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之兴衰,彷彿人生聚散。不论长短,但愿精彩。是非成败,更系乎股民心意之向背,容有起伏更迭,惟仍以稳定获利为要。金融之旨,乃以「金流」融通成全「物流」交易之给付,除供输企业成长的养分,更维系企业经营之永续。企业与金融之间,彷彿红花与绿叶的结缘,合则两丽,分则双垂。附丽法制之良窳,更牵动产业发展与政策的落实。昨日之非,民气可用,反而成就今日之是;昨日之是,法与时转,因此发端今日之非。有鉴于此,笔者乃不揣浅陋,试就我国企业与金融法制规划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出个人观察,祈能以野人之见,就教高明,为故乡家国企业与金融法制的健全,略尽心力。
作者简介
谢易宏
学历
美国史丹福大学法学博士
台湾大学法律学系法学士
现职
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 专任委员
经历
东吴大学法律、会计研究所 教授
企业篇
第一章 股东「知情权」与投资人保护
第二章 公司「临时管理人」之「解任」与股东会之合法召集
第三章 淮橘为枳—浅论公司重整债权之审查
第四章 重整制度之运用与修法趋势
第五章 薪甘勤愿—简介美国「薪酬委员会」
第六章 谁让投机一再得逞—企业与金融法制的共业
第七章 论技术作价与资本法制
第八章 论非公司型企业组织
第九章 从「伦敦模式」探讨我国企业重整之法律佈局
第十章 股份e化法律问题之研究
第十一章 企业法制因应科技发展之省思
金融篇
第一章 浪子回头?—简介美国金融法制改革
第二章 溃败金融与管制迷思—简评年美国金融改革
第三章 大者恆大?—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竞争规范之探讨
第四章 我国监理金融财团法制的再省思
第五章 论问题金融机构之「清理」
第六章 「信託业务」与「利益冲突」之防止
第七章 网路银行法律问题之研究
第八章 企业整合与跨业併购法制问题之研究
外文篇
第一章 Helping Out-The Mission of the Taiwan Fair Trade Commission
评析我国竞争法上之技术援助
第二章 Regulation on the E-finance in Taiwan
简评我国对于网路金融的法律管制
第三章 Re-examining Taiwan’s Regulatory Framework of
Bank Securities Powers
试论我国金融防火墙之法律架构
对于金融领域,尤其是证券法和银行法的最新发展,我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毕竟,法律的滞后性是常态,而金融创新却是日新月异。这本书在“金融监管的演变与挑战”这个部分,给了我不少启发。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监管沙盒”概念的解读。在台湾,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在新兴金融科技领域(FinTech)进行监管创新,但如何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又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没有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国家在金融监管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背后的逻辑。它指出了,监管不仅仅是“管”,更是要“导”,要引导金融机构在合规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本书还提到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对现有金融法律体系的冲击,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法律空白。作为一名在金融一线工作的从业者,我深感这些问题迫在眉睫,而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无疑为我们思考和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另外,这本书对“合规文化”的强调,也让我印象深刻。合规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责任,而是渗透到企业血液中的一种基因。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那些因为忽视合规而付出惨痛代价的企业案例,让我警醒。在台湾,我们有一些传统产业,过去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可能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这些企业也开始意识到合规的重要性。这本书不仅是对企业管理者的提醒,对我们普通从业者来说,也是一堂生动的“必修课”。它让我们明白,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合规意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才能避免“昨是今非”的悲剧重演。
评分昨是今非:企业与金融的法思拾掇(3版1刷)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这书名自带一股子岁月沉淀的味道,"昨是今非"四个字,仿佛一下子就点出了金融和企业运营中那些不断变化、时过境迁的法则与智慧。作为一个在台湾这个经济体里摸爬滚打多年的金融从业者,我深知在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以及日益复杂的企业经营环境中,法律法规的影子无处不在,而且常常是影响全局的关键。这本书能出到第三版,还是一刷,这本身就说明了它在市场上的生命力,以及它所提供的洞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我个人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公司治理的章节。在台湾,中小企业是经济的支柱,但往往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一些先天性的不足。这本书从法思的角度切入,深入剖析了董事会责任、股东权益保护、信息披露等核心议题。我记得有一段在讲到“小股东权利保护”时,作者运用了几个实际案例,其中一个就涉及到家族企业中,非创始成员股东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被边缘化。这让我茅塞顿开,因为在许多台湾企业中,家族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有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法律的武器,去识别风险,去争取权益,去推动企业朝着更健康、更规范的方向发展。它不是一本教你钻法律空子的书,而是教你理解法律的精髓,并以此来优化你的企业运营和投资决策。
