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搭车去柏林:在路上的颓废壮游,给自己的成人礼。

出走,搭车去柏林:在路上的颓废壮游,给自己的成人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自传
  • 成长
  • 青春
  • 柏林
  • 搭车旅行
  • 散文
  • 个人经历
  • 反思
  • 自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趟受经典文学《在路上》启发而展开的旅程──

  ★88个陌生司机,100天的未知旅行,16000公里的搭便车路途,从北京到柏林。
  ★旅游卫视《行者》电视专题创下最高收视率,豆瓣史上评分最高的中国公路纪录片图文全纪录。
  ★当当网网友五颗星满分评价!

  「我们离年轻这一词汇越来越远,去搭车旅行、去在路上,更像一场迟来的成人礼。完全没人知道我们的生命,除了不可避免地趋向衰老外,还将有何遭遇……。」(《在路上》)

  美籍中国小伙子谷岳是搭车计画的始作俑者,纪录片导演刘畅陪着在路上不断傻乐。在2009年夏天,两人一路只依靠陌生人的帮助,从北京出发,用招手搭车的方式前进,穿越中国、中亚和欧洲,耗时100天、行进16000公里,最终抵达德国柏林,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艰辛又浪漫的旅程。而在那里,等待他们的是谷岳的女友伊卡。

  出发前,谷岳说:「有些事情现在不去做,就永远不会做了。」

  抵达终点后,刘畅说:「我在想,无论多么难的事,如果你当一个旁观者,就觉得肯定很难,但如果身体力行,多么难的事情都会慢慢过去。」

  ◎踏出最艰难的第一步

  每片土地的风都是不同的,因为味道,因为心情,因为一切都是未知。

  虽然十年的拍片生涯中也经常出门,足迹基本上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但一直有着团队的支持和精心的计画。这次和谷岳一起,行程中太多要靠自己去解决和完成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恨不得把家也一起背走。没错,对背包客来讲,这两个歪歪扭扭的包就是家了。这种随意旅行的方式,我一直向往很久,我痛恨充满计画的行程,彷彿一眼就可以看到结局的电影。然而,真的要上路时,我可以听到来自遥远内心的咚咚鼓声。

  ◎从北京到柏林

  在三个月的旅途中,他们遇到各种问题,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在他们的车里、家里,遭遇不同的人生。有的是社会底层的卡车司机,有的是闲适自得的农村居民,有里海边独臂豪饮的俄罗斯水手,有年轻小情侣,也有土耳其豪放热诚的富二代。

  ※ 搭车之最慢:从吐鲁番到库车的一辆大货车,620公里花了18个小时。
  ※ 搭车之最快:从布达佩斯到布拉格,530公里耗时3小时。那是一辆德国老板的豪华款辉腾,时速200公里。
  ※  搭车等待时间最长:两天。在罗马尼亚离匈牙利边境只有19公里的地方,等了两天。

  ◎旅行可以与年纪无关,可以与收入无关,你关不住心里对世界的好奇心,就关不住对旅行的渴望。

  旅程就是发现别人怎么生活,你会感觉到他们的努力,体会到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到国外以后看看另外一些人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看他们怎么去排除生活中的压力,追寻生活中的美好,你发现得越多,你的心情也会越来越开朗。旅行和行走是特别鼓舞人的,而且非常简单,只要你肯去做就行了。你不需要失去所有,只要有追求原来自我的勇气就够了。

作者简介

刘畅∕独立记录片制片人、导演

  早年学画,后转入摄影,200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与DISCOVERY探索频道合作后转为导演。曾有过三年留美生活,之后回到中国。磨尽稜角,历经苦难,在夹缝中挣扎舞蹈,为电影做一些说得过去的事。

  十余年来做过小剧场、策过展、拍过纪录长片及电影短片。热爱旅行,将其作为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足迹遍及雅鲁藏布大崃谷、长江源头,也曾从阿拉斯加到过墨西哥,边走边拍,坚持将自己的旅行制作成真实的纪录片。

旅伴 谷岳

  1979年生,在北京出生,11岁移居美国。18岁时曾有过类似「成人礼」的欧洲行,一待就是6个月,也曾从北京搭火车去西藏。2003年辞掉工作,从西雅图出发,花了两年时间旅行18个国家,最后回到北京。想用搭车方式旅行,寻找不是在金钱、互利的关系上创建的友谊。

