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墨研賞

明清古墨研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古墨
  • 明清
  • 文房四寶
  • 墨藝
  • 書畫
  • 收藏
  • 鑒賞
  • 傳統文化
  • 工藝美術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賞墨、藏墨而至論墨,
作者以鑑賞傢之眼、蒐藏傢之心、研究者之筆,
形成一部賞析兼具的明清古墨研究專著

  墨為文房四寶之一。中國使用墨於繪畫與文字上的曆史,最早可上溯至西元2500年前,曆經數韆年來的發展,至明清時期,已自成一套賞墨、玩墨的美學。本書作者以自己蒐藏的170錠明清古墨與墨工藝品為主題,追溯其曆史,並詳加考訂、研究,形成全書十五萬餘言,圖六百多幀,分為明墨、清末附民國墨、殊墨三捲,以做為自己五十年來賞墨藏墨的研究總結。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獻辭(附英、法譯文)
捲首語(附英、法譯文)
論墨卮言

上捲 明墨
一、永樂雙龍「國寶」墨
二、宣德雙龍「國寶」墨 
三、羅龍文(小華)墨 
四、方於魯墨
五、程君房墨
六、吳左韆墨
七、葉玄卿「百順圖」墨
八、吳申伯「谿提金汁勝興」墨
九、小華「墨贊圖」墨 
十、孫瑞卿「神品」墨
十一、程公瑜墨
十二、方瑞生「天寶」墨
十三、方景耀「觸邪」墨
十四、人物圖墨筆筒

中捲 清墨(附民國墨)
十五、三韓龍門氏墨
十六、彭定求「福如東海」貢墨
十七、康熙養性殿藏「十八羅漢」墨 
十八、康熙新安堂墨如意 
十九、靳治齊「賜詩堂」墨
二十、宜洗堂「虞廷卿雲」墨
二十一、「雍正元年敬製」禦墨
二十二、乾隆墨
二十三、曹振鏞恭進「貢硃硯」墨 
二十四、翁方綱「登峰造極」墨
二十五、內務府製墨
二十六、曹素功墨
二十七、汪近聖墨
二十八、汪節庵墨
二十九、鬍開文墨
三十、五雲齋「雙竿比玉」墨
三十一、「甘棠」墨
三十二、「二喬並讀圖」墨筆筒 
三十三、劉墉「禦賜清愛堂」墨
三十四、汪進聖墨
三十五、銘園圖墨六錠: 怡情書史、春耦齋、豐澤園、天祿琳琅、水鏡齋、韶景軒
三十六、同治「禦製捉柳圖詩」墨
三十七、紫墨軒「神筆」墨
三十八、「小竹裏館主人」墨
三十九、知味齋「君子武備」墨
四十、鞠莊藥墨
四十一、「寶六瑞齋藏玉」墨
四十二、光緒年「鏤月開雲」墨
四十三、詹大有成記仿古集錦墨
四十四、民國元年紀念墨

下捲 硃墨
四十五、方季康造硃墨
四十六、汪懷泉「至寶」硃墨
四十七、硃企武「八吉祥」硃墨
四十八、陳其年先生硃墨
四十九、曹素功「禦賜」盤形硃墨
五十、曹數峰「紫玉光」硃墨
五十一、曹素功、汪近聖「圭璧光」硃墨 
五十二、堯韆造「韆鞦光」硃墨
五十三、德酬造「富貴圖」硃墨
五十四、引泉造「膺德堂」硃墨
五十五、毓東造「隃糜墨」硃墨
五十六、「雨亭清賞」硃墨
五十七、汪君奇「新安大好山水」硃墨(見附錄四)
五十八、汪近聖「青雲路」套硃墨(見附錄四)
五十九、汪近聖「名花十二客」彩墨(見附錄四)
六十、「棉花圖」硃墨
六十一、「禮親王定製墨式」硃墨
六十二、「元和鄒太史珍藏」硃墨
六十三、「存古堂法墨」硃墨
六十四、鬍開文正記集錦彩墨(見附錄四)

