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度

量.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威廉.莎士比亚
图书标签:
  • 哲学
  • 测量
  • 度量
  • 存在
  • 时间
  • 空间
  • 物理学
  • 数学
  • 思考
  • 本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们怎样判断人,也必怎样被判断; 你们用甚么标准衡量人,也必照样被衡量。 一桩死刑案 揭开宽恕游戏的序幕 两种罪与罚 隐藏道德慾念的角力 三方情理法 试炼人性情欲的骚动 莎剧研究权威彭镜禧教授继《哈姆雷》、《威尼斯商人》后,又一权威译本! 「你们怎样判断人,也必怎样被判断;你们用甚么标准衡量人,也必照样被衡量。」本剧剧名《量.度》典故出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是莎士比亚着名的「问题剧」。 维也纳多年来司法不彰,社会风气败坏。主事的公爵请安其洛代理摄政,公爵则乔装为神父,调查民情。安其洛一向铁面无私,执法严谨,有一年轻人柯乐迪与未婚妻朱莉发生关系,朱莉即将临盆,安其洛却以通姦罪名判处柯乐迪死刑。 见习修女伊瑟贝是柯乐迪的姊姊,她向安其洛求情,安其洛见她美貌,便要求以其贞操换取弟弟的性命。公爵知道后,便设计以安其洛抛弃的未婚妻马莲娜代替伊瑟贝前去。一夜缱绻之后,安其洛竟急令将柯乐迪斩首! 公爵相当惊讶,恰巧狱中有死囚暴毙,便用此事来骗过安其洛,但公爵却隐满伊瑟贝,使她以为弟弟已死。 公爵后来再想到一个法子,要伊瑟贝和马莲娜在公爵回城时,当街告状。公爵命令安其洛与马莲娜结婚,再判处安其洛死刑。以为弟弟已死的情况下,伊瑟贝愿意为安其洛求情吗?安其洛犯了与柯乐迪相同的罪行,真的会被处死吗? 谁有罪,谁又真的能罚谁? 有了罪的人,是否永远无法走向善的那一面? 在「法、理、情」面前,谁又能做全知的主宰者? 莎剧研究权威彭镜禧教授指出:「莎士比亚在『量罪』的时候,其实已经超越了『一报还一报』、『恶有恶报』、或『自作自受』这些世俗观念,而进入了宽恕的更高层次。」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莎士比亚,俗称莎翁,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传世的作品包括38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歌等。 他早期的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1600年之后,创作了主要的悲剧,包括着名的《哈姆雷》、《奥赛罗》、《李尔王》、《马克白》。后期作品转为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并与其他剧作家合作。 莎士比亚在世时被尊称为诗人和剧作家,到了19世纪,因为浪漫主义作家的推崇,声望到达颠峰,迄今不衰。 如今莎士比亚的作品依旧广受欢迎,跨越时空与文化,在全世界不同国家以不同形式和语言演出。 译注者简介 彭镜禧 新竹县人。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及硕士、美国密西根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于耶鲁大学、牛津大学、芝加哥大学研修。历任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客座教授、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中华戏剧学会理事长、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主任、戏剧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特聘教授。现为国立台湾大学名誉教授、辅仁大学客座教授、中华民国笔会会长。曾获第一届梁实秋文学奖诗翻译及散文翻译第一名、中国文艺协会翻译奖、香港翻译学会荣誉会士荣衔。 研究领域为莎士比亚与文学翻译。编、着、译作品三十余种,其中与莎士比亚相关者包括《发现莎士比亚:台湾莎学论述选集》(台北:猫头鹰,2000,2004)、《哈姆雷》(台北:联经,2001)、《细说莎士比亚: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威尼斯商人》(台北:联经,2006)、《与独白对话:莎士比亚独白研究》(台北:书林,2009)、豫莎剧《约╱束》(与陈芳合着,改编自The Merchant of Venice;台北:学生,2009)、Dialogue with Monologue: A Study in Shakespearean Soliloquy(Taipei: Bookman Books, 2011)。
《星际探险家手册:探索未知位面》 导言: 在浩瀚的宇宙深处,人类文明的足迹已不再局限于太阳系的摇篮。随着超光速引擎技术的成熟,“星际探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成为了一个世代相传的使命。本书,作为一名资深探险家积累了数十年经验的结晶,旨在为所有怀揣着探索未知宇宙梦想的先驱者,提供一份详尽、实用的行动指南。它不是一本冰冷的科学理论汇编,而是一本充满实战智慧的“活地图”,指导探险家们如何安全、高效地跨越星海,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 第一章:远航前的准备——基石与规划 成功的探险始于充分的准备。本章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为探险家们拆解远航前的关键步骤。 1.1 飞船的选择与优化: 飞船是探险家的第二生命。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等级的星际飞船的优属:曲率驱动器的效率、护盾系统的抗性、生命维持系统的冗余设计,以及货舱的模块化配置。重点解析如何根据任务性质(行星勘测、深空遗迹发掘、新物种采集)来定制飞船的内部布局和动力核心配置。例如,针对高辐射星云的长距离航行,我们建议优先升级等离子屏蔽层和反物质燃料的储备机制。 1.2 资源与补给链的构建: 宇宙深处的补给站是稀缺资源。本章详细介绍了星际生存所需的基础物质配比——从可循环水净化系统到高级营养合成剂的生产流程。我们将提供一套动态的物资消耗模型,帮助探险家们精确计算每次任务所需的最低生存物资配额,并探讨在极端环境下(如无植被的荒芜星球或高压深海)就地取材的应急策略,包括低温等离子体的矿物提取法。 1.3 团队的组建与心理建设: 探险是群体的艺术。本书对理想的探险团队结构进行了深入剖析:驾驶员、生物学家、地质工程师和通讯专家的最佳配比。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长期隔离对人类心理的深远影响。我们将介绍“深度隔离适应性训练法”(DIAT),通过模拟超长期的单调环境和突发危机,强化团队的沟通效率和危机处理能力,确保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决策链不会因恐慌而断裂。 第二章:跨越边界——曲率航行与时空导航 星际航行的核心在于掌握超光速技术。本章专注于曲率驱动的理论实践与风险规避。 2.1 曲率引擎的精确操控: 理论上,曲率驱动能扭曲时空,实现超距航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微小的计算偏差可能导致“时空漂移”或直接撞上未知的引力场。本章提供了“零点漂移校准法”,通过实时监测背景微波辐射的微小扰动,来修正航线。我们还详细讲解了应对“曲率场不稳”的应急措施,例如,如何快速泄放驱动器中的夸克能量,避免反应堆过载。 2.2 导航图谱的更新与校正: 宇宙是动态变化的。恒星的运动、黑洞的引力透镜效应,都使得既定的星图迅速过时。本章介绍了一套基于多维传感器阵列的“实时引力测绘系统”,教探险家如何利用行星体的引力波特征,自主绘制高精度星图。我们特别强调了对“暗物质流线”的识别,这是深空航行中判断安全航道的关键指标。 第三章:初临新世界——行星着陆与环境适应 踏出飞船的那一刻,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3.1 登陆程序与大气兼容性评估: 安全着陆不仅仅是找到一块平坦的土地。本章细致地阐述了如何利用高光谱分析仪,在数小时内完成对目标行星大气成分、气压、温度梯度和电离层强度的全面评估。我们提供了一套针对高甲烷大气和超高压液态环境的特制着陆垫部署方案,以及如何避免因地质活动(如地下熔岩流)导致的着陆失败。 3.2 生态风险评估与生物隔离: 面对一个全新的生物圈,首要任务是保护自身和环境不受污染。我们将介绍“三层生物屏障协议”:从外层防护服的纳米过滤系统,到内部空气循环的活性炭过滤,再到对所有采集样本的等离子灭菌处理。特别地,我们深入分析了几种常见的“致死性孢子群”的生命周期和弱点,指导探险家如何安全地采集样本并将其封装于稳定晶格容器中。 3.3 能源采集与基地建设: 在资源匮乏的星球上,能源自给是长期生存的保障。本章对比了不同环境下的最佳能源方案:在强光照星系使用高效率光合作用板;在火山活动频繁的星球利用地热抽提技术。同时,我们提供了模块化微型基地的快速搭建指南,重点在于如何利用当地的熔岩管或冰层空腔作为天然的辐射屏蔽层。 第四章:深空遗迹与文明接触——伦理与技术 星际探险的终极目标往往是接触或研究失落的文明遗迹。 4.1 遗迹的勘探技术: 古老的外星遗迹常常被时间、辐射或未知防御系统所保护。本章介绍“次声波穿透成像技术”,用于探测掩埋在厚厚地壳下的结构。我们还详细解析了如何安全地绕过或解除基于量子纠缠的逻辑陷阱,以及如何利用拓扑几何学分析外星遗迹的能源节点布局。 4.2 接触的艺术:首次信息交流: 遭遇智慧生命,是机遇也是巨大的风险。本书严格遵循“观察优先,交流次之”的原则。我们提供了“普适性数学语言库”的进阶应用,指导探险家如何通过基础物理常数(如普朗克常数、圆周率)建立初步的通信基础。在接触高级文明时,我们强调了“非侵入式意图表达”的重要性,即如何通过数学模型和几何结构来展示己方的和平意图,避免因表达方式的差异而引发冲突。 结语: 星际探索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求知之旅。本书所载的知识与经验,是我们用无数次航行和偶尔的惨痛教训换来的宝贵财富。愿每一位手持此手册的探险家,都能在浩瀚的黑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平安归来,并将新的发现铭刻在人类文明的星图之上。祝你们,星辰指引。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绪论(节录)