跨越时代的精神肖像:一部关于迷失、探索与成长的非虚构叙事 这是一段关于在时间洪流中寻找自我定位的旅程,它无关乎具体的地理坐标,而更像是一场深入人心的灵魂拷问。 本书追溯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一群在东西方剧变浪潮中成长的年轻人,他们拒绝被既定的社会脚本所定义,选择用一种近乎鲁莽的姿态,去拥抱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怀旧录,而是一份对特定历史时期精神面貌的细致解剖。 第一部分:玻璃幕墙后的低语 故事始于一个正在经历深刻结构性转变的欧洲大陆边缘地带。彼时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等待释放的张力。书中描绘了主人公群体在特定体制下接受的教育、他们私下交流的亚文化符号,以及他们对“成功”二字日益增长的疏离感。 作者以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还原了他们如何通过二手书店里泛黄的哲学文本、地下音乐录音带以及柏拉图式的深夜长谈,构建起一套对抗主流价值观的精神堡垒。其中,对“异化”的讨论尤为深刻。书中详述了他们如何敏感地察觉到工业化后半期社会机器的冰冷运作,以及个体在其中被磨平棱角的恐惧。他们对艺术、对诗歌的痴迷,与其说是爱好,不如说是一种必要的生存策略——用美学抵抗庸常。 核心主题:体制的缝隙与精神的逃逸线。 第二部分:在边缘地带的集体实验 随着社会限制的松动,这群年轻人开始尝试“出走”。但他们的出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度假或移民,而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关于“在场”与“缺席”的哲学实验。 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们如何在东欧尚未完全开放的边境地带穿梭,体验不同政治生态下的日常生活。他们并非关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专注于微观的个体经验:一个在废弃工厂角落里自发组织的音乐会,一次关于存在主义的辩论如何在寒冷的公寓里持续到黎明,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测试社会对“边缘人物”的反应阈值。 有一章专门探讨了他们与当地手艺人的交往。在机械化浪潮的冲击下,这些坚持传统技艺的老人成为了他们眼中最后的“真实性”的载体。通过学习木雕、皮革修补等几乎被时代遗忘的技能,他们试图在指尖的触感中,重新建立起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是一种反技术、反效率的“慢生活”的早期萌芽。 技术与情感的疏离: 书中特别强调了彼时通讯技术的局限性。没有即时通讯工具,每一次联系都依赖于昂贵的长途电话或迟到的信件。这种物理上的距离,反而迫使他们必须更深入地审视每一次交流的价值,并培养了极强的自我排解能力。 第三部分:身份的溶解与重塑 本书的后半段聚焦于“我是谁”这一永恒命题在剧变时代下的复杂性。随着柏林墙的倒塌,曾经清晰的对立面模糊了,这也意味着他们赖以反抗的参照系正在消失。 书中深入分析了几位关键人物的内心挣扎:有人试图融入新的资本主义秩序,却发现自己无法适应那种赤裸裸的竞争逻辑;有人则选择彻底隐身,成为城市背景噪音的一部分,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专注于记录城市中被忽略的建筑细节和光影变化。 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结论。他呈现的是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努力。这种努力体现在对“美学责任”的坚守上——即使生活陷入混乱,也要以一种优雅、有尊严的姿态去面对。书中对几位关键人物的诗歌、日记片段的引用,揭示了他们如何将日常的琐碎——例如在拥挤的火车上分享一块面包,或者在雨夜中寻找庇护所——提炼成具有史诗感的个人体验。 成人的定义: 对他们而言,“成人礼”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会与自身的脆弱、与世界的荒谬和平共处,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无法被模仿的生活纹理。 总结: 这是一部关于精神迁徙的作品。它探讨了在快速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中,理想主义者如何保持其内在的完整性。它不是一部关于旅行指南或浪漫邂逅的轻快读物,而是一份关于如何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艰难选择的深刻思考录。读者将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困惑与不屈的生命力。它邀请我们反思:我们是否也曾在某个时刻,为了追寻更真实的存在,而甘愿成为时代的“局外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反着活,倒着走∕国际NGO工作者 褚士莹
.不是「旅行」,而是「流浪」∕旅游作家 唐宏安
.因为无法预期,让回忆更美好∕自助旅游达人 陈岳贤

前言  为了「在路上」而展开的冒险旅程∕刘畅

第一章 因为孤独,所以旅行
清晨五点半的地铁五号线
谷岳的三分钟

第二章 只要迈出最艰难的第一步
6月8日,从后海出发
大雨中的第一次搭车
搭车4小时
搭车10小时
搭车16小时
搭车20小时
搭车24小时
行驶在公路上的水手
坐卡车一路向西
穿越茫茫戈壁
中途返京
新疆重逢,再次出发
涉险过关

