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是当代经济社会中至关重要的行业,而银行业是金融业的核心部分。从全球来看,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银行国际化发展突飞勐进,虽然银行业在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但一般人,甚至新一代银行家对中国银行业历史的认识都十分皮毛。本书共八章,旨在寻找中国银行业的本源和脉络,抽丝剥茧,以史为轴,讨论中国银行业的方方面面。范围从认识银行的始祖票号、货币发展、讨论中国的外资、华资和中央银行,到更大的课题包括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如何从百年前中国的巨大变迁中走到今天?香港如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银行格局发生了那些变化?台湾银行业走的路和大陆又有什么区别?
本书选取的资料力求客观平实,期望在有限的篇幅内,以简单易明的文字及珍贵的历史图片,深入浅出地与读者一同分享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中具代表意义的人和事,鑑古知今,为大中华银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作者简介
区慕彰
区慕彰博士于香港理工大学商学院完成工商管理博士课程,专门研究企业管治及金融发展,进年开始研究金融业的发展史,区氏从事香港金融业逾40年,早于60年代中期入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NT ﹠SA)香港分行;70年代后期加入新鸿基地产集团,其后任职鸿□财务之董事及行政总裁。区氏早年曾任华资财务公司工会主席;註册接受存款公司公会会长;香港企管局的执行委员会成员;更曾被港府伟认为香港按揭证券公司的董事。区氏于今年3月退居幕后,现任新鸿基地产集团顾问。有关中国法律的意见。
罗文华
罗文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获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其后取得英国Brunel大学硕士学位、香港城市大学金融学理科硕士学位、澳洲Monasn大学商科(会计)硕士学位及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罗氏亦持有香港银行学会会士及美国註册管理会计师专业资格。他在保险及银行业工作逾30年,历任南洋商业银行副总经理兼董事及中银香港财务部总经理。罗氏曾任华商银行公会义务秘书、香港银行同业结算有限公司替任董事、香港大学会计及财务学系、香港城市大学经济及金融学系顾问委员会委员,现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并为香港银行学会考试评审委员会委员。
序1
我做研究工作及写这本书是受两位导师影响。首先是何炘基教授,他是我的硕士论文导师,除在课堂上的正规课程外,我也爱读他于《信报》发表的短文。有段时间,他的短文涉及「行为经济学」的内容,读后我会用电邮跟他讨论,学习他的心得。后来何教授将他的短文结集成书《情是何物》,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第一时间买来拜读。这是一本由经济学家写「情」的书,观点与角度有别于其他作者「煽情」的着作。我曾这么想,什时候我可以出版一本有意义的书呢?
另一位影响我的是辜飞南教授(Professor Ferdinard Gul),他是我的博士论文导师,我跟他学习严谨的学术研究,知道下笔从文不要花巧,尽量不用形容词,要句句属实,如属前人意见要註明出处,如属自己意见要有数据支持。我的论文内容主要探讨「企业管治」问题,而我的导师是这方面的专家,指导了我不少。论文撰述完成后,我发现学者的学术性长文往往只重在国际性的英文学术刊物发表,一般读者鲜有机会阅读;为此,我想写一本面向大众的书。与此同时,在我研究内地企业管治问题时,在搜集资料期间,我了解到中国的第一间股份制公司是于晚清洋务运动时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此外,还有「大清银行」如何演变为「中国银行」的相关资料。作为金融行业的从业员,这些资料激发了我追寻中国银行业发展史的兴趣。
我在金融界工作超过40年,朋友中有不少是同业先进,我也认识了不少较年青的银行家,与他们交谈时,我发觉他们对自己所属的银行的历史不甚清楚,对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更无从掌握。友辈中有资深的华资银行家或中资银行家,他们知道我对搜集银行业历史资料有浓厚的兴趣,都很乐意提供珍贵的资料,东亚银行彭玉荣先生曾向我提出宝贵的建议。在此,我谨向曾协助这项研究的同业先进敬礼。有数间具历史背境的大银行分别于上海及北京自设博物馆,有些只供内部高层培训及向特别贵宾开放。为了研究中国银行业发展史,我曾拜访数间大银行,有幸获银行高层安排参观了他们的博物馆,得到一些珍贵的资料,在此谨向交通银行上海总行的博物馆杨德钧馆长,以及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博物馆负责人李庆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
