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京都寻访文学足迹:带你寻访京都美丽与哀愁的文学地景

我在京都寻访文学足迹:带你寻访京都美丽与哀愁的文学地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京都
  • 文学
  • 旅行
  • 日本文化
  • 文学朝圣
  • 文化之旅
  • 历史
  • 散文
  • 足迹
  • 地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千年古都-京都
  许多人用美食的角度、历史的痕迹来欣赏它
  但其实,如果以文学的角度,你将会发现它不同的面貌
  请随着书中的名着
  一窥这座城市它的繁荣昌盛、畅游古蹟地景
  感受文学家创作的缤纷灵魂

  典雅与浪漫的京都文学旅行

  ★京都,一个让人看不厌、玩不烦的城市

  许多人专程到京都自助旅游,一次或更多次的重复进行;许多关于京都旅游的书,也一本接一本的被书写和出版。那是因为融合古典与现代的京都,从来就一直让人看不厌、玩不烦;也令人写不腻、读不倦。走游京都的方法,因人各异。有人喜欢放慢脚步,穿梭在依依墟里烟的小巷窄衖里,浸淫衍溢于格子门窗的典雅风情,或者走进寺院,细数古老京都的宗教原典;有人则根据旅游指南寻访京都各色美食,大啖和风料理;有人索性从最热闹的四条通闲逛到新京极通购物街,沐浴在绚丽的潮流之中。

  拥有一千一百年京城历史的京都,很大,很难在一週或三五天之内全程遍访,金阁寺、上贺茂神社、左大文字山、往比叡山等在「洛北. 左京区」;伏见稻荷大社、三十三间堂、东寺、罗城门迹等在「伏见区」;嵯峨野、岚山、太秦等在「岚山. 右京区」;《源氏物语》古典小说的文学景点在「京都府宇治市」;还有,坐落不少知名古蹟地景,如:清水寺、八(土反)神社、知恩院、银阁寺、南禅寺、平安神宫、哲学之道、本能寺、幕末遗址等,都在繁华的「上京区」、「中京区」、「下京区」、「东山区」和「南区」,京都耐人寻味的文化与美食景点,多到不胜枚举。

  ★用【旅行文学】角度,走访京都

  旅行京都,只要到京都车站的「观光案内所」,随意取用免费的旅游资讯手册,包括住宿、名胜、餐饮、特产、乘车、班次、折价旅游券等旅行要素都清楚明载,只要看懂汉字,按区择地游玩,京都够你玩赏好多天,甚而念兹在兹,不想离去。

  我用「旅行文学」的方式走访京都,即是运用「不贪心」的「区块」方式,以及悠闲的心情,逐一踏遍着名文学家在其名着中所呈现,这座古都典雅与浪漫的景地,并于篇末载註地景所在与交通旅次,简明易懂。

  【精彩文学内容】
  大佛次郎《鞍马天狗》∕鞍马山.川端康成《美丽与哀愁》∕知恩院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金阁寺.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罗城门迹
  谷崎润一郎《细雪》∕平安神宫.司马辽太郎《龙马传》∕高濑川幕末名人遗址
  夏目漱石《虞美人草》∕比叡山.吉川英治《宫本武藏》∕三十三间堂
  松尾芭蕉《嵯峨日记》∕落柿舍.紫式部《源氏物语》∕宇治
  志贺直哉《暗夜行路》∕妙心寺.森鸥外《高濑舟》∕高濑川一之船入
  清少纳言《枕草子》∕稻荷大社.井上靖《楼门》∕南禅寺

作者简介

陈铭磻

  曾任国小教师、电台广播节目主持人、台视「书香」节目主持人。中央电影公司电影「香火」编剧。杂志社总编辑兼社长、出版社发行人。耕莘写作会主任导师、救国团大专编研营驻队导师。国家文艺奖文学类提名委员。获2009年新竹市名人录。大爱台〈发现〉节目主持人。曾以〈最后一把番刀〉一文获中国时报第一届报导文学优等奖。《情话》《军中笑话》《尖石樱花落》曾入选金石堂畅销书排行榜。《香火》《报告班长》《部落.斯卡也答》为电影原着。曾以〈听见樱花雨落声〉、〈雪落无声〉入选九十二年、九十六年散文选(九歌出版)。着有:《卖血人》《最后一把番刀》《父亲》《陈铭磻报导文学集》《作文高手一本通》《雪落无声》《新店渡》《青云有路志为梯》(中英文版)《开往北海道的幸福列车》《慢活漫游峇里岛》《在生命转弯的地方》《在旅行中遇见感动》《川端康成文学□旅》《三岛由纪夫文学之旅》《我在日本寻访源氏物语的足迹》《我在日本寻访平家物语的足迹》《中学生这样跟我读唐诗》《中学生这样跟我读宋词》《我在京都寻访文学的足迹》等八十余部。