第三章 MY WAY
心中的马国
住在集装箱房子里的人
赤身跳湖
可爱的吉尔吉斯斯坦胖大妈
简单而幸福的牧马人
24小时夜奔
有艳没有遇
世界尽头
俄罗斯独臂水手
幽灵夜车
消失了的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
飞车惊魂
忐忑土耳其
英俊善良的富二代
又一次小别

第四章 青年的世界
从雪山穿越到罗马尼亚
在孤儿院做义工
五星级的搭车客
三十岁以后才感觉年轻
和吉普赛女郎共舞
遇上了搭车的竞争对手
无法融入的布达佩斯
布拉格,傻子才悲伤

第五章 三十岁的成人礼
写在后面:2010年,一路向南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反着活,倒着走

  许多中国人的父母过度强调孩子的早熟早慧,孩子从小到大因此活得规规矩矩,少年老成,三十多岁扛起背包旅行才第一次感觉年轻,五十多岁功成名就后才开始泡夜店,就像好莱坞电影《班杰明的奇幻旅程》里描述那个出生时是老头,临终前终于变成婴孩的男主角那样,生命是反着活的。西方人眼里看来滑稽甚至有点恐怖,但大多数这一代的中国人都能理解。

  也有一种人,老是在上班族一大早争先恐后上班的时候,才跟别人反方向搭着地铁回家睡觉,我们无法理解这种人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如果不是坏人,正好留长发,又有办法维生,就一律管叫「艺术家」。这样性格的人,会选择跟从欧洲出发一路往亚洲前进的旅行者背道而驰,从北京的后海喝杯啤酒后就搭便车出发去德国, 想必也没有人觉得太讶异,反正就是喜欢把路倒过来走的那种人,要是能像黄明正那样倒立着过日子、看世界的话,恐怕也会这么干。

  有意思的是,这种特立独行的人,不分种族国籍排成一列摆在一起,看起来无论穿着打扮、神采、态度都很像,不信的话去随便一家标榜地下音乐的酒馆混一个晚上。

  因为这个时代,就连不一样,都不一样得很相似。

  《出走,搭车去柏林──在路上的颓废壮游,给自己的成人礼。》的作者,是来自北京的独立纪录片导演刘畅,跟他的哥儿们谷岳, 一个这辈子只在十多年前正式上过一个月班的朋友,两个艺术家,一个没什么存款却有气喘,另一个活到三十多岁没出国自助旅行也没住过青年旅馆,却凭着对于世界的想像,跟一本过期好几年的旅行指南书,一路从北京搭车去柏林,乱七八糟、颠颠倒倒,以为这一路会看清世界,结果看得最清的是自己。

  他们这趟旅行的过程,虽然跟许多背包客、驴友的路线不同,但是得到的结论,老实说跟世界上古今中外任何一个背起背包出国三个月的年轻人,都差不多。

  以为这是一辈子一次的壮游,但到达目的地以后,才发现真正的旅行才要开始,这点也不怎么稀奇,父子档自编自导自演,描述老来丧子的医师父亲,背起亡儿的背包代替儿子完成庇里牛斯山朝圣之旅《The Way》,就是这么演的,挺主流的,所以这两人接着不久又筹划起从阿拉斯加到阿根廷的旅行,也是意料中事。

  本书整个故事真正特别的,在于故事的主角,是两个中国的中年男人。

  中国这一代都会男人的世界观,跟世界是有距离的,基于种种内外在因素,在亚洲比起韩国、日本、港台的男女,海外壮游或自我放逐的经验是少的,所以看到这两个无论是自我期许或是社会评价都很高的北京文化人,能够放下身段,走进地图上没有多少着墨的机场与机场之间的虚线,用搭车的方式,用诚实的态度和开放的心胸填满知识的空白,走上个人派的朝圣之路,用慢游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的敬意,真诚的欣赏中亚的吉尔吉斯与土耳其乡间无法第一眼看到的美好,虚心体验勤勉的韩国人在世界尽头的竞争力,并且回头反思这一代中国人(主要是汉人)对陌生人的冷漠与不信任,以及中国有车的中产阶级对于明明是举手之劳,所表现出来的却是近乎可耻的功利与吝啬,这些外头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一旦来自外人就会被当成耳边风的批评,如今出于菁英分子的亲身经历,或许就能形成一股内省的力量。

