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字挖掘蕴藏在平民饮食生活中的美和意趣,
展示深藏在舌尖上积淀的深刻。
本书谈及春卷、粽子、年糕、腊八粥之类的源流演变,及其旁征博引;同是一味宫保鸡丁,有鲁菜、川菜、黔菜的不同特色,香辣、煳辣、麻辣的微妙区别,条分缕析,细致入微;小小的烧饼,有北京的芝麻酱烧饼、天津的炉干烧饼、唐山的棋子烧饼、商丘的空心烧饼、山东的周村烧饼、苏北的黄桥烧饼、铜陵的太平街烧饼等一二十种,南北风味,各有不同,见多识广,如数家珍;清蒸(鱼扁)鱼、松鼠鳜鱼、五柳鱼,如何选鱼、如何用刀、如何配料、如何烹制,一一娓娓道来,俨然是一位行家。
本书特色
书中发掘和体验平民饮食中的人情美,不仅表现在阐释了各种节令食品中,古往今来人们寄託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愿;也不仅表现在捕捉到了许多地方风味与民间传说的独特组合,带领读者随文字品尝中国食物的美味。
作者简介
吕永超
笔名超然、梅川等。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文联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已发表小说、散文、随笔、评论、杂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四百余万字。曾任黄石市饮食服务公司经理办公室秘书、副主任,公司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黄石广播电视报》副社长、副总编辑,黄石市文联秘书长兼组联部主任、黄石市文艺研究室主任、《五彩石》文学双月刊副主编。现任职于湖北省黄石市文联。
目 次
序言/ 张实
第一辑 节令佳品
丛谈元宵
春卷咬春
粽子今昔
咸蛋记趣
腊八粥话
寻常年糕
第二辑 日常菜蔬
豆腐情结
闲话吃鱼
如意豆芽
杂涮火锅
宫保鸡丁
第三辑 平民小吃
嘴嚼烧饼
馒头探微
油条贵贱
面条雅俗
粥食寻味
剪辑米酒
第四辑 特色风味
回味汤包
烧卖杂忆
馄钝民俗
鲜活豆皮
结识米线
第五辑 吃之境界
文人野炊
也说老饕
鄂菜散意
吃之境界
后记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您现在打开的是一本饮食文化散文。
饮食文化散文,说白了,就是文人谈吃的文章;如果要咬文嚼字,按我的理解,它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饮食文化,一个是文化散文。饮食文化是它的内容;文化散文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
饮食,也就是吃喝,实际上更偏重于吃。婴儿哌哌坠地,便张嘴要吃,没有母乳,也要吃牛奶或者是米汤,从此吃便贯串了人的一生。贵为天子,「食前方丈,无处下箸」是吃;贫如乞儿,一无所有,衣不蔽体也仍然要吃,乞讨就是讨吃,吃是最后的唯一。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前面六件事都是吃,后面一件事是喝,开门七件事实际是吃喝一件事。 饮食文化,简单地说,也可以说是关于饮食的知识。诸如八大菜系、四方小吃,节令佳品、民族风味,重庆火锅、广州早茶,宫廷里的满汉全席、大排档的生勐海鲜、街头巷尾的臭豆腐烤羊肉串、遥远飘渺的曹植七宝羹、流传至今的苏轼东坡肉、列入典籍的《闲情偶记》《随园菜单》、口头流传的「佛跳墙」「翡翠白玉汤」的传说,乃至「染指于鼎」引发了郑国的一场宫廷政变、「破釜沉舟」决定了秦汉时一场战役的胜败等等,莫不属于饮食文化的范围,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在饮食方面实践创造的全部成果。
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我国的饮食文化与戏曲、国画、书法、园林等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件,都是中华文化的长存因素。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享誉世界。外国旅游者有不到长城、不游故宫、不吃北京烤鸭、不看中国京剧不算来北京之说,这里的烤鸭其实是饮食文化的符号。无论是在欧洲的公路边,还是北美的无名小城,甚至是非洲小国,你都会与中式餐馆不期而遇。饮食文化又是维系炎黄子孙的感情纽带,飘泊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莫不对儿时家乡的食物魂牵梦绕。
饮食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随着社会经济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一九六五年在我国云南省元谋县考古发现,年代约为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人遗址中,有很多炭屑,表明元谋人已经知道用火。这大概是人类使用火的最早证据。有了火,先民开始熟食,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揭开了我国饮食文化史的序幕。那时候,先民们靠渔猎维持生存,捕获到猎物后就围着篝火边烤边吃。诗经小雅︿瓠叶﹀里反覆唱道:「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燔」是直接把肉放在火里烧;「炙」就与火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如同今天的烤鸭、烤乳猪;「炮」则是用湿泥之类把肉裹起来放在火里烧,「叫化鸡」便是这种古风的遗响。看来燔、炙、炮是中华饮食中最古老的烹调方式。把这三者再比较一下,似乎燔更为原始,以后也较少使用。我们不妨猜测,首先使用的烹调方式有可能是燔;后来也许觉得这样太浪费,操作也不便,才逐渐改进为炙和炮。
