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不服從!:梭羅最後的演講

公民,不服從!:梭羅最後的演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Henry David Thoreau
圖書標籤:
  • 梭羅
  • 公民不服從
  • 政治哲學
  • 美國文學
  • 思想史
  • 社會批判
  • 非暴力抵抗
  • 個人主義
  • 超驗主義
  • 演講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碰到「要錢還是要命」的政府,為什麼我就要趕快把錢送上?

  亨利.梭羅最犀利、幽默的演講
  逝世150週年紀念全新中譯本

  收錄梭羅最具影響力的兩篇演講〈公民不服從〉與〈沒有原則的生活〉,句句箴言,閃耀真誠的光芒,帶你重新認識近代史上最叛逆的靈魂。

  梭羅的經典語錄

  ◎ 若隻想到自身的利益,就很容易被政府掌控,甚至自願上當。

  ◎ 政府可能處境艱難,狗急跳牆,隻是我也愛莫能助。政府必須跟我一樣,自己想辦法,哭哭啼啼解決不瞭問題。

  ◎ 應該先學會做人的道理,再來纔是當個好國民。

  ◎ 我們習慣把事情進展不順利,歸咎於大眾還沒準備好要改變;但是實際改革的速度如此緩慢,是因為少數人也沒聰明到哪裏去。

  ◎ 雖然多數人沒有像你那麼善良,但這不是你要關心的重點,因為隻要良善沒有雜質,就會在社會中漸漸發酵。

  ◎ 講道義的人還好擺平,半路殺齣來的衛道人士反而難搞定。

  ◎ 聰明人不會把成敗交給機緣,也不會妄想靠多數人的力量來成事。

  ◎ 最顯而易見的錯誤,隻有在最冷漠的人群中纔能看到。

  ◎ 我們人的一生應該成為反摩擦力,抵抗不義的事情,讓政府這部機器停擺。

  ◎ 我覺得上帝站在正義的這一方,不用再等其他人瞭。如果你更堅守正義,就是比彆人提早加入多數人的陣營。

  ◎ 金錢是人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隨之而來的;死要錢絕對不是美德。

  ◎ 如果人變有錢之後,會去實現窮苦時想要做的事,就是對文化最大的貢獻。

  !!!???

  有一天,梭羅去跟鞋匠拿修好的鞋子,路上警察以他拒繳人頭稅為罪名,將他逮捕入獄。但有人代繳瞭稅金(據說是他的姑媽),所以他很快獲釋。1849年他發錶著名的演說〈公民不服從〉,告訴鄉親,其實不應該傻傻地效忠政府,因為公民有不服從惡法或暴政的義務。

  梭羅的影響無遠弗屆,公民不服從的精神讓同一個時代的托爾斯泰深深感動。往後更是啓發瞭甘地、馬丁路德.金恩,發起非暴力、不閤作運動;更彆忘瞭,21世紀還有茉莉花革命與佔領華爾街運動。

  梭羅的影響還有另一個重要的麵嚮:他認為把工作、賺錢當成第一要務,這樣的生活很可惜。他反問,我們人活著是為什麼?難道隻是汲汲營營,最後纔發現自己根本沒真正活過?
  
  關於生活,梭羅在〈沒有原則的生活〉中建議:
  .做自己熱愛的事,不要騙自己為薪水工作。
  .不要僱用隻為錢工作的人。
  .商業活動發達不等於文明進步,人性的價值纔是真正的寶藏。
  .不要浪費時間在膚淺的新聞和八卦上。

  梭羅是「簡單生活」的始祖,「簡單!再簡單!」是梭羅身體力行的信條,內省的態度也呼應他在《湖濱散記》中所說的,保持內心清明,纔能聽見自己內在的鼓聲。他的追隨者無數,最為津津樂道的是賈伯斯把梭羅的信念實踐在他的産品設計上,以品味「簡單」的美,改變人類的生活。

作者簡介

亨利.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

  生於十九世紀的美國文人。寫就《湖濱散記》,喜歡旅行。傢裏開鉛筆工廠,當過土地調查員,念過哈佛,老師是愛默生。坐過一夜牢,因而寫下〈公民不服從〉,認為不論是當官的還是普通人,做人處事要憑良心。

  他力行簡單生活,無不良嗜好,不喝咖啡或茶,反對所有把生活變得復雜的人事物,如:白目無能的政府、拿錢辦事這種態度等等,詳情請見〈沒有原則的生活〉。他的思想純粹而有力,影響瞭無數堅持信念的靈魂。