  譬如,在这趟旅行的回忆中,刘畅说到在吉尔吉斯出乎意外的美好生活经验,让他重新思考现代人最在意的「幸福」这档事儿。

  他说:「简单并快乐,就是幸福感,就好像生活尽在掌控中,哪怕天公不做美,下雪了,遇到什么灾害了,他们也能应付。如果风调雨顺,他们可能会多养点儿羊,再多养点儿马,他们的生活小富即安,有自己固定的房子,在山上有放牧点,有自己的车,子女也在大城市里工作,小儿子在身边服侍,人与人之间关系简单,那种和睦感满足感特别让人羡慕。」

  这种描述,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描绘的世外桃源其实是极度类似的。

  当然,指着开着名车,戴着名表,住在豪宅里的山西煤老板富二代的鼻子说:「你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所带来的快乐,还不如吉尔吉斯的一穷二白的一介牧民。」是愚蠢的,但是对介于富二代跟穷牧人光谱的两个极端之间,占据这一代中国人绝大比例的中产阶级来说,却是一个极好的提醒,提醒我们中年男人也可以去旅行,提醒我们可以路反着走,偶尔生命可以倒着活,就算没有艳遇的旅程也可以很不错。

国际NGO工作者 褚士莹

推荐序2

不是「旅行」,而是「流浪」

  我一直想「流浪」!

  我说的不是「旅行」,而是「流浪」。在我的定义中,流浪不该有行程,甚至不该有明确的路线,简单来说,流浪就该让命运决定把你带到哪儿去。《出走,搭车去柏林──在路上的颓废壮游,给自己的成人礼。》就是这样的「流浪」故事。

  作者刘畅和伙伴谷岳的搭车计画──从北京一路搭便车到柏林。搭便车充满不确定性,搭上谁的车,走哪一条路线,遇见什么人、什么事,都由命运决定。我看到这儿,就热血了起来,完全是我心中梦幻的「流浪」。才看完前言,我的心跳已经加速,已经迫不及待跟着他的文字回到搭车上路的那一天。

  「谷岳是搭车计画的始作俑者,我陪着在路上不断傻乐。」刘畅的这段文字,我特爱「傻乐」这个词。这段交给命运决定的流浪旅程,就像人生一样,遇到什么都该用这傻乐的心情去面对。他们用傻乐与每个接触过的人交心,也因为这样,旅程中所经历的片段,说起来似乎都有那么点相同的青年旅馆种种、与当地人共舞……等,有了刘畅与谷岳参与其中,就变得不同。

  除了「流浪」这回事,更打动我的是作者刘畅的心境转折。毕竟我们同是三十岁,这个青春所剩无几,梦想被时间与现实挤压的年纪。工作了几年,人生已经不再新鲜,充满了「不得不」的感叹,不敢想自己哪一天可以达成别人的期待,而自我的期待已经消失很久了。三十岁就是这么一个让人想叹气,却仍有点不甘心的年纪。我才扎扎实实的挣扎了一回,看到刘畅笔下的感叹,更有种同是天涯人的心情。值得开心的是,我们同样的挣扎了,也同样透过流浪找回了自己年轻的灵魂。

  他在旅行中点点滴滴地突破自我,极度内向的他学着谷岳至少也成为三星半的搭车人。从第一次比出搭车国际标准姿势,第一天就想放弃回城里吃涮羊肉,到最后旅程结束时「怎么就这样结束了?」的失落心情,这三个月的旅程确实改变了他,也改变了许多看过纪录片的年轻人,更改变了即将在半个月后踏上流浪旅程的我。

  看到旅程的终点即将到达,我也跟着有点感伤了!这精彩的旅程就要画下句点了。「搭上最后一辆车,驶进终点时,我在想,无论多么难的事,如果你当一个旁观者,就觉得肯定很难,但如果身体力行,多么难的事情都会慢慢过去。」我在心中默念了两遍刘畅最后写下的心情。

  所有流浪过的人都知道,流浪从不会真正结束。「这只是一个歇脚的时刻。」刘畅说。流浪过程中得到的养分会在心中滋养出另一段流浪,每个句点都是下一个章节的开始。看到最后我发现这本书不只是个流浪的故事,而是个三十岁失去梦想的纪录片导演找回自己热情灵魂的故事。

  我有幸在流浪启程之前看完本书。刘畅与谷岳因着《在路上》这本书而上路,我的流浪旅程也必定因《出走,搭车去柏林》这本书而会有不同的化学变化。至于搭车流浪会出现在我旅程的哪一个章节?就交给命运决定吧!这才叫流浪嘛!

