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辉煌:美国在新世界生存的关键

我们曾经辉煌:美国在新世界生存的关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homas Friedman、Michael Mandelbaum
图书标签:
  • 美国历史
  • 新世界
  • 生存策略
  • 文化研究
  • 社会发展
  • 历史分析
  • 美国文化
  • 拓荒史
  • 文明碰撞
  • 资源利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被全球化的浪潮逼到边缘,政治对立加剧
眼看中国经济起飞,想要追赶却有心无力…

这是一本谈论美国的困境与希望的书
但处处与台湾的现况似曾相识

如果先民的拓荒精神是美国困境的解答
我们不妨也重新擦亮自己对国家的想像

  选后台湾,我们最需要什么?

  我们需要冷静、需要沉淀、需要思考,我们曾经辉煌,辉煌于对未来的企图心、对未来的想像力,要在世界发声与立足的勇敢。

  台湾有自己的成功方程式:优秀的国民教育、现代化基础设施、广纳五湖四海 「新台湾人」的开放精神,加上鼓励产业发展升级的良好政策。此时,该是我们回看历史、重新检验每一项成功方程式的的关键时刻了。

  如果你关心台湾未来,如果你关心在「扁平2.0」新世界里,如何维持个人的竞争优势,佛里曼的《我们曾经辉煌》,提供你新视角,只要你将书中谈的「美国」代换成「台湾」,「美国人」代换成「台湾人」,因为,在这个超连结新世界,台湾的挑战比起美国更艰巨。

  这本书由佛里曼与外交思想家曼德鲍姆合着,探讨美国政府当前所面临的四大危机:全球化、资讯科技革命、债台高筑,及能源过度使用。但美苏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对这些议题视若无睹。而当今中国大陆无论在教育、工业、科技的崛起,都一再提醒美国「也曾拥有如此光荣」(That Used to Be US),并显示美国当今政治体系及核心价值的崩坏。

  尽管如此,佛里曼深信,只要深入了解美国历史,就会找到让美国克服当前危机的方式,让美国重返辉煌时代。本书提出许多成功企业家的例子,指出他们并未放弃美国梦的愿景及勇往直前的态度及行动,佛里曼更进一步针对美国已陷入的困境提出建言,包括振兴传统核心价值,及建立新的第三方运动复兴国家经济。

作者简介

汤玛斯.佛里曼 Thomas Friedman

  在全球化时代,站在全球高度上,从庞杂纷歧的全球事务中理出头绪,为全世界人类带来全球观点的第一人,非佛里曼莫属。

  从报导中东地区复杂的局势,到盱衡全球的国际事务,佛里曼一直用敏锐的记者直觉,强烈的个人文字风格,运用许多小故事,夹议夹叙,把治丝益棼的国际政治、金融市场、科技环保、宗教文化等种种议题,写得十分浅显易懂,引人入胜,让每个人都可以对国际事务侃侃而谈,对于全球化的过程如临其境。

  佛里曼在《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同步在全球超过七百多个媒体上刊登。他的《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被翻译成27国文字,并成为畅销书,甚至成为许多中学及大学了解中东议题的教科书。1999年出版《了解全球化》(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被翻译成20国文字,2005年出版《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成为全球各地讨论的热烈话题,也让他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选为美国最佳领导人之一。

  他因为杰出的新闻报导及评论成就,拿过三座普立兹奖,如今已是普立兹奖的终身评审。他精通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有五所美国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新闻工作之余,他也曾任教哈佛大学,与哈佛校长桑默斯与本书13章出现的桑德尔共同开一门「全球化」的课。

迈可.曼德鲍 Michael Mandelbaum

  曼德鲍是约翰霍浦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教授,专攻美国外交政策,并主持该院的美国外交政策计画。他也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美国海军学院。他担任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顾问,该所赞助中东政策研究和相关议题的公共讨论。曼德鲍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硕士,并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学位。他着有13本书,并编辑了12本书,除了本书之外,他的写作主题遍及美国政策、体育生态、欧洲政治、全球竞争,及核能议题。

译者简介

连正世(第1-7章)

  政大外交所硕士,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高等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目前为上海金融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

李俊融(第8-10章)

  政大东亚研究所博士、政大两岸政经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译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中的镜头》、《泰国国家公园》、《南非国家公园》、《为客疯狂》等。

李静宜(第11-16章)