今天最常见的蒸和煮,是需要容器的,只能是在发明了制陶以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与此相关的便有叫做「鬲」的有三只空心脚的锅,和底部有许多孔眼的甑。进入青铜时代,炊具的形状由鬲演变为有脚的鼎和无脚的釜、镬。《史记主父偃传》说:「丈夫生不食五鼎,则死烹五鼎。」可见鼎是食具,又是炊具,还可以兼作刑具。作为炊具,鼎日常煮的是羹,一种杂煮的浓汤。关于羹 ,司马迁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楚汉相争时,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便要胁刘邦:「你不马上投降,我就烹了你的父亲!」争天下的人是顾不得父子之亲的,刘邦就对项羽耍无赖:「我和你曾经结为弟兄,我的老头子就是你的老头子,你要是烹了老头子,也分给我一杯羹吧!」
东晋开发江东以后,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江南成为鱼米之乡,提供了大量的鱼类等水产品和菜蔬,丰富了饮食文化的内容,饮食审美开始转为崇尚清淡隽永;而此时的北方,长期由游牧民族的政权统治,饮食以羊肉和乳酪为代表,重在肥腻厚重。北魏孝文帝时由山西大同迁都到洛阳,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姓汉姓,加强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结果在鲜卑人迅速汉化的同时,北方的一些汉族士大夫也习惯了健啖豪饮,大吃羊肉,大喝乳酪。
发展至两宋,日常起居方式的变化又引发了饮食方式、烹调技术的重大变革。中国古代是席地而坐,分案而食,这种方式一直保持到唐代;现在的日本,还可以看到这种遗风。《后汉书梁鸿传》里,梁鸿隐姓埋名为人打工,每次回到家里,妻子孟光为他开饭时都不敢仰视,恭恭敬敬地将食案齐眉举起来。由此留下了「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佳话。我们看到汉画像石上的食案和马王堆出土的漆食案,不过是一种能放下五六个碗的盘子。两宋时,由外族传入的胡床演变成为椅子,坐在椅子上当然比坐在地上舒服;人们不再席地而坐,食案便被无情地淘汰了,随之出现了与椅子相适应的桌子;有了桌子,家人父子不妨围桌而坐,聚而食之。由分食到会食,饮食方式改变了,烹调技术由适应分食的需要转变为适应会食的需要,食物的分量、刀工、火候之类都大不相同,必然导致新的突破和发展。烹调技术中最后发明的是炒,大致也起源于宋代。按情理推想,这肯定是由于长期使用铁锅的结果,也可能与会食制导致大锅菜变为了小锅菜有关。宋人《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开列的菜单中,前者有炒兔、生炒肺、炒蟹、炒蛤蜊、炒羊;后者有炒鳝、银鱼炒鳝。至此,中国的烹调技术已经大体完备。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晚期后,明代出现了几个讲究美食的特殊阶层:坐拥巨额田产而又不能过问政事的宗室藩王,雄踞一方、势焰熏天的镇守太监,聚敛田产、家奴以千百计的豪绅,挥金如土、附庸风雅的盐商和徽商。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有钱、有闲、有地位而又对美食有兴趣,便不惜重金,雇请名厨,搜罗天下奇珍异味,争新斗巧,创造了许多珍馐美味。清代重视水利,专设了东河总督和南河总督。南河岁修经费为白银四百五十万两,有人说只要用到十分之二三,这年就可以不出事,每年可盈余三百万两银子怎么办?除了装腰包,便是胡吃海喝。清人的《水窗春呓》记载,河工的宴席从早上九十点钟开始,吃到深更半夜还不罢不休,小碗可以上到百把几十样。厨房里几十个煤炉子,每个厨师只作一样菜,别的都不管。如此常年吃喝的经验积累,便逐渐形成菜系,据说扬菜便由盐商的家宴发展而来,河工的宴席则分别发展为鲁菜和豫菜。
达官贵人们讲究美食,丰富了饮食文化的内容,推动了烹调技术创新,总体上是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选料求精,工序细致繁复,分工越来越细。但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饮食,却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一些名菜寻常人家做不了也吃不起。《红楼梦》里的茄鲞,虽是一味茄子,却是工序复杂、配料名贵的典型,难怪刘姥姥听了要摇头吐舌说:「我的佛祖,倒得多少鸡配他!」
