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族植物图鑑

台湾民族植物图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植物
  • 民族植物学
  • 植物图鉴
  • 台湾生态
  • 植物志
  • 原住民文化
  • 植物学
  • 台湾生物多样性
  • 植物摄影
  • 田野调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类对于植物的利用由来已久,在早年物资不甚丰饶的年代,不论是高大的树木乃至柔软的苇草,都能化身为日常用品、燃料或是建材,在先民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下次在山林中,不妨仔细观察身边的植物,您将发现许多传统的民族植物应用与习俗,仍然存在你我身边喔!

◎收录台湾222种民族植物

  收录全台222种常见民族植物,除了介绍它们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及生长习性外,还详细说明有关食、衣、住、行、医药、宗教信仰等应用方式,或是有关习俗传说故事及近似种比较等内容。

◎了解先民对于植物资源的运用智慧

  无患子果实的假种皮是昔日最好的洗涤清洁剂;月桃叶不仅能当做食物垫材或器皿,其根茎捣碎后还可用来治疗皮肤病,透过本书,让您了解这些信手拈来的生活的智慧。

◎850幅植株生态照、花果叶局部特写照、植物应用成品照,让您对民族植物有更深度的认识。

本书特色

  222种常见民族植物介绍,100幅应用实例图,让读者了解先民们与大自然互动的经历,以及过往山间的植物资源应用。

作者简介

钟明哲

  热爱大自然的年轻小伙子,就读成功大学生物系开始认识身边的绿色植物,曾于「苗栗区农业改良场  生物防治分场」、「林业试验所植物标本馆」服务,现就读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班,至今发表近50种台湾新记录及确认植物,着有《都会野花野草图鑑》。自从踏上兰屿这座美丽的热带岛屿,旋以全新的思维看待过往钻研的花草树木,本着热爱这片土地上的生命,除了四处游访探索外,积极将经历过的美好事物与大众分享。

杨智凯

  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博士班研究生,现任台湾大学生物资源暨农学院实验林管理处研究助理、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环境教育人员及林务局东势林区管理处志工。喜欢从生活中找寻跟与植物有关联的任何事物,从说文解字到圣经,从卡通到热门电影,从古代到时尚,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透过植物领悟人生与自然的道理,特别喜爱聆听长辈们如何看待植物,并用科学的素养了解其原理,近年多致力于植物创意解说与教学,期能让更多人走进植物世界。