我在银行及金融界工作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后期于华资集团旗下的金融公司工作,因所属的公司不是银行,所以银行界的朋友视笔者为友人而不是竞争对手,亦乐于提供有关资料。相比之下,银行界虽有很多比笔者更资深的银行家,但他们若要搜集别间银行的资料,恐怕有不便之处。为此我不揣鄙陋,欣然开始这项工作,最终有幸游走各大银行,搜集资料,完成此项研究。此外,我更庆幸邀得资深银行家罗文华先生参与此项工作,他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是地道的香港银行家,而他长期于中资银行工作,对中国银行业发展史及展望有较持平的分析。
有些朋友阅读此书后,可能认为书内的某些章节不够详尽,某些史实仍有遗漏,我欢迎各界朋友以电邮赐教,若有机会出第二版时会加以修订。香港城大出版社之编缉曾谓,大多数作者出书前总会作多翻修改,务求达至完美,但可能因此一再拖延,错失时机。所以编缉的意见是用已搜集的资料去写好这本书,若觉得有遗漏,希望能在第二版时再修订。
最后,我要向曾指导以及协助我进行这项研究的教授、银行界的朋友、银行博物馆的联络人、城大出版社的编缉致谢。更要向曾任资料搜集的两位助手,包括上海复旦大学博士生许祥云及香港科技大学硕士陈亮亮致谢。最后,当然要向我的「老妻」致歉,完成了此项工作后,我们可出发作退休后的旅游了。
多谢各界朋友及读者的支持!
区慕彰
2011年7月
序2
我在大学时修读过货币与银行学,而且长期在金融界工作,故学友区慕彰兄(我们也曾同受教于何炘基教授及辜飞南教授 [Professor Ferdinard Gul])邀请参与中国银行史的编制,便一口答应,以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干下来,却发觉别有洞天,大有学问。
首先,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始于晚清,是现代化的一个环节,其后也和中国的经济,甚至军事、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范围很广,牵涉的层面很宽。银行史就是整体历史的一个侧面。
第二,很多事情以前以为知道,但其实只懂得皮毛,甚至完全不清楚,譬如中国第一家银行,名为中国通商银行,由大臣盛宣怀于光绪23年(1897年)倡议成立,比大清部银行还早8年;银行一词,则初见于太平天国重臣洪仁玕所着之《资政新篇》。
在我来说,编写本书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谨此抛砖引玉,祈请不吝赐教。
罗文华
2011年7月
這本《中國銀業發展史:由晚清至當下》,光是書名就讓人感覺到一股歷史的厚重感和時代的變遷。作為一個對金融史有著濃厚興趣的台灣讀者,我對中國大陸這樣一個龐大經濟體系的銀行發展歷程,一直充滿了好奇。從晚清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開始,中國的金融業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摸索前進的?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當時的錢莊、票號等傳統金融機構的運作模式,以及它們如何應對西方銀行業的入侵。又有哪些早期的中國銀行,例如像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這樣的先驅,是如何成立的?它們在當時的中國經濟發展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進入到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在建立現代金融體系方面,又經歷了哪些挑戰和嘗試?像是貨幣改革、中央銀行的作用,以及在動盪的局勢下,金融市場是如何運作的,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了解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連貫且詳盡的敘述,讓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中國的銀行業是如何一步步地從傳統走向現代,又如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與國家的整體命運緊密相連。
评分這本《中國銀業發展史:由晚清至當下》,實在是太引人遐想了!我一直覺得,要了解一個國家經濟的現在,絕對不能忽略它的過去,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且經歷劇烈變遷的國家。書名跨越的時間幅度相當廣,從晚清的封建王朝末期,一直到現在我們在新聞上常常聽到的各種金融巨頭,這中間的歷史厚度絕對不容小覷。我特別想知道,在晚清時期,中國的傳統金融業,像是錢莊、當舖、以及各地湧現的官商合辦的銀號,它們是如何運作的?又面臨了哪些來自西方銀行和白銀外流的挑戰?書中會不會有生動的案例,描繪這些傳統金融業者如何在時代洪流中掙扎或轉型?進入到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在建立中央銀行、發行貨幣、以及管理金融市場方面,又是如何一步步摸索的?我很好奇,當時的金融政策是否受到國際局勢,例如兩次世界大戰,或是國內戰亂的影響?又有哪些關鍵的金融事件,像是幣制改革、金圓券的失敗,或者是早期證券市場的萌芽,是影響深遠的?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歷史脈絡,讓我們了解中國大陸的銀行業是如何從最初的形態,逐漸演變成為今日我們看到的龐大體系。