一、关于剧名及其翻译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七章1-2节说:“Judge not, that ye be not judged. For with what judgment ye judge, ye shall be judged; and with what measure ye mete, it shall be measured to you again.”中文圣经新译本的译文是:「不可判断人,免得你们被判断。你们怎样判断人,也必怎样被判断;你们用什么标准衡量人,也必照样被衡量。」一般认为,这便是莎士比亚Measure for Measure剧名的出处。

  历来翻译这出戏的前辈不少。朱生豪的译本原作《量罪记》,后来的修订者改为《一报还一报》;梁实秋的译本作《恶有恶报》;邱存真的译本作《知法犯法》;英若诚的译本作《请君入瓮》;方平的译本作《自作自受》(彭镜禧 2004:297-98, 300, 309;方平368)。此外,颜元叔在《莎士比亚通论:喜剧》里将剧名译为《以牙还牙》;另据中文维基百科,也有人把剧名译为《将心比心》。

  到底哪一个比较合适?不妨先看这出戏演的是什么。它的剧情梗概如下:

  维也纳多年来司法不彰,社会风气淫乱败坏。公爵请了安其洛(Angelo)代理摄政,自己则乔装为神父,探求民隐。安其洛为人素称严谨,执法铁面无私。有青年柯乐迪(Claudio)与未婚妻朱莉(Juliet)发生性关系,朱莉即将临盆,安其洛以通姦罪判处柯乐迪死刑。柯的姊姊伊瑟贝(Isabella)前往求情,安其洛见之心动,要求伊瑟贝与他同寝,作为其弟免死的条件。此事为公爵所悉,设计以安其洛抛弃的未婚妻马莲娜(Mariana)代替伊瑟贝,深夜前往献身。一度缱绻之后,安其洛急令将柯乐迪斩首。公爵大惊。正巧狱中有死囚暴毙,遂以之搪塞,但故意隐瞒伊瑟贝,使她以为弟弟已死,悲愤不已。公爵(神父)再出一计,要伊瑟贝与马莲娜于公爵回城时,当街告状。公爵大审,查明真相,先命安其洛与马莲娜成婚,再判他死刑。伊瑟贝在马莲娜恳求之下,终于同意为安其洛祈求赦免。此外,有一个冥不灵的恶犯巴拿酊(Barnardine)获得释放,还有一个谩骂公爵的卢逑(Lucio),被迫要迎娶因他而怀孕生子的妓女。这时柯乐迪与朱莉上,而公爵也向伊瑟贝求婚。

