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馊水奶正在毒害这座城市,每年有8000年孩童的死亡可归咎于这种液体。」你以为这是2008年的北京吗?错!这是1858年的纽约。
餐桌上交织着谎言,美味原来是骗局。黑心食品的前生今世,首次全揭秘!
「厨房里的思想家」、剑桥大学学者碧.威尔森,将为我们导览这部让现代读者大跌眼镜的食品黑心史。
这是一个消费者追求有机和纯正食品的时代,更是一个食品丑闻不断爆发的时代。然而,你不必慨叹人心不古,也不必认定西方的月亮比东方圆,这本书要告诉你的是:黑心食品的历史,远比我们想像的要早,造假的恶质程度,过去不输于现在。当代人餐桌上的谎言,至少可追溯到三百年前的英国,甚至可以前溯到把铅掺入葡萄酒里以追求美味的古罗马时代。
碧.威尔森细细疏理出黑心食品的前生今世,指出食品骗局虽古已有之,但却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大行其道。为何?一方面,迅速发展的工业化越来越分隔了食品的原产地与销售地,为造假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中世纪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品质监控体系已经崩溃,政府或因为贪图自由市场带来的利润而採取不干预政策,或者无能颟顸,故此,从1756年的伦敦面包门事件到1850年的纽约馊水奶丑闻,再到1904年的芝加哥黑心火腿事件,以至于到1960年代的日本,2008年的中国,甚至2011年的台湾,一部黑心食品的拙劣历史不断旧调重弹,反复上演。
然而在利欲熏天的黑心世界里,人性良善的力量在不同时代都化身为反黑心罗宾汉。作者叙述了化学家兼商人阿库姆、显微镜专家哈塞尔、《化学大餐》作者和扒粪高手纳德等人的故事,借着讲述这些斗士的趣闻和传奇,再现出黑心食品背后的技术较量、以及政治与商业利润的纠葛。
作者也提出令人深省之问:技术进步和观念变化在黑心食品的历史里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当人工合成食品的技术日益成熟,廉价的替代食品满足了底层和中产阶级可自由选择的心理时,当形形色色的爽脆剂、软化剂、染色剂、调味剂、除臭剂都以合法的、科学改良的名义添加到食物中的时候,黑心食品又该如何定义呢?不要忘记:一个世纪前从事同类工作的人还在为柠檬酸代替真柠檬而暗自羞愧,现在的调味师已经以艺术家自居了。
显然,黑心食品的历史还在以各种方式和形态可耻地继续谱写。伴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它从西方蔓延到东方,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它改头换面、粉墨登场,而我们却丝毫不知,吃得津津有味。
若此,我们从小熟读的古诗真的要改写成「谁知盘中飧,粒粒皆有毒」吗?不要!无论如何,我们期待吃到更健康、自然、不含诈欺的美食,就必须了解食物诈欺的历史和手段。
重要事件
人类历史上的重大黑心丑闻:
1756年,伦敦,面包门事件。
劣质面包里加入明矾,黑面包就变成白面包。「加了明矾的面包,就像让满口黄牙的英国人露出洁白牙齿的好莱坞式笑容。」
1818年,伦敦,假茶叶诉讼案。
把黑刺李叶子煮过、烘烤、揉制、干燥,再用醋酸痛染色,冒充上等中国绿茶。「假茶叶的制作过程,堪称黑心食品艺术的极品。」
1850-1853年,纽约,馊水奶丑闻。
《纽约时报》披露说,这种肮脏的液体一年内导致了八千儿童死亡。馊水奶丑闻持续了十多年。
1898年,美国,防腐剂丑闻。
美西战争中,大批军人因食用添加了防腐剂的牛肉而死亡。
1904年,芝加哥,黑心香肠事件。
畅销书《丛林》披露了大型肉品工场毛骨悚然的场面。该书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堪比《汤姆叔叔的小屋》。
1970-1985年,美英,添加剂事件。
《化学大餐》出版,讨伐美国日常饮食中的各种化学添加剂。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耶诞节大餐中可能含有高达170种不同的添加剂。
2004-2008年,中国,人造鸡蛋、毒奶粉、三聚氰胺事件。
「它们代表了中国经济市场的畸形产物,就像1820年代的英国伦敦和1850年的美国纽约。」
2004年,孟加拉,黑心食品。
黑心食品氾滥成灾,假货比例达到百分之五十。
2011年,台湾,塑化剂丑闻。
作者简介
碧.威尔森
1974年出生,英国知名的饮食作家,其作品屡屡获奖。她为英国时政周刊《新政治家》杂志撰写食物方面的评论达五年之久,她在《每日电邮报》撰写的专栏〈厨房里的思想家〉,更是被广为传播和征引。她也是《伦敦书评》、《纽约客》、《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英美主流媒体的食物时评撰稿人。此外,威尔森也是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思想史研究员。着有《三明治的全球史》和《蜂巢》。目前碧.威尔森已婚并育有两子。
第一章 英国的黑心食品:从阿库姆说起
阿库姆在伦敦的崛起
《论食物造假》:一场化学与化学的对决
工业化英国之黑心食品大氾滥
政府的食品不干涉政策
阿库姆为何名誉扫地?
第二章 葡萄酒VS.面包:不一样的黑心路
罗马时代的黑心葡萄酒
葡萄酒掺铅小史
抵制黑心酒的法令
度量衡大一统
面包的分级制度与造假
掺入杂质的饥荒面包
「面包门」事件
同业公会的作用
食品警察
第三章 英国政府在做什么?
杂货商的黑心手法
恶性循环:越贫穷,越黑心
政府角色:英法大不同
媒体:制造恐慌还是披露真相?