補遺
六十五、「程君房墨法」墨
六十六、詹素亭「歸去來辭」墨
六十七、曹素功敦記「青麟髓」墨
六十八、程怡甫「惜如金」硃墨

附錄
一 、清代鎸畫墨賞析
二、勸課農桑 情真意切—讀汪近聖「禦製耕織圖詩」墨
三、汪節庵「禦製西湖四十五景藏墨」鑑賞
四、集錦彩墨四種略說

跋語:楊培基、李森
參考文獻
附:作者曆年發錶論墨文目

圖書序言

捲首語﹝摘錄﹞

  早於西元二韆五百年前,古埃及人及中國人已能使用墨(包括石墨與煙墨)來書寫文字和繪畫。中國漢以前,古人多以竹挺點漆而書。漢以後,則以鬆煙桐煤製墨,以毛筆書字和繪畫。為便利存攜,乾墨成棒。用時以石硯盛載少許水,磨墨棒其上,遂生墨汁。晉以後,紙被普及使用,之後文人雅士稱墨、硯、筆、紙為「文房四寶」。其中尤以墨為重,因為墨的成份與製作方法,對書寫齣來的文字和繪畫之質與持久性均有影響。宋李孝美之《墨譜》,明瀋繼孫之《墨法集要》等著作,對墨的製作方法提供瞭不少資料。

  筆者的外祖係書香門第,詩禮傳傢,不乏筆墨書畫古器,兒時與母親前往,頗受薰陶。讀小學時,因考試成績優良,得老師奬賞筆、墨、習字簿。墨為學生墨,小巧可愛,惜不忍用,常留置數年,這或許可算作筆者後來愛墨、蓄墨的濫觴吧。六十年代初到北京高等學府執教鞭,節假日逛舊書店、舊貨店,遍遊首都名勝古蹟,觀摩各種文物展覽、研討,嚮精於汲古的師友求教,同時亦蒐集一些古墨(可惜後來在「文化大革命」 中都丟失瞭)。八十年代伊始移居香港,適逢香港一個特殊年代。其時直至九七年前後,香港經濟波動,人心惶惶,移民潮高漲,古董店紛紛歇業,各種古物大平賣,價錢一落韆丈(一位颱灣記者在其專書中驚呼:香港上環「齣土文物論斤賣!」)。此時又值內地改革、開放,許多內地貨流入,荷李活道、□囉街、深水□、甘肅街玉器市場等處,湧現眾多攤檔,專售內地流入的古物,如玉器、瓷器、竹木器、青銅器、字畫、古墨、日用古器等,雖然真贋不分,價錢極賤,然識者一眼便知其中有不少極具曆史價值、文物價值的珍品。

  見到許多有價值的文物淪落至此地步,筆者心痛之,而想有所救拔、保護。遂採取人棄我取、有心而隨緣的策略,縮衣節食,購藏一些價廉物美的珍品,墨是其中一項。筆者購藏古墨的對象,是一、名傢原製正品;同時亦入藏後製、復製以及精仿墨,這些墨品齣自名肆,製作精良,足以媲美原製,加上年代既久,極具收藏價值。二、墨工藝品,如供觀賞的裝飾美觀的大墨、文房清供墨。這類大墨多為著名套墨之零種,供市售,購者用作賞玩、炫耀或送禮,而藏傢多不重視。但這類墨品均齣自名肆,精心製作,富藝術美,且絕少僞冒。同時,墨工藝品前人雖有所收藏,但傳統上較受輕視,很少有人加以研究、著錄(翻讀明、清以來各種藏墨著作可知),長期遭到忽視,幾被遺忘,現代收藏傢亟需重視與開拓這個藏品係列(實際上存世量可能是非常少的),慧眼識其係藏墨的另一片天地。經多年措意和文玩界朋友幫助,得明清古墨雖僅百餘錠,然率為稀覯、銘心精品。

  古墨來歸後,筆者會下兩道功夫,一是詳加參訂與研究,去僞存真,深入發掘其文化內涵,令沉睡多時的墨品甦醒。二是撰寫或短或長的文字,其中重要的則寄往內地、颱灣、香港三地權威刊物發錶,讓已經甦醒的墨品重新與世人見麵,展現其迷人風采,不緻埋沒。現在本書齣版,乃是筆者近五十年集墨的總結,墨約一百七十錠,文約十五萬餘字,圖六百多幀,釐為三捲,上捲明墨,中捲清墨附民國墨,下捲硃墨;「論墨卮言」及附錄四篇,則是有關墨的論文。全書各墨研賞文字,大部分已在報刊雜誌上發錶,本書可謂隻是一個結集。筆者希望在為藏品作一總結的同時,亦與讀者分享藏墨的樂趣與真義,更多認識國粹、傳統墨文化的非常價值。至於書中訛誤疏漏及可駁議處,筆者誠惶誠恐,懇祈大方傢批評、指正。

  因藏品有七種元年—明天啓元年、清雍正元年、乾隆元年、嘉慶元年、光緒元年(乙亥)、宣統元年和民國元年—造的墨,故效清吳大澂清卿以各類藏品多少名齋,名寒齋一角曰「七元墨盦」。然清卿一代古文物大傢,藏□豐富,研究精深,成就卓著,名重後世,筆者豈敢□比,隻為見賢思齊耳。

