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世界上有多达1000万种的昆虫吗?
你知道不同的饮食习惯、活动方式会左右昆虫的长相吗?
你知道金龟子大多在傍晚活动、锹形虫会从背后和腹部之间伸出类似护具的东西保护眼睛,以及蝴蝶与飞蛾的差异吗?
对于与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昆虫们,你了解多少呢?
本书为日本知名昆虫摄影师海野和男的最新力作,也是他向自我摄影技巧挑战成功的代表作品。书中收录了130种昆虫、近200张的「近」照,不仅清楚拍摄出昆虫的完整形体,更让人惊异的是,他精彩地捕捉到昆虫直视镜头的那一瞬间!这不仅让原本不曾仔细观察过昆虫长相的读者可以更清楚看见牠们的五官、构造,搭配一旁详细的文字解说来阅读的话,更能进一步了解牠们的生态、习性与构造由来,着实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昆虫教科书。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将肉眼看不到的小虫脸孔,以极近距离拍摄而成的昆虫颜面写真集!书中将介绍世界上130种的珍奇昆虫!
作者简介
海野河男
1947年生于东京,是个以昆虫为拍摄主题的自然摄影师,曾在东京农工大学日高敏隆研究室研究昆虫行为学。
作者长年在亚洲和中南美洲热带雨林地区拍摄昆虫生态,1990年起在长野县小诸市成立工作室记录附近的自然环境,亦频频现身在杂志电视等各大媒体。
近期作品有《昆虫颜面图鑑:日本篇》(实业之日本社)、《世界珍奇昆虫101选》(诚文堂新光社)、《发现惊奇昆虫之道》(草思社)、《以单眼相机拍摄的四季自然写真》(SOFTBANK Creative)等书。其代表作《昆虫的拟态》(平凡社)曾获得1994年日本摄影协会年度奖。
现任日本自然科学摄影协会会长、日本昆虫协会理事、日本摄影师协会会员等职。
蝶 / 蛾〈鳞翅目〉Butterflies,Moths
8 端突蛱蝶 学名:Historis odius 前翅长:55mm 摄影地点:委内瑞拉
9 双尾蝶 学名:Polyura eudamippus 前翅长:45mm 摄影地点:寮国
10 芒蛱蝶 学名:Euripus nyctelius 前翅长:30mm 摄影地点:越南
11 绒蛾的一种 学名:Trosia sp. 前翅长:15mm 摄影地点:秘鲁
12 刺蛾的同类 学名:Setora sp. 前翅长:25mm 摄影地点:马来西亚
13 刺蛾的同类 学名:Scopelodes pallivittata 前翅长:20mm 摄影地点:马来西亚
蝇〈双翅目〉Flies
15 鹿角蝇 学名:Phytalmia alcicornis 全长:15mm 摄影地点:巴布亚纽几内亚
16 广口蝇的一种 学名:Loxonevra decora 全长:13mm 摄影地点:马来西亚
17 柄眼蝇 学名:Teleopsis sp. 全长:6mm 摄影地点:越南
蜂 / 蚁〈膜翅目〉Bees,Ants
19 军蚁 学名:Eciton hamata. 体长:15mm 摄影地点:巴拿马
蚱蜢〈直翅目〉Grasshoppers
21 黄斑蚱蜢 学名:Chromacris speciosa 全长:65mm 摄影地点:巴西
22 凸眼蝗 学名:Erianthus sp. 全长:30mm 摄影地点:越南
23 林蝗的同类 学名:Traulia sp. 全长:40mm 摄影地点:越南
24 棒蝗的同类 学名:Proscopia sp. 全长:100mm 摄影地点:秘鲁
25 枯叶蚱蜢 学名:Chorotypus gallinaceus 全长:35mm 摄影地点:马来西亚
露螽 / 螽斯〈直翅目〉Katydids
28 苔藓露螽 学名:Paraphidnia lankesteri 全长:40mm 摄影地点:哥斯大黎加
29 拟叶螽的一种 学名:Ancylecha fenestrata 全长:80mm 摄影地点:马来西亚
30 露螽的一种 学名:Ceraia sp. 全长:60mm 摄影地点:秘鲁
31 龙头螽斯 学名:Ellatodon blanchardi 全长:80mm 摄影地点:马来西亚
32 片福面螽斯 学名:Lirometopum coronatum 全长:80mm 摄影地点:哥斯大黎加
椿象〈半翅目〉Stinkbugs
35 龙虾大椿象 学名:Euthenestes robustus 体长:35mm 摄影地点:马来西亚
36 赤点椿象 学名:Arocera elongata 体长:20mm 摄影地点:秘鲁
37 猎椿象 学名:Rhynocoris sp. 体长:30mm 摄影地点:婆罗洲
羽衣〈半翅目〉Plant hoppers
