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震惊世界的政治大地震,它的表面震源在温都尔汗,实际震源在中共政治;它的震中在中南海,其震波则到达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它摧毁了千万个家庭,改写了无数人的命运。这场地震的影响至深至巨,以至于四十年后,其余波仍在人心之中回盪。
此书就是这回盪的产物——它的作者都是这场地震的亲历者,在那一年,其年长者,已近中年;年幼者,尚未入泮。其位尊者,有红朝将军之后裔;其位元卑者,乃革命专政之对象。这里的作者谈不上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但也囊括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阶层:从军人到工人,从干部到知青,从小学生到政治犯。
作者简介
启之
文革史学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教授。《记忆》主编。
何蜀
文革史学者,原《红岩春秋》杂志副主编。《记忆》主编。
辑一 回忆与评论
编者 前言
军人
黄春光、邱路光 对话「九一三」
程光 我的一九七一年
曾林辉 家事──「九一三事件」后的沧桑岁月
向红 四十年有感
顾训中 我在空军部队经历「九一三」
工人
潘雪媛 「九一三」传到街道小厂
陈益南 我被禁止听「九一三」文件传达
李西园 在车间里听传达「九一三」
何蜀 与「九一三」有关的零散记忆
干部
邵燕祥 遥远又不遥远的林彪
津平 小百姓与「九一三」
周孜仁 省委秘书记忆中的「九一三」
廖振旅 「九一三」使神话破灭
知青
胡小水 「九一三」断想
黄晓龙 那年我差点杀人
李正权 我在乡下听到「林彪爆炸」的消息
启之 林彪与谄谀
中小学生
赵之洪 小道消息:「林彪出事了」
顾土 初中生活与「九一三」
李宇锋 「林副 主席是坏的」──「九一三」的童年记忆
庄菁瑞 一个小孩子的「九一三」记忆
戴为伟 「九一三」和小学生的政治课
政治犯
戴煌 「九一三」时的见闻与感慨
方子奋 我在狱中是怎样知道林彪事件的
饶瑞农 走出恐惧──「九一三事件」40年祭
谢声显 「九一三」并未使我获得释放
外国人
Carl Crook(英) 记忆中的一个亮点
潘鸣啸(法) 「九一三」对一个外国大学生的影响
辑二 学术论文
编者 前言
卜伟华 黄、吴、李、邱与「九一三事件」
丁凯文 论文革期间的军委办事组
林蕴晖 林彪与1960年军委扩大会议
余汝信 父与子:谁离历史真相更近?
─《心灵的对话》与《邱会作回忆录》的差异对比与探析
蒋健 林彪卷入「两谋」有多深?
夏继波 周恩来与林彪在文革中同江青关系之对比与辨析
赵晖 一部 较有价值的《林彪年谱》─评《林彪日记》
董国强 「批林批孔」运动与江苏「军管」的终结
编者 后记
前言
今年是「林彪事件」四十周年——1971年9月13日,中共第二把手,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林彪因不堪毛的淫威,乘机出走,不幸飞机失事,与妻、子葬身于蒙古的荒野——温都尔汗东北八十公里的贝尔赫。
这是一场震惊世界的政治大地震,它的震源在中共政治,震中在中南海,震波则到达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它摧毁了千万个家庭,改写了无数人的命运。蒋介石闻讯而喜,告诉蒋经国:毛失去了一个臂膊。毛泽东为之而衰,尽管他嘴上说,「林彪帮了我一个忙。」可直到躺进水晶棺,这场地震的「次生灾害」他也未能挽救于万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失去了「道」,失去了人心。
此书就是这场大地震的产物——它的作者都是那场灾难的亲历者,这些作者在当时,年长者,已近中年;年幼者,尚未入泮。其位尊者,为红朝将军之后裔;其位卑者,乃革命专政之对象。这里的作者谈不上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但也囊括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阶层:从军人到工人,从干部到知青,从小学生到政治犯。
甲申三月十九日(西历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杀进北京,崇祯吊死煤山。赵园在《那一个历史瞬间》中说:「这个日期在心理上的重要性,更甚于其作为事件的重要性。」(《想象与叙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页7)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九一三」。