  现任台北市柯林顿补习班国中国小作文老师。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的图书《我在京都寻访文学足迹:带你寻访京都美丽与哀愁的文学地景》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包含该书的实际内容: --- 图书简介: 《古都的秘密低语:漫步于日本文化史的褶皱之中》 探寻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瞬间 这座城市,古老而神秘,如同一个巨大的、被时间精心打磨过的琥珀,凝固了无数帝王的荣光、艺伎的叹息、武士的刀光剑影,以及文人墨客的笔墨情愫。它不仅仅是一座地理上的坐标,更是一个活着的、呼吸着的文化博物馆。 《古都的秘密低语:漫步于日本文化史的褶皱之中》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领域或某一段固定的历史时期,而是试图以一种广阔而深邃的视角,带领读者深入日本文化的心脏地带,触摸其肌理之下的脉动。本书将带领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漫游,从神道教的古老祭祀现场,到禅宗寺院的枯山水庭院;从室町时代的茶道美学,到江户时代的浮世绘浪潮。 第一章:神祇与人间的界线——信仰的源流与演变 日本文化的核心,往往被笼罩在神道教的神秘光环之下。本章将追溯神道信仰如何渗透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与审美观念。我们不会止步于对神社的简单介绍,而是会深入探究“八百万之神”的观念如何塑造了日本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从伊势神宫的“式年迁宫”所蕴含的循环与更新哲学,到地方祭典中那些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仪式表现,我们将解析这些古老的信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着其独特的张力。 同时,佛教的传入及其与本土信仰的融合,构成了日本精神世界中复杂而迷人的另一半。从奈良的宏大佛像到镰仓的庄严坐禅,本章将梳理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宗美学,如何被提炼和简化,最终内化为日本艺术的基石——那种对“空”与“无常”的深刻理解,是理解日本一切艺术形式的钥匙。 第二章:权力的剧场与市井的喧嚣——从贵族到平民的美学转向 日本的历史舞台上,权力更迭从未停歇。本章将重点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统治阶层如何通过艺术和建筑来彰显其威严,以及这些美学如何反过来被社会底层吸收、改造,并最终形成新的文化风貌。 我们将考察平安时代的宫廷生活,探讨贵族们如何在华丽的外表下,构建起一套精妙绝伦的礼仪体系与色彩哲学。接着,笔锋转向武士阶层的崛起,探究其崇尚的“侘寂”精神如何在茶道、武道中得到体现,这是一种与宫廷的精致奢华截然不同的、更贴近土地与生死的审美取向。 江户时代是庶民文化的爆发期。本章的后半部分将聚焦于“町人”阶层的崛起,浮世绘的兴盛不仅仅是版画技术的革新,更是大众审美趣味的一次集体觉醒。从歌舞伎的舞台张力到小说中对市井百态的描绘,我们将剖析这种由下而上的文化创造力,如何为后世的现代日本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空间与时间的雕塑——园林、建筑与生活哲学 日本的建筑与园林艺术,是其哲学思想最直观的体现。本书将详细剖析日式空间布局的奥秘。我们不会仅仅描述建筑的外观,而是深入探讨“间”(Ma)的概念——那个在实体与实体之间留白的、充满潜能的空间。 从京都那些精心布局的枯山水庭院中,我们能读出对宇宙的抽象表达;从传统的町屋(Machiya)的布局中,能看到对气候、采光与家庭秩序的精妙考量。茶室中的极简主义如何与卧室中的障子隔断共同作用,创造出一种流动的、可塑的生活环境?本书将尝试解开这些空间语言背后的深层文化密码。此外,对木材的运用、对季节流转的敏感捕捉,都将作为线索,串联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第四章:器物中的叙事——工艺美术中的匠人精神 一件器物,往往承载着制作者的时间、心血,乃至一个时代的记忆。《古都的秘密低语》将目光投向那些被视为“无用之用”的工艺美术领域。 我们将探究陶艺中对“缺陷美”的推崇,如何让粗粝的陶土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漆器上那层层叠加的光泽,如何凝聚了数百年的技术传承;而和服上那些精细的刺绣或印染图案,又如何无声地诉说着穿着者的身份与心境。本章强调的,是日本“匠人精神”的复杂性——它既包含了对技艺的绝对精通,也包含了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对材料与过程的彻底尊重。每一把刀的锻造,每一段丝线的编织,都是对“道”的践行。 结语:在变动中永恒的底色 日本文化是一种不断吸收、融合、再创造的文化。它既能将外来的思想与技术彻底“日本化”,又能保持其自身独特的审美核心。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景式的观察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在高速现代化的今天,那些古老的神祇、沉静的庭院、以及对“物哀”的微妙情愫,是如何共同构筑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日本的底色。 翻开此书,如同打开一扇通往时间深处的门,准备好与这座历史悠久的国度进行一场深入而迷人的对话。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 繁花落尽,古都未灭 009