39 白孔雀琵琶羽衣 学名:Phenax variegata 全长:40mm 摄影地点:巴西
40 琵琶羽衣的同类 学名:Penthicodes sp. 全长:25mm 摄影地点:马来西亚
41 塞州犹加敦琵琶羽衣 学名:Fulgora cearensis 全长:80mm 摄影地点:巴西
42 琵琶羽衣的同类 学名:Scamandra polychroma 全长:30mm 摄影地点:婆罗洲
43 长翅飞蝨的同类 学名:Derbidae sp. 全长:10mm 摄影地点:越南
角蝉 / 蝉〈半翅目〉Tree hoppers,Cicadas
45 乌帽子角蝉 学名:Enchenopa sp. 全长:10mm 摄影地点:秘鲁
46 牛角蝉的一种 学名:Ceresa sp. 体长:7mm 摄影地点:秘鲁
47 棘角蝉 学名:Umbonia crassicornis 体长:12mm 摄影地点:哥伦比亚
48 金牛弧角蝉 学名:Leptocentrus taurus 体长:8mm 摄影地点:马来西亚
49 四瘤角蝉的一种 学名:Bocydium sp. 体长:6mm 摄影地点:巴西
50 青襟油蝉 学名:Tacua speciosa 全长:80mm 摄影地点:婆罗洲
51 帝王蝉 学名:Pomponia imperatoria 全长:110mm 摄影地点:马来西亚
竹节虫 / 叶脩〈竹节虫目〉Walking sticks,Leaf insects
54 竹节虫的一种 学名:Phasmatodea sp. 体长:200mm 摄影地点:马来西亚
55 幽灵竹节虫 学名:Extatosoma tiaratum 体长:120mm 摄影地点:纽几内亚
56 扁竹节虫 学名:Heteropteryx dilatata 体长:180mm 摄影地点:马来西亚
57 巨人叶脩 学名:Phyllium giganteum 体长:100mm 摄影地点:马来西亚
前言
据说,目前光是已知且命名的昆虫就有100万种以上,而实际上存在于这个地球上的昆虫则有多达1000万种以上,其庞大的种数在生物圈中占据了绝大部分。
在拥有四亿年历史的昆虫世界里,昆虫进化为各式各样的型态。为了适应地球上所有的环境,牠们也发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有吃叶子的昆虫,有吸花蜜的昆虫,还有会捕食其他虫子的昆虫,牠们的饮食生活也是复杂而多变。
本书乃是将昆虫的脸部拍成肖像照后集结成册。所谓的肖像照,就是拍摄一个人相貌的照片,这应用在昆虫上也是相同的意思。但事实上昆虫的表情几乎没有变化,这是因为昆虫这种生物的脸部有外骨骼,原本就难以改变表情的关系。不过另一方面,昆虫的脸孔却是充分地表现出牠的习性和生态。
随着昆虫活动模式的不同,牠们的长相也会不一样。比方说,捕食其他虫子为生的捕食性昆虫,牠们大多有着大大的复眼,两只眼睛朝着前方并排着;草食性昆虫的眼睛则是为了能够看到最宽广的范围而多半朝向侧面。此外,夜行性昆虫具嗅觉功能的触角较为发达,白天活动的昆虫则是有着一双大眼睛。因此,只要拍下牠们的照片,就会明白牠们是在什么样的生态下有着什么样的相貌。
昆虫的脸型种类繁多,像锹形虫这类大颚发达的品种性情多半激烈,拍摄出来的肖像照看起来非常强悍;也有的昆虫长相不知怎的就是很好笑,还有的一看就像个坏蛋。我在拍摄时总要用相机镜头盯着那只昆虫的脸,一面思考要怎么拍才能拍出魅力十足的肖像照,将牠的习性和生态捕捉进来,一面改变拍摄的角度。
由于昆虫体型娇小,拍照时常常很难对焦到脸部,就算角度再好,焦点也不一定对得准。虽曾想过或许该加装三脚架,但昆虫却总是到处乱跑。在拍摄昆虫的特写时能用到三脚架的机会非常稀少,所以我会用闪光灯尽量锁定目标,扩大焦点范围,也因此许多照片都是将光圈缩到近乎最小再拍摄而成。尽管如此,在碰到10mm大小的昆虫时,还是只能对焦到脸孔的一部分。
现在,我在摄影时基本上都遵循一个规则,那就是用直拍来捕捉昆虫的表情,因此这次的作品集也编排成直式的版面。只不过,一旦要将作品集结成册后,才发现当中有许多只看过一次的昆虫,而不得不从以前拍摄的照片中进行挑选。十年前我只顾着拍摄脸部特写,横拍的作品也很多,这次出书时都尽量将它们修改成直式照片。
本书是2010年发行的《昆虫颜面图鑑 日本编》的续集,这样罗列下来,就连我这个作者都开始惊讶于昆虫的多样性。假如厌恶昆虫的人能够透过本书发觉世界上其实有着长相奇特的虫,进而对昆虫产生一点亲切感的话,本人将会非常开心。最后,我想借这个机会表达感激之意,感谢实业之日本社《月刊GARRRV》编辑部的沖田雅生先生、国吉晋平先生一手包办本书企划,以及友田和子女士为本书构思精美的编排设计。
