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制度國際經驗與成效檢討之研究

碳排放交易制度國際經驗與成效檢討之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時芳
图书标签:
  • 碳排放交易
  • 碳市场
  • 气候变化
  • 环境经济学
  • 政策评估
  • 国际比较
  • 减缓温室气体
  • 环境政策
  • 可持续发展
  • 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碳排放交易已成為各國政府為達成低碳經濟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在市場機制的運作下全球碳市場快速成長;為對抗暖化與實現綠色經濟,目前該政策亦成為我國政府重點發展之減碳政策之一,因此,在我國規劃碳排放交易正開始起步之時,亟需進行相關研究與參考國外經驗,一方面可作為建置我國碳排放交易制度之參考,另外一方面可記取各國實施之優缺點作為學習仿效之範例。目前在〈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中之規劃,中央主管機關得因應國際溫室氣體減量規定之情形,啟動碳排放交易制度,以達成環境目標的重要政策。

  本文之主旨即在瞭解各國碳排放交易制度之運作狀況,包含主要國家:英國、歐盟、澳洲、美國、及日本等,並分析其優缺點與執行成效,涵蓋層面包括:(1)規模大小、(2)總量設定與核配、(3)誘因制度、(4)產業參與動機、(5)政府單位專責分工、(6)新創產業發展之思維等,並同時研析各國碳市場之交易價格與交易量變化,釐清碳市場價量變化的特殊因素,以供相關主管機關未來擬定我國碳排放交易機制之參考。

作者簡介

羅時芳

  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博士,現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二研究所(國際經濟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績效評估、金融市場與投資、環境政策。