  戏剧终了,第一,无人依法处刑;第二,除了无故暴毙者外,无人死亡;第三,成就了三段姻缘—安其洛与马莲娜、柯乐迪与朱莉、卢逑与妓女(公爵与伊瑟贝暂未列入,因为伊瑟贝态度不明)。所以,至少表面看来,这出戏的结局是喜剧式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也是本剧最关键的结局:判处柯乐迪死刑的安其洛,本来应该接受同样的斩首之刑,但公爵并没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真的要求「安其洛抵柯乐迪,一命偿一命」;事实上,安其洛不仅逃过死劫,更获得公爵赐婚(即便安其洛可能—像卢逑一样—认为这是惩罚)。由此可见,莎士比亚在「量罪」的时候,其实已经超越了「一报还一报」、「恶有恶报」、「以牙还牙」,或「自作自受」这些简约的世俗观念,而进入了宽恕的更高层次。「知法犯法」只提到安其洛的表面作为,「请君入瓮」则只凸显公爵的巧计,似乎都不太周全。

  这出戏除了引用圣经的教导,要世人避免论断之外,还透过公爵的作为,提醒我们「一切依法行事」的盲点。世事究竟要如何量?又该怎么度?如果把中国人挂在嘴里的口头禅次序略作调整,这出戏谈的是「法、理、情」的纠葛。公爵断案的方式看似没有章法,其实他是经过仔细斟酌,慎重审度(动词measure = consider, calculate)法、理、情之后,做出此一合乎中道(名词measure = moderation, temperance)的判决。因而有《量.度》这个译名。

二、问题剧的一些问题

  莎士比亚鲜少自创故事,《量.度》也不例外。这出戏的故事来源主要有二:(1)义大利人辛席欧(Giraldi Cinthio[本名Giovanni Battista Giraldi], 1504-73)1565年出版的《故事百则》(Hecatommithi)里的〈伊碧缇雅〉(“The Story of Epitia”)篇,其后由辛席欧本人改编为戏剧;(2)韦士通(George Whetstone, 1544?-87?)据此改编的书斋剧《普若莫斯与卡珊卓》(Promos and Cassandra, 1578)。其间差异,历来论者已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李维(J. W. Lever, “Introduction” xxxv-lv)及葛恪(George L. Geckle)编选的相关论文;台湾学者谢君白明确指出莎士比亚改变素材,达到四个效果:扩大法政意涵、增加宗教色彩、凸显慾求本能、挑战喜剧极限(191-95)。

  文学与艺术评论经常反映出论者及其所属时代的思维,但这出戏所引发的议题,却是亘古长存的。华顿(T. F. Wharton)在他1989年出版的Measure for Measure专书导言里,开宗明义就说:「《量.度》是当今莎士比亚最热门的戏」,不仅演出场次多,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不少。他把这个现象归因于本剧有太多「暧昧、不确定;政治腐败;密探;性堕落」(9)。这些内容并没有因为时代变迁而有所改变。谢君白的〈国家法律.宗教律法.自然法则.喜剧成规—莎剧《量罪记》法网探索〉一文认为本剧以法律、宗教、情慾、戏剧成规编织成锦绣「法网」;谢文博採众家观点、析论周密谨严,颇值得参考。

  《量.度》被归类为「问题剧」(problem play),一方面因为它虽有所谓喜剧的结尾,但就主要剧情发展而言,实在难以令观众欣喜;此外,剧中探讨了人性与社会的诸多黑暗面,包括情慾、欺骗、玩法、不义、死亡,可谓问题重重。喜欢这出戏的人偏爱它「道德、法律、治理等议题交织而成的复杂绣帷;不喜欢它的人,则因为莎士比亚没有在第五场明快圆满地收束这些议题而感觉不安」(Kamps and Raber 1)。葛林布莱(Stephen Greenblatt)指出,这出戏最后「没有理由、没有动机」的大赦免,应该是因为莎士比亚深深感受到权力(power)的伦理暧昧性—包括他自己的戏剧力量在内(16)。

  其实这出戏令人不安之处何只主题?还包括剧中人:主要的角色没有一位算得上是正面人物。华顿对操弄全局的公爵尤其不满,认为他在这出权力剧里只是拿他的百姓作实验。他的结果良善,但动机却是自我吹捧(self-aggrandising)(Wharton 70)。「如果他的动机真是属灵的,那他在后三场戏的计谋就很龌龊。如果他的动机是为了权力,我们就会预期这些事情,可想而知这些事情也果然发生了」。哪些事情呢?「包括有计画地,甚至常常是粗鲁地操弄他臣民的身体、心灵、行为;欺骗;以及惊人的公开结局」(71)。公爵先是把安其洛制造成人民公敌,然后创设出一个环境,显现自己的良善:整个第五场戏的安排,都是为了提升他的形象(79)。然而,当公爵两次向伊瑟贝求婚而伊瑟贝沉默不语,场上所有角色也静观无言,足见公爵自己的快意并不能使大众欢欣(80)。更何况他施耍手段—偷偷以李代桃僵、换人顶替的「床计」(bed-trick)和「头计」(head-trick)—达成他所谓的司法正义,不仅无法服众,恐怕更令百姓难安。芮蒙(Michael J. Redmond)认为莎士比亚笔下,「最显着的创新在于大大扩张了公爵的角色,维也纳公爵不是回应事件,而是暗地里操控,以台词的行数而言,成为最突出的角色」。他四处查访,侵犯了各个私领域,分派他的子民担任主要演员(143-44)。卜伦(Harold Bloom)则认为这出戏的主要人物—公爵、安其洛、伊瑟贝—都无法令人同情,因为他们只是在扮演角色;反而是随意诽谤的卢逑和放荡不羁的巴拿酊能吸引观众,因为他们自然而真实(2)。他甚至认为剧中最无人性的人物还不是安其洛或公爵,而是伊瑟贝;她是这出莎士比亚最有问题的戏里,比公爵更严重的问题人物(6)。