精细化走向极端,便是奢侈化。宋代的厨娘,做一份羊头肉,要用十个羊头五斤葱,原来羊头只剔脸颊上的两块肉,葱只要葱白里像韭黄一样的嫩芯,其他都弃置不用,这已经是暴殄天物了。唐代的李德裕却每食一杯羹,费钱三万。据说里面除了朱砂、雄黄还有珠宝。同时期的元微之,官做到了尚书这一品级,自言「今日俸钱过十万」,但也只够李德裕吃三杯羹! 山珍海味都吃腻了,穷奢极欲,便堕入了魔道,「以残酷取味」。为了吃到美味的烤鹅掌,有的太监把活鹅洗净放在铁板上,笼内另放酱油葱姜等调料一碗,然后在铁板下加热。鹅烫得无法立足便不停地行走,由于干渴便不停地喝调料,最后,「毛尽落,未死而肉已熟矣!」干隆年间作过巡抚的王亶望,特别喜欢吃炒驴肉丝,据说在厨房里养了几头肥健的驴,要吃驴肉丝了,厨师便拿把快刀,在驴身上肥美之处血淋淋地割下一块来;为了给驴止血,便拿通红的烙铁在伤口上一烙。残酷至极!
中国饮食文化的现状如何?有人说在堕落,有人说在衰落。在下没有研究,不敢妄下断语。但有一些现象似乎是和尚头上的蝨子:一是许多原料没有了,或是变质了。二十年前就听说,出动一条机动渔船捕捞两三天,也不一定能遇上一条鲥鱼,现在恐怕早已绝迹了。地球上的物种,目前平均每天要灭绝几十种;之所以造成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无所不吃的饕餮之徒难辞其咎。许多食物由野生变为人工培养,变为工厂化生产,固然是一条出路;如果是靠激素催出来的,不仅味道变了,也有损健康。保护生物,保护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二是公款消费多,流动人口多。决定餐馆经营的好坏,烹调质量似乎已经退居为次要因素。三是在一切追求时尚,追求「短平快」的风气下,一些传统的工夫菜、火候菜,餐馆耗不起那个工夫,有的食客也未必有那个耐心。这后面两点只是就商业餐饮而言,并非是饮食文化的全部。
虽然许多文人都爱吃、会吃,而且有不少文人善于谈吃,但是饮食文化散文并不是好写的。设想一下,至少要有三个方面的资本:一要见多「食」广。你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先要尝一尝梨子。你没有尝过美食,怎么写美食?十多年前,汪曾祺先生编过一本《知味集》,广泛向作家们约稿,结果有好几篇是谈豆腐的。汪先生对此颇生感慨,以为作家大都是寒士,鲥鱼、甲鱼之类吃不起,只好谈谈豆腐。二要杂书读得多。孔老夫子虽是主张「君子远庖厨」的,杀猪宰羊时只要没有亲眼看到,也就无碍于仁者之心。几千年来的孔孟弟子们,虽然有不少美食家,却不大敢违背先师的遗训,极少有人大张旗鼓地着书立说专门谈吃谈喝。他们有一些见闻,有一点体会心得,只能是一鳞半爪地夹杂在笔记之类里,要你到大海里去捞针。如果有了这两项资本,最好是还能够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想谈美食也是同样的道理。做菜是有诀窍的,道听涂说不行,照着菜谱按图索骥也不行,必得要系上围裙,挽起袖子,舞刀弄铲,亲自操作一番,经历几次周折,终于能拿出几样看家菜了,才算得是跨进 了知味的门槛。
本书的作者吕永超,此前的半生经历,似乎都是在为写这本书作准备。一九九九年前后,他每年发表散文五十多篇,有散文集《灵魂呓语》、《岁月凭证》出版。就写散文而言,这算得是相当充分的积累了。写散文出过集子的作家,在一个省里少说也是数以千计,但要找一个真正在餐饮圈子里实地摸爬滚打过的,恐怕就不大容易了。永超的独特优势就在于他在这个行业曾经一干就是十三年。他又是一个有心人,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走南闯北,开会、学习、观摩之际,走访了一家家驰名全国的老字号,品尝了形形色色的地方名品,搜罗了一册册菜谱书刊,记下了一本本学习笔记。仅仅是一味馄饨,他就光顾过上海的「雨林苑」、「金师傅」、北京的「馄饨侯」,品尝过苏州的绿扬鸡丝馄饨、黄山的豆腐馄饨……与此同时,他又潜心学艺,颇得本地名师的真传,不但宫保鸡丁、清蒸武昌鱼之类做得有滋有味,而且兴致来了,还能自出机杼,新创两味小菜。
永超在这本书中,谈起春卷、粽子、年糕、腊八粥之类的源流演变,或征引古籍,或讲述民间传说,旁征博引;同是一味宫保鸡丁,他将鲁菜、川菜、黔菜的不同特色,香辣、煳辣、麻辣的微妙区别,条分缕析,细致入微;小小一个烧饼,他一口气列举了北京的芝麻酱烧饼、天津的炉干烧饼、唐山的棋子烧饼、商丘的空心烧饼、山东的周村烧饼、苏北的黄桥烧饼、铜陵的太平街烧饼等一二十种,南北风味,各有不同,见多识广,如数家珍;他爱吃鱼,清蒸(鱼扁)鱼、松鼠鳜鱼、五柳鱼,如何选鱼、如何用刀、如何配料、如何烹制,一一娓娓道来,俨然是一位行家。这些内容,都大大丰富了本书的知识性、趣味性,也大大增强了它的可读性。但是,永超并不仅仅止步于此,他更突出了文化散文的特色,将作者的主观情感充分地融入了写作的对象。
这本《舌尖上的美味》共分五辑,曰节令佳品、日常菜蔬、平民小吃、特色风味、吃之境界。主要谈的是平民饮食,大众风味。此类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不同于皇宫御宴、豪门盛宴、乃至八大菜系中的一些名菜,大概可以分别视为中华饮食文化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分支。从表层来看,一个是原料务求珍稀名贵,另一个却是普普通通;一个是极其豪华奢靡,另一个却是简易朴实。从深层次来看,一个重的是物质和技艺,另一个却蕴藏着前者所缺乏的浓郁的人情味。贾宝玉那位才选凤藻宫的大姐贾元春,在归省时颇为悲凉地倾诉道:「田舍之家,虽虀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之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永超这本书的主要特色,我以为就是将平民饮食中的人情味和散文的感情色彩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善于捕捉、体验和表现「虀盐布帛」中的天伦之乐,那种蕴藏在平常饮食生活中的美和意趣。