第一帖 樱落飘潇轻吻平安京 017
-京都的历史与文学旅行
历史-繁华荣景一千一百年的京都 018
文学-从源氏物语到罗生门的人文地景 024
名家-名着与京都文学地景 028

第二帖 雾笛声里的鞍马天狗 031
-关于大佛次郎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大佛次郎 032
关于-大佛次郎的《鞍马天狗》 035
传说天狗最常出没鞍马山
《鞍马天狗》的文学地景-鞍马山、鞍马寺
不走了,我要留在鞍马车站
《鞍马天狗》的文学地景-鞍马车站
蛤御门之变骚动起来
《鞍马天狗》的文学地景-京都御苑

第三帖 古都的美丽与哀愁 049
-关于川端康成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川端康成 050
关于-川端康成的《古都》 053
夏季里好不热闹的祇园祭
《古都》的文学地景-八(土反)神社
幽玄的北山杉的里
《古都》的文学地景-北山
不来岚山,枉到京都
《古都》的文学地景-岚山
梅花树丛下喝一杯学问之神的梅茶
《古都》的文学地景.北野天满宫
关于-川端康成的《美丽与哀愁》 069
敲撞一○八响的除夕梵钟
《美丽与哀愁》的文学地景-知恩院
嵯峨岚山的森嘉豆腐
《美丽与哀愁》的文学地景-岚山-川端最爱的森嘉豆腐
柊家旅馆来者如归
《美丽与哀愁》的文学地景-川端康成写作间-柊家旅馆

第四帖 被幻象之美焚烧的金阁寺 081
-关于三岛由纪夫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三岛由纪夫 082
关于-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 088
倒映在镜湖池的金阁
《金阁寺》的文学地景-金阁寺
山襞翳影下的大谷大学
《金阁寺》的文学地景-比叡山下的大谷大学
日本三景的丹后天桥立
《金阁寺》的文学地景-舞鹤与天桥立

第五帖 敦煌.楼兰与灰狼 097
-关于井上靖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井上靖 098
关于-井上靖的《楼门》 101
南禅寺到处都楼门
《楼门》的文学地景-南禅寺

第六帖 雁的寺的一休和尚 107
-关于水上勉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水上勉 109
关于-水上勉的《雁的寺》 111
庭园大师梦窗□石造景的等持院
《雁的寺》的文学地景-等持院

