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了13个章节,从西方的医学革命、细菌学与免疫学的建立,讲述科学家们追根究柢、探求真相的实验精神,以及医学家为了解救更多的病人,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并介绍各种千奇百怪、生活在雪地中、火山中;会吃石头的、会制造氮肥的等等细菌,以及我们熟悉的、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如伤寒、霍乱、痲疯、黑死病等等,最后介绍由细菌制造的食物,以及各种现在与未来的细菌生物科技等等。
徐明达教授以自己对微生物学的专业,以及对教育学生予更多社会大众的热情,用简单有趣的故事,串连出《细菌的世界》整本书,对细菌有了完整而让人印象深刻的介绍。这是最让人爱不释手的教科书,也是最具细菌学知识的休闲读物。徐明达教授也在序言中说明对这本书的期许:「一个如此小、如此简单的细菌,居然有这么多采多姿的生命,让人体会到生命之美,对生命有更深的认识。它坚韧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更是值得人类学习。事实上,我们知道的细菌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仍有许多千奇百怪的细菌等着研究。来吧!年轻人,用列文虎克的好奇心和巴斯德及科霍的毅力,你也可以发现生命的奥秘,造福人类。」
本书特色
本书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与介绍细菌学与疾病学的历史、细菌生物学、细菌生态学,并且介绍各种由细菌引发的疾病、经由细菌制造的食物,以及细菌生物科技等等跟细菌相关的知识,打破迷思,让读者对细菌有全新的认识。本书适合中学生生物科学与大学生物、微生物学等通识课程选读。
作者简介
徐明达
台湾大学化学系学、硕士,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生物学博士,专长领域为分子生物学、肿瘤基因及电子显微镜,研究病毒三十年。
曾任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副教授、纽约西奈山医学院教授、中研院生物医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阳明大学副校长、阳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现任阳明大学特聘讲座、生化所教授、荣阳基因体研究中心主任。着有《病毒的故事》、《禽流感大战役》、《厨房里的秘密──饮食的科学与文化》。本书于首次出版时,曾与《病毒的故事》同时获选为二○○四年开卷十大好书,《病毒的故事》并获得第三届吴大猷科普着作银签奖。《厨房里的秘密:饮食的科学与文化》在《科学月刊》与国家图书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同推动的 2010科普阅读年百种好书中,入选为生物类好书。
序言--徐明达 8
推荐序
大自然微小却深刻的角色--何曼德 10
与万物息息相关的小生物--彭汪嘉康 14
小小细菌藏匿的生活智慧--黄崑巖 17
让科学说中文的最佳示范--周成功 19
前言--徐明达 22
Prat 1 细菌发现的前奏曲--西方医学革命 27
黑暗中的第一线曙光--希波克拉底的自然医学 28
失落的古代埃及医学传统 32
理性医学的兴起:西方医学的革命 37
西方医学革命的本质 46
中国实验医学的兴衰 47
Part 2 细菌的发现及细菌学的建立 51
一位诗人及反叛炼金术家的洞烛机先 52
古代中国的传染病观念 55
见到了!--显微镜的发明及发展 56
细菌的重新发现--发酵的故事 60
细菌也有父母吗?--细菌的生命论争 63
病源及流行病学观念的建立--斯诺和霍乱 68
消「毒」观念的建立--一个妇女救星的故事 74
一个乡下穷医生的划时代实验--科克与炭疽热 81
马铃薯片的故事--细菌也有「种别」 89
免疫学的建立--巴士德发明疫苗 95
Part 3 无所不在千奇百怪的细菌 101
Jurassic Park 恐龙时代的细菌复活了! 102
最大和最小的细菌--怀孕细菌及圣诞红的故事 103
到处都是细菌 105
Part 4 细菌的构造及繁殖 119
细菌的构造 120
孢子:细菌长生不老存活的秘诀 136
Part 5 人也做、鸟也做、蜜蜂也做,细菌也做的行为--交媾 139
细菌如何生儿育女? 140
传宗接代物质的发现:DNA的故事 141
细菌交媾:一个犹太学生的伟大发现 146
异类交媾 153
Part 6 细菌的社会行为:语言、暴力、共生 155
细菌的社会语言 156
生物膜--一个复杂的细菌城市 159
「多细胞」细菌社会--多细胞生物的前驱 164
Part 7 与我们共生的细菌 173
我们身上长满了细菌! 174
帮助我们消化食物的细菌 175
在胃里寄生的螺旋桿菌 183
在我们皮肤上的细菌--调情圣手 188
造成口臭及龋齿的口腔细菌 192
寄居我们鼻腔里的细菌 199
寄居在生殖道及尿道的细菌 200
Part 8 自然界有趣的细菌共生现象 201
与海中生物共生的细菌 202
替植物生产氮肥的共生菌 205
与昆虫共生的细菌 210
帮助食草动物消化的共生细菌 218
其他共生 221
变成细胞能量工厂的细菌 228
Part 9 细菌怎样让我们生病 233
细菌入侵的策略 234
细菌致病的原因 236
为什么有人容易得到细菌感染?--感染的遗传因素 238
细菌感染的病征 239
环境和细菌引起的疾病 242
Part 10 细菌感染的故事 245
五合一疫苗预防的细菌疾病--百日咳 246
五合一疫苗预防的细菌疾病--白喉 248
五合一疫苗预防的细菌疾病--破伤风 251
五合一疫苗预防的细菌疾病--b型嗜血桿菌引起的肺炎及脑膜炎 252
尿道感染 252
退伍军人症 254
妇女卫生棉栓产生的中毒性休克症候群 257
败血症 262
肺结核:肺痨美学 263
细菌性肺炎 269
斑疹伤寒症:打败拿破崙的小细菌 271
梅毒 274
淋病 281
霍乱 283
黑死病 289
伤寒--杀死亚历山大大帝的细菌? 292
痲疯 293
披衣菌引起的沙眼及性病 298
Part 11 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 301
魔术子弹--治疗细菌感染药物的发现 302
磺胺药的发现 305
盘尼西林抗生素的发现 309
链霉素发现的故事 319
超级病菌:医疗的新危机 321
对抗抗药超级细菌的策略 328
Part 12 食物及细菌 333
美味又营养的「细菌制」食品 334
食物被病菌污染中毒事件 345
Part 13 会替我们赚钱的细菌:生物科技 355
採矿的细菌 356
侦测与清除环境污染的细菌 358
制造环保原料的细菌 364
能治病与美容的细菌 368
