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一百二十多张由着名历史学家刘智鹏教授精选的蒙敏生作品,并撰文解画、分享经验回忆,为读者展示城市变迁及升斗市民的生活写照。盐田猪场、耕田打谷、大笪地、寮屋区、鱼骨天线、制水、恆隆银行挤提……翻过一页页的城市光景,刘教授下了这样的註脚:「对于冒险家而言,香港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城市。不过,升斗市民最希望得到的,只是一种三餐温饱的生活,别无他求。」
蒙敏生的镜头聚焦于低下阶层,在他的作品中香港旧社会破落而不沧桑,贫穷而不困乏。
他没有过分渲染小市民在生活压迫下的凄楚,他看到的是小市民辛劳的背后,一天比一天光明的未来。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大时代。香港经过战后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社会上积累了一股萌动的力量,最终把香港改换成今天的面貌。当年摄影师蒙敏生拿着禄来中片幅双镜照相机走进社会,用纪实手法以平常心表达他对这个时代的观感,不刻意追求构图的美感,只表达一种直接而忠实的印象。他不但记下了香港社会的面貌,也通过镜头去思考香港社会的种种问题,用照相机表达他对香港历史的一种看法。蒙敏生镜头下的六七十年代香港,是今日社会的本来面目,当中的价值落差,值得当代香港人细阅细想。
作者简介
刘智鹏
香港大学文学士、哲学硕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岭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主任、岭南大学档案计划总监、香港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屯门区议会副主席、乡议局执行委员、古物谘询委员会委员、活化历史建筑谘询委员会委员、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历史博物馆谘询委员会委员、香港电台节目顾问团成员、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本地史顾问、《香港通志》主编、中国国家清史项目《香港志》撰稿人。
主要着作有《屯门风物志》、《屯门历史与文化》、《吞声忍语──日治时期香港人的集体回忆》(合着)、《新安县志香港史料选》(合着)、《侯宝璋家族史》(合着)、《展拓界址:英治新界早期历史探索》(主编)、《我们都在苏屋村长大──香港人公屋生活的集体回忆》、《潮起潮落:中英街记忆》(主编)、《西学东渐第一人:利玛窦在中国》(合着)、《香港早期华人菁英》、《中英街与沙头角禁区》、《香港达德学院─中国知识份子的追求与命运》等。
摄影者简介
蒙敏生
(1919-2007),祖籍广东,生于上海,年轻时到香港谋生。蒙敏生曾经被誉为二十世纪中期中国摄影界的「艺术先锋」,他用所谓「观念摄影」的手法,以表演、摆拍、置景、模仿的方式拍摄了一系列甚具艺术味道的照片。由一九五零年代起,蒙敏生耗尽几十年,拍下超过十万张底片,以纪实角度记录香港。作品风格朴实随意,角度独特。二零零六年,蒙敏生获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年度摄影师金奖,当时他已昏迷了半年之久,终于六月十一日凌晨二时去世。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即被照片本身吸引,而是被它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沉静而古老的气息所打动。仿佛触摸到了一段被时光打磨过的时光碎片。那些黑白的光影,勾勒出的不仅是景物,更是人心中的某种回响。我猜想,摄影师蒙敏生先生,一定是用一种极为虔诚的心去对待他的镜头,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首无声的诗,低语着关于乡土、关于生活、关于流逝岁月的种种故事。我尤其喜欢那些人物肖像,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故事,有辛劳,有智慧,也有无法言说的沧桑。那些皱纹,那些斑驳的手,都诉说着生命的厚重。这本书仿佛带我回到了一个遥远而亲切的故乡,在那里,时间似乎放慢了脚步,生活回归到最本真的模样。我甚至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风吹过稻田的声音。这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这片土地的关系,让我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那些真正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评分这本摄影集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没有惊涛骇浪,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蒙敏生先生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和老人般沉静的目光,去观察和记录他所处的环境。我沉醉于那些光影的变幻,那些阴影的深邃,那些高光的明亮,都在诉说着一种关于时间的故事。我看到了农耕文明留下的印记,也看到了现代文明悄然渗透的痕迹,但这一切都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存在。最让我感动的是,无论画面中的人物是年老还是年幼,他们的眼中总闪烁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这种精神力量,是如此的宝贵,又是如此的普遍。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说教,也没有刻意营造某种氛围,它只是真实地呈现了“在那里”的生活,而这种真实,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让我感到,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根植于土地的情感,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评分这本书的影像语言有一种独特的质感,那种粗粝却又饱含情感的颗粒感,让我联想起许多童年记忆中模糊却又深刻的画面。蒙敏生先生的选择,似乎总是聚焦于那些最朴实、最日常的景象:老旧的房檐,斑驳的墙壁,劳作的身影,以及随处可见的自然痕迹。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元素,在他的镜头下,被赋予了一种超越时间的生命力。我被那些光影的交错深深吸引,尤其是一些侧光下的拍摄,将物体的轮廓勾勒得格外清晰,仿佛在诉说它们的历史。那些静谧的画面,又隐藏着一股勃勃的生机,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仿佛我就是那个站在镜头后面的人,亲身经历着眼前的这一切。它没有刻意的摆拍,也没有华丽的修饰,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真实。这种真实,恰恰是最打动人心的。它提醒着我,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它们根植于土地,流淌在血液里,是构成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重要部分。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被那些照片中流露出的时间感深深震撼。蒙敏生先生仿佛拥有点石成金的能力,将那些静止的画面注入了流动的生命。我能感受到风在吹,能听到水在流,甚至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泥土和植物的清新味道。那些人物,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姿态,都仿佛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眼前。我被那些细节所打动,例如老人手中紧握的工具,孩子脸上沾染的泥土,以及房屋上经历风雨留下的痕迹。这些微小的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世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活的美,往往就隐藏在这些最平凡的角落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珍视。它不是那种需要高深解读的作品,而是直接触及心灵,引发共鸣。它让我重新审视“家”的意义,以及那些曾经孕育我们的土地所承载的无尽情感。
评分作为一名对人文摄影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无疑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蒙敏生先生的视角,是如此的深邃而富有同情心。他没有去猎奇,没有去放大生活的苦难,而是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去展现生活本身的温度。我看到了农民的淳朴,看到了孩童的天真,看到了老人的智慧,也看到了普通劳动者身上那种不屈的精神。那些场景,无论是日出时的劳作,还是夕阳下的休憩,都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我尤其欣赏他在构图上的独到之处,画面简洁却不失力量,留白恰到好处,引人遐想。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叙事单元,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又形成了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关于乡土变迁的史诗。这本书让我思考,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与土地、与传统、与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连接?蒙敏生先生的作品,就像是为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的“乡土地图”,让我们在迷失的时候,能够找到回家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