李正平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明清古墨研賞》簡直打開瞭我對文房雅玩的新世界!在此之前,我對古墨的認知僅限於“就是古代的墨水吧”,最多知道有些老物件值錢。但讀瞭之後,我纔明白,這背後蘊含著多少匠心、曆史和文化。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名傢古墨的描摹細緻入微,從墨的材質、色澤、香氣,到紋飾的雕刻、款識的字體,都講得頭頭是道。我尤其喜歡那些介紹墨錠上龍紋、祥雲紋、山水人物紋的章節,那種精巧的設計,在小小的墨錠上展現齣如此豐富的意境,令人嘆為觀止。而且,作者不僅僅是羅列古墨,更深入地探討瞭它們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與書畫創作、品鑒的密切聯係。看著那些曆經歲月洗禮的墨跡,仿佛能穿越時空,感受到古人的書寫情懷和審美趣味。這本書讓我對“研賞”二字有瞭更深的理解,原來欣賞古墨,不僅僅是看它的外觀,更是要去體會它背後的故事和價值。

评分

《明清古墨研賞》這本書,讓我體驗瞭一場穿越時空的視覺與文化盛宴。在此之前,我對於明清時期的古墨,瞭解得少之又少,甚至覺得它們隻是單純的書寫工具。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古墨的種類和曆史,更是深入挖掘瞭每一方墨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書中對各款古墨的圖文並茂的展示,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琳琅滿目的古墨博物館,細緻入微地欣賞著那些曆經滄桑卻依然散發著獨特魅力的藝術品。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墨錠紋飾和款識的講解,這些細節之處,往往隱藏著製墨師的巧思妙想和時代的審美風尚。閱讀過程中,我不僅學到瞭許多關於古墨的知識,更感受到瞭一種古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和對藝術的執著。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即使是這樣一件看似平凡的文房用品,也能承載如此豐富的文化信息和藝術價值。

评分

不得不說,《明清古墨研賞》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墨”的刻闆印象。我原以為就是些黑乎乎、寫字的傢夥,但深入閱讀後纔發現,原來它是如此富有藝術性和文化內涵。書中對不同時期墨的形製、紋飾、款識的梳理,非常係統化,讓我得以窺見明清兩代製墨工藝的演變軌跡。我尤其驚嘆於那些精美的紋飾,無論是龍鳳祥雲、花鳥山水,還是曆史典故、詩文書法,都在小小的墨錠上得到瞭極好的呈現,簡直是微型雕塑藝術。作者還探討瞭古墨的香氣、色澤等感官體驗,這些細節的描繪,讓原本抽象的物件變得生動立體。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所謂的“文玩”,不僅僅是擺設,更是承載著曆史、文化、藝術和生活方式的載體,是古人智慧和審美的結晶。

评分

讀完《明清古墨研賞》,我纔真正意識到,原來一塊小小的墨錠,可以承載如此厚重的曆史信息。書中對明清兩代著名墨廠,如徽州程氏、汪氏等,都有詳盡的介紹,不僅梳理瞭它們的曆史沿革、工藝特色,還對一些代錶性墨品進行瞭深入剖析。我特彆被那些關於“集錦墨”、“套墨”的描述所吸引,那種將多種圖紋、內容集於一墨的構思,簡直是古代工藝的巔峰之作。書中列舉的許多墨品,例如“赤金龍紋墨”、“鬆下問童子墨”等,即使隻是文字描述,也能在腦海中勾勒齣它們精美的形象。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涉及瞭古墨的鑒賞要點,比如如何從墨的包漿、磨損痕跡來判斷其年代和使用情況,這對我這個小白來說,簡直是福音!以前總覺得古董鑒賞高不可攀,但這本書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傳授瞭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覺得以後再逛古玩市場,也能多一份底氣瞭。

评分

《明清古墨研賞》這本書,可以說是將中國古代文房清玩的精髓,濃縮在瞭方寸之間。書中不僅介紹瞭各色墨品,還穿插瞭不少關於製墨名傢、文人墨客與墨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明代宋瓉的“神女夜訪圖墨”,以及清代曹素功的“耕織圖墨”,這些墨品的設計理念和藝術價值,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作者對墨色、墨韻的描述,也充滿瞭文學色彩,讀起來仿佛能聞到墨香,感受到筆尖的順滑。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古人對待器物的態度——不隻是實用,更是追求一種精神寄托和藝術享受。每一方墨,都是一件藝術品,都蘊含著製作者的匠心獨運和使用者的品味情趣。看完這本書,我對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角落裏的老物件,都多瞭幾分敬意和好奇,仿佛它們都在低語著屬於自己的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