我一直是个对自然科学充满热情的人,尤其喜欢研究那些微小的生命。最近,我偶然间接触到了一本《昆虫颜面图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以一种极为细腻和艺术化的方式,展现了昆虫“面部”的千姿百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螳螂“头部”的描写,那如同盔甲般坚硬的头部,那锐利的“口器”,无不透露着一种凶猛而优雅的气质。书中的插画极为写实,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能感受到这些昆虫的生命力。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昆虫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它们的“面容”也蕴含着如此深刻的科学奥秘。
评分我一直觉得昆虫的“脸”是比较单一的,直到我翻阅了《昆虫颜面图鉴》。这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了昆虫那令人惊叹的“面部”多样性。我被书中对某种飞蛾“眼睛”的描绘所震撼,那无数个微小的“眼点”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复眼,它们是如何在微弱的光线下捕捉昆虫世界的。书中的插画极为精美,每一幅都如同精心绘制的艺术品,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昆虫“面部”的每一个细节。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昆虫,也让我对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第一次听说“昆虫颜面图鉴”这个书名的时候,我感到有些新奇,甚至有点疑惑。但当我真正翻阅这本书时,我才明白它的精妙之处。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列举昆虫的种类和名称,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昆虫“面部”的细节观察上。我从未想过,原来一种小小的瓢虫,它的“脸”上竟然有如此复杂的结构,那些细小的斑点,那些精巧的触角,都在讲述着它们的故事。书中对蜻蜓“眼睛”的描绘尤其让我惊叹,那由数千个小眼组成的大而醒目的复眼,简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观察昆虫,不再是匆匆一瞥,而是仔细品味每一个细节,去发现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
评分在阅读《昆虫颜面图鉴》之前,我从未想过昆虫的“脸”可以如此迷人。这本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展现了昆虫那看似不起眼却又充满魅力的“面部”特征。我被书中对某些蛾类昆虫“触角”的描绘深深打动,那些羽毛状的触角,如同精致的艺术品,它们是如何帮助这些夜行性昆虫在黑暗中寻找伴侣的。书中的图片质量极高,细节丰富,让我感觉仿佛触手可及。读完这本书,我对昆虫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它们用自己独特的“面容”和结构,在大自然中书写着生命的传奇。
评分我一直以为昆虫的“脸”是千篇一律的,直到我翻开《昆虫颜面图鉴》。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了昆虫那看似平凡却又充满惊喜的“面容”。我被书中对各种蜂类、蚁类昆虫“头部”的特写深深吸引。它们的触角形态各异,有的像羽毛,有的像锯齿,还有的像细长的丝线。这些触角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它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可以用来探测气味、传递信息,甚至感受震动。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昆虫“口器”的演化,从吸管状的口器到咀嚼式的口器,每一种都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我尤其喜欢关于蜜蜂口器的描述,那种能够吮吸花蜜的灵巧设计,让我对蜜蜂采集花蜜的过程有了更生动、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小小的、色彩斑斓的生灵。最近,我无意中翻到了一本名为《昆虫颜面图鉴》的书,虽然我对书名里“颜面”二字略感新奇,但内容却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的排版非常精美,每一页都像是精心绘制的艺术品。