臺灣傳統醫藥典籍:藥用植物的深度探索 第一部:臺灣藥用植物的歷史溯源與文化脈絡 本書旨在系統梳理臺灣藥用植物的歷史發展脈絡,探討其在不同歷史時期,尤其是在荷蘭、清領及日治時期,如何融入在地醫學體系與民間信仰。我們將深入剖析早期原住民族群的傳統醫藥知識,這些知識體系如何與漢人移民帶來的本草學相結合,最終形成獨具臺灣特色的藥用植物應用模式。 第一章:早期醫學的根基 1.1 原住民族的自然藥庫:本章將聚焦於臺灣數個主要原住民族群(如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的傳統藥用植物運用。透過田野調查的資料彙整,我們將詳述其對特定病症(如風濕、外傷、消化不良)的草藥選擇標準、採集時機與炮製方法。這不僅是植物學的應用,更是對其宇宙觀和生態倫理的考察。 1.2 漢醫傳入與在地化:追溯清代以來漢人藥材的引進與本土植物的替代應用。探討早期移民如何依賴有限的藥材資源,逐步建立起一套適應臺灣亞熱帶氣候與疫病的本土本草學。例如,記錄早期文獻中對「土生土長」藥材的描述與認證過程。 第二章:日治時期的科學化嘗試 2.1 植物學的導入與文獻編纂:日治時期,政府主導的近代科學研究對臺灣藥用植物進行了初步的分類與記載。本章分析當時學者(如早坂一郎、波多野善盛)對藥用植物的植物形態學描述、化學成分的初步探測,以及相關的標本採集工作,為後續的藥理研究奠定基礎。 2.2 民間信仰與藥膳的交織:考察日治時期,在傳統醫學與西醫並行的背景下,藥膳文化如何發展。探討特定藥用植物如何從單純的治療用途,轉變為日常的保健與養生食補,並分析其背後所依託的陰陽五行學說在臺灣的具體實踐。 第二部:常見藥用植物的形態學與化學特徵 本部分將從植物學的角度,對數百種在臺灣被廣泛應用的藥用植物進行精確的圖譜式描述,強調其野外鑑別特徵,並輔以關鍵化學成分的探討。 第三章:藥用植物的精確辨識 3.1 草本與藤本植物的細節描繪:針對具有顯著藥效的草本(如馬齒莧科、唇形科)與藤本植物,提供葉片脈絡、花序結構、果實成熟標誌的細緻繪圖與文字描述。著重區分易混淆的近緣種,避免誤用。 3.2 樹木與根莖類藥材的結構分析:深入分析木本植物(如樟科、芸香科)的樹皮、木質部特性,以及根莖類植物(如薑科、天南星科)的橫切面結構。探討這些結構特徵如何影響其有效成分的儲存與提取效率。 第四章:活性成分的初步探究 4.1 生物鹼與萜類化合物:概述在臺灣藥用植物中常見的幾類關鍵活性成分,如生物鹼、黃酮類和萜類化合物。並列舉出數種富含這些成分的代表性植物(例如,不涉及特定的知名植物圖鑑中已廣泛收錄的常見藥材),闡述其初步的藥理活性推測。 4.2 傳統炮製對成分的影響:討論傳統的藥材處理方式(如炮製、酒製、醋製)如何改變植物體內的化學組成。例如,加熱或浸漬如何影響其水溶性成分的釋放或轉化。 第三部:實用應用與資源保護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側重於當代應用中應注意的倫理、安全與保育議題,提供實用的資料參考。 第五章:藥用植物的應用規範與安全界限 5.1 藥用植物的劑量與配伍禁忌:基於歷史文獻與現代藥理學的交叉比對,探討特定藥用植物在傳統醫學中的標準劑量範圍。特別強調具有潛在毒性的植物,其安全使用的邊界與常見的藥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 5.2 倫理採集與種源保護:討論隨著野生資源的耗損,藥用植物採集面臨的挑戰。提出一套在臺灣生態環境下,鼓勵可持續性採集(Sustainable Harvesting)的原則,包括最佳採集季節、部位選擇與對棲地的最小干擾。 第六章:臺灣藥用植物的當代研究趨勢 6.1 分子生物學視角下的再認識:簡述近年來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對傳統藥用植物的功效進行客觀驗證的研究方向,如基因表達分析和代謝體學在藥效研究中的應用。 6.2 植物資源的數位化建檔:探討臺灣植物學界在推動藥用植物資料庫建設方面的努力,包括高解析度影像、化學指紋圖譜的建立,以利於全球科學界的交流與應用。 本書力求在嚴謹的植物學分類和傳統醫學的實用性之間取得平衡,為研究者、臨床工作者以及對臺灣在地藥用植物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詳盡且具學術深度的參考資料。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作者序
如何使用本书

田麻科
绳黄麻 / 黄麻 / 山麻

天南星科
柚叶藤

棕梠科
黄藤

薯蓣科
大薯 / 家山药 / 独黄 / 南华薯蓣 / 刺薯蓣 / 薄叶野山药 / 里白叶薯榔

豆科
山葛

胡椒科
荖藤
台湾胡椒

无患子科
倒地铃

菝□科
糙茎菝□ / 菝□

爵床科
马蓝

苋科
千日红

石蒜科
文珠兰

天南星科
姑婆芋 / 芋 / 台湾青芋 / 半夏 / 千年芋

棕梠科
山棕

菊科
铁拳头 / 金钮扣 / 茵陈蒿 / 艾 / 阿里山蓟 / 鳞毛蓟 / 白花小蓟 / 玉山蓟 / 蕲艾 / 漏卢 / 腺叶泽兰 / 华泽兰 / 台湾泽兰 / 香茹 / 红面番 / 秋鼠麴草 / 鼠麴草 / 刀伤草 / 台湾青木香 / 苦苣菜