譯者簡介

劉粹倫

  在颱大念曆史,荷蘭藝術學院念創作。斷斷續續住過歐洲,喜歡散步、看舞劇。目前住颱北,成立紅桌文化,夏天齣書,鼕天讀書。閤譯的作品有《風格就是你》、《有毒汙泥愛你好》。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洗腦與無腦    序∕管中祥 
廿一世紀必修的生活哲學    導讀∕馬萬利 

公民不服從
不服從之後…    行動∕追隨者記事
沒有原則的生活

譯註

圖書序言

洗腦與無腦

  梭羅,這位在社會運動圈具有「導師級」份量的人物,曾移居到離傢鄉康科德城不遠處,在優美的瓦爾登湖畔,嘗試過一種簡單的隱居生活。

  移民到鄉村隱居,相信是許多厭倦在都市生活的人常有夢想,我,也不例外。在高雄齣生、成長,住瞭廿年,在颱北讀書、教書廿二年,習慣都會節奏的我,兩年前舉傢南遷,搬到嘉義民雄開始「鄉間」生活。

  以前住在永和樂華夜市旁,在這個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繁華小城,想吃什麼就有什麼,走兩步路不隻有好幾傢便利店、大賣場,還有KTV、連鎖書店、速食餐廳、百貨公司。滿滿的人潮,從來不覺得孤單;四通八達的捷運,一不小心就滑到另一座高樓聳立的叢林。

  搬到民雄,並不習慣,除瞭幾個人潮稍多的聚落,一眼望去盡是鳳梨。想買個東西,雖可在村子裏的小店解決,但若是不經意想起瞭慾望城市裏的種種美好,還得驅車到幾十公裏外的百貨商城,纔能找迴遺忘在城市裏的心靈。

  這種焦慮是短暫的,不到幾個月,我們已把民雄當作真正的傢。因為,突然發現颱灣的天空原來這麼美麗,白雲可以隨意,彩虹可以任性,還有,人跟人相處竟然不用心機。

  最神奇的是,慾望起伏會隨著身體的移動而變化,一嚮是「3C控」的我,喜歡蒐集科技新品,一到颱北總覺得好多新玩意、新配件得趕快買,奇妙的是,每次一迴到嘉義,卻猛然發現,這些酷炫東西都是多餘。

  颱北的天空離我越來越遠,住在鄉村,有時彷彿過著遺世獨立的生活,幻想著帝力於我何有哉。

  然而,幻想終究隻是幻想,許多時候,我們即使隻想簡簡單單、安安穩穩按著心中的價值過生活,恐怕並不容易。你想遠離怪獸,但怪獸卻總是追著你跑,就好像梭羅,隻是想淡淡定定地對得起自己內心小宇宙的小正義 ,錶達心中纍積已久小不爽,拒繳人頭稅,就被逮補入獄。

  這個例子有其時代背景,繳稅是好公民應盡的義務,不繳稅就是破壞瞭社會的遊戲規則,被抓去關也隻是剛好而已。況且不繳稅,政府就沒有錢,沒有錢,就沒有健保、沒有教育、沒有軍備、沒有建設,政府也無法運作。一旦政府不能運作,我們就失去醫療、失去教育、失去建設、失去保護,我們就流離失所、無傢可歸,成為漂流在海上的難民。

  但問題就在這裏,我們繳稅是為瞭能過更好、更穩定、更簡單的生活,如果達不到,我們還是要繳稅嗎?

  其實,更多時候,你真的隻想做個規規矩矩的好公民,按照政府訂好的遊戲規則來走,但沒想到天總是不從人願。

  你想安安穩穩的種田度日,但政府卻突然強徵土地,把怪手開進你傢稻田;你想平平靜靜地守著祖先的老厝,但政府卻更新你的社區,讓怪手強拆你傢;你想認認真真地工作,安穩度過餘生,但工廠卻故意惡性倒閉,政府也不想幫你;你隻是開開心心的和朋友在街上閑晃,警察卻控告你強姦殺人,政府讓你蹲瞭廿一年的苦牢。你愛好和平,政府卻要用你的錢強購軍備;你愛好自然,政府卻要用你的錢破壞山林——你有你的所愛,但政府未必愛你愛的。

  可是,就算是這樣,除瞭偶爾的小抱怨,難得採取的小革命,得到瞭一些小確幸,大部分的時間你也不會想太多。你甘願謹守著政府強加給你的遊戲規則,過著自以為幸福的小日子,從不質疑這規則到底閤不閤理!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政府會用盡各種方法幫你洗腦、讓你無腦,讓你死心塌地愛上他。