品尝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精神享受。不仅要调动视觉、嗅觉、味觉这些感官,还要调动大脑皮层中的积累,展开思维的翅膀,引起回忆和类比、想像和联想,甚至将感受昇华为一种意境。在永超的眼中,那形如偃月的馄饨,「偃月为半月,弯弯的一角新月芽,不是残,是追求盈圆」;黄州烧卖「下部如石榴,上部似梅花,形态艳丽,油润香甜,亦叫石榴梅」;汤包则是「每道褶彷彿一片菊瓣,每只包子都如一朵即将开放的白菊,而汤包中间小圆孔中露出的蟹黄又有如菊花的花蕊。」在富有诗意的感受中,这些小吃就是美的结晶,美的化身。在永超的眼中,「酿酒的日子到了,老家的女人们一个个神圣美丽起来,」她们的衣着是美的,笑靥是美的,动作是美的,整个酿酒的过程是创造美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本身也是美的;饮了老家的米酒后,永超更进入了一个美的境界:「在微醉中,高低错落的村落农舍,烟雨笼罩的青瓦灰墙,杨柳依依的小河拱桥……丝丝缕缕,密密实实,缠成心头绵延悠远的记忆。」
书中发掘和体验平民饮食中的人情美,不仅表现在阐释了各种节令食品中,古往今来人们寄託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愿;也不仅表现在捕捉到了许多地方风味与民间传说的独特组合:兴国鱼丝里传递着妻子对丈夫的思念,蝴蝶鱼里蕴含着贤德嫂子对小兄弟的一片真情,而油炸烩则永远地附着了人们对权奸秦桧误国的愤慨;更表现为作家自身对一些平常食物内在意趣的独特感悟:由孵豆芽的一个孵字,「联想到鸡蛋在母鸡温暖的翅膀下,渐渐变为雏鸡的美妙过程,那是伟大母爱对绵延不息的生命的守望。」由米酒若有若无的淡淡酒味,感悟到「米酒最实用的是给人快乐,而不是给人享乐。」在谈粥时,他写道:「有时,一碗粥不过是父母念念不忘的关切,不过是子女拳拳的赤子之心,不过是君子之交的平和内敛,亦不过是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
其实,饮食中蕴含的亲情、友情又岂止在粥中!在他的笔下,儿时冬天的清晨,奶奶煮一碗汤圆送堂兄去参军;一家人围着小泥炉吃着父亲炖的豆腐;远在家乡的母亲包的粽子、煮的腊八粥;经过长期感情的发酵,都已经定格为永恆的美好的回忆,昇华为一种无法代替的精神慰借。你和我又何尝没有类似的经历?何尝没有类似的回忆?读到这些地方,内心的琴弦会被他轻轻地拨动,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亲切的共鸣。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读永超的书稿时,正是初春时节,荠菜肥美,不由得食指大动,一再敦促老妻,终于买来了春卷,大快朵颐一番。
“舌尖上的美味”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我曾经在旅行中品尝过的惊喜。台湾,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它的美食,更是令人难以忘怀。我猜这本书,一定汇集了许多我梦寐以求的美食目的地,比如台南的巷弄老店,宜兰的海鲜市场,或是花莲的山野美味。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地方的特色美食,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推荐一些“私房景点”,那些不为人知,但却有着令人惊艳的美食的隐藏地点。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旅行者的视角,带领我们深入台湾的各个角落,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凡美味。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场关于台湾美食的“寻宝之旅”,一场集味蕾享受与文化探索于一体的精彩旅程。
评分“舌尖上的美味”这书名一听,就让人联想到那酥脆的凤梨酥外皮,咬下去的瞬间,微甜的内馅在口中化开,那种幸福感,简直让人魂牵梦萦。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第一页,但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对台湾在地美食无数美好的回忆。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带我重温那些在巷弄里寻觅的古早味,也许还会发掘一些我从未尝试过的隐藏版美味。我尤其期待书中会不会介绍那些默默耕耘数十年的老店,那些承载着时代变迁和人情味的老味道,它们的故事,往往比食物本身更令人动容。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卤肉饭的香气,蚵仔煎的Q弹,还有那碗热腾腾的牛肉面,汤头浓郁,肉块软烂,每一样都像是台湾人民最真挚的情感表达。这本书,我把它视为一本“家书”,里面写满了关于“家”的味道,关于那些从小吃到大的滋味,关于那些在舌尖上跳跃的、属于我们这片土地的独特印记。我迫不及待地想在书页里寻找共鸣,寻找那些触动我味蕾和心灵的故事。