  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外交研究所博士班,美国史丹福大学访问学者。曾任职出版社与外交部,现任公职。译有《理查费曼》、《诺贝尔女科学家》、《牛顿打棒球》、《现代方舟二十五年》、《古乌伏手卷》、《法律悲剧》、《古典音乐一○一》、《史迈利的人马》、《完美的间谍》等。

铁与血的边界:维京人的北海征服史 作者: 埃里克·索尔维格 出版年份: 2023年 页数: 780页 内容提要: 《铁与血的边界:维京人的北海征服史》是一部宏大而详尽的学术专著,深入剖析了公元8世纪末至11世纪中叶,斯堪的纳维亚人(通常被称为维京人)如何从偏远的北欧海岸崛起,通过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航海、贸易、劫掠和定居活动,彻底重塑了整个欧洲乃至北大西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本书的立足点并非是神话与传说中那些面目模糊的蛮族形象,而是基于对大量考古发掘资料、早期编年史、法律文献、以及新近破译的卢恩石铭文的细致解读,力求还原一个复杂、多面且极具韧性的北海世界。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维京人的扩张并非是单一的、预谋的军事行动,而是一系列由气候变化、人口压力、内部政治动荡以及对外部财富的渴望共同驱动的复杂迁徙浪潮。索尔维格教授将维京时代的史料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劫掠时代(Raid Era)、定居与王国建立时代(Settlement and Kingdom Building Era),以及最终的基督教化与整合时代(Christianization and Integration Era)——并对每个阶段的驱动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一部分:风暴的酝酿——北欧的社会结构与远航技术 索尔维格首先将读者带回维京人出发前的北欧。他挑战了“原始部落”的刻板印象,详细描绘了古诺斯(Norse)社会中复杂的“贵族-自由民-奴隶”(Jarl-Karl-Thrall)等级制度。通过对挪威峡湾地区和丹麦平原地区社会经济差异的比较分析,作者揭示了早期海盗活动的地域性根源。例如,挪威人更倾向于向西(苏格兰、爱尔兰、冰岛)进行长途贸易和定居,而丹麦人则主要集中于英格兰和法兰克王国。 本书的亮点之一是对维京长船(Longship)技术的深入解析。索尔维格结合了造船史和流体力学原理,解释了这种“鸭嘴形”船体如何能够在浅滩登陆、抵御大西洋的波涛,并成为欧洲历史上最成功的军事和商业运输工具之一。他详细论述了航海家如何利用太阳、星辰、洋流和信风进行导航,使得长达数千英里的航行成为可能。 第二部分:跨越海峡的冲突与融合——西欧的剧变 本书的中间部分聚焦于维京人对英格兰、爱尔兰和法兰克王国的冲击。与传统叙事不同,索尔维格强调了维京人与被征服地区精英阶层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在英格兰,作者细致地追踪了“大异教徒军队”(Great Heathen Army)的战略演变,从早期的快速劫掠转向对约克郡(Jorvik)和东安格利亚的永久性占领。他详细分析了《丹法》(Danelaw)的建立过程,这不是简单的征服,而是一系列军事胜利后,通过条约和联姻形成的法律和领土划分。通过对比盎格鲁-撒克逊的《郡县制》和维京人的《什一税制度》,索尔维格展示了两种法律体系是如何相互渗透,最终催生出中世纪英格兰独特的法律基础。 在法兰克王国,重点在于塞纳河口的防御与妥协。作者批判性地审视了843年《凡尔登条约》后,查理大帝继承者们对维京威胁的软弱反应,以及罗洛(Rollo)在诺曼底的建立过程。这部分内容强调了“诺曼人”身份的形成——一群被法兰克文化和基督教同化的斯堪的纳维亚定居者,这为日后颠覆英格兰的事件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东方之路与帝国阴影——伏尔加与第聂伯河的探索 与西欧的军事扩张形成鲜明对比,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转向东方。索尔维格利用阿拉伯旅行家伊本·法德兰的记录,以及东欧考古发现的波罗的海琥珀和丝绸贸易路线,描绘了“罗斯人”(Rus)的兴起。 罗斯人的活动更侧重于贸易而非定居,他们建立了连接波罗的海与黑海及里海的贸易网络。作者详尽分析了从奥涅加湖到君士坦丁堡的“从瓦良格人到希腊人之路”(Way from the Varangians to the Greeks),以及斯堪的纳维亚精英如何通过控制皮毛、奴隶和昂贵金属的流动,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并最终促成了基辅罗斯国家的建立。索尔维格认为,基辅罗斯的早期政治结构,特别是其对“王公”(Knyaz)的依赖,直接源于维京人的军事领导模式。 第四部分:征服的终结与遗产的塑造 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维京时代的终结,即斯堪的纳维亚王国如何逐步采纳基督教,放弃“海盗”身份,转而成为欧洲成熟的封建君主国。挪威的奥拉夫二世、丹麦的克努特大帝,以及瑞典在波罗的海东岸的扩张,标志着从分散的氏族袭击向中央集权的王权过渡。 索尔维格总结道,维京人的遗产绝非仅仅是“毁灭者”的形象。他们的贡献包括:促进了欧洲的全球化贸易网络、引入了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塑造了英格兰和俄罗斯的早期法律与政治基础,以及在冰岛、格陵兰等地留下了独一无二的殖民范例。 本书特点: 多学科交叉研究: 深度结合了考古学、语言学(卢恩文研究)和国际贸易史的最新发现。 细致的地理分析: 提供了大量关于航道、定居点选址和资源分布的地图解析。 批判性史学视角: 挑战了仅将维京人视为野蛮掠夺者的观点,突出了其作为精明商人、定居者和文化融合者的角色。 《铁与血的边界》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读者重建了那个充满风暴、信仰与无尽探索的北海世界,揭示了维京时代对现代欧洲文明形成的深远影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读 美国重建辉煌之路 高希均
前言 生于斯土

