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录小克九岁至今过千件作品,佐以真挚文字解说,饱览聋猫以外的小克世界,坦诚公开一个香港创作人接近三十年的血泪悲欢。内容包括写生练习、书籍设计、布偶创作、网页、书籍、电电影概念图、各类插画、商业广告逾千幅,配以小克的文字分享。共有千多幅图,近六万字。
作者简介
小克 Siuhak
原名蒋子轩,1974年生于香港。
1986年毕业于轩尼诗道官立小学。
1991年毕业于圣公会邓肇坚中学。
1996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获取平面设计荣誉学士学位。
毕业后一直以自由创作人身份从事本地插画、漫画、动画及编剧等工作。
2004至2008年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任客席导师。
2008年开始为粤语流行曲撰写歌词,同年移居杭州。
出版着作包括《伪科学鑑证1》、《伪科学鑑证2-杀出香港》、《伪科学鑑证3-心上人》、《伪科学鑑证4-爱令我变碳》、《伪科学鑑证5-佛光初现》及《www.bitbit.com.hk》。
电邮:siuhak@mac.com
微博:t.sina.com.cn/siuhak
说实话,看到《聋猫是怎样炼成的:小克作品集1983-2012》这个标题,我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一些关于台湾早期漫画的画面。那时候的漫画,不像现在这么商业化,很多漫画家都是凭着一股热情在创作,他们的作品往往更加纯粹,也更加触动人心。小克绝对是其中一位代表。我记得他的一些早期作品,虽然画风可能有些稚嫩,但那种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对都市人内心世界的挖掘,却已经非常到位了。他画的那些人物,可能就是我们身边最普通不过的人,可能是一家小店的老板,可能是在办公室忙碌的白领,也可能是放学路上的学生。但他总能从这些普通人的身上,找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以及那些微小的、却又无比珍贵的坚持。这本作品集涵盖了1983年到2012年这三十年的时间,这三十年,台湾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都在不断更新。我非常好奇,在这三十年里,小克的作品会如何反映这些时代的变化?他的“聋猫”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和蜕变?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漫画作品集,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台湾时代生活史,通过小克的视角,我希望能重新审视那个年代,以及生活在那个年代里,那些鲜活而真实的人们。
评分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漫画作品,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而小克,绝对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漫画家。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过的不是很顺心,心情总是闷闷不乐的,那时候偶然翻到一本小克的漫画,里面的故事虽然也讲着生活中的烦恼,但却总能让我感觉到一种温暖的力量。他画的那些人物,虽然可能平凡到不能再平凡,但是他们身上那种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猜想,这本《聋猫是怎样炼成的:小克作品集1983-2012》里,一定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从1983年到2012年,这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记录一个时代的变迁,也足以记录一个人在创作道路上的探索和成长。“聋猫”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故事性,我很好奇,为什么会选择“聋猫”这个形象,它又象征着什么?在小克的手中,这个“聋猫”又是如何一步步被“炼成”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漫画作品的集合,更像是一本关于成长、关于坚持、关于如何在平凡生活中寻找意义的指南。我非常期待能从里面找到更多共鸣,也希望通过这些作品,重新认识那个曾经陪伴我度过无数时光的漫画家小克。
评分我一直觉得,优秀的漫画作品,就像一位老朋友,总能在不经意间给你带来惊喜和慰藉。而小克的漫画,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存在。我记得在学生时代,那时候接触了不少台湾的漫画,但小克的作品总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他画的那些人物,可能就是我们身边最普通不过的人,他们可能面临着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可能在人际关系中感到迷茫,但他总能在这些平凡的人物身上,发现闪光点,找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我曾经读过他的一则短篇,讲的是一个在便利店打工的年轻人,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但他却能在某一个清晨,因为看到窗外新开的一朵花,而感到一天的好心情。这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捕捉,正是小克作品的魅力所在。这次的《聋猫是怎样炼成的:小克作品集1983-2012》,看到1983到2012这三十年的时间跨度,我充满了期待。我想看看,在这三十年里,小克的画风会有怎样的进步,他的创作主题又会如何随着时代而变化。“聋猫”这个名字,也让我充满了好奇,它究竟代表着什么?又是如何被“炼成”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本漫画欣赏,更是一次关于成长、关于生活、关于艺术的深刻体验。
