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
陈思宏
东西德统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长久以来,我们听到了许多来自西德的统一阐述,《最后一只猪》终于给了我们来自东边的声音。作者勾勒出一幅德东的平凡农家画,时值1992年冬天,两德刚统一不久,女屠夫宰了农庄里的最后一只猪,这杀猪的仪式把全家都聚在一起。
猪杀了,统一了,历史蝗虫过境之后,这个煤矿小镇破败萧条,一家人三代同堂,一起站在极易碎的时间点上,不知如何走向未来。书里充满最寻常的家庭对话,跳接、离题、争吵、揭疮疤,读者在细碎的对话里,逐步发现每个角色的秘密,所有关于秘密警察、战争、共产、性向的家庭祕辛,全都一一抖出。
这是本需要耐心阅读的小说,叙述跳接,阅读的镜头不断地在农家各个角落晃动、在过去与现代当中切换。一旦进入了本书文字的韵律,就会闻到杀猪的腥味,在制作血肠、处理猪内脏器官之间,读者跟着这家人经历了悲喜的一天。这一天,是两德统一之后,平凡的农家週末。但这一天也是个历史切片,作者脱离了历史大叙述的视角,聚焦土地与小人物,审视东西德统一。《最后一只猪》是个悲喜寓言,血淋淋的杀猪细节,隐喻时代的残酷与慈悲,映照德国近代的动盪,是一本充满声响、气味、颜色的小说。
作者的话
2012年台湾中译本留念
帕提克.霍夫曼
德国和台湾中国文化因为猪只而紧紧相连。不管是德国还是台湾,猪都代表好运和财富。虽然德国的猪仔文化还不到像在台湾中元普渡时那种神圣规模,但如同小说里的描述,我们德国几乎把全猪都做成各式不同的香肠,却不认识来自福尔摩沙(Formosa)赫赫有名的(famos)的料理珍品(译者:formosa与famos几乎同音,意为「台湾」相等于「赫赫有名」):大肠包小肠。容我这么说,也许是因为我的同胞不习惯意外的惊喜。
对猪仔的高度珍惜,基于万物之灵的人类如同哼哼嚎叫的猪仔也是可以消化一切,再把所消化的转形利用这样的观点。只有在艺术创作的领域─或者是哲学处理的问题,「无法消化的部分」才是重点。这就是小说中借一个二十世纪大灾难后东德一家所探索的主题。
书中被屠宰的猪只重162.5公斤,在任何时候这个重量都几乎不可能与台湾拜拜用的大猪公相提并论。但是我衷心希望,我们处理猪肉的技术、小说中人物的好胃口以及最后不能不提到的他们对香肠温柔的对待,能够给喜欢肥肉的祖师爷和台湾读者一个补偿。
2012年三月
“最后一只猪”,光是这四个字,就足够让我心头一紧,脑子里瞬间炸开无数联想。这不只是一本书名,感觉它像是一个浓缩了情绪和故事的符号。我会第一时间想到,为什么是“猪”?猪在很多文化里,代表着朴实、憨厚,甚至是一种福气。那“最后一只”呢?这背后是不是隐藏着某种失落、某种珍贵事物的消逝,或者是一种孤独的坚持?会不会是作者想通过这只“猪”来折射我们现代人生活中的某种境遇?比如,在追求效率、追求“更好”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某些更根本、更美好的东西?这本书的书名,就有一种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的魔力,它不直接告诉你故事内容,而是抛出一个钩子,让你自己去想象,去思考。我感觉,这一定是一本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它不会是那种一目了然的轻松小品,而是会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不断去思考,甚至在读完之后,还会在脑海里萦绕许久,让你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最后一只猪》,光听名字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画面感!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各种场景:可能是乡间小路上,一只孤独的猪在缓慢地行走,四周的风景却是日新月异;也可能是某个城市角落,一只猪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眼神里透露出对周遭世界的困惑。我觉得,“最后一只”这个定语,一定饱含深意。它可能象征着一种即将消逝的传统,一种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越来越难以寻觅的纯粹,又或者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它承载着某些重要的意义,却孤军奋战。我猜,这本书一定不是一本简单的动物故事,它更像是一种隐喻,作者可能想通过这只猪的视角,来观察和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变迁,以及在这个变迁中,我们所失去的、所珍视的,还有那些我们还在努力守护的。我非常期待作者能以一种非常写实又带点诗意的笔触,将这“最后一只猪”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能够从中找到共鸣,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保持一份真我。
评分天哪,这本《最后一只猪》的封面设计,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中了!”。那配色,那种有点复古又带点现代的笔触,还有那只猪的眼神,看起来不像是那种呆萌的形象,反而带着一种洞察一切的智慧,又或者是一种淡淡的忧伤。我特别喜欢这种有故事感的封面,会让我忍不住去猜测,这本书到底想说什么?会不会讲的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孤独,但又有着希望的故事?我猜,这只“猪”可能不是大家刻板印象中那种懒洋洋、只知道吃的动物,它可能有着非常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也许,它代表的是一种不被主流价值观所理解的存在,一种在喧嚣世界里努力寻找自己位置的个体。书名里的“最后”两个字,我觉得非常关键,它可能暗示着一种稀缺性,一种即将消逝的美好,或者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命运。这会不会是一本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的书?我感觉,它可能带有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却又不会显得枯燥乏味,而是通过一个生动形象的“猪”来呈现。我已经被这封面和书名深深吸引,觉得这本书绝对有它独到之处。
评分厚!这本《最后一只猪》的名字,一开始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你知道吗?猪在台湾的文化里,扮演着蛮重要的角色,从祭祀拜拜到年节餐桌,几乎无所不在。所以,当书名出现「最后一只」这种字眼,脑子里就自动跳出好多画面:是猪越来越少,还是某一种猪即将消失?会不会跟我们现在常听到的环保议题有关?或者,更具象一点,是一种象征?就像很多传统的东西,随着时代变迁,慢慢就看不到了,变得只存在于记忆里。这本书会不会在探讨这种“最后”的意义?它是不是在用一只猪的故事,来映照我们这个社会上正在流失的某些珍贵事物?我猜,这本书一定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也许,它藏着对过往的怀念,对未来的忧虑,又或者,是用一种非常细腻的方式,描绘我们生活周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光是想到这个名字,就觉得一股台湾特有的、带着点儿浓厚人情味又掺杂着点儿淡淡乡愁的复杂情感,扑面而来。我迫不及待想翻开它,看看作者到底要带我进入一个怎样的故事世界,去探究这“最后一只猪”背后,究竟藏着多少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评分说实话,《最后一只猪》这个书名,一开始让我联想到很多童话故事,但又觉得不太对味。童话里的猪通常是善良但愚蠢的,或者是在危险中成长的。但“最后一只”这个词,总带着一种末世感,一种孤寂,或者是一种特殊的使命。我猜,这本书可能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它更可能是在探讨一些关于存在、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刻主题。会不会是作者想通过一只“最后”的猪,来反映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可能面临的“找不到归属感”、“被孤立”的困境?或者,它是在描绘一个正在消失的世代,一种正在被遗忘的生活方式?想想我们身边,很多传统手艺、很多淳朴的人际关系,是不是都在慢慢地变成“最后一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温柔而有力的方式,触动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重新去感受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这绝对不是一本随便翻翻就能过去的消遣读物,它会让你在阅读后,有种沉甸甸的收获感,并且会久久回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