第一部 为美国看看病
1 见可疑,立通报
2 我们始终忽视问题
3 美国人已忘却历史

第二部 教育面临艰巨挑战
4 谁吃掉我的工作
5 创意,生存的必要条件
6 用双倍的家庭作业复兴美国梦
7 无业世代来临?

第三部 对数学与物理学开战
8 欠债总要还
9 与数学(及未来)开战
10 物理之战

第四部 政府当机
11 两个恐怖元素
12 不管是什么,我都反对到底
13 贬值

第五部 重新发现美国
14 从不放弃的民间力量
15 震撼疗法
16 重启美国光荣

志谢

图书序言

前言
生于斯土

  读者或许会问起,我们两个本以写作外交事务为职志,一个是纽约时报的海外特派兼专栏作家,一个是约翰霍浦金斯大学高等国际研究所(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教授,为什么这回却合力着书探讨美国国内现况。答案很简单。我们是交情超过二十年的老朋友,在这段漫长岁月里,我们几乎每星期都会一起讨论不同层面的国际关系问题,还有美国的外交政策。但近几年来,我们开始注意到:尽管每次话题始于外交政策,但最后都会归结到国内政策。我们会讨论美国发生了什么事,或是哪些事情该发生却没发生。有时我们会试着转移话题,但是谈着谈着,总是又转回美国,谈到我们如今似乎没有能力起而应付当前最大的挑战。 当然,此一情况具有极大的外交政策意涵。置身今日世界,美国多半还是扮演巨大且富建设性的角色,但这必须仰赖美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健全。今天的美国生病了,无论在经济或政治上。我们想借由这本书解释美国何以落入今天的境况,以及应该如何脱身。 至于我们的写作风格,也希望读者能理解。我们在书中所引用的故事、轶闻与访谈,经常只有我们其中一人在场或听闻。一本拥有两位作者且引述诸多报导的书,并不能只写「我说」或「我看到」。为了清楚陈述,我们在引述的时候必须写上自己的名字,如:「汤姆回忆……」、「迈可写道……」(编注:中文版为方便阅读,佛里曼的感想以第一人称「我说」或「我看到」呈现,曼德鲍的观察则加註原名「迈可写道……」。) 读者对于我们的认识,大多经由我们的工作角色,所以知道我们是作家与评论家,但是,我们也是美国国民。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撰写此书的动力不只来自于我们对政策的兴趣,也在于我们的身份认同。所以谨在此简单地自我介绍—不是以专家,而是以美国公民的身份。

