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千年古剎、道观
尽现中国宗教建筑之美
中国历代随着宗教的辉煌灿烂,在宗教建筑方面也相对繁荣发展。中国的宗教建筑洋溢着人本的气息,在其中体现不出人们对宗教的狂热和激情,反而是在宁静、平和的气氛中,显现出安详与亲和的意蕴;在平易近人的建筑尺度、庭院布局中,流露着浓厚的好客精神。
人们在欣赏中国宗教建筑的同时,也总同时游览其建筑周边的自然景色与优美环境。晨钟暮鼓、江崖回荡、琳宫梵剎、烟寺相望,那种朴拙简约之美境,与中国人的宗教观、道德观、审美观完全契合成一体。
本书穿梭千年古剎和道观,为读者呈现了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建筑,包括:北京皇城中的佛塔寺殿道观名刈、云岗石窟、五台山佛寺、龙门石窟、布达拉宫和敦煌莫高窟等等。透过展现建筑美感与造型的图像与文字,让读者能充分感受到中国宗教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富有人情、人性和人本精神的建筑之美。
近代以降,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显学,而对传统哲学和其他西方哲学的研究均有较大发展。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本书对中国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有极为精辟的见解,阅读本书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宗教与哲学是「不即不离」的关系,虽然二者不同,但皆有安定人心的力量,所以不可分离;虽二者相同,但相应方式各异,也有不同的发展,作者强调东西方之同与异并不冲突,反而能互补双赢,端看各民族国家不同需求而取之。因此,二者具有不即不离的关系,亦即哲学与宗教实为一对孪生兄弟。
事实上,从世界一家的角度来看,哲学与宗教为孪生兄弟,也是世界这个母亲一母双胞胎的兄弟,关系非常密切。阅读本书不但了解本国哲学与宗教,也对世界多了一份认识。
作者简介
王其钧
中国着名的古典建筑画家。1954年生于江苏徐州。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后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获硕士学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博土学位。现任教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多年来从事绘画创作,着述也颇丰。着作《中国古建筑大系——民间住宅建筑》,获中国国家图书奖特别奖项;另一着作《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也获得台湾图书最高奖项「金鼎奖」,成为大陆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人。
任继愈
任继愈(一九一六至二○○九年),字又之,山东平原人,生前为着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
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六四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一九六四年,负责筹建国家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并任所长。致力于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曾多次在国外讲学并进行学术访问。
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以往对于中国哲学和宗教的认知,往往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像是一堆散落的珍珠,缺乏一条将它们串联起来的线。而“大师导读”部分,就像是那位技艺精湛的珠宝匠,用其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精心编织了一条精美的项链。他不仅梳理了各学派的源流和发展,还深入剖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思想史的脉络。让我特别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看似遥远的哲学概念,通过贴近生活的解读,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可以指导我们现实生活的人生智慧。而《神圣净土:宗教建筑》则将这种智慧具象化,通过对一个个神圣空间的设计和解读,让我看到了信仰如何塑造建筑,建筑又如何承载信仰。每一次的参观,每一次的讲解,都仿佛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这些古老的文明遗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循序渐进的智慧之旅。从“大师导读”部分开始,我仿佛置身于一座哲学与宗教的图书馆,由资深学者领航,引领我一一探寻那些古老而深邃的思想宝藏。他们并没有强迫我记住那些晦涩难懂的名词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例子,以及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逐渐理解了不同哲学流派的精髓,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当我沉浸其中时,常常会恍然大悟,原来一直以来困扰我的某些人生困惑,在这些古老的智慧中竟然找到了如此清晰而富有启发的解答。而当我看《神圣净土:宗教建筑》时,那种对美的感受和对历史的敬畏更是油然而生。我看到了人类在不同时代,为了表达对神圣的崇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付出的非凡创造力。那些宏伟的殿宇,精巧的雕塑,都凝聚着无数工匠的心血和智慧,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精神的载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欣赏宗教建筑的美学价值之外,更应该去体会它们背后所承载的信仰的力量和文化的深度。
评分这套书简直打开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视角!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哲学和宗教的理解都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概念上,比如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教的“因果轮回”等等。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搭建起一座宏伟的桥梁,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串联了起来,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深刻的联系和内在逻辑。特别是“大师导读:中国哲学和宗教”这部分,邀请的学者们讲解得既深入浅出,又鞭辟入里,他们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仿佛一位位饱学之士在耳边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他们对不同学派之间相互借鉴和影响的梳理,让我不再将它们视为割裂的个体,而是看到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思想体系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思想的源头,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对中国社会、文化乃至个体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它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思想能够经久不衰,并持续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获取,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深度和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
评分这套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一种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转变。最初翻阅时,我可能只是被“神圣净土:宗教建筑”那精美的图片所吸引,被那些古老建筑的宏伟壮丽所震撼。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逐渐意识到,这些建筑绝非仅仅是石块和木材的堆砌,它们是人类精神的延伸,是信仰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书中对每一座建筑的解读,都不仅仅是建筑学上的分析,更深入到了建筑背后的宗教教义、哲学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大师导读:中国哲学和宗教”部分,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那些“大师”们用他们深厚的学养和精辟的见解,为我剖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让我看到了道家、儒家、佛教等不同思想体系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与其他文化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一座古老的寺庙,离不开对其中所蕴含的宗教哲学的理解,而理解一种深邃的哲学思想,也离不开对它在中国文化中具体体现的观察。
评分《神圣净土:宗教建筑》这部分的内容,完全超出了我对于“宗教建筑”的传统认知。我原以为这只是单纯介绍寺庙、道观、教堂等建筑物的风格和历史,但这本书却将建筑与信仰、文化、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了一种更加宏大和富有深度的视角。作者们不仅仅是展示了这些建筑的精美外观,更深入地剖析了建筑背后的宗教象征意义、哲学理念以及建造者们的心路历程。每一次的结构布局,每一次的雕梁画栋,甚至是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寄托。我特别被那些关于不同宗教建筑如何反映各自核心教义的解读所吸引,例如某座佛寺的对称布局如何体现佛教的平衡与和谐,某座道观的依山傍水如何呼应道家的自然之道。这本书让我明白,宗教建筑不仅仅是供奉神灵的场所,更是人类精神追求和文化信仰的具象化体现,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明的载体。通过对这些建筑的深入解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对神圣的敬畏,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理想家园的期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