  莎士比亚深谙人性的幽微与软弱。基督教教义认为凡人都有罪性,但能靠着神的恩典(grace)得到救赎。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问题人物恰好彰显了人性的问题;剧中主要角色都受到严峻的人性考验。

三、人性的考验

  首先是安其洛。戏一开场,公爵假借名义出国—我们后来知道,他是因为荒废政务,执法不力,造成社会风气淫乱,才要找个严苛的人来矫正。他先是夸赞年长资深的艾适可(Escalus)说:「本邦人民的性格、∕本城的制度法规以及司法∕程序,您都了然于胸,乃是∕本爵所知人物中,学养与经验∕最出色的」(1.1.10-14),接着却跳过他而选择「青年才俊」型的安其洛作为摄政,显然里面另有文章:原来他也要检视安其洛的严谨是否经得起权力的考验。在传唤安其洛的同时,他问艾适可:

  您认为,他来代理本爵会如何?
  要知道,本爵经过审慎思考,
  已经选他代理本爵,担任摄政,
  授予本爵的权威以及受到的爱戴,
  也授予本爵所拥有的一切
  行政工具。您以为如何?(1.1.17-22)

  短短六行台词里出现两个问号,显示公爵对于自己「审慎思考」后所挑选的摄政颇有疑虑。

  青年柯乐迪与朱莉已有婚约,但尚未成亲;朱莉未婚先孕,此时,安其洛,这位据说「撒尿时,尿的是结冻的冰」的摄政,立即援引最严苛的法律,以通姦罪名判处柯乐迪死刑。熟知世故人情的艾适可提醒他:

  在您自己的情慾活动中,
  若有天时配合地利,或地利配合念头,
  或者您的激情大胆行动
  就可以达到您想要的目的—
  那您一生中,是否也会偶然
  触犯了您现在处罚他的这件事,(2.1.10-15)

  安其洛回答:「受到诱惑是一回事,∕犯了过错是另一回事」(2.1.17-18)。他对自己的操守深具信心:

  判他刑的我若是犯了同样的罪,
  就要以我的判决来治我死罪,(2.1.29-30)

  但安其洛终究没有通过考验。伊瑟贝的德行、口才、美貌对他的诱惑太大,使他把持不住,从而提出性勒索,犯下大罪,终至身败名裂。

  然而从伊瑟贝的例子看来,剧中的考验未必和触法相关。乍看之下,伊瑟贝似乎是安其洛的反面:一个是死囚的姊姊,为弟弟说项;一个是判刑的法官,借机胁迫。不过,他们两人骨子里却有十分相像之处。最初,安其洛坚持严格执法;伊瑟贝作为见习修女,则是希望修院的规矩越严越好。后来,安其洛成了堕落的天使(他的名字暗喻angel),逼迫伊瑟贝以性服务交换弟弟的生命;而当时伊瑟贝的立即反应是:

  伪装啊伪装!
  我要揭发你,安其洛;走着瞧!
  马上给我签署我弟弟的赦免令,
  不然我就扯开嗓门向世界大声宣告
  你的真面目。(2.4.151-55)

  听起来义正辞严,也可能使观众鼓掌叫好;然而,仔细思想,她的反应和安其洛的勒索,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不同的是,戏将落幕之前,伊瑟贝在获知安其洛没有遵守约定,并以为弟弟已被斩首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原谅安其洛。如果知道弟弟未死,她的原谅会轻易许多,甚至没有意义;正是由于误以为弟弟已死,她才能显现宽恕的真正精神。这也是莎剧与他所本的故事来源的一个重要差异。莎士比亚明白,弟弟的死与不死,关乎姐姐所能展现的人性高度,更影响到宽恕的意义与价值。赵星皓在〈《一报还一报》里的「礼物」〉一文的结论中指出,伊瑟贝对安其洛的宽恕「可视为德希达[Jacques Derrida]的『绝对礼物』—只有不把『礼物』当作『礼物』看待,『礼物』才是『礼物』」,而非「礼物交换」。「莎士比亚让[伊瑟贝]超脱了这个经济循环。Measure for Measure不再是『一报还一报』而是『以德报怨』」(103)。

  莎士比亚探讨道德议题的精妙,于此可见。公爵隐瞒真相,表面上说是要给伊瑟贝惊喜。更深层的目的,大概还是要量度她的胸襟格局。而她最后也通过了考验,没有让他失望。和其他许多莎剧人物相比,伊瑟贝是一个真正的宽恕者。她在剧中多次下跪,但都是为弟弟或为自己,可谓自私,并不足为奇,更没有什么可夸。但她最后那一跪(5.1.435),却是为别人:为敌人安其洛求怜悯,为马莲娜求丈夫。那才是惊天一跪。贝文腾(David Bevington)引用Arthur Kirch,认为这一跪代表伊瑟贝「认知人的罪性以及合法的性慾,也显示她在内心里可以接受身为女人」(168)。

  公爵穿上道袍假扮神父,且坚称自己不为爱情所动,剧终却重回俗世,并向伊瑟贝求婚,有些人很不以为然:「我们没想到『一个[自称]不爱女色的人[not “much detected for woman”]竟会是这样」(Fraser 155)。而见习修女伊瑟贝会不会嫁给公爵?又或者,她能拒绝吗?莎士比亚不愧是高才,他给了伊瑟贝「缄默权」,对公爵的求婚不置可否,让观众及导演有极大的想像与诠释空间。这出戏的传统演出都以喜剧结束,直到1970年John Barton导演的制作,伊瑟贝才正式拒绝公爵,当修女去了(Coursen 11)。十九世纪初着名的莎剧演员坎伯(John Philip Kemble, 1757-1823)演这出戏的时候,除了把它当作悲剧处理外,还在剧尾添加了这十行:

  For thee, sweet saint,—if, for a brother sav’d,
  From that most holy shrine thou wert devote to,
  Thou deign to spare some portion of thy love,
  Thy duke, thy friar, tempts thee from thy vow;
  In its right orb let thy true spirit shine,
  Blessing both prince, and people:—thus we’ll reign,
  Rich in possession of their hearts, and, warn’d
  By the abuse of delegated trust,
  Engrave this royal maxim on the mind,
  To rule ourselves, before we rule mankind.(Kemble 68)