佛里曼的童年

  汤姆:我出生于明尼苏达州明尼亚波里斯市,在郊区的圣路易公园(St. Louis Park)长大。这个小地方后来因为柯恩兄弟伊森(Ethan Coen)与乔伊(Joel Coen)一部以此为背景的电影「正经好人」(A Serious Man)而闻名。参议员富兰肯(Al Franken)、柯恩兄弟、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政治学家奥恩斯坦(Norman Ornstein)、长期担任国家足球联盟(NFL)足球教练的崔斯特曼(Marc Trestman)和我前后一起在这个小社区住过几年,这对我们每一个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里的成长经验,孕育出我对美国的高度乐观主义,并相信我们真的可以群策群力、共谋公共利益。 1971年,我高中毕业那年,《时代》杂志的封面是明尼苏达州州长安德森(Wendell Anderson)高举一条他刚捕获的鱼,标题是〈明尼苏达的美好生活〉。通篇报导谈的是「这个州有所作为」。如果打从孩提时期开始,本州出身的参议员是民主党的韩福瑞(Hubert Humphrey),孟岱尔(Walter Mondale),麦卡钖(Eugene McCarthy),众议员是温和的共和党籍的麦克奎格(Clark MacGregor)和法兰泽(Bill Frenzel),而州内的顶尖企业,如戴顿百货(Dayton’s)、标靶百货(Target)、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和3M,都是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的先驱,深信协助兴建诸如「古斯里剧院」(Tyrone Guthrie Theater)这样的建设是企业使命的一部分,你必然坚信政治确实有所作为,而且美国人生活中确实有可行的政治核心。 我和同一群孩子一起进入公立学校就读,从幼稚园一直到高中。在当年的明尼苏达,私立学校是给惹麻烦的孩子唸的。对于圣路易公园的中产阶级家庭小孩,私立学校简直闻所未闻,住在那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是中产阶级。我妈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加入美国海军,拜「美国军人权利法案」(GI Bill)之赐,他们才能贷款买到房子。我爸爸没唸过大学,是一家销售滚珠承轴公司的副总裁。内人安妮(Ann Bucksbaum)出生于爱荷华州的马歇尔镇,然后在第蒙长大。直到今天,我最好的朋友还是和我一起在圣路易公园长大的同伴,而我对明尼苏达州的印象??当然是经过理想化的印象—仍是当年那个主宰且提供我许多政治判断的明尼苏达。不论我人在何方—伦敦、贝鲁特、耶路撒冷、华盛顿、北京,或是班加罗尔(Bangalore)—我总是期望再次发现明尼苏达,在那个万湖之地,政治确实曾发生作为,让人民生活得更好,而不是撕裂离间人民。那就是以前的我们。事实上,那就是我的街坊。 

曼德鲍的期待

  迈可:汤姆和他的妻子都来自美国中部,而我的妻子安恩(Anne Mandelbaum)和我则成长于美国东西两岸。她在纽约曼哈顿长大,而我是在加州柏克莱。我父亲是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我的母亲在三个孩子进中学之后,到公立学校任教,然后进入我们简称为「加大」(Cal)的加州州立大学工作。 虽然柏克莱以政治激进主义闻名,但在我1950年代的童年时期,那里比较像汤姆的明尼苏达,而不像后来外界熟悉的柏克莱,说它是革命的温床,其实更带有美国中部的影子。如今可能令人不敢置信,但在我童年时期,柏克莱曾出现共和党籍的市长与共和党籍的国会议员。 那个年代有一个事件和本书息息相关: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环绕地球的人造卫星史普尼克(Sputnik),所引发的余波荡漾。此一事件在美国引起极大震撼,震波甚至传到了加菲德中学(后来更名为马丁.路德.金恩中学),当时我读七年级。学校召开全体学生大会,校长严正的告诫我们,未来每一个人必须更加努力学习,而且数学和科学最重要。 我父母献身教育,因此我比旁人更清楚学校与学习的重要性。但是那一刻的严肃凝重让我印象深刻,我了解,美国正面临一个全国性的挑战,每个人都必须奉献心力去面对。我毫不怀疑美国,以及美国人必会勇敢承担。我们不可能再回到1950年代,同时也有很多理由庆幸时光不会倒流,但当时全国上下那种严肃以待的态度,在今日却一样必要。 我们目前在华府生活工作,亲眼目睹政府无法应付国家所面对的重大挑战。尽管本书对当前局势的看法悲观,然而对未来的希望与期盼却极高。我们相信美国必能迎接挑战,毕竟,这就是我们在其中成长的美国。

汤玛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
迈可.曼德鲍(Michael Mandelbaum)
2011年6月于马里兰州贝瑟斯达

导读
美国重建辉煌之路
新书的论点与我的观察
高希均

(一)写在前面

  佛里曼与曼德鲍在美国国力衰退的关键时刻,合着了一本兼具历史性及开创性的着作。十年前难以想像这二位着名的评论家与学者会以怀念式的标题「我们曾经辉煌」做为书名。他们或许也可以取另一个现代感的书名:「我们正在衰落。」依照二位作者的性格与思路,这本书当然不会是悲观「怀旧」,一定是积极提出「改变」。真如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指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美国复兴的蓝图。」