秋海棠科
裂叶秋海棠

藜科
台湾藜

旋花科
甘藷

莎草科
红果薹 / 单叶咸草 / 蒲

苦苣苔科
锥序蛛毛苣苔

唇形科
仙草

百合科
台湾百合

芭蕉科
象腿蕉 / 拔蕉 / 台湾芭蕉 / 香蕉

兰科 台湾金线莲 / 白鹤兰 / 金草兰

禾本科
芦竹 / 台湾芦竹 / 长枝竹 / 火广竹 / 蓬莱竹 / 绿竹 / 刺竹 / 泰山竹 / 薏苡 / 香茅 / 巨竹 / 麻竹 / 牛筋草 / 斑茅 / 白茅 / 五节芒 / 稻 / 稷 / 象草 / 芦苇 / 开卡芦 / 石竹 / 桂竹 / 包箨箭竹 秀贵甘蔗 / 甘蔗 / 甜根子草 / 莎□竹 / 小米 / 棕叶狗尾草 / 蜀黍 / 玉山箭竹 / 玉蜀黍

三白草科
臭腥草

茄科
烟草 / 秘鲁苦蘵 / 毛酸浆 / 光果龙葵

姜科
月桃

睡菜科
龙骨瓣莕菜

芸香科
食茱萸

桑科
构树 / 小桑树

荨麻科
咬人狗

夹竹桃科
酸藤

豆科
老荆藤

桑科
爱玉子

露兜树科
山露兜

猕猴桃科
水冬瓜

漆树科
罗氏盐肤木

五加科
通脱木

菊科
艾纳香

紫草科
假酸浆

忍冬科
没骨消 / 吕宋荚□

马桑科
台湾马桑

大戟科
圣诞红 / 树薯 / 蓖麻

玉蕊科
水茄苳

豆科
木豆 / 小槐花 / 波叶山蚂蝗

马钱科
扬波

锦葵科
山芙蓉

野牡丹科
野牡丹

桑科
牛奶榕 / 天仙果

紫金牛科
台湾山桂花

桃金孃科
番石榴

露兜树科
林投

蓝雪科
石苁蓉 / 乌芙蓉

蔷薇科
山枇杷

茜草科
山黄栀 / 狗骨仔

芸香科
过山香 / 月橘

虎耳草科
华八仙

茄科
树番茄

荨麻科
密花苎麻 / 苎麻 / 瘤冠麻 / 水麻 / 四脉麻 / 兰屿水丝麻 / 落尾麻 / 水鸡油 / 荨麻

马鞭草科
杜虹花

马鞭草科
大青

马鞭草科
黄荆

漆树科
黄连木 / 木蜡树

五加科
鹅掌柴

棕梠科
槟榔 / 可可椰子 / 台湾海枣

桦木科
台湾赤杨

紫葳科
山菜豆

木棉科
木棉

紫草科
破布子

使君子科
榄仁

柏科
台湾肖楠 / 红桧

柿树科
毛柿

杜英科
薯豆 / 杜英

大戟科
茄冬 / 血桐 / 野桐 / 白匏子 / 虫屎 / 白臼 / 乌臼 / 千年桐

壳斗科
赤皮 / 油叶石栎 / 青刚栎 / 狭叶栎 / 栓皮栎

金缕梅科
枫香

樟科
樟树 / 台湾肉桂 / 土肉桂 / 山胡椒 / 大叶楠 / 猪脚楠 / 香楠

玉蕊科
棋盘脚树

豆科
相思树 / 刺桐

千屈菜科
九芎

木兰科
台湾乌心石

锦葵科
黄槿

楝科

桑科
面包树 / 涩叶榕 / 榕树 / 雀榕

杨梅科
杨梅

紫金牛科
树杞

木犀科
白鸡油

松科
台湾五叶松 / 台湾二叶松

蔷薇科
山樱花

茜草科
榄仁舅

无患子科
台湾栾树 / 台东龙眼 / 无患子

山榄科
大叶山榄

玄蔘科
泡桐

茶科
大头茶 / 木荷

榆科
石朴 / 山黄麻 / 榉

豆科
台湾鱼藤 / 血藤

中名索引
学名索引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作者序

  与一株生意盎然的植物相见,您有什么念头?