旅游作家 唐宏安

推荐序3

因为无法预期,让回忆更美好

  「一趟旅程,永远是无法预期的;但也就因为无法预期,更能诱发出回忆的美好!」这是我每次结束旅程之后,浮现在脑海中的一段话。

  我也曾经在过往的旅游中,花一个月搭便车旅行。虽然听起来感觉很厉害,但我却觉得这绝对是旅游行为中最具备挑战性的事。因为在过程中,真的会发生太多想得到和想不到的情况,往往事发突然,完全无法控制。

  像书中〈遇上了搭车的竞争对手〉该篇提到,本来以为是会越来越顺的旅程,怎知会半路杀出程咬金,出现了搭便车同好,重点又是一位女性,两个大男人搭便车的优势顿时消失了。也就因为如此,会衍生出一个搭便车的不成文公式,那就是「单身辣妹最容易搭上车,三人以上(尤指男性)困难度是难上加难」,借由这句话,也让我回想到当初那如苦行僧的旅程。

  再者,这样的旅游行径是最挑战中国人传统观念的。作者在书中也提到,在中国愿意搭载他们俩的司机真是太少了,但到了欧洲,举起手来搭车,感觉上似乎是简单多了。这让我想到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总是将「陌生人」三个字冠上恶名昭彰的罪名,避之犹恐不及。

  而事实上真是如此吗?相信借由本书可以了解到很多情况并不是如此。因为在他们的旅行过程中,曾遇到小女孩主动帮忙带路、也遇到富二代不但让他们搭便车,还帮忙代订四星级饭店,重点是连住宿费都付了等等,种种经历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却在他们的旅程中上演。而我也曾遇过相同的情形,剎那间真的会让人觉得疑惑,为何在我们熟悉的国度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疏远呢?彼此之间都有戒心,不愿意去帮助陌生人,深怕会招来麻烦。

  我曾经在旅程中,遇到一位十八岁的外国女孩在荒郊野外让我上车。我当时的造型和土匪没两样,而她竟然敢让我上车,各位试想,在这种情形中,到底谁比较危险呢?

  说实话,换做是以前的我,我是不可能搭载陌生人的,但现在的想法却全然不同,也是因为一句话感动了我。当年我在搭便车的过程中,曾经有一位搭载我的司机对我说:「保护来我国家的旅行者的安全,是我的责任。」这种窝心的感觉,就和本书两位作者的感受一样,令人难以忘怀。

  「我喜欢冒险,但绝不是冒生命危险。」我觉得这一句话就足以形容搭便车旅行的感受。其实做搭便车的旅行,并不是要证明自己有多行,只是要借由这样子的方式,凸显出「自助旅行」可以是多元化、不受拘束的生活方式。好比作者在书中写道,「如果有机会和别人交换各自的生活,那么,我会选择和谁交换?」不如借由旅行的机会,把上述的疑问句,直接化为肯定句。

  强烈推荐此书!最后我套用书中的一段话。「人生不再新鲜,多少对未知的探求也泯灭在这许许多多的『不得不』里。」如此无奈的文字,不就反映出现代人的心声吗?各位亲爱的朋友,与其如此,不如短暂抛开那无谓的「不得不」,规画一趟属于自己的旅行吧!

自助旅游达人 陈岳贤

前言

因《在路上》而开始的冒险旅程

  如果你在百度上搜寻「搭车去柏林」,你可能会得到几十万条资讯:二○○九年,两个北京小伙子──谷岳、刘畅用一个夏天,以举手搭便车的方式途经十几个国家,一万六千公里的旅程到达德国柏林,看望一个女孩。这个幸福的女孩叫伊卡,是谷岳相恋三年的女友,这种极富浪漫色彩的苦行见证了普通人爱情里的闪光点。那么,两个旅行者中的另一个人,刘畅,总是会遇到朋友们各种各样的疑问,你,又是为什么而去的呢?我想,写这本书也许可以表达出我含混不清的旅行目的,以及为了逃离我们庸庸碌碌的人生而作的一切努力。

  一开始,我认为一切都跟一本书有关。那就是凯鲁亚克(Jack Kerouac)的《在路上》。书中两个年轻人不断疯狂地穿行美洲:搭车、自驾、不能抑制地无目的地旅行。「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尽管几乎不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却具有相当的迷人之处。」

  二十世纪五○年代,《在路上》出版后,《纽约时报》刊登的书评这样写道:「在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该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历史性事件。」