  至于妳,亲爱的圣徒:假如因令弟获救,
  妳肯从原先想要献身的至圣殿中,
  委屈地让出妳一部分的爱,
  妳的公爵、神父请妳莫要发那誓言;
  让妳的真性情在当行的轨道上发光,
  赐福本爵以及百姓。—我们治国,
  深知民心所向,同时警惕到
  不可滥用信任的託付;
  为君之道须铭刻于心:
  在治国之前,应先修身

  可见至少早在两百年前,已经有人发现,公爵若要向伊瑟贝求婚,需有更具说服力的理由。通过考验的伊瑟贝,有可能母仪天下,有可能成为公爵和百姓的祝福—因此拥有作为公爵夫人的资格。

  公爵任命安其洛为摄政,本意是要借着他的严刑峻法来端正因自己长久疏忽而败坏的社会风气。他告诉神父汤马斯(Thomas):「我们有严刑也有峻法,∕用来对付桀骜不驯的野马,∕但这十四年来法令松弛,∕犹如洞里一头臃肿的老狮子,∕不去猎食。」随后又解释:

  既然放纵百姓是我的过失,
  若他们照我的吩咐做而受到惩罚,
  这便是我的暴政;因为容许
  恶行而不加以责罚,就等于
  鼓励恶行。正因如此,神父,
  我才把这职责交给安其洛,
  让他以我的名义打击犯罪,而
  我个人不必参与作战
  招致诽谤。(1.3.19-23, 36-44)

  因此本剧讨论的另一个重点是人的情慾管理。但一整出戏演下来,除了惩处安其洛之外,好像一事无成。而因为安其洛的堕落,扫黄的大动作更难免成为笑柄。剧中出现老鸨、娼妓、淫媒、嫖客这些社会下层人物在剧中插科打诨,固然收到十足的喜剧效果,却也让莎士比亚同时以谐谑方式点出严肃的社会问题。安其洛一心要扫荡色情行业,完全没有考虑到人性的需求。从头到尾说三道四的卢逑,曾对假扮成神父的公爵抱怨安其洛代理期间执法过严:「如果他对风流罪宽松一点,也无伤大雅」;又说「哼,这个人多残酷啊,只为了人家裤裆子里造反,他就要人的命!」(3.2.84, 97-98)。酒保庞贝兼拉皮条,被捕之后,法庭主审艾适可严正警告他说,法律不允许妓院的存在,庞贝当场顶回去:「大人的意思是要把城里所有的小伙子都阉割了吗?」(2.1.199)。这绝对不只是一句玩笑话而已。毕竟「食、色,性也。」

  问题依然存在。究竟要如何量?又该怎么度?莎士比亚以他一贯的作风,只点出问题,不作解答。寻求解答,应该是读者或观众的事;因为你我都是柯乐迪,都是安其洛,都是伊瑟贝,都是公爵—也都是卢逑和庞贝。然而这出戏的剧名至少给了我们一点暗示。公爵原先失之过宽,安其洛则失之过严;两人都太极端。过犹不及;中道(Measure)才是处世治国之方。或许。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量.度》就挺有意思的,让人一拿到手就忍不住想知道里面到底在讲些什么。“量”跟“度”,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总给我一种严谨又有点哲学的味道。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没有那种哗众取宠的浮夸,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深奥,而是像一位博学的朋友,耐心细致地和你分享他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 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会充斥着各种复杂的数学公式或者科学理论,毕竟“量”和“度”这两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科学色彩。但是读下去才发现,作者的切入点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直接跳到深奥的知识点,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入手,比如时间、距离、重量等等,然后层层深入,去挖掘这些“量”是如何被我们认识、被我们定义的。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引导方式,让我这个非理工科背景的读者也觉得非常容易接受。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度量衡”历史的梳理。你知道吗?我们现在用的很多单位,比如米、千克,背后都有着一段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书中穿插了很多历史小故事,比如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了建立一套统一的度量衡体系,科学家们付出了多少努力,又遇到了多少阻碍。这些故事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让我体会到了人类在追求精确、统一的“量”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毅力。 此外,书中对于“度”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局限于物理意义上的“度”,还延伸到了社会、文化、甚至人际交往的“度”。比如,我们常说的“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里的“一线”就是一种“度”。再比如,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我们也会有自己的“尺度”。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引导读者去思考,什么才是恰当的“度”,又该如何把握分寸。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量”和“度”的关系。在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当下,我们很容易陷入对“量”的无止境追求,比如追求更高的分数、更高的收入、更多的赞誉。但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度”的重要性,忘记了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才是生活的智慧。《量.度》这本书,就像一剂清醒剂,让我开始反思,我追求的“量”,是否符合我内心的“度”? 我一直认为,很多东西的价值,不在于它的“量”,而在于它的“质”,以及它是否符合恰当的“度”。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作者并没有试图去灌输任何单一的观点,而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考平台,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去解读书中的内容。这种开放性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共鸣。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有“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生动而富有深意。比如,关于“误差”的讨论,它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概念,更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我们不可能达到绝对的精确,但正是这些“误差”,让我们看到了进步的空间,也让我们更加谦逊。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但字里<bos>.y u a n . c h i n 句都蕴含着深刻的思考。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用名言警句的时候,不是生硬地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论述中,让它们显得自然而有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比那些大段大段的理论说教,更能触动人心。 总而言之,《量.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看似简单的“量”,其实都蕴藏着丰富的学问,而掌握恰当的“度”,更是生活的智慧。《量.度》这本书,让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审慎、更深刻的眼光去看待我所处的世界。