评分老实说,我第一次接触到小克的漫画,可能是在我还在念书的时候,那时候台湾的漫画产业正处于一个黄金时期,各种风格的漫画家层出不穷,但小克的画风却总能让我眼前一亮。他的线条不一定是那种非常流畅、写实的,反而带有一种独特的韧劲和节奏感,好像每一笔都带着他的思考和情感。更重要的是,他笔下的人物,从来都不是那种完美的、遥不可及的形象,而是充满了各种缺点、迷茫,但又努力生活的普通人。我记得有一个故事,好像是关于一个上班族,每天挤着地铁,吃着便当,生活看起来枯燥乏味,但他总能在某个瞬间,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比如看到路边的一朵小花,或者听到一首好听的歌。这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捕捉,正是小克作品最迷人的地方。他不是在讲大道理,而是在用最真挚的笔触,触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次的《聋猫是怎样炼成的:小克作品集1983-2012》,看到这个书名,我就知道这肯定是一本分量十足的作品集。1983年到2012年,这三十年,小克一定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了无数的创作足迹。我很好奇,三十年前的他,和三十年后的他,在创作理念和画风上会有怎样的差异?“聋猫”这个主角,又是如何从一个简单的概念,逐渐成长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能够代表某种精神象征的角色?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漫画,更像是一种情感的连接,连接着我和那个时代的台湾,连接着我和那些曾经陪伴我度过青春岁月的漫画。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个真正有深度的漫画家,他的作品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故事,更能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而小克,绝对是这样一位漫画家。我记得以前看过他的一些作品,他画的人物,总是很接地气,可能就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上班族、学生,或者是街头巷尾的居民。他不会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他可能会画一个年轻人,在工作的间隙,望着窗外发呆,心里想着一些无关紧要却又让人会心一笑的事情,或者是在拥挤的地铁里,一个不经意间的对视,也能引发一段小小的遐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因为小克的笔触,变得格外生动和有力量。这次的《聋猫是怎样炼成的:小克作品集1983-2012》,看到1983到2012这三十年的跨度,我非常期待。我想看看,在这三十年里,小克是如何通过他的画笔,记录下台湾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演进。我也好奇,“聋猫”这个名字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它又是如何在这个艺术家手中,“炼成”的?这本书对我来说,绝对是值得珍藏的,它不仅是一部漫画作品集,更是一段关于生活、关于感悟的艺术之旅。
评分哇,看到《聋猫是怎样炼成的:小克作品集1983-2012》这个书名,就勾起了我很多回忆。我记得大概是高中时期吧,那时候台湾的漫画市场开始蓬勃发展,涌现出好多非常有才华的本土漫画家,小克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画风我一直觉得很特别,那种带点粗犷又细腻的线条,还有人物脸上那种似笑非笑的表情,总是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眼球。我当时最喜欢看的就是他笔下的那些小人物,他们好像就住在我们身边,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小小确定的幸福。比如,有时候会画一个人在便利店买东西,然后跟店员来一段莫名其妙又很有趣的对话,或者是在雨天里,一个人默默地走在街上,心里想着一些无聊又深刻的事情。这些细节,小克总是能捕捉得很到位,让人看了觉得“哎呀,这不就是我吗?”。虽然这本书的副标题写着“作品集1983-2012”,覆盖了相当长的时间跨度,我猜一定能看到他风格的演变和成长。从早期可能更青涩的尝试,到后来更加成熟老练的笔触,这中间一定积累了无数的心血和思考。而且,“聋猫”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画面感,让人好奇这个角色到底经历了什么,是怎么“炼成”的。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漫画集,更像是一部时代的生活记录,记录了那段时光里,许多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还有台湾社会的一些细微变化。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重新拾起那些年的漫画记忆,也重新认识一下小克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评分说到小克,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他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漫画场景。我还记得以前在杂志上零星看过他的一些短篇,那时候的画风可能还没有现在这么标志性,但那种对都市小人物的细腻刻画,却已经显露无疑。