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中国第一女词人

李清照:中国第一女词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李清照
  • 宋词
  • 女词人
  • 文学
  • 历史
  • 传记
  • 文化
  • 古典诗词
  • 中国文学
  • 女性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很喜欢玩一个游戏:
  一边煮着茶,一边是如山的书堆,
  谁能说出哪段话出现在哪本书的哪一页哪一行,就能决定谁先喝茶。
  他们虽然不太富有,却用尽所有的钱搜集古字画,带回家细细品味。
  只是这样的日子无法持续。
  战争发生,丈夫过世,李清照像落叶一样飘零,
  所有的难过,都只能化成文字,
  写下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本书特色

关于【经典少年游】

  ●先出版一百种中国经典,共分八个主题系列:诗词曲、思想与哲学、小说与故事、人物传记、历史、探险与地理、生活与素养、科技。

  ●一个主题系列,按时间顺序来选择代表性的经典书种。每一个主题系列,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担任编辑顾问,提供从选题到内容的建议与指导。

  ●孩子读完一个系列,可以掌握这个主题的完整体系。读完八个不同主题的系列,可以不但对中国文化有多面向的认识,更可以体会跨界阅读的乐趣,享受知识跨界激盪的乐趣。

  ●每一种书,都包括两个部分:「绘本」和「读本」。

  ●绘本在前,是感性的、图像的,透过动人的故事,来描述这本经典最核心的精神。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自己就可以阅读。

  读本在后,是理性的、文字的,透过对原典的分析与说明,让读者掌握这本经典最珍贵的知识。小学生可以自己阅读,或者,也适合由家长陪读,提供辅助说明。

  ●2012年8月,首先推出【诗词曲】主题,共十五种书。由叶嘉莹教授(天津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审阅。

  少年需要游经典。
  经典需要少年游。

作者简介

原典改写

刘思源

  曾任编辑,现为专职作家。着作有民俗绘本《台北三百年》、《鹿港龙山寺》、《台湾民宅》(远流出版);童话创作《妖怪森林》(联经);《宇宙的钥匙──爱因斯坦》、《王冠的秘密──阿基米德》〈格林文化出版)以及《小红伞》、《骑着恐龙去上学》、《我们都是「蜴」术家》(爱智图书出版)等。

绘者简介

苏力卡(Zulieca)

  文化大学美术系毕业。为联合报、讲义杂志、地球公民儿童杂志绘制插画,并担任2006年「三崃蓝染节」活动主视觉绘图、2009年「就爱贴着妈咪」母亲节主视觉绘图。于2007年「直击中国台湾创艺新锐主题插画展 视觉中国──北京展览」展出,并于2008年波西米亚咖啡馆三人插画联展、学校咖啡馆「插画家看电影插画展」、2009年田园城市艺文空间「苏力卡插画个展」、2010年城中咖啡馆「我们来玩躲猫猫]」,多次举办插画个展。曾获2006年信谊幼儿文学奖图画书创作类  入选及2009年金鼎奖儿童及少年图书类、个人奖最佳插画奖  入围。绘作有皇冠出版社《刚刚好:张曼娟散文精选》、小鲁出版社《大声公》、 《刺猬钓手》、九歌出版社《蓝月亮.红月亮》、《含羞草》、《梦与辣椒》、《长大前的练习曲》、《一张迟到的明信片》、圆神出版社《起飞之前先学会降落》、《拥抱幸福的自己》等。