  相信比「六年級」還資深的人,一定看過偉大的蔣公被逆流而上的鱒魚激勵到成為總統的故事;也一定知道吳鳳曾經一度是犧牲性命教化原住民從良的一代偉人。那個時候,學校告訴我們看到國旗要立正,看到銅像要敬禮,看電影前要先唱國歌,作文結論一定要硬扯上反攻大陸,如果不說「國語」就要被罰五塊錢。

  這樣的黨國思想教育,其實也不是新鮮事,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不就大舉焚書坑儒,漢武帝也罷黜百傢,獨尊儒術;日本人統治颱灣時,隻讓颱灣人學農、學醫,絕不讓你碰政治。而香港迴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也計劃推行德育與國民教育,告訴人民「共産黨是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要求學生要「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高興」,要求「教師如發現學生對國傢民族的感情不太強烈時,不要批評,並接納其錶現,但仍請學生為此作自我反省」。不論古今中外,政府總是有誌一同,目的無他,就是不要你知道太多、想太多,幫你洗腦,讓你無腦。

  不隻政府,媒體也通常是和政府站在一起乾同樣的事。

  記得唸小學時,有天學校突然廣播:五、六年級的同學請到操場集閤。於是,一群青春無邪、善良純真的小孩被老師帶到附近的二輪戲院,觀看愛國大戲《英烈韆鞦》。這不是什麼校外教學,而是集體「洗腦」,那幾年颱灣常常與其他國傢「斷交」,隻要政府和人傢「切八段」,電視及戲院就會不斷重播可歌可泣、教忠教孝的愛國電影。

  當然,現在的政府不會愚蠢到用這樣的手法騙取你的效忠,相反的,在資本主義時代,是用金錢來換取你的真心。政府每年大量的新聞置入性行銷,將宣傳化為新聞,利用你對新聞的信任,用你的錢洗你的腦,更狠一點的,還會「收買」名嘴,用客觀公正包藏禍心。

  除瞭偶爾會看到少數的深度報導,大部分的電視新聞總是製造對立、侵犯人權、內容腥羶、膚淺無腦;電視裏,行車紀錄器和YouTube畫麵、藝人臉書與微博的言論當道,新聞瑣碎、重復到讓人看過即忘的地步。有時好不容易報導一下國傢大事,卻被簡化成二元對立,讓兩邊的支持者腦袋生煙,根本忘瞭為啥而吵。長期下來,因為新聞政治化、娛樂化、無腦化,讓人離公共事務越來越遠,新聞媒體也成瞭滋養極權主義再起的溫床。

  麵對這樣的窘境,你當然可以像香港一樣來個十多萬人上街的「反國教洗腦運動」,也可以在颱灣搞個「反媒體壟斷、反媒體無腦大遊行」,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大乾一票。但我猜,如果梭羅活在現在的颱灣,在你東搞西搞之前一定會先大聲斥喝:先關掉讓人腦殘的電視機吧!走齣電視,走入鄉間,彆讓自己的腦袋被雞毛蒜皮的事攻陷,要瞭解永恆,認認真真地聽自然的聲音。

  如果,你就這樣以為梭羅是那種要你拒絕媒體、隱入鄉野,當個不問世事的假文青,那就大錯特錯瞭。高喊「公民不服從」的梭羅,雖然要我們彆隨著瑣碎的新聞起舞,但更要提醒我們,壓迫就和魔鬼一樣,藏在各式各樣的細節裏,無孔不入,我們需要嚴肅以對,在日常生活裏具體戰鬥,這樣纔能對抗洗腦加無腦。

  寫到這兒,也讓我不由得想起剛搬到中正大學教師宿捨時看到的感人畫麵:有位年輕的教授帶著孩子在校園裏無憂地嬉戲,伴著斜陽、迎嚮微風,心想,人間最美的風景也不過如此,然而,為一切美好而感動時,心裏卻突然尖叫一聲:「X!國立大學的老師要革命是不可能的啦!」是的,過太爽,就算不被洗腦,也可能變得無腦!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係副教授)

導讀

廿一世紀必修的生活哲學

  獨居湖畔的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今天幾乎是傢喻戶曉的人物。在議會裏,在論文中,在畢業典禮上,甚至是婚禮上——盡管梭羅終身未婚,人們對他的那些話頻頻徵引,頗為得意。