  对于美国的盛衰,不祇是美国人关心。做为一个曾在美国读书、教书及生活近半世纪的中国人,我也乐意提出一些看法。因此这篇「导读」包括二部分:记述二位作者的论点,同时也提出我自己的观察。必须先承认的是:我对美国情有独钟。它是一个伟大、开放、富裕的国家;但半世纪以来,政府权力的傲慢,企业营运的自满,人民生活的浪费,造成了东方文化中「骄必败」的严重失衡。所幸美国社会从不缺乏有识之士,他们总会及时提出警告与忠言。这篇短文先从「世界在改变中」说起。

(二)改变中的世界

  近十年来,随处可以感觉到美国经济的衰落。最近的资料指出:四千九百万人陷入贫穷,九千七百万人为低收入,二者佔美国总人口48%。

  二十年来的几件大事,提供了衰落的线索及转捩点:

  ◆1991年苏联解体,市场经济终于独领风骚,美国变成唯一超强,可是绝对的权力开始了相对的衰落。

  ◆2001年9月11日恐怖份子摧毁了纽约世贸大楼,布希先后发动阿富汗及伊拉克的军事报复。十年的战争,重创美国元气及国际地位。

  ◆2008年发生全球金融海啸,华尔街的贪婪使美国经济自身变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资本主义的运作再度面临危机。

  ◆金融风暴后,中国以庞大的外汇及其政府效率,扮演了稳定及刺激全球经济的角色。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第一次与美国并驾齐驱;但中共领导人在国际场合一再宣称:「中国不搞霸权,中国本身还有很多难题要解决。」

  近年来在美国受到推崇的一位评论家:萨卡里亚(Fareed Zakaria),他出生于印度,受教育于哈佛。他在《后美国世界》(The Post-American World)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察:十九世纪英国的衰退是来自经济力量的衰退;二十世纪美国的衰退是来自政治势力的衰退;二十一世纪将与美国并起并坐的是来自「其他国家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Rest),特别是指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

  1992年名噪一时的梭鲁(Lester Thurow)教授认为:二十一世纪是由日本、欧盟及美国相互争霸,这个离谱的预测,再加上他轻视中国的崛起以及对中国经济的低估,使他的论述饱受批判。

(三)美国要在衰落中再起

    当台湾在贫穷落后的年代,美国是我们最要学习的。从台湾看美国,我们充满了自卑与向往。此刻,从美国看中国大陆与四小龙,这本新书书名:《我们曾经辉煌》,正表达了他们这种焦虑。扉页就引用欧巴马2010年11月的话:「中国的铁路系统比我们完备,新加坡的国际机场比我们进步,这根本没有道理。现在,我们刚听说了中国拥有全球最快的超级电脑。这样的成就,原该属于美国。」

  二位作者都享盛名。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是《纽约时报》外交事务专栏作家,三次获得普立兹新闻奖,二本近着《世界是平的》与《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对台湾读者有深远的影响。另一位作者曼德鲍(Michael Mandelbaum)是约翰霍浦金斯大学国际外交教授,着作等身。二位是好友,是邻居,更是共同关心美国未来及外交事务的意见领袖及公共智识份子。

  去年九月这本三百余页,十六章的新书在美国问世以来,佳评不断。

  二位作者以谦卑与自责的心情向读者陈述:「今天的美国生病了,无论在经济或政治上都是如此。我们想借由这本书解释美国何以落入今天的境况,以及应该如何脱身。」美国新的一次民调显示:「有37%的受访者相信美国最美好的日子仍在未来,但有47%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最美好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二位作者是要扭转那悲观的预测。

  面对这种流行说法:「英国霸气地拥有十九世纪,美国傲慢地主导二十世纪,中国迟早将主宰二十一世纪。」他们充满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警觉。当佛里曼从北京飞回华府,他描述自己的心情,是从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机场回到了二十世纪的老旧地铁,返家马路也是坑坑洞洞,使他深受打击。他发现:美国的辉煌已经过去,美国必须要重建。佛里曼的内心有现实面的沮丧,但他的基因中,更有立国精神中澎湃的乐观主义。因此自称是「沮丧的乐观主义者」(frustrated optimist),他的「沮丧」是表面的,他的「乐观」则是根深柢固。