他画的那些场景,比如拥挤的公车、下班后的便利商店、或者是在巷口抽烟的大叔,都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不是那种很戏剧化的情节,而是一种淡淡的、却能触动人心的日常。他似乎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角落里,挖出一些不平凡的情感来。我曾经读过一个他画的关于失恋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就是一个人在雨天里,看着窗外发呆,然后想起一些和前任有关的琐碎细节,那种失落和无奈,就那样一点点渗透出来,看得我鼻子都酸了。所以,看到《聋猫是怎样炼成的:小克作品集1983-2012》这个名字,我立刻就有了很强的期待,我知道这里面一定藏着许多这样触动心灵的故事。而且,1983年到2012年,这几乎是三十年的时间跨度,在这三十年里,台湾发生了多少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肯定也都在不断演进。我非常好奇,小克在这三十年里,他的作品会如何反映这些变化,他的“聋猫”又会经历怎样的成长和蜕变?这不仅仅是对一位漫画家的作品回顾,更像是一次穿越时光的文化体验,让我能重新审视那个时代,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里的人们。
评分对我而言,小克的漫画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温度,一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深刻洞察。我记得很久以前,在一些杂志的角落里,偶然看到过他画的一些插画或者短篇漫画,那时候的画风可能还不是那么成熟,但那种对都市人的情感刻画,已经让我印象深刻。他擅长捕捉那些平凡生活中的瞬间,比如一个人在深夜加班,望着窗外闪烁的霓虹灯,或者是在街角遇到一位熟悉的邻居,一个简单的问候,都能被他画出特别的味道。他笔下的人物,很少有惊心动魄的经历,但他们内心的挣扎、喜悦、迷茫,却能被他描绘得丝丝入扣,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次的《聋猫是怎样炼成的:小克作品集1983-2012》,看到这个书名,我就知道这是一本分量十足的作品集。1983年到2012年,这三十年,是台湾社会变迁的三十年,也是小克创作生涯的重要阶段。我非常好奇,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的画风和创作理念会有怎样的演变?“聋猫”这个名字,又是如何从一个构思,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角色?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欣赏艺术,更像是一次与过去的对话,一次对生活和人生的重新审视。
评分说实话,看到《聋猫是怎样炼成的:小克作品集1983-2012》这个书名,就勾起了我很多关于童年和青春的回忆。那时候,台湾的漫画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漫画家,小克绝对是其中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他的画风,总有一种特别的辨识度,那种粗犷又不失细腻的线条,加上人物脸上似笑非笑的表情,总能让人过目不忘。我记得以前看过他的一些短篇故事,很多都围绕着都市里的小人物展开,讲述着他们生活中的点滴烦恼和小小确幸。他非常擅长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传递出丰富的情感。比如,他可能画一个人在下雨天,独自一人坐在咖啡馆里,看着窗外发呆,然后思绪就飘得很远,那种淡淡的忧伤和孤独感,却又带着一丝温暖,让人觉得特别亲切。这本书覆盖了1983年到2012年这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我很好奇,在这三十年里,小克的画风和创作内容会有怎样的变化?“聋猫”这个名字,又代表着什么?它又是如何被“炼成”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漫画作品集,更像是一次穿越时光的旅程,让我有机会重温那个年代的漫画风情,也重新认识这位用画笔记录生活的艺术家。
评分对于一个从小看着台湾漫画长大的读者来说,小克的名字绝对是如雷贯耳。他的作品,总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思考方式,融入在那些看似轻松幽默的画面里。我记得以前在杂志上看过他的一些短篇,那时候的画风,虽然可能不像现在这样成熟,但那种对都市生活、对人际关系、对人情冷暖的细腻描绘,却已经非常打动人了。他笔下的人物,很少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他们生活中的点滴,却总能引起我的共鸣。比如,可能是一个人因为天气不好而心情低落,或者是在街上遇到一个曾经的旧识,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怀念,他都能画得淋漓尽致。所以,《聋猫是怎样炼成的:小克作品集1983-2012》这个书名,一看到就让我觉得非常期待。1983年到2012年,这漫长的三十年,足以让一个漫画家在创作上经历无数次的探索和突破。我很好奇,在这三十年里,小克的画风会有怎样的演变?他的“聋猫”这个角色,又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漫画作品的合集,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艺术家用他独特的画笔,记录下的关于生活、关于成长、关于坚持的种种感悟。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重新品味那些熟悉的、又充满惊喜的漫画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