  《在路上》让无数的年轻人拿起简单的行囊上路,开始了一代又一代人没有目的地的旅途。他们害怕镜子中的自我,最终丢失在物质洪流里,或仅仅是表演着为寻找自我所做的逃离。去哪里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做出反抗现实的姿态来,这些年轻人表演、鞠躬,之后就往后一跃,跳进舞台的侧幕里,五十多年来重复上演着这样一幕幕闹剧。这一文化轰轰烈烈繁衍至今天,从文学、从音乐、从电影,成为主流消费文化之外的另一体系。说到这里,我们为什么选择搭车旅行已经表示得很清楚:我和谷岳很快就会离「年轻」这一辞汇越来越远,我们长年如同蚂蚁一般的努力奋斗在时代洪流面前,渐渐变得微不足道,物质的家园早已褪色,精神的家园形单影只,搭车旅行,在路上,更像一场迟来的成人礼。

  作为一名微不足道的导演,在搭车旅行之前,我曾设想过拍一部公路电影,一男一女,两段截然不同的旅程,目的地相同却永远没有相遇。男主角路过生命的孤独与割舍,女主角路过生命的迷惘与欢愉。写作剧本是漫长艰辛的过程,我发现,公路片只能在公路上完成。在漫长的煎熬和等待中,好友谷岳的邀请彷彿是从天而降的礼物。三个多月的旅程,我们接触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在他们的车里、家里,遭遇不同人的人生:在新疆广袤的沙漠,慷慨地搭每一位路人同行的石油卡车司机;在吉尔吉斯酒后遭遇牧民热腾腾的马油大餐;乌兹别克沙漠船只墓地的守墓老人;里海边独臂豪饮的俄罗斯水手;土耳其豪放热诚的富二代;伊斯坦堡雄浑壮观的欧亚两岸;罗马尼亚坚强的孤儿院志愿者;匈牙利布达佩斯青年旅馆的韩国老板;布拉格的CROSS重金属俱乐部;东柏林的艺术家贫民窟……亲自体验并拍摄一部公路纪录片,是我这些年来最大的梦想。我相信公路电影的制作者们都经历着这样在路上的日子,思想的巡游也必然伴随着身体的游历。

  《在路上》这本书从二○○○年一直陪伴我到现在,四次阅读都没有翻到最终章,命中注定它要留给这次旅程。在搭车旅途的某辆大卡车上,我在颠簸的驾驶室的卧铺上读完了最后一页。车窗外是何时何地的风景,都已不再重要。
《在路上》的结尾这样写道:

  我知道在爱荷华州,在人们允许孩子们哭泣的地方,孩子们在大声地哭泣着。今夜,星星就要出来,你可知道那大熊星座就是上帝?今夜金星一定低垂,在祝福大地的黑夜完全降临之前,把它熠熠的光辉洒落在草原上,藏起河流,裹住山峰,隐没掉最后一片海滩,然而完全没有人知道,自己除了可悲地趋向衰老外,还将有何遭遇。

  这本小书是我个人的小小旅行随想,有些旅程段落详细,有些只是一笔带过。这趟旅程我和谷岳约定好一人写一本书,同样的旅行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生命体验与收获。我偏执于一个普通北京人的视角,偶然的机缘巧合,展开搭车去十余个国家的梦想之旅,我没有超于常人的意志品质,也没有职业旅行家的丰富经验,更没有超凡脱俗的个人魅力。我只是因为想要追求一些自己以为需要的东西而与朋友踏上旅途。旅途终结的时候,每个人的内心都因为这段路而得到了某种圆满,于是那个原来执着的目标也许就不再重要。

刘畅

图书试读

◎为了「在路上」而展开的旅程
如果你在百度上搜寻「搭车去柏林」,你可能会得到几十万条资讯:二○○九年,两个北京小伙子──谷岳、刘畅用一个夏天,以举手搭便车的方式途经十几个国家,一万六千公里的旅程到达德国柏林,看望一个女孩。这个幸福的女孩叫伊卡,是谷岳相恋三年的女友,这种极富浪漫色彩的苦行见证了普通人爱情里的闪光点。那么,两个旅行者中的另一个人,刘畅,总是会遇到朋友们各种各样的疑问,你,又是为什么而去的呢?我想,写这本书也许可以表达出我含混不清的旅行目的,以及为了逃离我们庸庸碌碌的人生而作的一切努力。

一开始,我认为一切都跟一本书有关。那就是凯鲁亚克(Jack Kerouac)的《在路上》。书中两个年轻人不断疯狂地穿行美洲:搭车、自驾、不能抑制地无目的地旅行。「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尽管几乎不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却具有相当的迷人之处。」