开篇的设计就极具匠心,它不像很多图鉴那样直接罗列昆虫名称和特征,而是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视角,比如昆虫的“眼睛”是如何看待世界的,它们“口器”的精巧设计是如何捕食和进食的,甚至是它们“触角”传递的微妙信息。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蝴蝶触角的部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逼真的插画,讲解了蝴蝶触角上的鳞片如何感知气味,它们是如何在茫茫花海中找到自己的心仪之物。读到这里,我仿佛也变成了那只蝴蝶,在阳光下轻盈飞舞,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花香。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对昆虫“面部”细节的刻画。我以前看过的很多昆虫图鉴,大多是整体的形态描述,而《昆虫颜面图鉴》则把目光聚焦在昆虫最细微的地方,比如它们复眼的构造,那些如同无数个小镜头组成的眼睛,是如何捕捉光线,又如何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奇妙景象。书中对一些甲虫类昆虫“口器”的描绘尤其震撼,那些坚硬的颚片,锋利的齿痕,无不展示着它们作为顶级掠食者的强大力量。我看着那些高清的图片,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微观世界,亲眼目睹了这些昆虫的进食过程,它们是如何用这些“颜面”上的武器来征服猎物,又是如何用它们来完成蜕变和繁殖。这本书让我对昆虫的生存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蕴含着进化的智慧。
评分我对自然界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我们身边却又容易被忽略的微小生物。《昆虫颜面图鉴》这本书,以一种极为新颖和深刻的方式,揭示了昆虫“面部”的无限魅力。我被书中对某种蜜蜂“口器”的详尽描绘所吸引,那种灵巧的结构,能够精准地吸取花蜜,让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书中的文字叙述逻辑清晰,语言富有感染力,将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仿佛能听到这些昆虫在“诉说”,讲述着它们在自然界中生存的智慧,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我一直对自然界中的微观生命充满了好奇,而《昆虫颜面图鉴》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以一种极为独特和细腻的视角,展现了昆虫“面部”的奥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某种甲虫“口器”的特写,那些细小的钩状物,原来是它们用来挖掘和搬运食物的利器。书中的文字描述也非常专业且生动,让我能够轻松理解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微观的王国,与这些昆虫进行着一场跨越物种的对话,它们用自己的“颜面”讲述着关于生存、繁衍和进化的故事。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昆虫的了解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只知道它们有翅膀,会飞,会咬人。但《昆虫颜面图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昆虫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部关于昆虫“面部”美学和功能性的百科全书。我被书中对蚂蚁“触角”的精细描绘所吸引,那些仿佛是它们“说话”的器官,是如何在黑暗的地下世界中传递信息的。书中的语言也非常生动有趣,没有枯燥的术语,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每一个昆虫“面部”背后的故事。我仿佛能听到它们在低语,在诉说着自己的生存之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