  「沮丧」来自美国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教育品质、财政赤字、负债、信用扩张、能源与气候变迁,以及缺乏强劲的整合能力与停摆的政治运作机制。尤其进者,美国也忘记做一个伟大国家应有的长程投资:教育、基础建设、研究与发展,以及修改法令,吸纳有才华的移民等等。他们痛心地承认:过去十年对抗恐怖主义以及纵容减税,所付的代价造成了今天「已无存粮」。

  「乐观」则来自二位作者深信美国社会仍然拥有庞大无比的无形资产:     勇往直进的精神     多元的意见与才华     富于弹性的经济     工作道德与追求创新     可以调整的政治和经济体系

  两位作者指出:要在二十一世纪领先,美国必须好好处理四大挑战:适应全球化压力、善用资讯科技革命、减缓国家财政长期赤字、减轻能源消耗与气候威胁。

  我要指出:这些挑战的根源是世界在快速地变化,美国人民在温室中,太满意于现状,太忽视亚洲的进步。因此长期以来,美国政府的自负,企业的自满,人民的自得,削弱了应对变化的能力及速度。

  让我再指出:当美国的竞争力已不再遥遥领先时,当政治人物与利益团体相互利用时,当媒体扩大散布社会对立时,当政府的支出超过能力时,当美国人民过度消费时,当不断增加的社会福利影响工作意愿时,当年轻一代失去工作认真独立奋斗时,这个社会的生命力与凝聚力开始涣散,然后就走下坡;尤其面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特别是中国与印度。

  二十世纪的二次世界大战曾是美国国力增强的助力,此后的战争变成了阻力。从韩战、越战,到阿富汗与伊拉克—似乎出师有名,但逐渐都遭到国内及国际反对,最后变成难以收拾的财政负担,也使国际声誉遭受严重损害。

(四)美国东山再起的拼图

  我们读到了书中很多具体的反省与建议,他们特别看重教育的成效与政治体系运作的成败。书中一再强调美国要提供更好的教育,使年轻人成为「有创意的人」。除了强调基础的阅读、写作及算术外,还要教导年轻人有「开创性」,增加自己的「附加价值」。书中引用哈佛大学校长桑默斯(Larry Summers)告诉哈佛学生的话:「自己设法『创造』一个工作远比『找到』一份工作要好。」

  佛里曼走遍全世界,「我发现他们都在讨论如何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教育是通往美好未来的最重要关键。」书中提出:要每一个学生投入两倍的努力、两倍的速度、两倍的次数,以及两倍的分量。因此年轻人新成功方程式是:家庭作业x 2 =美国梦。

  稳定的美国却无法让政治体系运作顺畅,因此作者也提出震撼疗法(Shock Therapy)。对于一个国家的强烈刺激可以来自(1)外部的敌人(2)全球经济危机(3)大自然的灾难(4)国内的群众示威(5)政治领袖的行动。二位作者希望能够靠群众的要求与政治领袖的反省,改善美国政治僵持;他们甚至提出了「走第三条路」—推出第三党的总统候选人。但是他们知道:这一个候选人不会胜出;但长期而言,这个候选人可能对美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做为媒体人的佛里曼对媒体有率直的批评。新闻媒体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太大:(1)它强化了党派之间的对立,(2)常只要取悦于较小的听众,强化他们既有的看法,(3)他们把新闻当娱乐,政治当运动,(4)提供大众争议性的题材,仅量挑起冲突。在「错误的讯息通常会引起更多注意」时,社会也就难于安静。美国政治体系的瘫痪,媒体的负面「贡献」功不可没。

  书中也强调:要让有才华的新移民进来:作者指出美国最大的实力来自国外的移民。他们有才华,有热情,不怕困难,寻求机会。「新移民在硅谷开创了25%的新公司。」「他们是无论如何都不懂放弃。」

  作者唿吁要加强整合能力:我们并不是不知道方法,但因为政党的坚持,意识型态的对立,媒体夸大渲染彼此的差异,利益团体的作祟,应当做的事常不易推行。

(五)结论

  佛里曼在接受《远见》(元月号)专访时坦率指出:「我不担心我们不能做第一名,我只希望我的国家能够朝着对的方向前进。」这是何等充满智慧的话!一些美国人——尤其是政府决策者,仍然拥有要主宰全球的雄心。一旦真能从「全球称霸」的心态中解脱,美国政府或许就会云淡风清,美国人民或许就会洒脱自在。