二十世纪五○年代,《在路上》出版后,《纽约时报》刊登的书评这样写道:「在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该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历史性事件。」

《在路上》让无数的年轻人拿起简单的行囊上路,开始了一代又一代人没有目的地的旅途。他们害怕镜子中的自我,最终丢失在物质洪流里,或仅仅是表演着为寻找自我所做的逃离。去哪里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做出反抗现实的姿态来,这些年轻人表演、鞠躬,之后就往后一跃,跳进舞台的侧幕里,五十多年来重复上演着这样一幕幕闹剧。这一文化轰轰烈烈繁衍至今天,从文学、从音乐、从电影,成为主流消费文化之外的另一体系。说到这里,我们为什么选择搭车旅行已经表示得很清楚:我和谷岳很快就会离「年轻」这一辞汇越来越远,我们长年如同蚂蚁一般的努力奋斗在时代洪流面前,渐渐变得微不足道,物质的家园早已褪色,精神的家园形单影只,搭车旅行,在路上,更像一场迟来的成人礼。

作为一名微不足道的导演,在搭车旅行之前,我曾设想过拍一部公路电影,一男一女,两段截然不同的旅程,目的地相同却永远没有相遇。男主角路过生命的孤独与割舍,女主角路过生命的迷惘与欢愉。写作剧本是漫长艰辛的过程,我发现,公路片只能在公路上完成。在漫长的煎熬和等待中,好友谷岳的邀请彷彿是从天而降的礼物。三个多月的旅程,我们接触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在他们的车里、家里,遭遇不同人的人生:在新疆广袤的沙漠,慷慨地搭每一位路人同行的石油卡车司机;在吉尔吉斯酒后遭遇牧民热腾腾的马油大餐;乌兹别克沙漠船只墓地的守墓老人;里海边独臂豪饮的俄罗斯水手;土耳其豪放热诚的富二代;伊斯坦堡雄浑壮观的欧亚两岸;罗马尼亚坚强的孤儿院志愿者;匈牙利布达佩斯青年旅馆的韩国老板;布拉格的CROSS重金属俱乐部;东柏林的艺术家贫民窟……亲自体验并拍摄一部公路纪录片,是我这些年来最大的梦想。我相信公路电影的制作者们都经历着这样在路上的日子,思想的巡游也必然伴随着身体的游历。

《在路上》这本书从二○○○年一直陪伴我到现在,四次阅读都没有翻到最终章,命中注定它要留给这次旅程。在搭车旅途的某辆大卡车上,我在颠簸的驾驶室的卧铺上读完了最后一页。车窗外是何时何地的风景,都已不再重要。

《在路上》的结尾这样写道:

我知道在爱荷华州,在人们允许孩子们哭泣的地方,孩子们在大声地哭泣着。今夜,星星就要出来,你可知道那大熊星座就是上帝?今夜金星一定低垂,在祝福大地的黑夜完全降临之前,把它熠熠的光辉洒落在草原上,藏起河流,裹住山峰,隐没掉最后一片海滩,然而完全没有人知道,自己除了可悲地趋向衰老外,还将有何遭遇。

这本小书是我个人的小小旅行随想,有些旅程段落详细,有些只是一笔带过。这趟旅程我和谷岳约定好一人写一本书,同样的旅行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生命体验与收获。我偏执于一个普通北京人的视角,偶然的机缘巧合,展开搭车去十余个国家的梦想之旅,我没有超于常人的意志品质,也没有职业旅行家的丰富经验,更没有超凡脱俗的个人魅力。我只是因为想要追求一些自己以为需要的东西而与朋友踏上旅途。旅途终结的时候,每个人的内心都因为这段路而得到了某种圆满,于是那个原来执着的目标也许就不再重要。

用户评价

评分

《出走,搭车去柏林:在路上的颓废壮游,给自己的成人礼》这个书名,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首写在路上的诗,充满了青春的冲动和对自由的渴望。我们台湾年轻人,很多时候在求学和工作之间,会感到一种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这本书名里的“出走”二字,就好像是一种宣言,一种挣脱现状的决心。而“搭车去柏林”,更是充满了一种不确定性,一种未知的美感。搭车旅行,意味着你需要信任陌生人,也意味着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戏剧性的体验。我特别期待作者在旅途中遇到的那些“意想不到”,那些可能改变他人生轨迹的瞬间。而且,“颓废壮游”这个组合太有意思了,它暗示了一种不是循规蹈矩的旅行,可能包含了深夜的狂欢,也可能包含了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追寻,甚至是一种与自己内心的对话。“给自己的成人礼”,这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一种在旅途中完成的自我蜕变。我很好奇,在经历了这场“颓废壮游”之后,作者是否找到了那个让自己觉得“成年”了的那个自己?