评分哇,看到這本《中國銀行業發展史:由晚清至當下》,我真的太好奇了!畢竟在台灣,我們對中國大陸金融體系的發展其實有很多既有的印象,但深入的歷史脈絡卻不一定清楚。這本書的書名就非常有份量,橫跨了這麼長的時間軸,從晚清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一直到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現代中國大陸,這中間經歷了多少的變革與轉折,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帶過的。我尤其想知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的銀行體系是如何因應當時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情勢而演變的。例如,晚清時期,外國銀行的影響有多大?中國本土的金融機構又是如何萌芽與發展的?到了國民政府時期,中央銀行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又有沒有一些關鍵性的事件,像是貨幣改革、金融危機,或者重大政策的推出,對整個體系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計畫經濟時期對銀行業的運作造成了哪些根本性的改變?那改革開放之後,又是如何一步步地建立起我們今天看到的現代銀行體系,中間又克服了哪些挑戰?這本書如果能詳細地梳理這些過程,我想對於理解當前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以及金融市場的運行,會有非常大的幫助。我對於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早期的金融創新,或者是不同區域銀行發展的差異性,也充滿了期待。
评分這本《中國銀業發展史:由晚清至當下》,光看書名就讓我這個對金融歷史有點興趣的人眼睛為之一亮。畢竟,銀行業的發展往往是國家經濟實力演進的重要縮影,而中國大陸在這方面的歷程,絕對是相當複雜且充滿戲劇性的。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在晚清那個西方列強環伺的時代,中國的金融體系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尋求自立的。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像是早期官銀局、錢莊、匯兌業等傳統金融機構的運作模式,以及它們如何面臨近代西方銀行業的衝擊?我很好奇,在那個時代,中國的決策者是如何看待「銀行」這個概念的?又是如何嘗試建立自己的現代銀行體系?接著進入到中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在推動貨幣改革、穩定金融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有沒有一些像是法幣改革、黃金儲備、或者是與外國金融機構的合作等具體的例子,能夠讓我們窺見當時的金融困境與嘗試?而且,我一直覺得,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過程,跟其如何掌握與運用金融資源,絕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觸及到這個部分,像是蘇區時期的金融制度,以及建國初期對金融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些早期階段的探索,對於理解後來的發展,應該是非常關鍵的。
评分天啊,這本《中國銀業發展史:由晚清至當下》聽起來就像是一部宏大的敘事史詩,太有吸引力了!我一直覺得,銀行業不僅僅是數字和交易,它更是國家經濟政策、社會結構甚至權力運作的體現。書名涵蓋的時間範圍之廣,足以讓我們窺見中國金融業的完整演變軌跡。我非常好奇,在晚清時期,當西方金融體系開始滲透中國時,中國的本土金融力量是如何應對的?有沒有一些早期試圖學習西方模式、建立現代銀行的關鍵人物或事件?像是匯豐銀行、麥加利銀行這些外商銀行,在中國的經營對當時的本土金融業造成了哪些衝擊,又帶來了哪些影響?進入到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的金融政策,像是中央銀行的設立、貨幣的發行,以及為了應對內戰和外患所做的各種金融措施,是否成功地穩定了經濟?我希望書中能深入探討其中的細節,包括當時的通貨膨脹、外匯管制,以及對資本市場的影響。而且,從晚清到民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金融體系的變革往往伴隨著政治體制的巨大轉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清晰地梳理這些政治與金融之間的互動關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