  全书最后一章的章名是:「重启美国光荣」,下面这段话是全书的结论:「……我们不必模仿中国,而中国的命运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今天我们需要研读的历史,是我们自己的历史,而我们需要重新发现的国家,就是美国。」这个结论有些抽象,有些哲学思维;十分怀旧,十分自信。「软实力之父」哈佛奈伊教授认为:「二十一世纪的美国仍会领先群雄。」让我谨慎地做个预言:2025年后,有很大的可能,美国逐渐重振了昔日的辉煌,中国也已逐渐远离「落后」地区塑建成「现代」国家,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浴火重生的美国与和平奋起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共同竞合。只要自由、小康、多元的台湾争气,台湾就可以在大中华经济圈中扮演「小而美」的角色。

图书试读

我们始终忽视问题
虽然如今看来似乎显而易见,但是在1989 年11 月9 日柏林围墙倒塌的那个历史性日子,没人会料到美国正要铸成一个国家所可能犯下的最危险错误:我们错误解读我们的环境。我们应该还记得奥斯卡.王尔德的警告:「在这世上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另一种是得到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美国经历的就是第二种悲剧。我们达成了长期追寻的目标:以西方国家的条件结束冷战。但是这个非凡的成就引领我们踏进新世界,却也为美国带来史无前例的挑战。没人警告我们──王尔德没有,其他人也没能像四十年前的乔治.肯楠(George Kennan)那样对美国提出准确警告。

存活下来的不是最强健的物种,也不是智力最高的物种。
能存活下来的是最能适应变化的物种。
── 进化论

我们会对你做件可怕的事。我们要剥夺你的敌人。
──美国苏联问题专家乔治.阿贝托夫
(Georgi Arbatov)于冷战结束后所言

1946 年,当年四十二岁的肯楠担任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公使,他在2 月22 日傍晚发出一份长达八千字的电报给华府的国务院。这则后来通称为「长电报」(Long Telegram)的电文,成为美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外交文件。隔年,电报浓缩版以笔名「X」刊登于《外交事务季刊》(Foreign Affairs ),成为或许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一篇期刊文章。

肯楠的电报之所以声望卓着,是因为这则电文形同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宪章。文中唿吁对苏联的军事权力採取「围堵」(containment),对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採取政治对抗。这则电文也促成了援助饱受战火摧残的欧洲的马歇尔计画;促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和平时期成立的军事同盟──以及美军在欧洲的驻军;导致美国的韩战与越战;导致了核武竞赛;导致险些爆发核战的古巴危机;导致世界各地透过军事援助、间谍活动、公共关系、与经济援助型式而进行的政治对抗。

1989 年的东欧共产政权垮台与1991 年的苏联解体,导致冷战结束。然而那则「长电报」所传达的讯息仍然是我们今天需要听见的:「醒醒吧!注意!你的週遭世界已经产生根本的改变,不再是你所想像的世界了。你必须调适,因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未来希望都取决于此。」

时至今日,我们很难理解,当时对许多美国人来说,这个讯息有多令人震惊。肯楠的电报所描绘的世界,不是当时大部份美国人相信或愿意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大部份的美国人认为,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应该和战时的盟友俄国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结束为求战胜而不得不进行的全国总动员。而这则「长电报」所传递的讯息却是,美国人这两个快乐的假设都是错误的。美国领导人最终接受了肯楠的剖析,并採纳他的建议。过不了多久,美国人民就知道他们必须提高警觉,必须有创造力,团结一致。他们知道必须促进经济成长、科技创新与社会机动性,以免在全球性的地缘政治竞争中败给强大的对手。冷战确实有其丑陋的恶行与可耻的失败──例如越战与古巴猪湾事件──但也给美国政治与社会设下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我们只要看看铁幕后面的邪恶帝国──或者参与在小学地下室进行的核弹演习──就知道我们活在两大核子强权争夺主导权的世界里。这个事实塑造了我们的政治内涵,以及我们领导人与人民的共识,其中之一就是时时提高警觉。我们无法永远正确解读世界,但我们对于国境之外的每一个重大趋势都保持密切注意。