评分

《量.度》,这本书的名字就带着一种哲学的韵味,让我第一眼看到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生活本质,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量.度》,恰恰给了我这样的惊喜。 我总觉得,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去“量”和“度”它们。从孩童时期的数数,到成年后的各种测量和计算,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着“量”的概念。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理解过这些“量”的本质?它们又是如何被建立和演变的?《量.度》这本书,就带着我踏上了一段探索“量”的起源和意义的旅程。 书中对于“度量衡”历史的梳理,让我惊叹不已。原来,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长度、重量单位,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古人是如何从自然界中寻找灵感,又是如何一点点地建立起我们今天所依赖的度量体系。读到这些,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一下,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在交易、建造中达成共识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度”的体现。 然而,这本书的魅力不止于此。它更深入地探讨了“度”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尺度,更包含了我们评价、判断事物的标准。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度”来衡量,以及如何才能避免因为“度”的偏差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适度”原则的强调。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越多越好”的观念所驱动,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成就、更多的关注。但《量.度》这本书,却让我们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足够”,什么才是恰到好处的“度”。它提醒我们,过犹不及,适可而止,才是通往内心平静和生活智慧的关键。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朴实,但蕴含的智慧却令人回味无穷。作者并没有用生涩的专业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原来科学也可以如此有趣,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是能够改变我们认知,并且指导我们生活的。而《量.度》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身边的世界,去审视我对“量”的追求,以及如何去把握生活的“度”。 书中关于“尺度”的讨论,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看待事物,总是有不同的尺度,而不同的尺度,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认知。作者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尺度,又如何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事物。 总而言之,《量.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深刻的启发。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看似简单的“量”,都蕴藏着大学问,而掌握恰当的“度”,更是生活的智慧。《量.度》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刻理解世界的大门。

评分

一本叫《量.度》的书,最近在朋友间传得挺凶的,大家都说很有意思,我本来就对这种跟“数字”、“尺度”有关的东西有点好奇,加上近期书荒,就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拿到书的时候,我被它朴实却又不失质感的封面吸引了,那种简约的设计,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反而让人觉得一种沉静的力量。翻开第一页,就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不是那种飞天遁地的奇幻,也不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而是更贴近我们生活,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量”与“度”。 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数字包围的世界里,从早上的闹钟响起到晚上入睡,我们都在跟各种各样的“量”打交道。体重、身高、收入、时间、距离……这些看似平常的数字,其实背后隐藏着很多我们不曾细想的故事。《量.度》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不会用枯燥的公式来轰炸你,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带你一步步去理解这些“量”的由来,它们是如何被测量、被定义,以及它们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我特别喜欢书里讲到“度量衡”历史的部分。你知道吗?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长度单位“米”,它的诞生过程可不是一帆风顺的,里面充满了科学家的探索、争议,甚至是政治的博弈。还有重量单位,从最早的用谷物、石头来衡量,到后来发展出标准砝码,这中间跨越了多少年,又凝聚了多少智慧?书里用了很多历史故事和有趣的轶闻,把这些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识点变得活灵活现。读到这些,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一下古人是如何在没有先进工具的情况下,靠着经验和智慧去丈量世界、计算物体的。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关于“度”的探讨。这里的“度”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尺度,更包含了一种衡量、评判的标准。比如,我们评价一件事情的好坏,一个人的优劣,甚至是一个社会的进步,都需要某种“度”作为参照。而这些“度”又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建构的?书里触及了一些哲学层面的思考,让我对“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时候,我们觉得某件事“过分”了,或者“不够”了,其实都是基于我们内心深处的那把“尺子”在衡量。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能把我从日常的忙碌中拉出来,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量”与“度”。比如,我们每天都在追求“更多”,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成就、更多的信息,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什么才是“足够”?什么才是恰到好处的“度”?《量.度》这本书,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对各种“量”的追求是否合乎“度”。 我不是科学出身,所以之前对一些物理概念,比如“度量”的严谨性,总觉得有点遥远。但《量.度》这本书,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很多“量”的基本原理。它不是教科书,不会有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像一位朋友在和你聊天,告诉你关于“量”的那些奇妙之处。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对我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让我开始更加关注细节,更加有意识地去衡量和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 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量”,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科学原理和人文历史。从最简单的长度、重量,到更复杂的概率、统计,这些“量”的背后,都连接着人类文明的脉络。比如,我们如何通过概率来预测未来,如何通过统计来分析社会现象,这些都离不开对“量”的精确把握。《量.度》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这些知识的好奇心,让我觉得学习科学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充满趣味和探索的旅程。 我个人最喜欢书里关于“尺度”的讨论。我们看待事物,总是有不同的“尺度”。比如,看一个人的成就,是用他在学校的成绩,还是看他对社会的贡献?看一个国家的强大,是用它的GDP,还是看它人民的幸福感?《量.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不同的尺度会带来不同的认知,甚至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它引导我去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尺度来衡量,又如何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事物。 读完《量.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量”,都蕴含着大学问。从简单的数数,到复杂的科学计算,这些“量”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这本书让我对“量”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历史感的存在。我也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特别是那些对生活有思考,对知识有追求的人,相信你们也会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总的来说,《量.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计量”生活、反思“尺度”的全新视角。它没有教我如何去“量”得更多,而是让我学会如何去“度”得恰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量”所裹挟,而这本书,恰恰能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找到真正重要的“度”。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好书,更是一次关于生活智慧的探索。

评分

《量.度》,这本书的名字就很有意思,带着一种深沉的意味,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生活本质,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量.度》,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期待。 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被“量”所定义的社会里。从早上的闹钟响起到夜晚的入睡,我们的生活被各种各样的数字和度量所包围。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理解过这些“量”的意义?它们是如何被确立的?它们又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量.度》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这些“量”的全新视角。 书中对于“度量衡”历史的追溯,让我惊叹不已。原来,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长度、重量单位,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古人是如何从自然界中寻找灵感,又是如何一点点地建立起我们今天所依赖的度量体系。读到这些,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一下,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在交易、建造中达成共识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度”的体现。 然而,这本书的魅力不止于此。它更深入地探讨了“度”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尺度,更包含了我们评价、判断事物的标准。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度”来衡量,以及如何才能避免因为“度”的偏差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适度”原则的强调。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越多越好”的观念所驱动,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成就、更多的关注。但《量.度》这本书,却让我们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足够”,什么才是恰到好处的“度”。它提醒我们,过犹不及,适可而止,才是通往内心平静和生活智慧的关键。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朴实,但蕴含的智慧却令人回味无穷。作者并没有用生涩的专业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原来科学也可以如此有趣,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是能够改变我们认知,并且指导我们生活的。而《量.度》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身边的世界,去审视我对“量”的追求,以及如何去把握生活的“度”。 书中关于“尺度”的讨论,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看待事物,总是有不同的尺度,而不同的尺度,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认知。作者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尺度,又如何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事物。 总而言之,《量.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深刻的启发。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看似简单的“量”,都蕴藏着大学问,而掌握恰当的“度”,更是生活的智慧。《量.度》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刻理解世界的大门。

