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很喜欢玩一个游戏:
一边煮着茶,一边是如山的书堆,
谁能说出哪段话出现在哪本书的哪一页哪一行,就能决定谁先喝茶。
他们虽然不太富有,却用尽所有的钱搜集古字画,带回家细细品味。
只是这样的日子无法持续。
战争发生,丈夫过世,李清照像落叶一样飘零,
所有的难过,都只能化成文字,
写下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本书特色
关于【经典少年游】
●先出版一百种中国经典,共分八个主题系列:诗词曲、思想与哲学、小说与故事、人物传记、历史、探险与地理、生活与素养、科技。
●一个主题系列,按时间顺序来选择代表性的经典书种。每一个主题系列,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担任编辑顾问,提供从选题到内容的建议与指导。
●孩子读完一个系列,可以掌握这个主题的完整体系。读完八个不同主题的系列,可以不但对中国文化有多面向的认识,更可以体会跨界阅读的乐趣,享受知识跨界激盪的乐趣。
●每一种书,都包括两个部分:「绘本」和「读本」。
●绘本在前,是感性的、图像的,透过动人的故事,来描述这本经典最核心的精神。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自己就可以阅读。
读本在后,是理性的、文字的,透过对原典的分析与说明,让读者掌握这本经典最珍贵的知识。小学生可以自己阅读,或者,也适合由家长陪读,提供辅助说明。
●2012年8月,首先推出【诗词曲】主题,共十五种书。由叶嘉莹教授(天津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审阅。
少年需要游经典。
经典需要少年游。
作者简介
原典改写
刘思源
曾任编辑,现为专职作家。着作有民俗绘本《台北三百年》、《鹿港龙山寺》、《台湾民宅》(远流出版);童话创作《妖怪森林》(联经);《宇宙的钥匙──爱因斯坦》、《王冠的秘密──阿基米德》〈格林文化出版)以及《小红伞》、《骑着恐龙去上学》、《我们都是「蜴」术家》(爱智图书出版)等。
绘者简介
苏力卡(Zulieca)
文化大学美术系毕业。为联合报、讲义杂志、地球公民儿童杂志绘制插画,并担任2006年「三崃蓝染节」活动主视觉绘图、2009年「就爱贴着妈咪」母亲节主视觉绘图。于2007年「直击中国台湾创艺新锐主题插画展 视觉中国──北京展览」展出,并于2008年波西米亚咖啡馆三人插画联展、学校咖啡馆「插画家看电影插画展」、2009年田园城市艺文空间「苏力卡插画个展」、2010年城中咖啡馆「我们来玩躲猫猫]」,多次举办插画个展。曾获2006年信谊幼儿文学奖图画书创作类 入选及2009年金鼎奖儿童及少年图书类、个人奖最佳插画奖 入围。绘作有皇冠出版社《刚刚好:张曼娟散文精选》、小鲁出版社《大声公》、 《刺猬钓手》、九歌出版社《蓝月亮.红月亮》、《含羞草》、《梦与辣椒》、《长大前的练习曲》、《一张迟到的明信片》、圆神出版社《起飞之前先学会降落》、《拥抱幸福的自己》等。
我之前对李清照的了解,停留在一些零碎的传闻和浅显的诗词赏析,总觉得对这位“千古第一才女”了解不够深入。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她内心世界的大门。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具感染力,仿佛能将我带回那个遥远的时代,与李清照一同经历她的喜怒哀乐。书中对她早年生活细节的描绘,那种闺阁中的少女情怀,对美好爱情的憧憬,都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灵动少女,也能感受到她与赵明诚新婚燕尔时的甜蜜与默契。尤其是在描写她人生中的重大变故时,作者的笔触充满了同情和理解,并没有简单地评判,而是深入挖掘了她所承受的巨大痛苦。那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句,在书中得到了最恰当的注解,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做“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词人的生平,更像是在与一个伟大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从中我汲取了力量,也对女性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我过去对李清照的刻板印象。我之前总觉得她是一个沉浸在个人情感世界的才女,但这本书却将她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独立、有思想的女性形象。作者在分析她的词作时,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时代思潮、文人雅集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我读到关于李清照与当时其他文人雅士的交往,了解到她并非仅仅是躲在深闺中的才女,而是积极参与当时的文化活动,甚至在某些方面,她的见解和才情令不少男性文人刮目相看。书中对她作为一名女性,在男性主导的文坛中如何运用智慧和才华获得认可的描写,非常具有启发性。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了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如何突破传统的性别视角,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和深刻洞察,为词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她对景物的描写,对情感的抒发,都带着一种女性特有的敏感和力量,这是男性词人难以企及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李清照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她写出了多少优美的词句,更在于她作为一名女性,在那个时代,如何挑战束缚,活出自我,用她的才华和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对“才女”的刻板印象。过去,我总觉得“才女”这个词,似乎带有一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味,仿佛她们只活在诗词歌赋的世界里。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李清照的才华,是根植于她丰富而真实的生活体验之中的。作者在书中,没有神化李清照,而是将她作为一个有情感、有欲望、有挣扎的普通女性来描绘,只不过她的情感和挣扎,最终都化作了不朽的诗篇。我被她对爱情的执着所打动,也为她在乱世中的坚韧所折服。