第七帖 历史小说.最后的将军 115
-关于司马辽太郎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司马辽太郎 116
关于-司马辽太郎的《龙马□□□》 119
(土反)本龙马与楢崎龙初相逢
《龙马》的文学地景-寺田屋
龙马遇刺
《龙马》的文学地景-四条近江屋旧址龙马遇刺地
祇园枝垂樱落入圆山公园
《龙马》的文学地景-圆山公园
龙马长眠地
《龙马》的文学地景-灵山历史馆、灵山护国神社.(土反)本龙马墓地
高濑川的幕末名人碑
《龙马》的文学地景-高濑川幕末名人碑
关于-司马辽太郎的《义经》 138
千中选一的常盘御前
《义经》的文学地景-源光寺常盘御前的墓
比叡山僧人武藏坊弁庆
《义经》的文学地景-比叡山延历寺
不打不相识的义经与弁庆
《义经》的文学地景-义经与弁庆会武地.五条大桥
遮那王义经的首途之旅
《义经》的文学地景-首途八幡宫
绘马发祥的地
《义经》的文学地景-贵船神社
静御前的故乡
《义经》的文学地景-丹后静神社
神泉苑邂逅静御前
《义经》的文学地景-神泉苑
关于-司马辽太郎的《国盗□物语》 156
火烧本能寺
《国盗□物语》的文学地景-本能寺
时在今日,天下当倾
《国盗□物语》的文学地景-明智光秀的冢
关于-司马辽太郎的《最后的将军》 163
御殿走廊传来夜莺啼叫
《最后的将军》的文学地景-二条城暨大政奉还

第八帖 从宫本武藏到新平家物语的历史小说大师 169
-关于吉川英治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吉川英治 170
关于-吉川英治的《新.平家物语》 173
同为原上草,何论荣与枯
《新.平家物语》的文学地景-祇王寺
横笛与泷口入道的悲恋
《新.平家物语》的文学地景-泷口寺
明月夜夜生辉,可叹赏月无人
《新.平家物语》的文学地景-寂光院
长乐寺献灯
《新.平家物语》的文学地景-圆山长乐寺
平家一族的政权中心
《新.平家物语》的文学地景-六波罗蜜寺
宇治川先阵的碑
《新.平家物语》的文学地景-宇治川
关于-吉川英治的《宫本武藏》 195
三十三间堂坐佛千手观音
《宫本武藏》的文学地景.三十三间堂

第九帖 细雪随樱落土的空与寂 199
-关于谷崎润一郎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谷崎润一郎 200
关于-谷崎润一郎的《细雪》 203
细雪化成花蕾的泪水
《细雪》的文学地景-平安神宫
空与寂的细雪垂樱
《细雪》的文学地景-法然院、谷崎润一郎墓地

第十帖 暗夜行路在哲学之道 211
-关于志贺直哉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志贺直哉 212
关于-志贺直哉的《暗夜行路》 214
关雪樱满开哲学之道
《暗夜行路》的文学地景.哲学的道、东山

第十一帖 真相难辨的罗生门在薮的中 219
-关于芥川龙之介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芥川龙之介 220
关于-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 222
朱雀大路南边的罗城门迹
《罗生门》的文学地景-罗城门迹
与罗城门遥遥对望的朱雀门
《罗生门》的文学地景-朱雀门迹
京都人的龙天护法
《罗生门》的文学地景外一景-东寺
关于-芥川龙之介的《薮的中》 232
从清水寺来的女子
《薮的中》的文学地景-清水寺

第十二帖 京都的虞美人草 237
-关于夏目漱石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夏目漱石 238
关于-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 241
梦中变成的绿孔雀
《虞美人草》的文学地景.比叡山

第十三帖 来自暗夜绘像的真空地带 247
-关于野间宏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野间宏 248
关于-野间宏的《暗□绘》 250
向月台凝望银沙滩
《暗□绘》的文学地景-银阁寺

第十四帖 高濑舟一之船入高濑川 255
-关于森鸥外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森鸥外 256
关于-森鸥外的《高濑舟》 258
高濑川上的高濑舟
《高濑舟》的文学地景-高濑川一之船入

第十五帖 落柿舍里的俳句诗人 263
-关于松尾芭蕉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松尾芭蕉 264
关于-松尾芭蕉的《嵯峨日记》 266
柿主立树下,举头望岚山
《嵯峨日记》的文学地景-嵯峨野落柿舍

第十六帖 光源氏走过宇治梦浮桥 269
-关于紫式部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紫式部 270
关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 272
源氏的庭绽放桔梗花
《源氏物语》的文学地景-庐山寺紫式部宅邸
重现平安时代的宫廷场景
《源氏物语》的文学地景-风俗博物馆
阎魔大王判官来相救
《源氏物语》的文学地景-紫式部墓所
似满月过桥到岚山公园
《源氏物语》的文学地景-渡月桥
竹林里远近迭次的青苔庭园
《源氏物语》的文学地景-野宫神社
青春与梦一起离去宇治川
《源氏物语》的文学地景-梦浮桥
因为水影,花散里醒来
《源氏物语》的文学地景-源氏物语博物馆
凤凰飞到平等院阿弥陀堂
《源氏物语》的文学地景-平等院