  油然地评赏它的个头、仪态、芬芳?制式地陈述它的叶形、花序、种实?老练地说出滋味、药效、顺手採摘它一把?还是摸不着头绪地匆匆一瞥?

  「都会野花野草图鑑」的诞生,便是把这样的场景套用在人口稠密的都会区,设想这些藏身在都市丛林的绿色精灵,如何与随时和时间赛跑的「都市人」邂逅!其实无论置身于都会或乡野、平地或山间、海岛或内陆,人、生命与万物都沿着时间的长河赛跑。阿公阿嬷曾经留意树梢的新芽与花苞,决定稻谷、菜籽下种的日子,好为今年的丰收做准备;留意同样的芽苞,阿爸阿母曾为此算准日子,用省吃减用的积蓄去赏樱、赏枫,好放松长期紧张的情绪。新一代的台湾子民呢?透过日新月异的虚拟科技,天地万物都「跃然纸上、萤幕上、网路上」,真实的世界似乎原封不动地保留在字里行间、个人硬碟或是云端伺服器里,独不见大自然与人类的真实接触。

  真实的世界正随着岁时更迭而渐变!每年吐露新芽、花苞、果实的樱花年年成长、茁壮;每年春天布满花朵的草地,因为访客带来新的种类、品系或族群,开出形形色色的花草;绿草如茵的河畔,因为树苗奋力的扎根、沉积,逐渐陆化而稳固。人们对于自然的印象也随之改变,阿公阿嬷不用再抬头仰望,就能准时下种、耕耘;不用再留意时令与当年的气象变化,只为找寻一味草药、野菜!反正勤奋的园丁会随时更换花圃内的植栽、介质,「人对自然环境的记忆」成为现代人的回忆,化做不同世代间的「代沟」;不仅反映在时代进步、科技发达的现代化成果,表达不同世代对于土地、万物不同的价值观,也加速了传统智慧与民族记忆的流失。不用再漏夜备料、辛勤翻炒、细心綑绑、细火蒸煮,就能享用原本端午节才能吃到的肉粽;场景从龙舟赛道转移到文昌庙埕,吃粽子的目的不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互相祝福金榜题名、考试包中!平地汉族的传统生活流失至此,更何况是离乡背井、长路迢迢来到都市讨生活的原住民族?传统的栏杆高架草屋被坚固的红毛水泥钢筋取代,只有丰年才能喝到的香醇美酒早已成为随身饮料;或许不用多久,就再也听不到有人用亲切的族语名唿喊:小米、红藜、刺桐、巨竹…了!

  这本「台湾民族植物图鑑」的构想由此而生!期望它成为每一位长老脑海中「传统记忆百科全书」的那条红色缎带,当成每处蓝衫村落里,夹在生活回忆中的树叶书签,成为回乡过节时重回田野的那支木杖、竹柺,作为西风东渐下找寻在地文化的那一处起点!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台湾民族植物图鉴》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是一扇窗,讓我窺見了台灣這片土地更深層次的生命脈絡。我平常其實不太接觸植物學,所以一開始有點擔心會看不懂。但書中的介紹方式非常友善,它用清晰易懂的文字,搭配精美細緻的插畫,將各種台灣特有的植物一一呈現。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不只是一本單純的植物圖鑑,而是深入探討了這些植物在台灣不同族群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染料植物」的部分,它詳細介紹了如何從某些植物中提取天然染料,以及這些染料如何被用於製作傳統服飾。這讓我聯想到小時候看到的阿嬤親手縫製的衣服,原來背後蘊含著這麼多關於植物的知識。書中的內容讓我意識到,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蘊藏著無窮的生命故事,而這些故事,正是構成台灣獨特文化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不僅增長了我的植物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台灣這片土地產生了更深的情感連結,也讓我更加珍惜眼前這些看似平凡卻充滿智慧的自然寶藏。

