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倾向的混乱让人痛苦挣扎;
有一双爱手却不离不弃,让人活出美好。
马里奥.伯格纳青少年时便挣扎于同性恋情感和基督信仰之间,上大学后确认自己的同志身分且「出柜」,沉溺在同志酒吧中。当他感染了性病,甚至将要被验证得了爱滋病前,他一唿求耶稣,便经历奇妙的医治。然而,耶稣基督对马里奥的拯救不是只在生理上,而是关于身心灵的「全人医治」;对马里奥来说,这就是从最深层的自我认同与性别认同上,重建整全的人格。
马里奥走过痛苦、破碎的人生,深知人性中的罪恶与软弱,但是,他更真真实实地经历到十字架上的爱与饶恕。他赤裸裸地敞开自己内心的挣扎,诚实面对战争、原生家庭,以及自我罪性所纠结出的难题,在圣灵光照下,历经多次认罪、悔改与医治。无论浮现出多么可怕的记忆、何等邪恶的思想,或是力不能胜的灵魂剧痛,马里奥知道「另一位住在他里面」的事实,这足以使他战胜内心竞技场上的野兽。如今,马里奥已经结婚,且育有五名子女。
本书不仅是马里奥的自我剖析与见证,同时也汇集了关于同性性倾向的理论与协谈建议,理论与实务纵横全书,交织出一首首感人至深的乐章。无论是一颗空虚匮乏、需要被爱浇灌的寂寞心灵,或是徬徨挣扎于性别倾向、遭受焦虑折磨的受伤心灵,透过本书,都可以看到拯救与医治的洞见、得到真正的安慰与盼望。爱,放对位置,一趟不会枉然的自我探索之旅,谨邀请您一同踏上。
本书附有「读后省思与问题」,可供教会及小组使用。
亚马逊网站★★★★★推荐
作者简介
马里奥.伯格纳(Mario Bergner)
出生于二次大战结束之后,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法国人。因着战争及种族矛盾,全家从欧洲移民至加拿大,后又移民美国,定居于威斯康辛州Brookfield。1984年在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密尔瓦基分校获得电影与剧场艺术学士学位(Broad area BFA in Film, Theatre and Art),接着在纽约与波士顿进修戏剧与发声法,并于此间「出柜」。在学业与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却几乎被验证得了爱滋病。然而,他经历了奇妙的医治,各项指数恢复正常,并选择跟随耶稣。1995年在宾州安桥圣公会三一学院(Trinity Episcopal School for Ministry in Ambridge, Pennsylvania)获得神学硕士学位,目前是「生命赎回事工」(Redeemed Lives)负责人,并在麻州Ipswich的圣公会希望教堂(Hope Chapel)牧会。
译者简介
陈冠妤
出生于台湾彰化县。美国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宗教学学士,伽略山神学院(Calvary Theological Seminary)圣经谘商学与圣经研究学硕士。译有《以色列谁之地》(道声)、《活在上帝的国度─上》(RBC Ministries)等。
黎安
曾经因同性性倾向问题离开教会,却于赴美进修期间遇见上帝,在神的爱中了解同性恋的真理,且得到医治。目前在商场上服事上帝,并就读于美国晨星大学(Morning Star University)之事工学校。
這次有機會接觸到這本《愛,放對位置:同性性傾向的醫治與盼望》,實在是個讓人振奮的消息。我本身並非當事人,但對身邊的同伴的經歷,總是抱持著一份關切。台灣社會對於同志議題的討論,從過去的壓抑到現在的逐漸開放,進步是顯而易見的,但隱藏在檯面下的掙扎與失落,相信依然存在。這本書的標題,特別點出了「醫治」與「盼望」,這兩點非常觸動我。我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在成長的過程中,或是在面臨社會壓力時,這些生命經驗所帶來的衝擊,以及如何透過正向的支持與理解,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力量。我認為,對於任何一種性傾向,能夠得到正確的引導與支持,並且在愛中找到穩固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些寶貴的啟示,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如何才能真正地幫助那些在尋求自我認同與歸屬感過程中,可能經歷風雨的朋友們,讓他們感受到溫暖、接納,並且充滿希望。