深入剖析全球绿色金融格局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本书聚焦于一个全球性的核心议题: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性的金融工具与政策框架,有效引导资本流向低碳转型领域,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 本书并非着眼于单一的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实践评估,而是提供了一个更为宏大、多维度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逻辑、核心挑战、前沿趋势以及对不同经济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全球气候治理与金融角色的重塑 本部分首先概述了当前国际气候治理体系的演进脉络,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强调了各国在减排承诺(NDC)落实中所面临的巨大资金缺口。 随后,本书将重点阐述金融部门在弥合这一差距中扮演的“催化剂”和“风险管理者”的双重角色。 我们将详细探讨: 气候风险的金融化: 传统金融机构如何将物理风险(极端天气事件)和转型风险(政策、技术变革)纳入资产负债表与风险管理模型。这包括对信贷组合、投资组合进行气候压力测试的必要性与具体方法。 监管框架的国际趋同与差异: 比较了巴塞尔委员会(BCBS)、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以及各国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在推动气候信息披露(如TCFD框架的采纳)和制定审慎监管政策上的最新进展与分歧。 主权债务的可持续性与气候融资: 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主权信用评级的影响,并探讨了主权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等创新型融资工具在引导公共和私人资本方面所展现出的潜力与局限。 第二部分:绿色金融工具箱的全面扫描与案例解析 本书的这一部分将超越单纯的碳市场机制,对当前市场上主流的绿色金融工具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比较和实证分析,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全面的工具箱参考。 1. 绿色债券市场:从定义到创新 标准与认证的碎片化挑战: 深入分析了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的《绿色债券原则》(GBP)在全球不同司法管辖区被采纳时的本土化调整,以及“漂绿”(Greenwashing)现象的根源与防范机制。 特定主题债券的崛起: 对生物多样性债券、转型债券(Transition Bonds,专门服务于高碳行业脱碳的金融产品)的结构设计、定价机制及其对项目选择的影响进行细致剖析。 2. 可持续投资(SI)与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整合 ESG评级体系的有效性评估: 批判性地审视了主流ESG评级机构的底层逻辑、数据偏差及其对资本配置决策的实际影响。本书将提出如何构建更具前瞻性和因果关系的ESG分析框架。 积极所有权(Active Ownership)与股东行动主义: 探讨机构投资者如何通过代理投票、对话机制,实质性地推动企业采纳更积极的气候战略,并提供了若干成功的案例研究。 3. 创新性气候风险管理工具 气候衍生品市场: 分析了天气指数期货、气候衍生品在帮助农业、能源等部门对冲极端天气不确定性方面的应用潜力,及其在流动性和监管上面临的挑战。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金融化: 研究了“蓝色债券”和“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机制的金融结构,重点评估了这些工具在确保项目长期效益和社区参与方面的有效性。 第三部分:区域差异化战略与政策协同效应 本书认识到,绿色金融的发展并非一刀切,而是高度依赖于特定的经济结构、能源禀赋和政治体制。因此,本部分着重比较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上的差异化路径和相互学习的潜力。 发达经济体的路径依赖: 分析了欧盟在强制性披露、分类法(Taxonomy)制定方面的“监管先行”策略,以及其对全球标准设定的影响。同时,探讨了美国在联邦激励措施(如《通胀削减法案》)主导下的市场驱动模式。 新兴市场的机遇与瓶颈: 重点分析了亚洲和拉丁美洲经济体在发展本土化绿色金融标准时,如何平衡快速的工业化需求与气候目标。探讨了多边开发银行(MDBs)在风险分担和技术转让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如何克服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数据获取和本地能力建设方面的不足。 政策协同与“一揽子计划”: 探讨了财政政策(税收优惠、补贴)、货币政策(绿色量化宽松、定向再贷款)与金融监管政策如何形成合力,以实现系统性的低碳转型。本书将提出一个“政策组合优化”的理论模型,用以指导各国制定最具成本效益的融资方案。 结论:迈向韧性与包容性的绿色金融未来 本书的最终结论强调,有效的绿色金融不仅关乎资金的流向,更关乎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韧性和转型过程的社会包容性。我们必须从关注“绿色项目”的融资,转向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气候友好型重塑”。未来的研究和实践需要更紧密地结合气候科学的最新进展、社会公平的考量,以及金融科技(FinTech)在提升信息透明度和效率方面的潜力,最终构建一个既能有效应对气候危机,又能促进普遍繁荣的全球金融新范式。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
表次
圖次
壹、前言
貳、基礎概念與京都機制
參、英國排放交易制度
肆、歐盟排放交易制度
伍、澳洲排放交易制度
陸、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
柒、日本排放交易制度
捌、各國成效分析
玖、碳市場價量分析
拾、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7838773
  • 規格:平裝 / 71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京都議定書的生效,代表人類對抗全球暖化的問題,得以落實;而日前在丹麥首都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雖然並無達成具體協議,但由會中全球超過100國以上的政治領袖之參與,為聯合國有史以來最大的領袖集合會議可觀察出,對抗氣候變遷問題已成為各國領導人重要的挑戰與政策方向。對執政者而言,對抗暖化有多種政策選項,諸如碳稅、碳交易、再生能源補貼、及效能標準管制等,而其中,碳排放交易已成為各國政府為達成低碳經濟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由在市場機制之運作下,進行碳排放交易所衍生之全球碳市場已由2005年的1百多億美元,快速成長至2008年的1千2百多億美元,顯見該制度受到重視的程度。由於目前全球碳排放交易制度施行時間尚短,且多在累積經驗及學習階段,排放交易制度的基礎理論雖容易為一般人士所瞭解,但在實際政策執行上,卻因涉及領域廣泛使得制度甚為複雜,因此,以排放交易制度解決全球暖化問題並非一蹴可及,政策制訂者必須從過去的經驗中快速學習,才能從中獲益。

  排放交易設計的基本精神為在訂立總量目標後,管理當局將排放權以配額或拍賣的方式,發放給廠商,由於廠商的減量邊際成本各異,減量成本較低的廠商,可創造出額外的減量與較少的排放量,並可將未使用完的配額出售給減量成本較高的廠商;而對減量成本較高的廠商而言,這些購入配額的費用,低於自行減量所需的成本;就經濟及產業效益而言,一個運作良好且參與者眾多的排放交易制度,可以確保整體廠商的減量成本最低,相當符合經濟效益。