细菌生物科技 371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以至于我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信息。作者在介绍不同类别的细菌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特征,而是结合了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将每一个细菌家族的故事都讲述得生动有趣。例如,在关于肠道菌群的部分,我了解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存在,竟然在我们消化、免疫甚至情绪调节方面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书中详细解释了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作用机制,以及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这让我对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一直以为只有人类的大脑才能产生复杂的情绪,但书中对肠道神经系统和菌群之间信号传递的描述,让我惊叹于“第二大脑”的智慧。同时,书中也触及了一些前沿的研究领域,比如噬菌体疗法,它被视为抗生素耐药性危机的一线希望。作者对此的介绍,既充满希望,又审慎客观,让我对未来医学的发展充满了期待。我对书中对各种细菌形态的描述也尤为着迷,从球菌到杆菌,再到螺旋菌,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生存策略。
评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踏上了一段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奇妙旅程。作者并没有拘泥于现代细菌的研究,而是将其历史渊源追溯到地球生命的黎明。那些关于极端微生物的章节,简直就是科幻小说的情节。它们在沸腾的热泉、深邃的海沟、甚至核废料中都能繁衍生息,这彻底刷新了我对生命生存能力的认知。我完全无法想象,在那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命是如何找到立足之地的。书中对这些极端微生物的能量获取方式、物质代谢过程的解释,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但同时又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赞美,赞美生命在逆境中的强大与韧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这些微生物时所使用的比喻,它们仿佛是宇宙中的“特种兵”,在最艰苦的战场上执行着最关键的任务。读到这里,我更加体会到,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奇迹,而细菌,更是这场奇迹的早期见证者和积极参与者。这本书让我对“生命”这个概念有了更宽广的理解,它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熟悉的温和环境中,更是在各种极限条件下,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对“细菌”这一主题的处理,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会是一本关于微生物分类或疾病传播的科普读物,但它所展现的深度和广度,却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关于细菌在地球物质循环中的关键作用的章节,简直像是一部关于地球生命“工厂”的运转手册。我了解到,从氮循环到碳循环,再到硫循环,几乎所有的重要元素都离不开细菌的参与。它们是地球上最勤劳的“分解者”和“转化者”,将死亡的有机物重新分解,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又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支持着整个食物链的运转。这种对宏观生态系统背后微观驱动力的揭示,让我对地球生命的复杂性和相互依存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用大量的实例和数据,阐述了人类活动对这些自然循环的干扰,以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对细菌的认知,不仅仅是关于它们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和维护整个星球的生态平衡。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严谨的科学分析,又不乏生动的文学笔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生物学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和深刻洞察。书中关于细菌的传播机制和演化策略的章节,就像是在解读一场持续了数十亿年的生存竞赛。我了解到,细菌并非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积极地寻找有利条件,并通过基因水平转移等方式,不断地“升级”自己,以应对变化的世界。这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视角,让我对细菌的“智慧”和“策略”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对细菌如何克服各种障碍,例如化学屏障、免疫系统攻击,甚至药物的围追堵截,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这不仅让我了解了细菌的强大之处,也让我对我们自身防御体系的局限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当我读到关于细菌如何在微环境中形成复杂的社群,并进行信息交流的部分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窥探到了一个隐藏在世界深处的、高度组织化的社会。这种对微观世界中“集体行为”的解读,让我对“协作”和“沟通”在生命演化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最前沿的科学研究,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细菌与宿主之间复杂互作的讨论。它打破了我以往对细菌“一概有害”的认知,让我看到了细菌与宿主之间可能存在的互利共生、甚至共进化关系。例如,在关于微生物组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章节中,我了解到,我们体内数量远超自身细胞的细菌,并非只是寄生虫,而是我们身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训练我们的免疫系统,甚至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这种对“共生”关系的深入挖掘,让我对“生命”的定义有了更宽广的理解,也让我对“健康”的理解更加全面。作者在分析这些互作机制时,引用了大量的实验证据和最新研究进展,使得整个论述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生态位”的概念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细菌能够在宿主体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发挥各自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令人欣喜的,它将科学的严谨性与叙事的趣味性完美结合。作者在介绍细菌的各种功能和作用时,并没有使用枯燥的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细菌在环境修复中的作用的章节印象深刻。