尘封的宋词:峨眉月下的另一位才女 本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那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同一时代,却在历史的烟尘中被相对忽略的另一位宋代女性词人——朱淑真。 朱淑真是南宋初年(约12世纪中叶)的闺阁才媛,与李清照的豪放与婉约并重、历经国破家亡之痛的创作轨迹不同,朱淑真的词作更集中地展现了宋代中上层女性在婚姻与情感世界中的细腻、压抑与挣扎。她的生平资料同样稀少,如同笼罩着一层薄雾,但仅凭她流传下来的百余首词作,便足以勾勒出一位深闺中对自由与爱情怀有炽热向往的灵魂。 一、 闺阁的叹息与自由的渴望 朱淑真的词,如同一扇紧闭的雕花木窗,偶尔在微风中轻轻开启,泄露出里面女子对外界的无限憧憬。与李清照早年生活在富足安宁的北方不同,朱淑真的创作背景更多地与“闺怨”这一主题紧密相连,但这绝非简单的无病呻吟。 1. 婚姻的桎梏: 根据零星的记载推测,朱淑真似乎经历了一段不幸的婚姻,或至少是婚姻中的情感缺失。她的词中,对“良人”的描绘常常是缺席的,取而代之的是对“独守空闺”的描摹。她描绘了深夜里难以入眠的辗转反侧,对天边明月的凝视,以及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这种情感的错位,是她词作中最具穿透力的部分。 2. 情感的隐秘书写: 与同时代男性词人可以尽情抒发对山川景物的赞美或对政治的抱负不同,朱淑真的情感表达被严格限制在“闺房”的物理空间内。然而,她巧妙地借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内心的波澜:残荷的凋零暗示着青春的易逝,午后的骤雨映衬着心头的郁结,连春天里争奇斗艳的花朵,也成了她对比自身命运的参照物。她的“愁”是内化的、精巧的,不似李清照后期那样外放、沉郁。 二、 艺术风格的精妙之处 如果说李清照的风格是“易安体”的典范,以语言的自然流畅和情感的真挚动人著称,那么朱淑真的艺术成就则体现在其“细密精巧”的措辞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 1. 语言的“冰雪”之美: 朱淑真的用词讲究“炼字”,她善于捕捉瞬间的情绪变化,并用最贴切、最不加雕饰的词语表达出来。例如,她常使用“乍”、“偏”、“浑不觉”这类副词,精准地捕捉到情绪的微妙转折。她的遣词造句,有一种近乎冷峻的清澈,这与她词作中蕴含的强烈情感形成了对比,更显其内心的压抑与克制。 2. 意象的革新与承袭: 她继承了晚唐五代以来闺怨词的传统,但又有所超越。她不仅描绘了对男子的思念,更侧重于对自我价值的审视和对命运的无奈接受。在描绘春天时,她笔下的春光是带着嫉妒和哀伤的,因为它见证了自己的孤独,而非单纯的喜悦。 3. 拟古而不落俗套: 在创作上,她明显受到北宋婉约派词宗秦观、柳永的影响,尤其在叠字的使用和长短句的错落安排上,显示出深厚的词学功底。然而,她并未完全依附于前人,而是将这些技巧融入自己特有的、略带清冷的女性视角中,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冰肌玉骨”之美。 三、 历史的遗忘与重现 朱淑真词的命运,某种程度上是南宋时期女性文学的缩影。她的作品大多是私下流传,未曾像李清照那样得到主流文人的推崇和编纂。她的词集《断肠集》在流传过程中遭遇了巨大的坎坷,很多作品在元明清的整理中佚失或被混入他人的名下。 本书将通过对现存词作的细致考证、文本比对,并结合南宋社会风俗、女性教育状况等背景资料,对朱淑真的生平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与推测。我们试图回答: 在一个男权主导的时代,朱淑真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她的“愁”与同时代其他词人的“愁”有何根本区别? 她对后世文学,特别是明清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可能产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潜在影响?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与李清照光芒稍逊,却同样光彩夺目、情感深沉的宋代才女形象。她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宋代闺阁女子复杂而又坚韧的内心世界,证明了文学史上的伟大并非只有一条路径可以抵达。通过重读朱淑真的词,我们得以触碰到那个时代,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同样值得被聆听的声音。她是以生命为墨,在泛黄的词笺上,书写下的无声的抗议与咏叹。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对李清照的了解,停留在一些零碎的传闻和浅显的诗词赏析,总觉得对这位“千古第一才女”了解不够深入。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她内心世界的大门。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具感染力,仿佛能将我带回那个遥远的时代,与李清照一同经历她的喜怒哀乐。书中对她早年生活细节的描绘,那种闺阁中的少女情怀,对美好爱情的憧憬,都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灵动少女,也能感受到她与赵明诚新婚燕尔时的甜蜜与默契。尤其是在描写她人生中的重大变故时,作者的笔触充满了同情和理解,并没有简单地评判,而是深入挖掘了她所承受的巨大痛苦。