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剧烈震盪之际,在多变的市场中,到底还有没有章法可循?
答案是「有」。华伦.巴菲特的投资策略经过几十年的验证,仍能历久不衰,在市场低迷之际,依据他的投资法则,你也能「和巴菲特同步买进」。
《和巴菲特同步买进》是一本内容丰富且最深入的入门书,探讨巴菲特如何运用「选择性反向策略」,在空头市场和冷门股中获利,因而让他名列全球富人排行榜之一。
《和巴菲特同步买进》也是一本解释巴菲特如何在不利环境和市场消沉时逆势而上,如何近乎零风险地创造前所未闻的利润。
网路发威的时代,理财知识不再是富翁的特权,个别投资人接触到空前的多方资讯来源,足以和华尔街的顶尖投资机构匹敌。然而,要如何将新发现的资料变成黄金?《和巴菲特同步买进》要交各位学习巴菲特筛检并运用财务资讯的祕技,并将书中内容变成你记忆中的软体公司,在投资时不再处于劣势。
作者简介
玛丽.巴菲特(Mary Buffet)
1981年和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结婚后,变成了华伦.巴菲特的媳妇,虽然之后她已和彼得离婚,但把华伦传授给她的投资策略整理并对外发表,引起极大回响。
大卫.克拉克(David Clark)
大卫.克拉克在内布拉斯加州奥玛哈市的私人公司担任投资组合分析师,与巴菲特一家人的交情超过30年。他拥有内布拉斯加大学财务管理学位,并获得加州海斯汀法学院的法律学位。
译者简介
陈正芬
政治大学财税系,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会计硕士。曾服务于台湾IBM公司、汇丰银行及企管顾问公司。
译着有《根顾客博感情》(合译)、《炼心术》、《一座小行星的新饮食观念》、《H^3创意人》等书。
推荐文 向永远的价值投资守护神巴菲特致敬 谢金河
编辑室报告 不要错过这场 Beffettapalooza!
前言 关于巴菲特
总论 从十万五千美元到三百亿美元
1 巴菲特「不完股票」?
2 从利空消息中获利
3 如何挑选为你创造财富的「战驹」
4 利润率和存货週转率
5 巴菲特不敢碰的事业
6 打不倒的投资标的
7 学巴菲特躲过股灾
8 利率和股价
9 解开多空循环之谜
10 将别人错过的买点找回来
11 上哪找「四大富商」?
12 运用网际网路击败华尔街
13 巴菲特的十大投资祕技
14 如何从未上市公司中挖宝
15 巴菲特的买与卖
16 巴菲特到底投资什么?
17 巴菲特的资金怎么「动」?
18 发掘好公司的运算式
19 从个案看巴菲特投资思维
20 投资前的巴菲特逻辑测验
编辑室报告
不要错过这场 Buffettapalooza!
内布拉斯加州的奥玛哈镇,是今年已逾八十二岁高龄,但大师光芒依然不减的投资家华伦.巴菲特的故乡,也是他旗下总资产超过千亿美元的波克夏企业集团总部所在。《纽约时报》的旅游版曾经如此描写了这个出名的小镇
,「拜託,千万别把出差到那儿的时间订在五月的第一个週末,波克夏公司的股东会举行期间,城市里所有的出租车和旅馆全被订光,在当地这还变成了个节日,叫做 Buffettapalooza。」
每年波克夏股东大会,俨然成了着名的奥玛哈风景,堪称全美投资者的年度朝拜;大家等着聆听巴菲特又要留下什么投资名言。
多年来,解析这位大师策略的书籍虽然不可胜数盛况的奥玛哈大赶集情毫不稍减,但似乎仍然值得玩味再三,就像年年盛况的奥玛哈大赶集,关心致富的读者渴望知悉巴菲特近来又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的热情毫不稍减,这使得巴菲特书籍总有几年得更新的必要,每年波克夏年报里巴菲特亲撰给股东的建言,也必会被投资人细细咀嚼。
特别是比起华尔街带着专业外表的分析师,这位至今仍住在数十年前以三万余美元自购旧宅里的富足老翁,说的言语要亲切易懂得多。也因为「简单」是巴菲特投资观念中重要的特质,真正能谈好巴菲特投资的书籍似乎也不该用高深的技术分析、财务方法取胜,他採用的一些基本、古老,但确能降低风险的通理原则,不难让读者学会如何跟他一起「同步买进」。
而《和巴菲特同步买进》的两位作者玛丽.巴菲特与大卫.克拉克,一位过去是巴菲特的媳妇,一位是巴菲特家族的多年挚友,他们显然也依循了这项原则去书写,不让巴菲特投资学变成唱高调或精算研究的苦差事。