  由於近年來排放交易之演進甚為快速,本研究之目的為審視各國排放交易制度之主要內容,並進一步進行成效分析,涵蓋層面包括:(1)規模大小、(2)總量設定與核配、(3)誘因制度、(4)產業參與動機、(5)政府單位專責分工、(6)新創產業發展之思維等,以釐清未來我國建置排放交易制度時應注意的原則與議題。綜觀目前各國排放交易制度,以歐盟、英國、澳洲、美國、及日本等國碳排放交易制度發展最早,也較為成熟,本研究擬以上述主要國家作為研究對象,並分析其成效與優缺點,以作為我國未來機制設計之參考,最後,提出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老派学者特有的沉稳和周到,但又不失对新议题的敏锐捕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偶尔穿插的那些历史背景介绍,让那些抽象的碳价波动和配额拍卖,都变得有血有肉起来。例如,他在谈及早期试点项目时,那种对政策初衷与实际操作偏差的描述,读起来颇有“鉴古知今”的意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碳泄漏风险和产业竞争力保护时,展现出的那种左右权衡的审慎态度。他没有急着下定论说“某某模式是最佳实践”,而是清晰地展示了每一种选择背后的成本和收益,以及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速成的答案,而在于教会读者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议题中,建立起一套审慎、全面的分析框架。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一点耐心去消化那些术语,但只要坚持读下去,收获绝对是巨大的。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性。作者似乎结合了计量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定性的案例研究,构建了一种多层次的评估体系。我注意到书中对“环境效益的量化”和“社会公平性的评估”这两块的处理尤为精妙。很多关于碳交易的研究往往只关注价格信号和减排量,但这本书却花了相当篇幅去讨论低收入群体在能源价格上涨下面临的冲击,以及政府如何通过收入再分配机制来缓解这种影响。这种兼顾环境效率与社会正义的视角,在当前全球气候治理讨论中是至关重要的。阅读完之后,我对“绿色转型”这个词汇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和全面了,不再是单一地聚焦于技术层面,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工程。这本书无疑是气候政策领域近年来少有的、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深度研究。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预期的“政策回顾”范畴,它更像是一部精妙的国际比较政治经济学教材。作者处理不同国家制度差异的手法,展现出极高的学术素养。例如,在对比北美和欧洲的碳市场设计时,他没有简单地套用一个普适模型,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不同司法体系、政治协商过程如何形塑了各自的排放强度目标(SBTS)和配额分配机制。这种对“制度嵌入性”(Institutional Embeddedness)的深刻理解,让这本书的价值一下子提升了。对我个人而言,阅读的乐趣在于,每当我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某种国际经验的精髓时,作者总能抛出一个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来挑战我的固有认知。这迫使我不断地暂停,回头去重新审视那些看似成功的案例背后的复杂张力。对于希望从事能源政策研究,或是在相关智库工作的同仁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的逻辑推演严密到几乎无懈可击。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引人入胜,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涉及重大经济转型的部分时。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政策报告集,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通过“故事线”来引导读者。比如,当他描述某个国家如何克服强大的传统能源利益集团阻力,成功推行更严格的碳定价机制时,那种戏剧张力是相当可观的。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台湾目前在推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社会阻力与沟通困境。这本书所提供的国际案例,像是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能更冷静地反思我们自身的社会契约和政治成熟度。虽然书中没有直接针对台湾的国情做详细论述,但那种对“制度摩擦”的细致描摹,对于理解我们自身挑战的复杂性,具有极高的启发价值。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著作,它的力量是内敛的,但后劲十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质感,封面色调沉稳,搭配上那个烫金的书名,摆在书架上就显得非常专业。我原本对“碳排放交易”这种听起来有点学究气的议题兴趣不大,但翻开前几页,就被作者那种严谨的论述风格给吸引住了。他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罗列数据和政策条文,而是很巧妙地将复杂的国际案例——比如欧盟的ETS、加州的Cap-and-Trade——用一种清晰的脉络串联起来。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每一个案例分析中都下了非常深的功夫,不仅仅是展示了“做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效果如何”。特别是关于市场机制如何被引入环保领域,这个跨学科的整合,对于我们思考台湾未来能源转型的路径,提供了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可借鉴的经验。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距和行距都恰到好处,即使是需要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