评分我一直觉得,台湾人对于食物的热爱,是一种近乎虔诚的境界。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品尝,更乐于去探究,去理解,去传承。所以,“舌尖上的美味”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本关于“吃”的哲学书。我猜书中会探讨一些关于美食的深层意义,比如,为什么一道简单的卤肉饭,能够成为无数台湾人心中的“国民美食”;又或者,是什么样的力量,让那些老店能够坚持数十年,不为外界所动摇。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匠人精神”的思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美味,不仅仅是技巧的精湛,更是对食材的尊重,对传统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关于“食”的深度思考,一次对台湾美食文化精神的探索,一次对生活本身意义的重新审视。
评分拿起“舌尖上的美味”,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台湾人对食材的讲究。我们这里的人,对于吃,真的是一丝不苟。从当季的蔬菜水果,到新鲜的海鲜渔获,都力求做到最好。我猜测这本书一定会在食材的选择和处理上,花费大量的笔墨。也许会介绍一些台湾特有的食材,比如阿里山的茶叶,台南的乌鱼子,或是宜兰的樱花虾,并详细说明它们的独特之处和最佳烹饪方式。我对于书中关于海鲜的篇幅尤其感兴趣,台湾四面环海,海鲜种类繁多,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带我领略到海的鲜美,无论是清蒸的石斑鱼,还是香煎的鱿鱼,都充满了大海的味道。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关于食材的“哲学”,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好的食材,能赋予食物如此独特的灵魂。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吃”,更是关于“如何吃”,关于如何尊重食材,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激发出食材最原始的美味。
评分说实话,我对“舌尖上的美味”这本书,一开始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美食的书籍琳琅满目,很难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当我看到其中一个章节的标题写着“夜市的灵魂”时,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了。台湾的夜市,绝对是集结了各种地道小吃的圣地,那人潮汹涌的景象,那扑鼻而来的香气,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一切都充满了生命力。我猜这本书一定深入挖掘了夜市背后的故事,讲述了那些在喧嚣中坚持的手艺,那些世代相传的秘方。我特别想知道,书里会不会写到那些不起眼但却美味惊人的小摊,比如炸鸡排、臭豆腐、胡椒饼,它们也许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却有着最朴实、最动人的味道。我想,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去感受夜市的烟火气,去捕捉那些隐藏在市井间的美味。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美食指南,更是一份对台湾夜市文化的致敬,一份对那些用汗水和热情制作美食的人们的赞美。
评分我之所以对“舌尖上的美味”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因为我一直认为,食物不仅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它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在台湾,聚餐、宴请,往往离不开丰盛的美食,而这些美食,往往都承载着主人的心意和祝福。我猜这本书,一定会有一些章节,描绘出台湾人如何通过美食来维系人情、增进感情。或许会讲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年夜饭的温馨场景;又或者是朋友之间,在某个路边摊,一边大快朵颐,一边畅聊心事。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台湾人对于美食的那份热情和真诚,那种将美食视为一种“表达爱”的方式。我特别期待,书中会不会有一些关于“请客”文化的介绍,比如,在不同的场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菜肴,才能表达出最恰当的心意。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本关于“人情味”的美食读物,它提醒着我,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更要珍惜身边的亲朋好友,以及那些通过美食传递的温暖情感。