评分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笔触虽然是法律的专业视角,但落脚点始终是企业的实际经营和金融市场的动态。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写作方式,对于我们这些在商场上摸爬滚打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比如,在讨论“知识产权保护”的时候,书中不仅讲解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法律边界,还结合了台湾半导体产业和文创产业的案例,分析了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利用知识产权构筑自己的护城河。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例子,是关于一家小型科技公司,如何通过巧妙的专利布局,成功抵御了大型跨国公司的侵权诉讼。这个案例让我看到,法律的力量,其实可以很具象,很实用,它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能够赋能企业,助其成长的工具。 这本书对于“融资与并购中的法律风险”的探讨,也相当深入。在台湾,企业通过融资和并购来扩张规模,实现转型,是很普遍的策略。但在这个过程中,潜在的法律风险往往被低估。作者详细列举了尽职调查的重点,合同条款的陷阱,以及交易完成后可能出现的整合问题。其中,关于“对赌协议”的风险分析,让我格外警醒。在过去,很多初创企业为了获得投资,会接受一些苛刻的对赌条款,结果在业绩不达标时,创始团队反而丧失了控制权。这本书用清晰的逻辑,揭示了这些风险背后的法律动因,并提出了规避的建议。这对于我们这些在投资或被投资的企业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昨是今非:企业与金融的法思拾掇(3版1刷)》这本书,对于我这样身处台湾金融市场的一员来说,其价值不言而喻。书中对于“金融衍生品与风险管理”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随着金融工具的日益复杂化,期权、期货、掉期等衍生品在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这些工具的运用,也伴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作者在书中详细分析了与各类衍生品相关的法律框架,以及在交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陷阱。 我特别记得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在衍生品交易中的影响。在信息获取能力上,大型机构往往比中小企业更有优势,而这可能导致中小企业在衍生品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作者通过一些案例,阐述了如何通过合同条款的设计,以及充分的信息披露,来平衡这种信息不对称。这对于我们这类中小型金融服务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它提醒我们在提供衍生品相关服务时,必须时刻关注法律合规性,并最大限度地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此外,书中对“跨境金融交易”的法律挑战,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于正在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业务的台湾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这本《昨是今非:企业与金融的法思拾掇(3版1刷)》的第三版,恰恰点出了现代企业和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核心挑战——变化。书中对“公司债务与债权管理”的分析,我更是觉得非常实用。在台湾,企业经营过程中,债务和债权的管理至关重要,处理不当,轻则影响企业信誉,重则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作者从法律的角度,详细阐述了借贷合同的要点、抵押担保的法律效力、以及债权回收的法律程序。 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担保物权”的讲解。在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我们常常需要评估抵押物的法律效力。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动产抵押、动产抵押、权利质押等不同类型的担保方式,以及在实现担保权利时可能遇到的法律障碍。这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到,一份严谨的担保合同,以及对担保物权的清晰认知,是规避信贷风险的关键。这本书不仅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债务管理的视角,也为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评分这本书的第三版,恰好赶上了台湾经济和金融领域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在“企业重组与破产保护”这部分,作者的论述尤为及时。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波动,一些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如何合法、有效地进行重组,或者在必要时申请破产保护,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课题。书中不仅梳理了台湾相关的法律程序,还对比了国际上一些成功的重组案例,分析了其中的法律关键点。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债权人权益保护”的讨论。在企业重组过程中,如何平衡不同债权人的利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作者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展示了在破产程序中,不同类型债权人(如优先债权人、普通债权人、担保债权人)的受偿顺序,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这对于企业管理者、律师,甚至是债权人自身,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让我们明白,在经济低迷时期,法律并非只是限制,更是为企业提供了一条走出困境的“绿色通道”,但这条通道需要合规、有序地通过。