我了解到,有些细菌能够分解污染物,净化水源,甚至固定重金属,它们是地球上最出色的“环保卫士”。这种对细菌“正面”作用的挖掘,让我对它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感。作者在描述这些微生物时,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敬畏。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那种探索未知、分享知识的喜悦。读到这里,我更加确信,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对这些微小生命的深入研究,而对细菌的了解,也必将为我们应对未来的挑战提供重要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神秘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下,几缕螺旋状的、闪烁着微光的结构体若隐若现,仿佛是宇宙中的星辰,又像是微观世界里那些我们肉眼无法捕捉的生命。它没有选择那些寻常可见的细菌图片,而是用一种抽象、艺术化的方式来呈现,这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探索未知的渴望。当我翻开第一页,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又并非令人望而却步的枯燥。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科学概念,用一种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细菌起源、进化历程的章节,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生命史诗,让我惊叹于这些微小生物所经历的漫长而艰辛的演变过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古菌(Archaea)的部分印象深刻,它们是如此古老,又是如此顽强,在极端环境下生存,似乎承载着地球生命最初的印记。作者对这些远古生命的描绘,让我不禁联想到地球早期,那片荒凉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以及生命如何一步步地突破重围,繁衍至今。文字的表述非常精炼,但又充满画面感,仿佛我能亲眼看到那些原始的细胞如何分裂、如何适应环境、如何与其他生命形态互动。即使是对于我这样非专业的读者来说,也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力量,一种生命不屈的意志。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知识冲击,也改变了我对身边世界的看法。我一直以为,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看到的,才是真实的世界。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象之下,存在着一个更加庞大、更加活跃的微观世界,而细菌,正是这个世界的“居民”。书中关于细菌的“隐形”作用的章节,让我对许多日常生活现象有了全新的理解。比如,食物的发酵,土壤的肥沃,甚至疾病的传播,背后都有细菌的身影。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详细的解释和生动的例子,引导我一步步地去理解这些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细菌如何‘沟通’和‘协作’”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微小的生命,也能够形成高度的组织和精密的配合。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透视眼”,能够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更加真实和深刻的世界。
评分我被这本书所蕴含的宏大叙事所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种史诗般的笔调,描绘了细菌在地球生命史上的辉煌历程。从生命最初的萌芽,到复杂生命的演化,细菌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关于细菌如何“占领”地球的章节,让我惊叹于它们惊人的适应能力和繁殖速度。我了解到,在生命出现的早期,地球的环境极其严酷,但正是这些微小的细菌,通过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多样的代谢方式,成功地改造了地球的环境,为后来更复杂的生命形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种从微观视角解读地球生命史的叙述方式,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强大和韧性。我尤其对书中对“生物膜”的描述印象深刻,这些由细菌分泌物构成的复杂结构,不仅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堡垒”,更是它们进行信息交流和基因交换的“集市”。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在看不见的角落里,一场持续了亿万年的生命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评分我被这本书所营造出的宏大视角所震撼。它不仅仅是关于细菌本身,更是将细菌置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甚至是宇宙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在开篇就点明了细菌在我们星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颠覆了我以往对细菌仅是“致病微生物”的刻板印象。书中详细阐述了光合细菌如何改变了大气成分,为后来更复杂的生命形式提供了氧气;又如固氮细菌如何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的养分,支撑起整个陆地生态的根基。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很大程度上是这些微小生物“建造”出来的。这种“幕后英雄”的视角,让我对细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之情。书中对不同菌群的生态位和作用的分析,也展现了它们之间复杂而精妙的共生、竞争关系,构成了一个精密运转的微观宇宙。读到关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部分,我更是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由微生物驱动的生命工厂之中,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这种对生命系统整体性的描绘,让我对“共生”和“循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反思人类在其中的位置和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