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餿水奶正在毒害這座城市,每年有8000年孩童的死亡可歸咎於這種液體。」你以為這是2008年的北京嗎?錯!這是1858年的紐約。
餐桌上交織著謊言,美味原來是騙局。黑心食品的前生今世,首次全揭秘!
「廚房裏的思想傢」、劍橋大學學者碧.威爾森,將為我們導覽這部讓現代讀者大跌眼鏡的食品黑心史。
這是一個消費者追求有機和純正食品的時代,更是一個食品醜聞不斷爆發的時代。然而,你不必慨嘆人心不古,也不必認定西方的月亮比東方圓,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黑心食品的曆史,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早,造假的惡質程度,過去不輸於現在。當代人餐桌上的謊言,至少可追溯到三百年前的英國,甚至可以前溯到把鉛摻入葡萄酒裏以追求美味的古羅馬時代。
碧.威爾森細細疏理齣黑心食品的前生今世,指齣食品騙局雖古已有之,但卻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大行其道。為何?一方麵,迅速發展的工業化越來越分隔瞭食品的原産地與銷售地,為造假提供瞭可能。另一方麵,中世紀嚴格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品質監控體係已經崩潰,政府或因為貪圖自由市場帶來的利潤而採取不乾預政策,或者無能顢頇,故此,從1756年的倫敦麵包門事件到1850年的紐約餿水奶醜聞,再到1904年的芝加哥黑心火腿事件,以至於到1960年代的日本,2008年的中國,甚至2011年的颱灣,一部黑心食品的拙劣曆史不斷舊調重彈,反復上演。
然而在利欲熏天的黑心世界裏,人性良善的力量在不同時代都化身為反黑心羅賓漢。作者敘述瞭化學傢兼商人阿庫姆、顯微鏡專傢哈塞爾、《化學大餐》作者和扒糞高手納德等人的故事,藉著講述這些鬥士的趣聞和傳奇,再現齣黑心食品背後的技術較量、以及政治與商業利潤的糾葛。
作者也提齣令人深省之問:技術進步和觀念變化在黑心食品的曆史裏扮演瞭什麼樣的角色?當人工閤成食品的技術日益成熟,廉價的替代食品滿足瞭底層和中産階級可自由選擇的心理時,當形形色色的爽脆劑、軟化劑、染色劑、調味劑、除臭劑都以閤法的、科學改良的名義添加到食物中的時候,黑心食品又該如何定義呢?不要忘記:一個世紀前從事同類工作的人還在為檸檬酸代替真檸檬而暗自羞愧,現在的調味師已經以藝術傢自居瞭。
顯然,黑心食品的曆史還在以各種方式和形態可恥地繼續譜寫。伴隨著工業化和全球化,它從西方蔓延到東方,伴隨著技術進步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它改頭換麵、粉墨登場,而我們卻絲毫不知,吃得津津有味。
若此,我們從小熟讀的古詩真的要改寫成「誰知盤中飧,粒粒皆有毒」嗎?不要!無論如何,我們期待吃到更健康、自然、不含詐欺的美食,就必須瞭解食物詐欺的曆史和手段。
重要事件
人類曆史上的重大黑心醜聞:
1756年,倫敦,麵包門事件。
劣質麵包裏加入明礬,黑麵包就變成白麵包。「加瞭明礬的麵包,就像讓滿口黃牙的英國人露齣潔白牙齒的好萊塢式笑容。」
1818年,倫敦,假茶葉訴訟案。
把黑刺李葉子煮過、烘烤、揉製、乾燥,再用醋酸痛染色,冒充上等中國綠茶。「假茶葉的製作過程,堪稱黑心食品藝術的極品。」
1850-1853年,紐約,餿水奶醜聞。
《紐約時報》披露說,這種骯髒的液體一年內導緻瞭八韆兒童死亡。餿水奶醜聞持續瞭十多年。
1898年,美國,防腐劑醜聞。
美西戰爭中,大批軍人因食用添加瞭防腐劑的牛肉而死亡。
1904年,芝加哥,黑心香腸事件。
暢銷書《叢林》披露瞭大型肉品工場毛骨悚然的場麵。該書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堪比《湯姆叔叔的小屋》。
1970-1985年,美英,添加劑事件。
《化學大餐》齣版,討伐美國日常飲食中的各種化學添加劑。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耶誕節大餐中可能含有高達170種不同的添加劑。
2004-2008年,中國,人造雞蛋、毒奶粉、三聚氰胺事件。
「它們代錶瞭中國經濟市場的畸形産物,就像1820年代的英國倫敦和1850年的美國紐約。」
2004年,孟加拉,黑心食品。
黑心食品氾濫成災,假貨比例達到百分之五十。
2011年,颱灣,塑化劑醜聞。
作者簡介
碧.威爾森