第十七帖 平安王朝文学三才媛 293
-关于和泉式部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和泉式部 294
关于-和泉式部的《和泉式部日记》 296
沉睡了一千多年的文学名女人
《和泉式部日记》的文学地景-京都诚心院、和泉式部墓地

第十八帖 见到一派凄凉景象 301
-关于清少纳言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清少纳言 302
关于-清少纳言的《枕草子》 304
守护千本鸟居的狐狸使者
《枕草子》的文学地景-伏见稻荷大社

第十九帖 人心是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 309
-关于吉田兼好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吉田兼好 310
关于-吉田兼好的《徒然草》 312
平安京的镇守神社
《徒然草》的文学地景-吉田神社
仁和寺有一个法师
《徒然草》的文学地景-仁和寺

第二十帖 常在人世之山水风云间 319
-关于鸭长明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鸭长明 320
关于-鸭长明的《方丈记》 323
日本第一美丽神
《方丈记》的文学地景-河合神社
附录-京都季节赏花名所 325

图书序言

繁花落尽,古都未灭 陈铭磻

  这是旅行的季节吗?我一直都在旅途中。

  人生是一趟难言目的、没有地图的不安旅程;我用了大半辈子时间,在不断转辍变动的生命座标里,寻找不明确的安定,始终遍寻不着。雨纷纷,黄粱一梦几十年,倏然无声无息的送走一些岁月和许多记忆。

  无法用情太深,是因为脆弱;不敢念旧感伤,是怕老泪纵横。仅能将记得或不记得的陈年过往通通留在心里;旅行的时间久了,好不好受的日子都是一个样。没办法不承认,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那些难言目的、没有地图的旅程才会让人放下放不下的心。

  多年来,我即是用这种心情走访过日本许多文学地景,从而在那些做为文学舞台的古剎城楼或历史事件发生地,感受文学家创作的缤纷灵魂。

  这种「我的旅行我做主」的走游方式,所费不赀,我却心甘情愿在独具寂寥却自得的行动中,因不断寻觅而发觉乐趣,因劳心费力的摸索而倍感勇气可嘉。习惯认真看清空,并抱持忠诚的朝圣心熟记每一道阳光的表情;在不复杂的旅行岁月,我的眼睛爱上风景。

  每一回去到日本,都如此轻易被一座旧邸、几棵樱树、大片轻踩过的雪地深深吸引住;无论累计多少行程、买过几样纪念品、寄回多少张填写自己名字和住址的旅游明信片,就是说不出悸动的原因。偶尔从碑迹文字细读文学家吟咏的心思,或文学家曾经参禅的寺院,眼下小说情节竟一幕幕轻盈掠过;纯粹的文学旅行,我沉浸在别人的故事和自己的足迹之中。

  以着作及文学地景为主,我叙写过「日本古典文学双璧」之一《源氏物语》的《我在日本寻访源氏物语的足迹》;当走进紫式部位于京都庐山寺的写作小屋与庭园,心绪不由澎湃起来,为什么澎湃?缘由不详。当踏足登上大津石山寺,紫式部望月的小亭,一样从眼下所能见到的琵琶湖而兴奋不已;尤其去到《源氏物语》后半章节的宇治市,得见景色,无一不跟这部千年小说息息相系;我在宇治川畔的梦浮桥想见《源氏物语》男女主角错综离乱的情爱,又在平等院想及藤原家族的兴衰起落。

  因为喜欢《源氏物语》,我把整部小说发生在京都和宇治的文学地景,几乎走遍。

  记述「日本古典文学双璧」之二《平家物语》的《我在日本寻访平家物语的足迹》,我从京都、广岛,搭乘一路夜快车到访小说情节发展最高潮的下关、关门海崃和门司港,寻找所有相关于平家和源氏两大武士家族争战、祈福和驻军的所在地。我在坐落海崃边的赤间神宫,因目睹说书人无耳芳一的木雕像而嘘唏难休,一旦散步走在坛的浦古战场,见到御裳川公园内矗立源义经和平知盛生死决战的铜雕像,思绪再度把我拉回小说中那一场最惨烈的海战情景。