  不少人都同意,梭羅是「美國的第歐根尼(Diogenes)」;中文讀者甚至會聯想到陶淵明。實際上,梭羅本人從不以「隱士」自詡;後世學者也發現,梭羅「旅居」湖畔的兩年多時間裏,不時有愛默生等人造訪。他說:「我到林中去,因為我希望過一種審慎的生活,隻麵對生命中最本質的事物,看看我能否學到它必然教給我的東西,不要到死瞭纔發現,其實我沒有活過。」(《湖濱散記》)

  應當說,梭羅是多麵的。美國學者康拉德(Randall Conrad)描繪瞭梭羅的五副麵孔:哲學傢與藝術傢、科技發明人、激進的反奴隸製者、公共事務活躍份子、不息的生命之河。今天的環境主義者為梭羅又加瞭第六副麵孔:環保先驅,此言不虛。

  中國知識分子崇尚「進有孔孟,退有老莊」。這本小書裏,〈公民不服從〉與〈無原則的生活〉凸顯瞭梭羅「一進一退」的兩副麵孔,二者交相輝映,讓我們讀到梭羅進退之間的智慧與從容。

  〈公民不服從〉寫於1849年,與梭羅本人此前的納稅風波有關:

  1839年,梭羅的名字被列入康科德鎮的納稅人名單。

  1840年,梭羅的名字被列入「第一教區」納稅人名單,他拒絕繳納,被威脅要坐牢,好在有人替他繳瞭稅。梭羅要求將自己的名字從教會納稅人名單上除去,得到瞭同意。

  1842年,梭羅停止繳納人頭稅。

  1846年7月24或25日,在從瓦爾登湖返迴鎮上修鞋的途中,梭羅被鎮警斯坦普斯(Sam Staples)逮捕,在牢裏關瞭一夜。第二天有人替他繳瞭稅款後,梭羅獲釋。

  中文語境裏的讀者或許納悶,公民納稅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梭羅為何如此離經叛道?

  實際上,梭羅並非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拒稅坐監有先例可循。1840年,有位叫奧爾科特(Bronson Alcott)的人拒絕繳納人頭稅,於1843年1月17日被捕,關在後來梭羅被關的同一所鎮監獄裏。奧爾科特隻被關瞭兩個小時,替他納稅的人叫豪爾(Samuel Hoar)。

  在十九世紀初,新英格蘭地區興起瞭「不抵抗運動」,著名的廢奴鬥士加裏森( William Lloyd Garrison)於1838年創立瞭「新英格蘭不抵抗協會」。該協會不僅反對個人和國傢的任何暴力,而且反對任何與這種暴力的閤作。在他們看來,在一個擁有常備軍、常備警察或者監獄的國傢裏擔任公職,就是與暴力閤作。因此,一個人不應該做這樣的官員,不應該在這種國傢裏參與選舉,不應該加入這樣的國傢或教會,不應該納稅。

  奧爾科特的拒稅行為以及「新英格蘭不抵抗協會」有助於我們理解梭羅的拒稅和入獄。在〈公民不服從〉中,梭羅解釋說:「我不懂為什麼要教師繳稅來資助牧師的生活,而不是牧師繳稅來資助教師的生活?……公民講堂應該把稅單拿齣來,要求國傢、教會支付他們的開銷。」

  至此我們很容易明白,梭羅不承認教會有權對自己徵稅,要求教區將自己的名字從納稅人名單上除去,幸運的是,他的這一要求最後得到瞭認可。同樣,梭羅也不承認鎮政府有權對自己徵收人頭稅,並停止繳稅,但不幸的是,此舉引來瞭一夜之獄,雖毫發無損,但心生不平。於是,就有瞭〈公民不服從〉。同情乎?閤理乎?讀者自有品味。

  在〈沒有原則的生活〉 中,梭羅瀋吟道:「先讓我們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該文問世於1854年,最後1863年公開發錶時纔有此名。這個標題容易讓人誤解。「原則」一詞原文為principle,含有「原理」之意。「沒有原則的生活」,其實意為「喪失生活本來意義的生活」,即,那種「以金錢為第一目標的生活」,這是梭羅所不齒的。

  〈沒有原則的生活〉印證瞭梭羅「簡單些,再簡單些」的人生格言,也可以說是梭羅的生命絕響。美國學者哈丁(Walter Harding)在紀念梭羅百年誕辰時說:「〈沒有原則的生活〉寥寥幾頁,卻道齣瞭梭羅哲學的精華所在……它是純粹的超驗主義,是對追隨內心之光的呼喊。」另一位美國學者肯比(Henry Seidel Canby)說:「〈沒有原則的生活〉是梭羅『消極』人生觀的精華所在。這位美洲土撥鼠般的梭羅,不斷磨礪自己的牙齒,直到它們成為粉齏。」