悲观中的巴菲特观点
这本书除了要谈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更重要的是,《和巴菲特同步买进》当初在时效上(包括美国)堪称是最新近谈论关于巴菲特投资的完整书籍,不但时间点的「新」有其价值,而且更可以说它出版在一个「对」的时刻。即使今日重读巴菲特的观点,仍然非常爱用而且历久弥新。
之所以有「对」的味道,是因为从二年以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二○○八年的金融风暴,让各个市场的投资人对股票买进不由得更谨慎及更悲观之际;一向标榜长期持股、重视买进公司持久竞争力,及不随华尔街起舞的价值投资大师巴菲特有何投资建议,自然为各方殷盼。
《和巴菲特同步买进》在美国上市后,本书的两位作者接受访问时表示特的书籍多以介绍他投资的基本概念给一般大众为主;而当时面对二恐怖组织攻击让美国国内蒙上不安阴影,而后继又存在着政府何时会出兵攻打伊拉克的政经动盪因子,在这两大影响下,更令美股投资者身陷诡谲的投资氛围里于大空头及大环境不确定的市场中巴菲特投资策略对我们的启发。
虽然《和巴菲特同步买进》并未特别针对总体的经济局势提出巴菲特的看法引述有关巴菲特在股市悲观或大盘崩跌时,如何寻找价值被低估的公司,隐隐然已经替忧心的读者指出一条明路──股市在低档时,正是挖宝的好时机,许多未来有可能在景气转强时翻身的好公司,非常值得在此刻以好价位投资。
当然,这还只是最基本的观念,究竟什么是「好公司」,什么是「好价位」,《和巴菲特同步买进》里,进一步提供了详尽,而且简单易学的策略说明。
「方法论」往往是所有投资人最关注的事,这本书在这个层次上固能够满足要求,更重要的是:历经几年来从高点坠落的不景气,大环境不佳致使投资大众意志消沉借本书来看看巴菲特在他投资策略背后所坚持的:对公司治理的纪律要求看不懂﹂的公司,巴菲特自己也以身作则,亲力亲为操盘波克夏哈萨威公司的投资组合人则避免许多企业执行长奢华骄贵,动辄以私人喷射客机出入的习气个人面临全球化下竞争益烈的时代里,更使得一般投资者对个人身价逾三百五十亿美元的巴菲特,能长保朴实无华,恪守本务的风格,有更深切的感触。
仗义执言的大师
巴菲特今日的地位当然不是一蹴可及,他一再强调要投资在公司的「事业」上迷于股价波动中的逐高放空;这样的策略多年来也让他胜多败少造了波克夏一股高达六到七万美元的市价。
除了有致富的「实绩」做为后盾,在美国历经了NASDAQ的网路股神话破灭、恩隆(Enron)、世界通讯(WorldCom),现在回头检视《和巴菲特同步买进》里这位大师坚持的一些传统价值,更十足成了忠言明鉴。
过去针对公司经理人利用会计手段欺瞒投资者的问题,巴菲特曾不留情地痛斥「坚持员工股票选择权不应列入帐上支出」的企业执行长。
他也曾强烈批判美国参议院提议的减免股利所得税法案,认为大开高收入者的避税方便之门,只会使税赋更趋不公,而刺激整体经济的效果有限,他以自己波克夏公司的女接待员为例,声称和这位职员所缴的税率差不多,但她缴税占所得的负担却比自己大得多,他很难想像有比这还糟的政策。
这类言论和巴菲特最难能可贵,也最动人的平民英雄形象颇为贴切。
一路走来
以一九九六年由远流出版的《胜卷在握》(The Warren Buffett Way,中文版二○一一年远流改版后更名为《值得长抱的股票巴菲特是这么挑的》)为例两相参照,可以看出巴菲特始终没放弃过他的反向操作、长期投资的大原则(就算偶有失败),而且正因经过不同的年代环境,更可以看出这些简单的策略,却经得起与时俱进的考验。
美国有一家投资公司公然标榜其立业宗旨即是帮客户模傚巴菲特一样投资,该公司的创办者波道克(Margaret Baldock)指出,「巴菲特真正的投资智慧其实源于他的态度。」
在财务资讯唾手可得,但投资的难度和风险却好像没有降低的时代里,《和巴菲特同步买进》里不惟能见识到巴菲特最新的投资技艺,而读者更不妨见证巴菲特的投资态度在当下的价值。
投资和投机,还真是两回事。也希望各位读过本书的读者,能在和巴菲特同步投资后,从此胜券在握!
前言
关于巴菲特
在投资史的年鑑中,华伦.巴菲特的大名凌驾众人之上。他拿着十万五千美元的本钱投入股市,最后变成三百亿美元,成就无人能出其右。巴菲特究竟是何方神圣?又为什么他对致富这件事如此着迷?