评分一直以來,對於性傾向這議題,我總是在新聞、社群媒體上看到各種聲音,有支持、有反對,還有許多我不太理解的論點。自己身邊也有一些朋友,他們對於自己的性向感到困惑,或者是在關係中掙扎,看在眼裡,心裡總覺得有點無力,不知道該如何提供真正的幫助。最近聽到有這本書出版,書名聽起來就帶著一股溫暖和力量,讓人好奇裡頭到底會探討些什麼。我很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不同的視角,去理解這些複雜的情感和生命經驗?尤其是在這個社會氛圍下,許多關於性傾向的討論常常陷入對立,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具同理心、更能讓人感到被理解的空間,而不是又增加另一波的爭議。身為一個在台灣成長的讀者,我深信,無論是什麼樣的生命故事,都值得被溫柔地看待和傾聽,我也期待這本書能成為那樣一個溫暖的港灣,讓所有感到迷惘、尋求答案的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與方向。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腦袋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這真的有『醫治』的可能嗎?」。我知道社會上對於同性性傾向的看法非常多元,有支持也有質疑,而「醫治」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是否要改變什麼。然而,身為一個在台灣生活了這麼多年的人,我也見證了社會對於不同群體的理解和包容,正在逐漸地進步。這讓我對這本書的「醫治」與「盼望」有了不同的想像。我開始思考,或許這本書並非是要去「改變」一個人,而是要幫助人們在面對自身的性傾向時,能夠找到一種內在的和解與平靜,進而擁有對未來的希望。在我們這個社會,有很多關於愛的討論,但常常忽略了,愛本身也是一種需要被學習和被引導的過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相對溫和且具有建設性的視角,讓讀者在理解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被賦予力量,進而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愛,放對位置」的安心感,這是我在台灣社會中,一直努力尋求的。
评分這本書名《愛,放對位置:同性性傾向的醫治與盼望》一出現,就讓我在心裡激起了一陣漣漪。我平常不太接觸這類型的書籍,但卻常常在網路上看到許多關於性別議題的討論,有時候看了真的會覺得很無力。感覺大家講的好像都對,又好像都抓不到重點,有時候還會讓人覺得更加焦慮。我一直覺得,無論是誰,在生命的旅途中,都一定會遇到一些挑戰,而「愛」這個字,更是如此。它有時候很美好,有時候也很複雜。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特別是「醫治」跟「盼望」這幾個字,我就覺得,這本書或許能帶給我一些不一樣的思考。我很好奇,書裡面會不會分享一些真實的故事,或者提供一些比較具體的方法,可以幫助大家去面對自己或身邊人的困境。畢竟,在台灣這個地方,我們都希望每個人都能夠自在地生活,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而這本書,或許就是提供了一個能夠讓我們更靠近這個目標的契機。
评分這本《愛,放對位置:同性性傾向的醫治與盼望》的光聽書名,就讓我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共鳴。在台灣,我們談論愛,談論婚姻,談論家庭,但對於「性傾向」這個議題,似乎總是有著一層難以言喻的距離感,或是潛藏著許多未被說出口的焦慮。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愛,應該是建立在理解和接納的基礎上的,而「醫治」和「盼望」這兩個詞,正好點出了許多人在面對自身或親友的性傾向時,內心深處最渴望尋找的出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細膩、更溫柔的視角,去探討這個在台灣社會中,依舊充滿討論空間的議題。我希望書中能夠帶領讀者,跳脫出二元對立的框架,去深入了解不同生命經驗的真實樣貌,並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療癒力量,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期許。在我們這個世代,能夠有一個這樣充滿善意和智慧的引導,實在是彌足珍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