  究诘为移情作用,还是文学与旅行相互融贯所产生的共鸣效应?更或者是,我早已掉入文学旅行的虚拟情境里。

  后来,我又企划写作了以名人、名着及文学地景为主,日本近代文学家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夏目漱石等着名作家的文学旅行之作。

  《川端康成文学的旅》一书中的《伊豆的踊子》之旅,我提脚跨步穿越小说中的天城山,按照原书情节,期待纯粹而淡然的情爱适巧出现;继而在《雪国》之旅中,我又只身走进幽幽缈缈的越后汤泽雪地,想见岛村和驹子无影无踪的恋情。

  尤其,写作《三岛由纪夫文学的旅》的《金阁寺》之旅,我差些被真实的金阁之美迷惑;写《潮骚》之旅,我搭乘快速火车抵达鸟羽,兼程前往日本人一生必须朝拜一次的伊势神宫参访,再转乘汽船到《潮骚》一书的主景点神岛,一如见到在火焰照耀下,由于裸体而羞赧的新治和初江。

  四国旅游回来,写作《夏目漱石文学的旅》的《少爷》之旅,我在松山市道后温泉的街坊,撞见小说中描述,个性憨厚、单纯,富于正义感,「既不想当教师,也不想到乡下去」的江户男儿「哥儿」,并品尝用团子制作,着名的三色「少爷丸子」。

  文学家的生平与文学地景,是我写作日本近代文学家文学旅行的最大元素,我从作家的作品走进文学地景里,又从文学地景深化了作家创作舞台的背景样貌,虚幻与真实、作品与地景,交相混合成为我写作文学旅行的结构和支架。

  而今,从「日本古典文学双璧」和「日本近代文学家」的文学旅行写作,转向以都城、文学家、着作及文学地景为主,充满文学气息的京都与奈良两座古都,进行历史与文学足迹的探访。取名「日本古都双璧」文学旅行。

  写作期间,勤于阅读原着与整理亲访所摄照片的资料,恰也足够彰显这两座日本开国以来,被最多文学家青睐的文学舞台,或华丽,或幽玄的璀璨面貌。

  第一册,隶属「日本古都双璧的文学之旅」的《我在京都寻访文学足迹》,从走访日本三十余年的客旅经历,以及阅读日本文学作品的心得,寻找出主要文学名家在其作品中涉及的京都地景,包括大佛次郎的着作《鞍马天狗》所载的鞍马山、鞍马寺、鞍马车站、京都御院,川端康成的作品《美丽与哀愁》的文学地景知恩院、清少纳言的作品《枕草子》所提的伏见稻荷大社、森鸥外的作品《高濑舟》的文学地景高濑川一之船入等,全书记述近二十位以京都为写作舞台背景的古代和近代作家,这些名家的名着,几乎囊括了整个京都古城的旧迹美景。文学撒豆成兵的谐和景地,使我写来得心应手。

  樱绽放,古都犹美,我彷彿走入千百年前的历史与文学之中,嗅得出浓郁优雅的古朴之美。

  依循京都典雅的文学旅行方式,我再度走进一千多年前,时称「平城京」,日本第一个固定的首都奈良,写作「日本古都双璧的文学之旅」第二册《我在奈良寻访文学足迹》;从飞鸟历史遗址开始,我投身进到以《暗夜行路》闻名的志贺直哉位于邻近春日大社的旧居、万城目学《鹿男□□□□□》着作中的飞鸟遗迹和东大寺等、谷崎润一郎《吉野葛》的吉野山、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龙〉中的奈良公园猿泽池、井上靖《天平的甍》的唐招提寺、三岛由纪夫《天人五衰》的圆照寺(月修寺),以及修复中的平城宫迹。甚而以附录方式,连同最多台湾人访游的大坂文学舞台,谷崎润一郎《春琴抄》的少彦名神社、司马辽太郎《新史太合记》的丰国神社和大坂城、宫本辉《道顿堀川》的道顿堀等大坂景地一併纳入。

  「文学旅行」这个称唿,可是我写作的新喜好、新景致?一旦走进京都闹区「新京极」,无意间撞见和泉式部的诚心院,以及与四条大道并行的高濑川畔,矗立着司马辽太郎《龙马传》历史小说里的池田屋迹碑、(土反)本龙马寓居迹碑、土佐藩邸迹碑,以及(土反)本龙马与中冈慎太郎遭难的地碑等文学地景,不由令人兴起对文学作品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学遗址的特色,产生几许怆然况味。