那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句,在书中得到了最恰当的注解,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做“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词人的生平,更像是在与一个伟大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从中我汲取了力量,也对女性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我过去对李清照的刻板印象。我之前总觉得她是一个沉浸在个人情感世界的才女,但这本书却将她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独立、有思想的女性形象。作者在分析她的词作时,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时代思潮、文人雅集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我读到关于李清照与当时其他文人雅士的交往,了解到她并非仅仅是躲在深闺中的才女,而是积极参与当时的文化活动,甚至在某些方面,她的见解和才情令不少男性文人刮目相看。书中对她作为一名女性,在男性主导的文坛中如何运用智慧和才华获得认可的描写,非常具有启发性。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了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如何突破传统的性别视角,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和深刻洞察,为词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她对景物的描写,对情感的抒发,都带着一种女性特有的敏感和力量,这是男性词人难以企及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李清照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她写出了多少优美的词句,更在于她作为一名女性,在那个时代,如何挑战束缚,活出自我,用她的才华和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对“才女”的刻板印象。过去,我总觉得“才女”这个词,似乎带有一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味,仿佛她们只活在诗词歌赋的世界里。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李清照的才华,是根植于她丰富而真实的生活体验之中的。作者在书中,没有神化李清照,而是将她作为一个有情感、有欲望、有挣扎的普通女性来描绘,只不过她的情感和挣扎,最终都化作了不朽的诗篇。我被她对爱情的执着所打动,也为她在乱世中的坚韧所折服。书中对她与赵明诚共同寻访古迹、整理文献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他们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共同的爱好,这种“琴瑟和鸣”的画面,是如此的美好。而当国破家亡的巨变降临,她所承受的失去和痛苦,那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绝望,更是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看到,李清照的词,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她的语言优美,更是因为她将最真挚、最深刻的人生体验,用最动人的方式表达出来。她用自己的生命,去书写了词的辉煌。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学术性和通俗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既能被书中流畅的叙事所吸引,又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作者在考证李清照生平史料时,非常严谨,但又不像学术论文那样枯燥。她能够将那些零散的史料,如拼图一般,巧妙地拼接起来,构建出一个完整可信的李清照形象。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李清照词作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深入分析了词作的创作背景、情感脉络以及艺术手法。她会从历史事件、社会风俗、甚至是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等多个角度,来阐释词句的含义,让我对李清照的创作意图有了更深的洞察。例如,在解读她后期词作的悲凉时,作者不仅提到了国破家亡、夫君离世的个人遭遇,还结合了宋朝当时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让我看到,她的个人悲伤,是如何与家国情怀交织在一起的。这种解读方式,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看一本书,更像是在上一堂生动而有趣的文学史和人物传记课。

