個人快樂過頭,就可能發生悲劇。我們經常在報紙上看到這樣的報導,說是幾個朋友去慶祝生日,酒喝多瞭,然後開車迴傢發生車禍。這就是樂極生悲。此外,不能放縱欲望,「欲不可縱,縱欲則傷身」。若縱欲,就會傷害自己的身體。所以,人生最難的就是如何約束自己。古希臘時代後期,西方有一個哲學流派稱為「享樂主義」,有時候也翻譯成「快樂主義」。一般人聽到享樂、快樂,會很驚訝,快樂也能當哲學?那誰不會呢!但是,當明白享樂主義最後的結論時,沒有人不感到訝異:真正的快樂是溫和的自我節製。比如,吃飯吃得很飽很飽,會使腸胃不舒服,自我加以節製,吃個七分飽剛剛好。真正的快樂,不是說樂一次卻帶來半年苦,那未免太慘,憑什麼能稱為快樂主義呢?快樂後麵帶來痛苦,不是自找麻煩嗎?真正的快樂是穩定地保持一種和諧的狀態。

孔子接著說:政治領袖對待親族厚道,百姓就會漸漸走上人生正途。因為政治領袖在高處具有領導作用,老百姓仰望政治領袖對待親戚朋友寬厚的風範,漸漸受瞭薰陶,社會風氣就會變得比較敦厚瞭。周朝初年,封瞭兩個大國,一個是魯國,另一個是齊國。魯國封給周公的兒子,齊國封給瞭薑太公。周公與薑太公兩位國之重臣在一起聊天,薑太公先問周公,你如何治理魯國?周公說:「尊尊親親」。尊敬值得尊敬的人,親近自己的傢族成員。聽到「尊尊親親」四個字,我們就知道,魯國人比較厚道,講究的是長幼尊卑、親戚血緣的關係。但是,談厚道,國傢就不大可能強盛,因為人纔如果不是同族、同宗的,便不一定會任用。魯國從來沒有成為強國,其根本原因就是立國政策是「尊尊親親」。相反的,齊國的薑太公說,自己的原則是「舉賢而尚功」。推舉傑齣人纔,崇尚有功勞的人。所以,在齊國,有能力的人就能齣人頭地。這也是齊桓公能夠首先在春鞦時代稱霸的原因。直到戰國時代,戰國七雄中還有齊國。周公說「尊尊親親」後,薑太公便說魯國從此衰弱瞭,恐怕一直都不會強盛。而薑太公講完「舉賢而尚功」之後,周公說齊國後世必有劫殺之君。何謂「劫殺之君」呢?就是後代當國君的,一定有人被劫殺。劫就是搶劫,殺就是殺害。果然,齊國傳到二十四世,就被篡位,國名未變,但是國君的血統已不同,不再是薑太公這一傢人瞭。而魯國一代一代傳下來,直到三十二世。這說明,立國精神決定瞭整個國傢的發展方嚮。

孔子提到的「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與魯國的傳統有關,他所追求的是和諧的社會風氣。不遺棄親朋故舊,百姓就不會刻薄無情。政治人物如果一旦當官,就把過去的親朋好友、學生統統丟在一邊。老百姓看他隻追求個人成就,毫不念舊情,也會跟他學,社會風氣當然不好!這也是後世罵《三國演義》裏的曹操「奸」的原因。曹操上颱後,公告天下,不仁不孝沒關係,隻有能夠治國用兵,就加以任用。如此一來,道德品質有問題的人照樣得到重用,造成魏晉時代整個社會風氣的不堪。

本章前半段提示大傢如果不用禮來約束,好事也會變成壞事,說明人的生命需要規範;後半段則說明政治領袖要注意上行下效的作用,這是落實於實際政治的觀察。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