评分

這本《台湾民族植物图鉴》的出現,對於我這樣一個在台灣成長,卻對本土植物的認識相當有限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一直認為,要真正了解一個地方,除了人文歷史,更應該從它的自然生態著手。這本書恰好填補了我這方面的知識空白。書中對於各種植物的描述,不僅包含學術性的名稱和形態特徵,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深入探討了這些植物在台灣原住民文化中的地位。舉例來說,書中介紹的幾種藥用植物,不僅列出了它們的功效,還詳細記錄了原住民如何運用這些植物來治療疾病,以及這些知識是如何透過世代傳承下來的。讀到這些內容,我對於「民族植物」這個詞有了更具體的理解。它不再是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與台灣人民生活緊密相連的寶藏。這本書讓我看到,台灣的豐富性不僅在於多元的族群和美麗的風景,更在於這片土地上孕育的豐富植物資源,以及人類與之共生的智慧。我認為這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工具書,同時也是一本能夠喚醒我們對本土文化與自然關懷的啟蒙讀物。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拿起《台湾民族植物图鉴》時,我抱著一種「看看就好」的心態,畢竟我對植物學沒有特別的研究。但翻開第一頁,就被書中精緻的繪圖和生動的文字所吸引。它不像傳統的植物圖鑑那樣枯燥,而是充滿了故事性。書中介紹的植物,很多都是我曾經在台灣的山林或鄉間見過,卻從未留意過的。例如,書中提到某種常見的野草,竟然是早期原住民重要的食物來源,而且還有特殊的處理方法才能食用,這讓我大開眼界。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只介紹植物本身,更強調了它們與台灣不同族群的連結。我讀到關於某種樹木如何被用於製作樂器,以及在部落祭典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描述。這些內容讓我感受到,植物不僅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台灣歷史、文化與生活方式的載體。這本書讓我對這片土地上的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對原住民的智慧與生活哲學有了更深的敬意。我認為,這是一本能夠喚醒我們對身邊事物更細膩觀察與關懷的書籍。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是被這本《台湾民族植物图鉴》的封面吸引的。那色彩繽紛的插畫,將台灣特有的植物描繪得生動逼真,彷彿能聞到泥土和草葉的清新氣息。然而,真正讓我驚豔的是書中對於每種植物的詳盡介紹。它不只是單純的植物學分類,而是深入挖掘了這些植物在台灣不同族群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我特別對其中關於「編織植物」的部分印象深刻。書中詳細介紹了如何採集、處理和編織芒草、月桃等,以及這些編織品在早期台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像是帽子、籃子、甚至是房子的建材。我讀到一段關於老一輩人如何利用月桃葉編織粿葉包的描述,那種樸實卻充滿智慧的生活方式,讓我這個習慣了現代便利的都市人,感到既陌生又嚮往。書中的圖文並茂,即使是對植物學不甚了解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只是為了解讀植物,更是為了讓我們重新認識台灣這片土地上,那些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祖先們的生活智慧。翻閱這本書,就像走進了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館,每一頁都充滿了台灣的生命力與歷史記憶。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台湾民族植物图鑑》,說實話,剛打開時有點猶豫,因為我對植物的認識僅止於路邊常見的花草樹木,對於「民族植物」這四個字,總覺得離我有點遙遠。然而,隨著翻閱的深入,我被書中那些充滿故事的植物深深吸引。書中不僅有細膩的插畫和清晰的辨識特徵,更重要的是,它娓娓道來這些植物在台灣原住民族文化中的角色。我看到了族人如何利用這些植物製作食物、藥材,甚至是用於祭儀和日常生活的工具。其中有一頁介紹了某種蕨類,在書中提到它是某個部落重要的圖騰象徵,也是慶典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腳下這片土地上的植物,承載著如此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底蘊。這本書讓我對台灣這塊土地產生了更深層次的連結感,也讓我對原住民族的智慧與生活方式有了全新的認識。以前走在山林間,可能只是欣賞風景,現在我會忍不住去思考,這些看似平凡的植物,背後可能蘊藏著多少被遺忘的故事,多少與先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智慧。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了一個過去不曾觸及的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