评分

这本关于李清照的书,读起来就像是在聆听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充满了亲切感和画面感。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自然流畅,仿佛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触动人心。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依靠冰冷的史料,还需要有温度的情感连接。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李清照的人生起伏、喜怒哀乐,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能感受到她少女时代的纯真烂漫,也能体会她新婚的甜蜜幸福,更能共情她丧夫后的无尽悲伤。作者在描写她人生中的关键节点时,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引用她的词句,将文字的意境与生活的经历完美融合,让我对那些熟悉的词句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李清照和赵明诚一起鉴赏金石古玩的章节,那段描绘得极其生动,仿佛能看到他们在书房里,对一件件古物,神情专注,交流心得的画面。那不仅仅是夫妻情趣,更是志同道合的灵魂伴侣的写照。这本书让我觉得,李清照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存在,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她的喜怒哀乐,她的才华智慧,都仿佛触手可及。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我近期最惊艳的一部作品了。我本来就对宋词有所涉猎,知道李清照的名头,但总觉得隔着一层历史的薄雾,对她的了解仅限于“漱玉词”的零星几句,以及关于她生平的一些模糊的传说。拿到这本书,我抱着一种“来者不拒”的心态,没想到它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鲜活、饱满的李清照。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穿透千年的时光,直抵词人的内心深处。书中对李清照早年生活的描绘,那种闺阁中的少女情怀,对美好爱情的憧憬,通过她早期的词作,被描摹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灵动少女,也能感受到她与赵明诚新婚燕尔时的甜蜜与默契。作者并没有回避她一生中的坎坷,尤其是在国破家亡、夫君早逝的巨变之后,李清照所承受的巨大痛苦,书中通过对她后期词作的深入解读,以及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现得触目惊心。那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字句,在书中得到了最恰当的注解,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做“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分析,从早期的清丽婉约,到后期的沉郁顿挫,这种转变并非突然,而是与她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是命运的无情雕刻,也是灵魂的升华。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词人的生平,更像是在与一个伟大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从中我汲取了力量,也对女性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对李清照的解读,简直是独辟蹊径,让人耳目一新。我之前看过的关于李清照的介绍,大多停留在“女词人”的标签上,或者围绕着她的爱情故事打转。但这本书,却将李清照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独立、有思想的女性形象。作者在分析她的词作时,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时代思潮、文人雅集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我读到关于李清照与当时其他文人雅士的交往,了解到她并非仅仅是躲在深闺中的才女,而是积极参与当时的文化活动,甚至在某些方面,她的见解和才情令不少男性文人刮目相看。书中对她作为一名女性,在男性主导的文坛中如何运用智慧和才华获得认可的描写,非常具有启发性。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了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如何突破传统的性别视角,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和深刻洞察,为词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她对景物的描写,对情感的抒发,都带着一种女性特有的敏感和力量,这是男性词人难以企及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李清照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她写出了多少优美的词句,更在于她作为一名女性,在那个时代,如何挑战束缚,活出自我,用她的才华和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必然与她的时代有着深刻的联系。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作者在讲述李清照生平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对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介绍,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李清照的创作环境和思想渊源。我被书中关于宋朝文人阶层的生活状态的描绘所吸引,了解到当时的文人雅集、诗词唱和等活动,这为我们理解李清照的创作氛围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同时,书中也描绘了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的社会动荡,这使得我们能够深刻理解李清照的词作中为何会充满了悲凉和忧伤。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将李清照的个人不幸与社会动荡联系起来,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联系是如何体现在她的词作中的。例如,在描写她晚年的词作时,作者会结合当时宋朝的边境战事和百姓的疾苦,来阐释李清照的悲伤并非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家国命运的忧虑。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对李清照的伟大有了更深的认识,她不仅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更是一位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伟大女性。

评分

这本书在挖掘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时,非常注重细节的呈现,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可信。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事件,而是会通过对当时社会风俗、人文环境的细致描绘,来展现李清照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她是如何在这种背景下生存和创作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她晚年流离失所的描写,那段描绘得极其凄凉,但又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我看到了她在颠沛流离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作者并没有回避她晚年的困境,而是用一种充满悲悯和尊重的态度,来展现这位伟大女性的晚景。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孤独和凄凉,也能体会到她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书中对她词作中“悲秋”主题的解读,就显得尤为深刻。作者认为,她的“悲秋”,不仅仅是对季节的感伤,更是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体悟。这种解读,让我对李清照的词有了更深的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凄美,而是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沉的人生智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李清照的伟大,体现在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上。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她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篇幅描绘了李清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艺术追求,从少女时期的清新婉约,到中年丧夫后的沉郁顿挫,再到晚年的苍凉悲壮,每一个时期的词风变化,都凝聚着她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深刻的艺术感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她后期词作的解读,作者认为,虽然她的词风变得沉郁,但其中仍然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她虽然历经沧桑,但内心的光明从未熄灭。书中举例了她的一些描绘自然景色的词句,虽然带着淡淡的忧伤,但仍然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种“悲而不伤,瘦而不失其韵”的艺术境界,让我对李清照的才华有了更深的敬佩。这本书让我看到,李清照不仅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更是一位在逆境中展现出顽强生命力的伟大女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