评分

这本《出走,搭车去柏林:在路上的颓废壮游,给自己的成人礼》听书名就感觉很有冲劲,尤其“搭车去柏林”这几个字,瞬间勾起了我对陌生地方的好奇心,还有一点点对未知冒险的期待。我们台湾人,尤其年轻人,好像总是对欧洲充满憧憬,觉得那是浪漫、自由、艺术的代名词,但实际要怎么去,怎么体验,往往只停留在想象层面。这本书光是书名就抓住了我,它没有用那种很“正统”的旅行指南标题,反而用了“出走”和“颓废壮游”,这两种词碰撞在一起,反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感觉作者不是那种按部就班、打卡景点式的旅行者,而是想深入体验,甚至可能是在用一种比较“野”的方式去探索。再加上“给自己的成人礼”,这标签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旅游分享,更像是一种人生阶段的宣告,一种成长的仪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旅途中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成人礼”的,是遇见了什么人,经历了什么事,还是看到了什么风景,让他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这种带着自我探索的旅行,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因为我们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找到自己渴望的答案。

评分

读到《出走,搭车去柏林》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像是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那种在火车上偶遇的浪漫,或是《摩托日记》那种横跨大陆的探索。不过,“搭车去柏林”听起来更有一种随性,甚至带点“什么都敢做”的叛逆感。“颓废壮游”这四个字更是有趣,一般人提到壮游,可能想到的是克服困难、挑战极限,但加上“颓废”二字,就增添了一种别样的韵味。我猜想,这可能是一种在旅途中抛开一切束缚,彻底放纵自己的状态,但也并非是消极的沉沦,而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一种与过去告别的仪式。我们台湾的生活节奏很快,很多时候都被各种规矩和期待压得喘不过气,或许作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去体验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我特别好奇,这种“颓废”究竟是什么样的颓废?是深夜在陌生的城市街头游荡,还是沉浸在当地的酒吧文化,又或者是与形形色色的人发生意想不到的交集?“给自己的成人礼”更是让我觉得,这不单单是一次旅行,而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宣示,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评分

这本书的光听书名《出走,搭车去柏林:在路上的颓废壮游,给自己的成人礼》,就让人感觉充满了一种打破常规的勇气,尤其是在我们台湾,大家普遍比较追求稳定和安逸的环境下,这样的“出走”显得尤为特别。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个很有想法、也很敢冲的人,不然怎么会选择“搭车”这种充满未知和冒险的方式去旅行呢?“柏林”本身就带着一种艺术、自由、甚至一点点颓废的气息,再加上“颓废壮游”,这组合太引人遐想了。我很好奇,作者所说的“颓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是沉醉在异国情境中的放纵,还是在旅途的艰辛中找到的另一种活法?“壮游”当然是包含了远行和探索,但加上“颓废”的滤镜,我想象中的画面会更加生动和不羁。而且,“给自己的成人礼”这个后缀,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一次旅行,更像是在记录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一种心灵的蜕变。我很好奇,在这次独自的旅途中,作者是如何面对孤独,如何与自己相处,又是在怎样的经历中,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成人礼”的。

评分

《出走,搭车去柏林:在路上的颓废壮游,给自己的成人礼》这个书名,光是听起来就让我觉得血液在沸腾,有一种想要立刻出发的冲动。我们台湾的生活环境,说实话,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点太过安逸,缺少了那种野性的呼唤,而“出走”这两个字,简直就是为这种渴望发声。“搭车去柏林”更是充满了故事性,它不像飞机票那样标准化,每一段搭车经历都充满了人情味和不确定性,想象一下,坐在陌生人的车里,听着他讲自己的故事,或是对着窗外的风景发呆,这种感觉一定很奇妙。我尤其好奇“颓废壮游”这个词,它打破了我对传统“壮游”的刻板印象,不再是那种拼命挑战极限、追求成就的模式,而是可能包含了一种更深入的体验,一种对生活百态的拥抱,甚至是一种自我放逐式的成长。“给自己的成人礼”这个点更是触动了我,它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风景和经历的分享,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自我身份的确认。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在这趟旅途中,究竟经历了哪些让他觉得自己“长大了”的时刻,又是在怎样的“颓废”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年礼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