1974年齣生,英國知名的飲食作傢,其作品屢屢獲奬。她為英國時政周刊《新政治傢》雜誌撰寫食物方麵的評論達五年之久,她在《每日電郵報》撰寫的專欄〈廚房裏的思想傢〉,更是被廣為傳播和徵引。她也是《倫敦書評》、《紐約客》、《紐約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等英美主流媒體的食物時評撰稿人。此外,威爾森也是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思想史研究員。著有《三明治的全球史》和《蜂巢》。目前碧.威爾森已婚並育有兩子。
第一章 英國的黑心食品:從阿庫姆說起
阿庫姆在倫敦的崛起
《論食物造假》:一場化學與化學的對決
工業化英國之黑心食品大氾濫
政府的食品不乾涉政策
阿庫姆為何名譽掃地?
第二章 葡萄酒VS.麵包:不一樣的黑心路
羅馬時代的黑心葡萄酒
葡萄酒摻鉛小史
抵製黑心酒的法令
度量衡大一統
麵包的分級製度與造假
摻入雜質的飢荒麵包
「麵包門」事件
同業公會的作用
食品警察
第三章 英國政府在做什麼?
雜貨商的黑心手法
惡性循環:越貧窮,越黑心
政府角色:英法大不同
媒體:製造恐慌還是披露真相?
謠言與黑心食品的化學檢測
顯微鏡下無新鮮事:哈塞爾的故事
扒糞雜誌與倫敦的自來水
從買傢小心到賣傢當心
純正食品與商人的變通
哈塞爾的晚年
第四章 美國的黑心食品
紐約的餿水奶醜聞
傳統奶油和人造奶油之戰
純正食品運動的新領袖:威利的故事
試毒小組的社會肥皂劇
一部暢銷小說改寫瞭火腿的黑心史
亨氏番茄醬:純正食品的兩難
第五章 二十世紀的假食物與人造食品
越俎代庖:歐洲戰時的替代食品
美國的人造食品
食品添加劑與人造食品佔瞭上風
營養強化劑的騙局
香料師的觀點:味覺至上而非健康第一
「納德恐懼癥」和《化學大餐》
打擊「閤法騙子」:凱洛琳的故事
第六章 新型詐欺市場:黑心時代並未結束
食品標簽是萬靈丹嗎?
頂級食材詐欺VS.産地認證
食品鑑識學:魔鬼藏在DNA裏
蘇丹紅恐慌事件
肥雞與基因改造食品
農藥殘留與有機食品
中國的人造雞蛋與毒奶粉
孟加拉的黑心食品
結語
二十一世紀:反詐欺長路漫漫
這本《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給我的衝擊,可以說是顛覆性的。我原本以為自己對食品安全已經有瞭一定的瞭解,但這本書完全刷新瞭我的認知。作者的切入點非常巧妙,他沒有直接攻擊某個特定的食品行業,而是從一個宏觀的、曆史的視角,展現瞭“黑心食品”是如何成為一種“産業”和“文化”的。他深入淺齣地解釋瞭各種欺詐手段的演變,從最初的粗糙造假,到後來利用科學和營銷手段進行包裝,每一個階段都讓人看得觸目驚心。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那種冷靜而客觀的態度。他不會一味地煽情,而是用翔實的數據和嚴謹的邏輯,來支撐他的觀點。讀到一些關於監管失效、法律漏洞的章節時,我甚至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仿佛我們一直在與一個龐大的、看不見的敵人搏鬥。但是,作者並沒有讓這本書止步於揭露問題,他也在字裏行間傳遞瞭一種希望,一種通過公民意識覺醒和消費者力量來推動改變的可能性。這本書就像一劑良藥,雖然苦澀,但卻能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激勵我們去尋找解決之道。
评分這本書簡直太有意思瞭!《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科普讀物,結果卻被作者的文筆深深吸引。他寫曆史,就像講故事一樣生動有趣,而且充滿瞭戲劇性。他把那些看似普通的食品,賦予瞭“生命”,講述瞭它們在曆史長河中,如何被“包裝”、“加工”,又如何被“包裝”、“加工”得麵目全非。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和類比,將一些復雜的食品加工原理和化學知識,解釋得通俗易懂。我之前對食品標簽上的各種添加劑都感到很睏惑,讀完這本書,我纔明白它們的作用,以及有些時候,它們是被如何濫用的。而且,作者在揭露“黑心”行為的同時,也沒有忽略那些為食品安全做齣貢獻的人們,這讓整本書的基調顯得更加平衡和理性。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偵探,跟著作者一起,去一步步揭開那些隱藏在美味背後的秘密。這種參與感,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也讓我對“吃”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我必須說,《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思考遠遠超過瞭閱讀本身。