评分对于我这种长期在金融市场搏杀的人来说,《昨是今非:企业与金融的法思拾掇(3版1刷)》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良书。书中关于“信息披露的法律要求与实践”的部分,我反复研读了多遍。在台湾,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都有着严格的法律要求,但往往在实践中,如何做到既满足法律规定,又不过度泄露商业秘密,是一个微妙的平衡。作者在这部分,详细解读了信息披露的原则、内容、形式以及时效性,并结合了台湾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内幕交易”的界定和防范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在金融市场,内幕交易是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法律对此有着严厉的制裁。作者通过分析几个真实的内幕交易案例,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哪些行为属于内幕交易,以及相关的法律后果。这对于我们金融从业者来说,是时刻需要警醒的。这本书不仅普及了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种对法律的敬畏感,以及一种诚信经营的价值观。它让我明白,合规经营,是金融市场最坚实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第三版,让我看到了作者持续的更新和打磨。在法律的世界里,更新速度是最直接的体现。尤其是在金融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过去的法律条文可能已经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市场现实。我关注到书中关于“大数据与个人隐私保护”的章节,这在当下无疑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台湾也在积极推进个人资料保护法的相关应用,但如何在大数据分析和企业商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仍然是一个难题。作者在这部分,引用了欧盟的GDPR等国际前沿的法律框架,并分析了其对台湾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国际视野,对于我们思考台湾金融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非常有启发性。 另外,我非常赞赏书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CSR)与法律合规”的论述。过去,很多企业认为CSR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情,是公关部门的职责。但这本书清晰地指出,在现代社会,CSR已经不再是可选项,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很多CSR的要求,也逐渐体现在了法律法规之中。例如,在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方面,法律的门槛在不断提高。书中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展现了那些积极履行CSR的企业,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资本市场上也获得了更高的估值。反之,那些忽视CSR的企业,则可能面临巨额罚款和声誉危机。这让我深刻理解到,合规与责任,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石。
评分《昨是今非:企业与金融的法思拾掇(3版1刷)》这本书,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企业与金融的迷宫中,为我们指点迷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的深度剖析。在台湾,虽然我们不像欧美那样有非常严格的反垄断法体系,但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变得尤为重要。书中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垄断行为,例如价格联盟、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以及不正当竞争行为,例如商业诋毁、虚假宣传等。 作者通过分析一些案例,让我深刻理解到,法律并非只是对大公司的约束,更是对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保障。比如,书中提到了一家小型科技公司,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成功阻止了一家大型企业对其产品进行恶意模仿和抄袭。这让我看到,法律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创新者权益的重要武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列举了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识别潜在的法律风险,如何运用法律工具来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以及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市场参与者。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干货满满”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作者在阐述法律概念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并且大量的案例分析,让那些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合同的解释与履行”的章节。在日常的商业往来中,合同是保障双方权益的基石,但很多时候,一份看似完美的合同,却可能因为一个模糊的条款,导致日后的纠纷。作者通过对几个经典案例的剖析,比如关于“不可抗力”的界定,以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详细讲解了合同条款的“潜规则”,以及如何通过严谨的合同设计,来规避潜在的风险。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分析“股东协议”的时候,作者强调了“退出机制”的重要性。在台湾,很多初创企业融资时,投资者和创始人之间往往存在利益和风险的分歧。一份清晰、公平的股东协议,能够有效地化解这些矛盾,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书中提到了几种常见的退出机制,比如IPO、并购、以及创始人回购等,并分析了它们在法律上的考量。这对于我这种在创业早期阶段的企业主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经验。它让我明白,一份好的合同,不仅仅是保护当下的利益,更是为企业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