美国人刚刚见识过极权主义强国征服广阔领土,胁迫自由社会重回黑暗年代。我们的国家必须勇于牺牲,才能扭转强权侵吞的局势。继之而起的冷战带来了形式独特的纪律。如果我们畏惧退缩,就要承担被共产主义征服的风险;而如果我们争勇好战,可能引爆核子大战。就因为如此,所以那是一个不容掉以轻心的严峻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们曾经辉煌:美国在新世界生存的关键》——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究竟想通过“辉煌”这个词,勾勒出美国怎样的过去?是它作为世界领袖的时代,还是其制度创新和经济奇迹的黄金时期?而“新世界”又是一个多么充满变数的概念,它是否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全球秩序,或者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变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如何理解美国在这样一个“新世界”中的“生存”之道。这是否意味着美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放弃一些旧的模式,拥抱新的战略?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和思考性,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过去荣光,以及它可能面临的未来困境。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深入的分析和前瞻性的见解,为我揭示美国在新时代如何保持其影响力,或者如何调整自身以适应变化的世界。这本书的意义或许远不止于对一个国家的考察,它可能是在探讨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如何在变革中生存,如何在挑战中找到新的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启发,让我对国际关系和国家发展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们曾经辉煌:美国在新世界生存的关键》这个书名,就像一幅宏伟的画卷,徐徐展开在美国的历史与未来之间。我首先想到的是,作者是如何定义“辉煌”的?是军事上的霸权,经济上的繁荣,还是思想文化上的影响力?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辉煌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新世界生存”,则是一个更加紧迫和现实的命题。这个“新世界”意味着什么?是地缘政治格局的颠覆,是科技革命的浪潮,还是意识形态的碰撞?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美国在全球力量重塑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是否能够保持其曾经的优势,还是需要做出重大的调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这本书的标题充满了哲学意味,它不仅是对一个国家的审视,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探讨。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种超越政治和经济层面的洞察,帮助我理解美国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以及它在未来世界中的潜在走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美国的书,它更是关于权力、变革与适应的深刻寓言。我期待它能够引导我去思考,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任何一个曾经辉煌的文明,都必须不断地适应和进化,才能在新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评分

读到《我们曾经辉煌:美国在新世界生存的关键》,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几个问题:作者所指的“辉煌”究竟是哪个时期?是二战后的格局,还是冷战的胜利?又或者是信息时代的崛起?每一个时期都闪耀着不同的光芒,也隐藏着不同的危机。《新世界》这个概念更是耐人寻味,它暗示着一个不同于过去的时代,一个充满未知和变数的未来。我很好奇,作者对这个“新世界”的定义是什么?它会是更加碎片化的世界,还是更加一体化的世界?而“生存”这个词,又带着一种生存者的危机感。在美国曾经辉煌的时期,它的生存似乎是不成问题的,但如今,在作者看来,生存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这让我不禁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是内部的衰退,还是外部的挑战?这本书的标题仿佛是一个号角,吹响了对美国未来命运的深刻反思。我希望作者能够用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辟的逻辑分析,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关于美国在新时代如何生存的图景。它是否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是否需要重新定义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答案,或者至少是提出一些能够引发更深入思考的问题。

评分

“曾经辉煌”,这四个字带着一丝怀旧,又饱含着一种对现状的审视。作者究竟想通过这个题目唤起我们怎样的情感?是赞美过往的荣光,还是警示沉溺于过去的危险?《我们曾经辉煌:美国在新世界生存的关键》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曾经耀眼一时,却又逐渐黯淡的文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美国“辉煌”的根源,究竟是制度的优越,还是历史的机遇,抑或是某种独特的精神力量?而“在新世界生存”,这又是一个多么严峻的命题。作者是如何界定这个“新世界”的?是后冷战时代,还是正在到来的多极化时代?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中,美国将如何重新定位自己?是继续扮演“世界警察”,还是采取更为保守的战略?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张力,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一种对“生存”本身的焦虑。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扎实的论据和深刻的分析,为我揭示美国在当前复杂局势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它可能的发展方向。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国家的探讨,更是对人类文明进程中权力转移和挑战应对的深刻反思。我希望它能激发我思考,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都不能固步自封,而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和调整,才能在新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我们曾经辉煌:美国在新世界生存的关键》。读到这个标题,我脑海里瞬间涌现出无数画面:历史的洪流,民族的崛起,以及当下世界格局的变化。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究竟是如何解读“辉煌”这个词的,它又将如何与“在新世界生存”这个充满挑战的议题联系起来。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悬在我心头,引导我思考美国这个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面对未来时所存在的机遇与危机。是某种力量让美国一度站在世界的巅峰,又是何种因素导致了如今的“新世界”格局?这些问题,我相信都会在这本书中得到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对“新世界”做出怎样的定义?它是否仅仅指代地缘政治上的变化,还是包含了经济、科技、文化等更深层次的转型?而“生存”二字,又意味着什么?是单纯的维持现有地位,还是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继续引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是一种预言,一种警示,也可能是一种希望。它唤起了我对美国历史和未来命运的无限遐想,也让我对作者的洞察力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从中汲取智慧,以应对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