作者用一種近乎史詩般的筆觸,勾勒齣瞭三百年間,食品工業從萌芽到畸變的全過程。他並沒有局限於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的劃分,而是深入探討瞭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以及人類貪婪本性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是如何共同催生瞭“黑心食品”的。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消費者心理”的剖析,他詳細地描述瞭商傢是如何利用人們對美味的追求、對健康的渴望,以及信息不對稱,來巧妙地推銷那些並不那麼“健康”的食品。讀到那些關於品牌營銷、包裝設計如何影響消費者選擇的章節時,我纔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很多時候,是被“營銷”所欺騙,而不是被“食物”本身。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揭露瞭過去的黑暗,更是在提醒我們,要警惕當下的陷阱,並思考未來的方嚮。它讓我意識到,食品安全問題,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個涉及經濟、政治、倫理,甚至是我們內心深處欲望的復雜議題。
评分這本《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書名有點嚇人,但是又忍不住好奇。翻開之後,我被作者的敘述深深吸引瞭。他沒有一開始就直接揭露那些觸目驚心的內幕,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故事傢,娓娓道來。他從曆史上溯源,一點點地展現瞭那些“黑心”食品是如何一步步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又是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用各種華麗的包裝和看似美好的承諾,成功地“欺騙”瞭無數代人。我尤其喜歡作者描繪那些曆史場景的筆觸,仿佛能聽到舊時市集的喧囂,看到人們臉上對食物的渴望,也看到瞭在利益驅使下,商傢們如何悄悄地改變著商品的本質。他不僅僅是在講故事,更是在引導讀者去思考,去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飲食習慣,去辨彆那些隱藏在美味背後的風險。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食品安全認知的一扇新門,讓我開始用更批判、更審慎的眼光去打量餐桌上的每一份食物。我常常會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想想自己曾經吃過的那些“問題食品”,當時卻毫不知情,甚至還覺得味道不錯。這種反思帶來的震撼,遠比任何直接的控訴都要深刻。
评分坦白說,在讀《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之前,我以為食品安全問題隻是近些年纔齣現的“新玩意兒”。讀完之後,我纔大開眼界,原來“黑心食品”的曆史,可以追溯到那麼遙遠的過去!作者的功力在於,他能將厚重枯燥的曆史資料,變成引人入勝的敘事。他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生動的細節,展現瞭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是如何被欺騙,又是如何反抗的。我記得有一段講到早期工業化生産時,為瞭追求産量和利潤,一些食品加工廠是如何肆無忌憚地添加各種化學物質,甚至用劣質原料來以次充好。那些描述,讀起來讓人不寒而栗。更讓我驚訝的是,作者還特彆關注瞭那些“幸存者”的故事,那些在曆史洪流中,依然堅持良心生産的商傢,以及那些為瞭揭露真相而付齣瞭巨大代價的鬥士。他們的存在,為這個充滿欺詐的敘事,帶來瞭一絲光明。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增長瞭見識,更像是進行瞭一場關於人性、關於商業倫理的深刻對話。它迫使我重新思考,我們所追求的“美味”,到底應該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