书中对她与赵明诚共同寻访古迹、整理文献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他们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共同的爱好,这种“琴瑟和鸣”的画面,是如此的美好。而当国破家亡的巨变降临,她所承受的失去和痛苦,那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绝望,更是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看到,李清照的词,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她的语言优美,更是因为她将最真挚、最深刻的人生体验,用最动人的方式表达出来。她用自己的生命,去书写了词的辉煌。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学术性和通俗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既能被书中流畅的叙事所吸引,又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作者在考证李清照生平史料时,非常严谨,但又不像学术论文那样枯燥。她能够将那些零散的史料,如拼图一般,巧妙地拼接起来,构建出一个完整可信的李清照形象。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李清照词作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深入分析了词作的创作背景、情感脉络以及艺术手法。她会从历史事件、社会风俗、甚至是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等多个角度,来阐释词句的含义,让我对李清照的创作意图有了更深的洞察。例如,在解读她后期词作的悲凉时,作者不仅提到了国破家亡、夫君离世的个人遭遇,还结合了宋朝当时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让我看到,她的个人悲伤,是如何与家国情怀交织在一起的。这种解读方式,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看一本书,更像是在上一堂生动而有趣的文学史和人物传记课。
评分这本关于李清照的书,读起来就像是在聆听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充满了亲切感和画面感。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自然流畅,仿佛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触动人心。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依靠冰冷的史料,还需要有温度的情感连接。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李清照的人生起伏、喜怒哀乐,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能感受到她少女时代的纯真烂漫,也能体会她新婚的甜蜜幸福,更能共情她丧夫后的无尽悲伤。作者在描写她人生中的关键节点时,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引用她的词句,将文字的意境与生活的经历完美融合,让我对那些熟悉的词句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李清照和赵明诚一起鉴赏金石古玩的章节,那段描绘得极其生动,仿佛能看到他们在书房里,对一件件古物,神情专注,交流心得的画面。那不仅仅是夫妻情趣,更是志同道合的灵魂伴侣的写照。这本书让我觉得,李清照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存在,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她的喜怒哀乐,她的才华智慧,都仿佛触手可及。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我近期最惊艳的一部作品了。我本来就对宋词有所涉猎,知道李清照的名头,但总觉得隔着一层历史的薄雾,对她的了解仅限于“漱玉词”的零星几句,以及关于她生平的一些模糊的传说。拿到这本书,我抱着一种“来者不拒”的心态,没想到它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鲜活、饱满的李清照。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穿透千年的时光,直抵词人的内心深处。书中对李清照早年生活的描绘,那种闺阁中的少女情怀,对美好爱情的憧憬,通过她早期的词作,被描摹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灵动少女,也能感受到她与赵明诚新婚燕尔时的甜蜜与默契。作者并没有回避她一生中的坎坷,尤其是在国破家亡、夫君早逝的巨变之后,李清照所承受的巨大痛苦,书中通过对她后期词作的深入解读,以及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现得触目惊心。那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字句,在书中得到了最恰当的注解,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做“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分析,从早期的清丽婉约,到后期的沉郁顿挫,这种转变并非突然,而是与她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是命运的无情雕刻,也是灵魂的升华。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词人的生平,更像是在与一个伟大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从中我汲取了力量,也对女性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对李清照的解读,简直是独辟蹊径,让人耳目一新。我之前看过的关于李清照的介绍,大多停留在“女词人”的标签上,或者围绕着她的爱情故事打转。但这本书,却将李清照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独立、有思想的女性形象。作者在分析她的词作时,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时代思潮、文人雅集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我读到关于李清照与当时其他文人雅士的交往,了解到她并非仅仅是躲在深闺中的才女,而是积极参与当时的文化活动,甚至在某些方面,她的见解和才情令不少男性文人刮目相看。