评分

《量.度》,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在如今这个充斥着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量”与“度”这样基础却又深刻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这本书,就给我带来了这样的感受。 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如何去“量”和“度”它们。从孩童时期的数数,到成年后的各种测量和计算,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着“量”的概念。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理解过这些“量”的本质?它们又是如何被建立和演变的?《量.度》这本书,就带着我踏上了一段探索“量”的起源和意义的旅程。 书中对于“度量衡”历史的梳理,让我叹为观止。你知道吗?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单位,例如米、千克,它们背后都凝聚着人类几百年的智慧和探索。作者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这些单位是如何被确立,又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的。读到这些,我常常会思考,那些古老的度量方式,在它们诞生的时代,又是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文明的发展。 然而,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更深入地探讨了“度”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尺度,更包含了我们评价、判断事物的标准。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度”来衡量,以及如何才能避免因为“度”的偏差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适度”原则的强调。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鼓励去追求“更多”,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成功、更多的关注。但《量.度》这本书,却让我们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足够”,什么才是恰到好处的“度”。它提醒我们,过犹不及,适可而止,才是通往内心平静和生活智慧的关键。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朴实,但蕴含的智慧却令人回味无穷。作者并没有用生涩的专业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原来科学也可以如此有趣,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是能够改变我们认知,并且指导我们生活的。而《量.度》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身边的世界,去审视我对“量”的追求,以及如何去把握生活的“度”。 书中关于“尺度”的讨论,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看待事物,总是有不同的尺度,而不同的尺度,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认知。作者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尺度,又如何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事物。 总而言之,《量.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深刻的启发。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看似简单的“量”,都蕴藏着大学问,而掌握恰当的“度”,更是生活的智慧。《量.度》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刻理解世界的大门。

评分

《量.度》这本书,刚看到名字的时候,就觉得它有点不一样。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猜到内容的,而是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神秘感。我一直觉得,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我们似乎都知道,但又好像不完全理解,比如“量”和“度”这两个概念,它们无处不在,却又很难说清楚。这本书,正好就给了我一个深入了解的契机。 我一直觉得,科学的世界离我们很远,充满了复杂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但《量.度》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把科学知识带到了我身边。它不是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个好奇心旺盛的朋友,带着我一步步去探究,那些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量”,比如身高、体重、时间,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原理,又是如何被测量和定义的。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度量衡”历史的叙述。你知道吗?我们现在用的长度单位“米”,它的定义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过了科学家的反复探索和测量。书中生动地描绘了这段历史,让我体会到了人类在追求精确和统一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读到这些,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度量”,我们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更让我着迷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物理上的“量”,还深入探讨了“度”的概念。这里的“度”,不仅仅是指物理的尺度,更包含了评判、衡量的意义。比如,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能力,评价一件事情的好坏,都需要某种“度”作为参照。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引导我们去思考,这些“度”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去理解和运用。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引发我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思考。我们常常被“越多越好”的观念所驱动,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成就、更多的关注。但《量.度》这本书,却让我开始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足够”,什么才是恰到好处的“度”。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放下对“量”的执念,反而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我不是一个特别爱钻研学术的人,但《量.度》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概念讲得明白透彻。它没有炫耀式的专业术语,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带着你一步步地理解和吸收。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很多我们平时不曾留意的问题,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清晰起来。比如,关于“误差”的讨论,它让我明白,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精确,更重要的是对误差的理解和控制。 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他能够把枯燥的知识,讲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这种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是我在其他书中很少见到的。 总而言之,《量.度》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对生活意义的重新审视。它让我更加理解“量”的重要性,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把握生活的“度”。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刻理解世界的大门。

评分

《量.度》,仅仅是书名,就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让人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生活本质,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量.度》,恰恰给了我这样的惊喜。 我总觉得,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去“量”和“度”它们。从孩童时期的数数,到成年后的各种测量和计算,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着“量”的概念。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理解过这些“量”的本质?它们又是如何被建立和演变的?《量.度》这本书,就带着我踏上了一段探索“量”的起源和意义的旅程。 书中对于“度量衡”历史的梳理,让我惊叹不已。原来,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长度、重量单位,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古人是如何从自然界中寻找灵感,又是如何一点点地建立起我们今天所依赖的度量体系。读到这些,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一下,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在交易、建造中达成共识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度”的体现。 然而,这本书的魅力不止于此。它更深入地探讨了“度”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尺度,更包含了我们评价、判断事物的标准。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度”来衡量,以及如何才能避免因为“度”的偏差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适度”原则的强调。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越多越好”的观念所驱动,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成就、更多的关注。但《量.度》这本书,却让我们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足够”,什么才是恰到好处的“度”。它提醒我们,过犹不及,适可而止,才是通往内心平静和生活智慧的关键。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朴实,但蕴含的智慧却令人回味无穷。作者并没有用生涩的专业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原来科学也可以如此有趣,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是能够改变我们认知,并且指导我们生活的。而《量.度》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身边的世界,去审视我对“量”的追求,以及如何去把握生活的“度”。 书中关于“尺度”的讨论,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看待事物,总是有不同的尺度,而不同的尺度,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认知。作者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尺度,又如何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事物。 总而言之,《量.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深刻的启发。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看似简单的“量”,都蕴藏着大学问,而掌握恰当的“度”,更是生活的智慧。《量.度》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刻理解世界的大门。