评分“舌尖上的美味”这个书名,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跟着外婆一起在厨房忙碌的场景。外婆的手艺,是台湾最传统、最家常的味道,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爱。我猜这本书里,一定会有一些充满温情的篇章,讲述那些关于家庭、关于亲情的食物故事。或许会写到妈妈煮的汤,爸爸烤的红薯,或是外婆包的饺子,这些食物,承载了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我特别期待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那些“不传之秘”的家常菜谱,比如妈妈的私房卤肉,或是外婆的古早味蛋糕,让我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之余,也能重温那份熟悉的味道。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食谱,更是一本情感的慰藉。它提醒着我,在追求外在的繁华之余,不要忘记内心深处那些最简单、最纯粹的幸福,而这份幸福,往往就藏在那一饭一蔬,一碗一盘之中。
评分买下这本“舌尖上的美味”,纯粹是因为封面上一张晶莹剔透的锉冰照片,那堆得高高的芒果,淋上浓郁的煉乳,旁边还点缀着几颗Q弹的粉圆,简直是夏日消暑的绝配。我对甜食总是情有独钟,而台湾的甜品,更是独具特色,从夜市里五颜六色的冰品,到传统糕点店里精致的麻糬,每一样都充满了创意和惊喜。我猜这本书里一定少不了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甜品介绍,或许还会分享一些制作的小秘诀,让我可以在家也能复刻出那份甜蜜。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到那些充满怀旧气息的糖果和饼干,比如跳跳糖、牛奶糖,还有那些用牛皮纸包装的喜饼,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童年记忆的载体。我想,品尝美食,也是在品尝一种生活态度,而台湾人民对甜品的执着,恰恰体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这本书,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用温柔的笔触,娓娓道来关于甜蜜的各种可能,让人在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那份甜而不腻的幸福。
评分“舌尖上的美味”,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它勾勒出的是一种极致的味觉享受,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我猜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介绍食物本身,更会深入探讨食物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台湾的美食,融合了闽南、客家、原住民以及近代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多元的饮食风貌。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梳理出这种文化演变的脉络,比如,一道蚵仔煎,是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吃,演变成如今的台湾代表性美食;又或者,一碗牛肉面,又承载了多少两岸人民的情感和故事。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我们了解台湾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场关于台湾饮食文化的深度探索之旅,一场味蕾与智慧的双重盛宴。
评分我一直认为,台湾的美食,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它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而“舌尖上的美味”这本书,从书名来看,似乎就是对这种生命力的极致展现。我猜书中会描绘出各种各样充满活力的美食场景,比如清晨的菜市场,熙熙攘攘的人群,新鲜的蔬果,充满活力的叫卖声;又或者是傍晚的街头,灯火辉煌,香气四溢,人们享受着夜市的热闹和美味。我希望书中能够捕捉到台湾美食那种“鲜活”的感觉,那种刚出炉的温度,那种新鲜的香气,那种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品尝的冲动。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介绍那些充满地方特色的美食,比如台东的释迦,屏东的黑鲔鱼,或是南投的竹笋,这些食材,都带着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这本书,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将台湾的美食文化,以最鲜活、最动人的方式呈现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