一九二九年的美国股市大崩盘,几乎使巴菲特父亲的投资公司破产,不幸也在这时,巴菲特的母亲怀了他。巴菲特就如许多在大萧条中成长的孩子,家境艰难使他很早就对金钱极度热衷。巴菲特小时候随身携带一具兑币机,那也是他最爱的玩具,他对计算复利相当着迷,六岁时做了第一笔生意,用两毛五分钱买六罐可口可乐,再以每罐五分钱,卖给同在爱荷华州欧克波奇(Okoboji)度假的游客。他将《一千种赚进千美元的方法》(A Thousand Ways to Make $1,000)背得滚瓜烂熟,也将送报工资大多存了起来,开始做起打弹珠的生意。巴菲特处心积虑地想赚钱,一九三八年他顶着内布拉斯加州的酷暑,步行数哩到赛马场,花好几小时在覆满废纸锯屑的地上,寻找被人丢弃的马票票根,希望找到赢钱的马票。
巴菲特十一岁初试啼声,买进三股「花旗服务」(Cities Service),十七岁高中毕业时,他已经有模有样地积聚六千美元。他三年便读完大学读企管硕士。结果哈佛没过、哥大同意。
每个人年轻时都曾经历攸关未来的关键时刻。巴菲特的关键时刻在哥大的授课者,是价值投资的传奇元老班杰明.葛兰姆(Benjamin Graham ),巴菲特与葛蓝姆一见面,顿生惺惺相惜的熟悉感。「火花四处纷飞,」同班同学比尔.
卢恩(Bill Ruane )回忆当年,「当时就看得出巴菲特绝非等闲之辈」,卢恩后来掌管红杉基金(Sequoia Fund)。葛兰姆的启发令巴菲特大开眼界,立刻领悟到有一种赚钱的方法能一偿儿时宿愿,而葛蓝姆正是指引他的明灯。
毕业后,巴菲特试着说服葛蓝姆,让他到葛蓝姆在华尔街开设的投资公司担任初级投资分析师。葛蓝姆拒绝了,于是娴熟价值投资理论的巴菲特,便提出愿意做白工的条件。葛兰姆却说,就算免费工作还是不够格,不过巴菲特继续死缠烂打,最后葛蓝姆终于心软而雇用了他。,直到葛蓝姆于一九五六年退休。巴菲特在思乡情切下回到奥玛哈(Omaha),想成立一家类似葛蓝姆的投资合伙事业。他向每位朋友募款,到投资俱乐部演讲,甚至去敲邻居的门,终于说服八个人让他放手一搏,大伙共凑了十万五千美元,就用这笔钱成立「巴菲特合伙事业」(Buffett Partnership)。接下来的十三年间,,合伙事业的平均年复利报酬率为三十% ,随着投资纪录越来越辉煌,他便想筹措更多资金。他时常把合伙组织的报税单印给潜在投资人,证明他替投资人赚了多少钱。巴菲特将所有财产投入合伙事业,套句他的话,他这是「自作自受」。他将投资人的钱当作自己的钱来处理。
买入波克夏的理由
到了一九六九年,巴菲特发现六年代末的大多头,导致股市严重超买,从而造成股价高估。此外他也发现,虽然价值导向的投资技巧使他本人和合伙人获益良多,但在这种环境下根本无用武之地,认清这一点后,他做了一件相当劲爆的事。巴菲特对合伙人说,股价的高估使他无法保持亮丽成绩,既然他不愿改採会使他不放心的投资策略,不如将合伙收掉,退回投资人的钱。在在清算投资合伙组织时,巴菲特让投资人选择收受现金,或是拥有合伙投资的公司股票。
在合伙投资的事业中,有家名叫波克夏哈萨威(Berkshire Hathaway,有时简称波克夏)的上市纺织公司。巴菲特合伙公司于一九六七年收购波克夏的多数股权,取得控制权,巴菲特便强制用波克夏的营运资金买下一家保险公司,这也是往后三十年间,他买下众多保险公司中的第一家。一九六九年,合伙事业清算完毕,巴菲特不动声色的买下合伙人在波克夏的持股,占公司总股份的二七%公司,然后继续在公开市场上收购更多股票,直到他个人掌控这家为止。
巴菲特这么做的原因有二。首先,波克夏收购保险公司,为他提供一笔可灵活运用的「投资浮存金」(investment float ),,这笔资金就是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第二个原因是税,当时个人所得税税率远高于营业所得税,,巴菲特以保险公司为投资工具,便能享有较低的营业所得税率,使资本累积更加容易。保险公司也提供一种方法,让他避免被课征「累积盈余税」,这种鲜为人知的税,目的在防止巴菲特这种人利用企业为投资工具,以逃避个人所得税的高税率,而保险公司是少数几个免征这种税的行业。
控制了波克夏的投资浮存金,也避开个人所得税的高税率,巴菲特摆脱传统束缚,运用投资知识让波克夏的资产和他的净值成长。巴菲特投资绩效良好,三十年间波克夏的帐面价值以二三%的年成长率增加%的平均年成长率攀升,每股帐面价值从十九美元上升至四万多元,每股市值从十三美元增加到约七万美元。
巴菲特对波克夏的原始投资金额,从将近七百万美元增加到三百多亿美元,完全是因为他卓越的投资决策,加上懂得善用保险公司作为投资工具。他的成就不仅使他名列世界级富,也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