评分

《量.度》,这本书的名字就自带一种吸引力,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标题,而是直击核心,让人产生探究的欲望。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生活本质,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量.度》,恰恰给了我这样的惊喜。 我总觉得,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去“量”和“度”它们。从孩童时期的数数,到成年后的各种测量和计算,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着“量”的概念。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理解过这些“量”的本质?它们又是如何被建立和演变的?《量.度》这本书,就带着我踏上了一段探索“量”的起源和意义的旅程。 书中对于“度量衡”历史的梳理,让我惊叹不已。原来,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长度、重量单位,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古人是如何从自然界中寻找灵感,又是如何一点点地建立起我们今天所依赖的度量体系。读到这些,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一下,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在交易、建造中达成共识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度”的体现。 然而,这本书的魅力不止于此。它更深入地探讨了“度”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尺度,更包含了我们评价、判断事物的标准。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度”来衡量,以及如何才能避免因为“度”的偏差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适度”原则的强调。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越多越好”的观念所驱动,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成就、更多的关注。但《量.度》这本书,却让我们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足够”,什么才是恰到好处的“度”。它提醒我们,过犹不及,适可而止,才是通往内心平静和生活智慧的关键。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朴实,但蕴含的智慧却令人回味无穷。作者并没有用生涩的专业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原来科学也可以如此有趣,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是能够改变我们认知,并且指导我们生活的。而《量.度》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身边的世界,去审视我对“量”的追求,以及如何去把握生活的“度”。 书中关于“尺度”的讨论,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看待事物,总是有不同的尺度,而不同的尺度,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认知。作者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尺度,又如何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事物。 总而言之,《量.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深刻的启发。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看似简单的“量”,都蕴藏着大学问,而掌握恰当的“度”,更是生活的智慧。《量.度》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刻理解世界的大门。

评分

拿到《量.度》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名字很有意境。不像是市面上那些一眼就能看穿的畅销书,它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好像在邀请你一同探索一些不那么显而易见,但却至关重要的事物。我本身就对一些和“度量”相关的话题挺感兴趣的,尤其是在思考生活的“度”的时候,常常会觉得有点模糊,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的一些空白。 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数字化的时代,从体检报告上的各项指标,到股票市场的K线图,再到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热搜榜,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各种“量”打交道。但我们真的理解这些“量”吗?它们是如何被测量的?它们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量.度》这本书,就像一个导游,带着我走进了一个由“量”构成的奇妙世界。 书里关于“度量衡”起源的讲述,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长度、重量单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如此多的变革和统一。作者用非常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古人是如何从自然界的参照物中寻找灵感,又是如何一点点地建立起我们今天所依赖的度量体系。读到这些,我常常会想象,在没有标准尺子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在交易、建造中,通过经验和协商来达成共识的,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度”的体现。 除了物理上的“量”,书中对“度”的延伸探讨,更是让我觉得很有启发。很多时候,我们评价一件事物的好坏,一个人的优劣,都需要一个“度”作为参照。但这个“度”的标准,又是谁来定义的?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建构的?作者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引导读者去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度”来衡量,以及如何才能避免陷入片面的评价。 让我特别有共鸣的是,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了“适度”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鼓励去追求“更多”,更多的金钱、更多的名誉、更多的知识。但“更多”就一定更好吗?《量.度》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足够”,什么又是恰到好处的“度”。它提醒我们,过犹不及,适可而止,才是通往内心平静和生活智慧的关键。 我不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但《量.度》这本书,却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探索。它就像一个引子,让我对很多原本不太关注的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关于“概率”的讨论,它让我理解了,即使在看似随机的世界里,也存在着可预测的“量”。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思考的深度。作者在举例的时候,总是选择那些贴近生活,却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原来很多看似平凡的事物,背后都隐藏着不平凡的道理。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并不是以一个“传道者”的姿态出现,而是像一个同行的探索者,和你分享他的发现和感悟。这种平等交流的态度,让读者感到非常舒服,也更容易接受他所传达的观点。 总的来说,《量.度》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关于生活本质的探索。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量”的追求,以及如何去把握生活的“度”。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洗涤了我对世界的一些片面认知,让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评分

《量.度》这本书,在我拿到它的时候,就有一种不寻常的吸引力。它不像那些封面设计得花哨的书籍,而是透着一股沉静而有力量的气质。我一直对生活中那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的东西很感兴趣,而“量”与“度”,无疑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去“量”和“度”它们。从孩童时期的数数,到成年后的各种测量和计算,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着“量”的概念。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理解过这些“量”的本质?它们又是如何被建立和演变的?《量.度》这本书,就带着我踏上了一段探索“量”的起源和意义的旅程。 书中对于“度量衡”历史的梳理,让我惊叹不已。原来,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长度、重量单位,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古人是如何从自然界中寻找灵感,又是如何一点点地建立起我们今天所依赖的度量体系。读到这些,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一下,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在交易、建造中达成共识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度”的体现。 然而,这本书的魅力不止于此。它更深入地探讨了“度”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尺度,更包含了我们评价、判断事物的标准。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度”来衡量,以及如何才能避免因为“度”的偏差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适度”原则的强调。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越多越好”的观念所驱动,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成就、更多的关注。但《量.度》这本书,却让我们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足够”,什么才是恰到好处的“度”。它提醒我们,过犹不及,适可而止,才是通往内心平静和生活智慧的关键。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朴实,但蕴含的智慧却令人回味无穷。作者并没有用生涩的专业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原来科学也可以如此有趣,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知识,是能够改变我们认知,并且指导我们生活的。而《量.度》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身边的世界,去审视我对“量”的追求,以及如何去把握生活的“度”。 书中关于“尺度”的讨论,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看待事物,总是有不同的尺度,而不同的尺度,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认知。作者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尺度,又如何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事物。 总而言之,《量.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深刻的启发。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看似简单的“量”,都蕴藏着大学问,而掌握恰当的“度”,更是生活的智慧。《量.度》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刻理解世界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