  或者,当我一路转换铁道,乘车去到奈良飞鸟遗迹所在地,所有那些经由文学作品呈现的实地实景,何止历历在目。我就站在文学景地,我进入文学作品中不可思议的时光隧道里;那是目睹文学家把文学种植在土地上,撩人心情昂扬,充满勃勃兴致的多样文学旅行的滋味。

  幽玄的京都和奈良,感谢多位作家、学者和教授等好友,诚心推荐「日本古都双璧的文学之旅」二书。

图书试读

第12 帖 京都的虞美人草―关于夏目漱石及其文学作品景点

关于—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1868 年生于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么子。

金之助出世前,夏目家在江户附近的青山拥有不少地产,从那里收取的租米足够全家人吃穿温饱。明治维新后,身为「名主」的夏目一家受到冲击,失去「名主」身分,他的父亲还曾一度当过区长,家里又有积蓄和足够的租米,经济条件仍然宽裕,直到家道衰败。

一岁时,夏目被送去塩原家当养子,1874 年,进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就读;1876 年时,才从养父母家返回原生家庭。十四岁开始研读中国古籍,立志研习汉文。

二十三岁,夏目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受好友俳句名人正冈子规等人的影响开始写作;他用汉文写作的暑假游记《木屑录》不仅是最早汇集成册的作品,还署名「漱石顽夫」。漱石二字来自唐代《晋书》的故事漱石枕流,一开始是子规的笔名,被夏目借用,最终成为他正式的笔名「夏目漱石」。

1895 年,夏目在四国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后又到九州熊本县执教;这段教书经历后来呈现在他的小说《少爷》之中。1896 年,夏目在家人安排下,跟贵族院书记官长中根重一的长女镜子结婚,这一时期,夏目在俳句界声名鹊起。

1899 年10 月28 日,三十三岁的夏目被日本政府选定为第一批留学生之一,进行为期两年的英语研究工作,一年的奖助学金为一千八百圆。英国伦敦留学生涯返国后,进入东京帝大讲授英文,并开始文学创作。1905 年的《我是猫》使他一举成名。

1907 年,夏目决定进入《朝日新闻》工作;五月至六月间,在《朝日新闻》连载理论着作《文艺的哲学基础》,同时,他在英国着手搜集材料,后来在东京大学讲授过两年的理论着作《文学论》也由大仓书店正式出版。

这期间,夏目漱石最大的成就便是发表长篇小说〈虞美人草〉。

〈虞美人草〉连载消息才预告不久,三越百货店立即出售虞美人草浴衣,玉宝堂发卖虞美人草戒指,报童纷纷叫嚷:「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用以兜售《朝日新闻》,一时之间满城为之轰动起来。这种热烈的气氛,正是夏目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动手写作走向新生活的第一部小说。故而在文笔、主题、人物以及佈局结构上,格外用心。

《虞美人草》的出版与畅销,奠定了夏目漱石在《朝日新闻》崇高的地位。

暮年的夏目漱石追求「则天去私」的理想。1911 年,他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1916 年,因胃溃疡去世,家属按照他的遗愿将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医学部研究。他的脑至今仍完好保存在东京大学。1984 年,他的人头像被印在日币1000 元的纸钞上。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文学家,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一生着作不多的夏目漱石,每本作品都具有其特殊的代表性:《我是猫》、《哥儿》、《草枕》、《虞美人草》、《三四郎》、《从此以后》、《门》、《道草》、《彼岸过后》、《文鸟》、《二百十日》、《梦十夜》等。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京都文学秘境的大门。我一直认为,真正理解一个城市,需要从它的文化和历史深处去挖掘,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并非仅仅是在罗列京都的著名文学景点,而是以一种极其个人化、同时又充满洞察力的视角,去解读京都的美丽与哀愁是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的。他会从某一个雕塑、某一片庭院,甚至是某个不起眼的街角,挖掘出背后深藏的文学故事和情感羁绊。这种“由点及面”的叙事方式,让我对京都这座城市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书中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即使没有亲身到过京都,也能通过作者的文字,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一幅幅如画的景致,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忧伤和历史的沉淀。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景色,而是深入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内核,去探寻文学家们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以及这些经历如何与京都这座城市的氛围相互呼应。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京都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学、关于情感、关于人生体悟的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滋养、相互成就的。每次读完一段,都会不自觉地回味,仿佛在品味一杯陈年的清酒,越品越有味道。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跟着作者一起,在京都这座古老而迷人的城市里进行了一场声色俱全的探险。我从书中读到的,远不止是关于文学作品的介绍,更是一种对京都灵魂深处的挖掘。作者似乎对京都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倾注了深厚的情感,他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将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的文学气息一一展现。当我读到某个古朴的茶馆,书中细致地描绘了它的木质结构、窗外的庭院景象,以及它在某部文学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时,我几乎能闻到空气中飘散的抹茶香气,听到古筝的悠扬乐声。这种细腻的描摹,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情感的传递。作者巧妙地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线索,与京都的实际景致相结合,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地体会到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书中对“美丽与哀愁”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既展现了京都的繁华与精致,也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岁月沧桑与淡淡的忧伤,这种深沉而富有层次的魅力,正是京都最吸引人的地方。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与那些伟大的文学灵魂在京都这座时空胶囊里相遇,并与之产生共鸣。