我并不是说,林彪之死与崇祯之亡有多少可比性,这句话触动我,是因为作为地震的亲历者,我深知「九一三」这个日子对社会心理的震撼,同样远远大于它对现实政治的影响。这本仅十五万字的小集子证明了我的感受——这里的作者们在闻知林彪事件之后,都程度不同地对毛,对文革产生了怀疑。林彪之死,像投入人心的一颗巨石,它在瞬间激起的波涛,经岁月的消磨化做一圈又一圈的涟漪。这涟漪在批林整风、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孔的喧嚣之中,悄悄地浸渍着人心。怀疑是否定的胚胎,否定是反抗的前奏。这涟漪在人心中酝酿着,等待着,酝酿着反抗,等待着时机,在「九一三」发生五年后的那个四月五日,这人心中的涟漪在天安门广场变成了人群的洪流。
在「两案」开审前,胡耀邦问邓小平,林彪怎么审?邓反问胡,你是要毛还是要林?胡无语。从此,革命功臣的林彪和他的战友们从此成了反革命,与军委办事组所厌恶的江青集团一起,当了毛泽东的替罪羊。于是,那个着名的《决议》给文革下了这样的定义:「历史已经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这个「利用论」赋予了「九一三」新的心理意义——「林彪事件」从大地震变成了活火山,每逢适当的时候,这火山都要在人心中爆发。
此书就是这火山爆发的结果。这里的作者,当年没上小学的,如今也人到中年。从文革到改革,从毛时代到后邓时代的人生经验,使他们有资格发问:究竟谁利用了谁?是林彪、江青利用了毛泽东,还是毛泽东利用了林、江?《决议》为文革下的定义,是政治的,还是历史的?是科学的,还是煳弄人的?进言之,如果一个社会的稳定,需要靠掩盖、歪曲历史真相来维持的话,那么,这是一个什么社会?它能否稳定?
康熙、干隆不会想到,在大兴文字狱,芟删天下图书之后,满洲八旗在十七世纪中叶的罪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会在十八世纪后期传布人口,为大清帝国的倒台添砖加瓦。
久加诺夫不会料到,斯大林制造的冤假错案,经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歪曲、掩盖了二三十年后,仍会成了苏联解体,苏共下台的动力。
毛泽东想到了死后的「腥风血雨」,但没料到,邓小平用他的夫人来为他顶罪。邓小平「舍车马保将帅」,却没料到,「利用论」既没有保住毛,更没有保住「道」,还把他自己搭了进去——「九一三」事件在他手里从地震变成了活火山……
历史的魅力,或许就在这些意料之外之中。
此书采取「一日型」的纪实文学的形式,由《记忆》在2011年4月发起,以电子信的方式在朋友、熟人的小圈子内征文,意在通过回首当年,评说林彪其人及有关历史,以对抗有意的抹煞和无意的失忆。因无法借助大众媒体,所以,知者甚寡,半年来,得稿仅49篇,34万字。编者从中选取了28篇,15万字。
「一日型」的征文活动和图书出版,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中国第一部由「一日型」征文编成的图书,是1936年由邹韬奋发起、蔡元培作序,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1936年4月,茅盾以上海文学社的名义,在《大公报》上向全国征文,号召作家、非作家及社会各阶层人士,以1936年5月21日为主题,记述这一天内周围所发生之事。以「发现一天之内的中国的全般现实面目,彰显这一天之内的中国全貌。」来稿3000多篇,600多万字。经三轮精选,以490篇,80万字成书。成为三十年代出版界的一件盛事。
此后,这种「一日型」的征文和图书出版不绝如缕:1938年有《上海一日》,1941年有《冀中一日》,1949年有《渡江一日》,1953年有《志愿军一日》。2009年有北方文学发起的《21世纪中国的一日》。
上述「一日型」的征文活动都是公开的,都是借助大众媒体进行宣传,都得到了主流文化的支持和赞许。而这次由《记忆》发起的征文是地下的,它所谈论的一日是官方的禁区。上述图书都在国内出版,公开销售;而此书的出版却只能远避海外。上述征文之发起、编辑,皆由名家牵头,而此书却只能由寂寂无名之《记忆》领军。这诸多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编者
2011年10月3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