书中对她作为一名女性,在男性主导的文坛中如何运用智慧和才华获得认可的描写,非常具有启发性。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了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如何突破传统的性别视角,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和深刻洞察,为词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她对景物的描写,对情感的抒发,都带着一种女性特有的敏感和力量,这是男性词人难以企及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李清照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她写出了多少优美的词句,更在于她作为一名女性,在那个时代,如何挑战束缚,活出自我,用她的才华和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必然与她的时代有着深刻的联系。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作者在讲述李清照生平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对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介绍,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李清照的创作环境和思想渊源。我被书中关于宋朝文人阶层的生活状态的描绘所吸引,了解到当时的文人雅集、诗词唱和等活动,这为我们理解李清照的创作氛围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同时,书中也描绘了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的社会动荡,这使得我们能够深刻理解李清照的词作中为何会充满了悲凉和忧伤。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将李清照的个人不幸与社会动荡联系起来,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联系是如何体现在她的词作中的。例如,在描写她晚年的词作时,作者会结合当时宋朝的边境战事和百姓的疾苦,来阐释李清照的悲伤并非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家国命运的忧虑。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对李清照的伟大有了更深的认识,她不仅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更是一位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伟大女性。
评分这本书在挖掘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时,非常注重细节的呈现,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可信。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事件,而是会通过对当时社会风俗、人文环境的细致描绘,来展现李清照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她是如何在这种背景下生存和创作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她晚年流离失所的描写,那段描绘得极其凄凉,但又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我看到了她在颠沛流离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作者并没有回避她晚年的困境,而是用一种充满悲悯和尊重的态度,来展现这位伟大女性的晚景。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孤独和凄凉,也能体会到她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书中对她词作中“悲秋”主题的解读,就显得尤为深刻。作者认为,她的“悲秋”,不仅仅是对季节的感伤,更是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体悟。这种解读,让我对李清照的词有了更深的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凄美,而是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沉的人生智慧。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李清照的伟大,体现在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上。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她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篇幅描绘了李清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艺术追求,从少女时期的清新婉约,到中年丧夫后的沉郁顿挫,再到晚年的苍凉悲壮,每一个时期的词风变化,都凝聚着她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深刻的艺术感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她后期词作的解读,作者认为,虽然她的词风变得沉郁,但其中仍然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她虽然历经沧桑,但内心的光明从未熄灭。书中举例了她的一些描绘自然景色的词句,虽然带着淡淡的忧伤,但仍然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种“悲而不伤,瘦而不失其韵”的艺术境界,让我对李清照的才华有了更深的敬佩。这本书让我看到,李清照不仅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更是一位在逆境中展现出顽强生命力的伟大女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