评分

这绝对是一次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纯粹介绍京都景点和文学典故的书,结果它却像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书信,从遥远的过去穿越而来,诉说着京都这座城市在文学世界里留下的斑驳印记。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他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场景,与现实中的京都地点一一对应。我读到书中关于某个古老寺庙的描述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某位作家笔下的人物在此徘徊的画面,那种时空交错的奇妙感觉,真的令人难以忘怀。书中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又不失知识性,读者可以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了解京都的历史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美丽与哀愁”这一主题的探讨,他并没有回避京都繁华表象下隐藏的落寞与感伤,而是将其视为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京都不再是一个扁平的旅游目的地,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拥有复杂情感的“人”。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想象自己身临其境,漫步在那些文学大师曾经踏足过的街道,感受他们当年所见的风景,体验他们笔下的心绪。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京都文学之旅的无限向往,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亲自去验证书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受那份属于京都的独特韵味。

评分

一直以来,京都于我而言,便是那座承载着历史与诗意的古都,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难以真正触及它灵魂深处。直到捧读这本书,才如拨云见日,仿佛有一位引路人,温和而坚定地牵引着我的手,一同漫步在那些只存在于文字间的京都。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名胜古迹,而是将文学作品中的场景与现实的京都巧妙地融合,让我仿佛置身于川端康成笔下朦胧的梦境,又或是谷崎润一郎笔下妖冶的艺伎世界。书中对每一个文学地景的描绘都极其细致,从建筑的飞檐斗拱,到庭院的青苔石径,再到街巷的昏黄灯光,都充满了画面的质感,仿佛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檀香和雨后泥土的气息。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文字中注入了深厚的情感,那些文学大师们笔下的喜怒哀乐,那些因岁月流转而留下的美丽与哀愁,都被他细腻地捕捉,并通过对京都景色的解读,赋予了新的生命。读着读着,我不禁会想起那些熟悉的篇章,那些曾经让我为之动容的文字,如今在作者的笔下,它们不再是孤立的意象,而是成为了京都脉搏的一部分,鲜活而真实。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游指南,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让我对京都这座城市,对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心生感慨、久久不能平静的书。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带领读者深入探寻京都的文学地景,这种寻访的过程,既是对文学经典的致敬,也是对京都这座城市的深情告白。我从未想过,一个城市的不同角落,竟然能承载如此丰富的文学意义。书中对每一个地点的描写,都充满了故事性,作者不仅仅是告诉你这里有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在这里发生过什么,是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让这里变得如此特别。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这些文学地点的同时,也融入了他对京都这座城市本身的感悟,那种将文学的意境与现实的景致融为一体的写法,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厚度,又有温度。我仿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在某个雨后的午后,静静地坐在某条小巷的尽头,感受着石板路上渗出的凉意,脑海中却回响着某个作家笔下人物的低语。这种将个人情感与文学创作、城市风貌交织在一起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显得格外真诚和动人。它让我重新认识了京都,不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而是一个充满了故事、情感和思想的文学殿堂。我会在阅读时,不自觉地拿起笔,在书页旁写下自己的感想,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感受京都的独特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