谣言与黑心食品的化学检测
显微镜下无新鲜事:哈塞尔的故事
扒粪杂志与伦敦的自来水
从买家小心到卖家当心
纯正食品与商人的变通
哈塞尔的晚年
第四章 美国的黑心食品
纽约的馊水奶丑闻
传统奶油和人造奶油之战
纯正食品运动的新领袖:威利的故事
试毒小组的社会肥皂剧
一部畅销小说改写了火腿的黑心史
亨氏番茄酱:纯正食品的两难
第五章 二十世纪的假食物与人造食品
越俎代庖:欧洲战时的替代食品
美国的人造食品
食品添加剂与人造食品佔了上风
营养强化剂的骗局
香料师的观点:味觉至上而非健康第一
「纳德恐惧症」和《化学大餐》
打击「合法骗子」:凯洛琳的故事
第六章 新型诈欺市场:黑心时代并未结束
食品标签是万灵丹吗?
顶级食材诈欺VS.产地认证
食品鑑识学:魔鬼藏在DNA里
苏丹红恐慌事件
肥鸡与基因改造食品
农药残留与有机食品
中国的人造鸡蛋与毒奶粉
孟加拉的黑心食品
结语
二十一世纪:反诈欺长路漫漫
坦白说,在读《美味诈欺:黑心食品三百年》之前,我以为食品安全问题只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玩意儿”。读完之后,我才大开眼界,原来“黑心食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那么遥远的过去!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将厚重枯燥的历史资料,变成引人入胜的叙事。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是如何被欺骗,又是如何反抗的。我记得有一段讲到早期工业化生产时,为了追求产量和利润,一些食品加工厂是如何肆无忌惮地添加各种化学物质,甚至用劣质原料来以次充好。那些描述,读起来让人不寒而栗。更让我惊讶的是,作者还特别关注了那些“幸存者”的故事,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依然坚持良心生产的商家,以及那些为了揭露真相而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斗士。他们的存在,为这个充满欺诈的叙事,带来了一丝光明。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增长了见识,更像是进行了一场关于人性、关于商业伦理的深刻对话。它迫使我重新思考,我们所追求的“美味”,到底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
评分我必须说,《美味诈欺:黑心食品三百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远远超过了阅读本身。作者用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勾勒出了三百年间,食品工业从萌芽到畸变的全过程。他并没有局限于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划分,而是深入探讨了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类贪婪本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如何共同催生了“黑心食品”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消费者心理”的剖析,他详细地描述了商家是如何利用人们对美味的追求、对健康的渴望,以及信息不对称,来巧妙地推销那些并不那么“健康”的食品。读到那些关于品牌营销、包装设计如何影响消费者选择的章节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很多时候,是被“营销”所欺骗,而不是被“食物”本身。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揭露了过去的黑暗,更是在提醒我们,要警惕当下的陷阱,并思考未来的方向。它让我意识到,食品安全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伦理,甚至是我们内心深处欲望的复杂议题。
评分这本《美味诈欺:黑心食品三百年》给我的冲击,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我原本以为自己对食品安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本书完全刷新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切入点非常巧妙,他没有直接攻击某个特定的食品行业,而是从一个宏观的、历史的视角,展现了“黑心食品”是如何成为一种“产业”和“文化”的。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各种欺诈手段的演变,从最初的粗糙造假,到后来利用科学和营销手段进行包装,每一个阶段都让人看得触目惊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那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他不会一味地煽情,而是用翔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来支撑他的观点。读到一些关于监管失效、法律漏洞的章节时,我甚至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仿佛我们一直在与一个庞大的、看不见的敌人搏斗。但是,作者并没有让这本书止步于揭露问题,他也在字里行间传递了一种希望,一种通过公民意识觉醒和消费者力量来推动改变的可能性。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虽然苦涩,但却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激励我们去寻找解决之道。
评分这本书简直太有意思了!《美味诈欺:黑心食品三百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科普读物,结果却被作者的文笔深深吸引。他写历史,就像讲故事一样生动有趣,而且充满了戏剧性。他把那些看似普通的食品,赋予了“生命”,讲述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如何被“包装”、“加工”,又如何被“包装”、“加工”得面目全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类比,将一些复杂的食品加工原理和化学知识,解释得通俗易懂。我之前对食品标签上的各种添加剂都感到很困惑,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它们的作用,以及有些时候,它们是被如何滥用的。而且,作者在揭露“黑心”行为的同时,也没有忽略那些为食品安全做出贡献的人们,这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更加平衡和理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侦探,跟着作者一起,去一步步揭开那些隐藏在美味背后的秘密。这种参与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也让我对“吃”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美味诈欺:黑心食品三百年》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书名有点吓人,但是又忍不住好奇。翻开之后,我被作者的叙述深深吸引了。他没有一开始就直接揭露那些触目惊心的内幕,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故事家,娓娓道来。他从历史上溯源,一点点地展现了那些“黑心”食品是如何一步步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又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用各种华丽的包装和看似美好的承诺,成功地“欺骗”了无数代人。我尤其喜欢作者描绘那些历史场景的笔触,仿佛能听到旧时市集的喧嚣,看到人们脸上对食物的渴望,也看到了在利益驱使下,商家们如何悄悄地改变着商品的本质。他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饮食习惯,去辨别那些隐藏在美味背后的风险。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食品安全认知的一扇新门,让我开始用更批判、更审慎的眼光去打量餐桌上的每一份食物。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想想自己曾经吃过的那些“问题食品”,当时却毫不知情,甚至还觉得味道不错。这种反思带来的震撼,远比任何直接的控诉都要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