  沒有原則的生活醜態百齣,梭羅列舉瞭這方麵形形色色的眾生相,讓人讀罷捧腹,又心生同情。那麼,甚麼是「有原則的生活」呢?讀者自然也可以通過閱讀這篇文章去體會、去發揮。有趣的是,美國今天有一個團體名叫「有原則的生活」(Life with Principle),旨在弘揚和踐行梭羅的「原則」,我們可以從中略窺一二:

  「聽那不同的鼓聲」;
  「三A」生活,即覺醒(Awake)、認知(Aware)和活力(Alive);
  審視蠅營狗苟的生活;
  活在社會;
  活在自然;
  直麵卑微與莊嚴。

  熱愛獨處的梭羅不願意影響他人,但他的影響穿越時空;甘地、馬丁路德.金恩,甚至托爾斯泰都受到他的影響,這已是共識。今年(2012年)是梭羅逝世一百五十週年,五月六日是這位先哲的忌日;七月,美國「梭羅學會」(Thoreau Society)在瓦爾登湖地帶組織為期四天的集會,進行遠足、泛舟和學術討論等活動,引來世界各地「梭迷」的加入和關注。在他們心中,梭羅既是文學經典,又是大眾偶像,他的身後蘊藏著豐厚的真知灼見,為今天喧囂世界的人們帶來安寜。美國當代著名的文化學者、哈佛大學教授彼爾(Lawrence Buell)預言,「梭羅這個人物在二十一世紀會比在二十世紀時更啓發大眾、激勵人心」。

  這兩篇文章不是梭羅作品的全部,導讀也深恐淪為誤導。本文根據「梭羅學會」官方網站的眾多鏈接材料,輔以本人有限的閱讀,或譯或撰而成,引文未一一標明齣處。不當之處難免,讀者諸君當「聽那不同的鼓聲」,不為本文所誤。

馬萬利
(1968年生,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曆史學博士,導師為劉北成。2010-11年為美國賓州大學麥剋尼爾早期美國研究中心(MCEAS)訪問研究員。現為大連理工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嚮是西方思想文化史,近些年緻力於學術譯介,有多部譯著問世。)

圖書試讀

〈公民不服從〉

1848年1月26日梭羅在康科德公民講堂演說〈個人對政府的權利與責任〉(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the Individual in relation to Government),這場演講的內容就是現在這篇文章的原型。1849年以〈反抗公民政府〉(Re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為題,把講稿發錶在美國教育傢皮芭蒂 創辦的《美學期刊》(Æsthetic Papers),可惜這本期刊隻發行創刊號就停辦瞭。梭羅辭世四年後齣版的梭羅選集《美國人在加拿大:反蓄奴與改革論文》(A Yankee in Canada, with Anti-Slavery and Reform Papers, 1866)便收錄瞭這篇文章,題名為〈論公民不服從的責任〉(On the Duty of Civil Disobedience)。我們不知道梭羅是否用過「公民不服從」這個詞,但如今隻要談到這個概念,就不能不講到梭羅,而這篇文章爾後被大傢稱作〈公民不服從〉。

「政府管得愈少愈好」 這句話我由衷贊同,也希望能循序漸進地實現。隻要繼續這樣下去,我想最後這句話會變成「政府什麼都不管最好」。等大傢都準備好瞭,什麼都不管的政府就會齣現。政府之所以會成立,隻是應一時之需;不過,大多數的政府常搞不清楚狀況,而且所有的政府都有辦事不力的時候。如今,反對常備軍 的聲浪日益高漲,這股民意理當漸漸成為主流,而且可能會演變成反政府的聲音。原本常備軍是政府的武裝配備,而政府乃是人民選齣來當作行使自身意誌的唯一管道,無奈,政府跟軍隊一樣,很容易在還沒執行人民的意誌之前就先濫權,導緻弊端叢生。最近發生的美墨戰爭 就是一例。這場戰爭是少數人公器私用的結果,要是人民作主,當初就不會同意用這種手段處理問題。

眼前這個美國政府是沿襲舊製,曆史雖短,但很努力想把它好好地傳給後代,然而在過程中卻逐漸喪失誠信。這個政府沒有活人的意誌與力量,因為隻要隨便一個人就可以恣意擺佈它。人民把政府當成裝飾用的木槍,不過,這枝木槍也並非全然無用。我們之所以有政府,是因為想聽見結構復雜的機器嘎嘎作響,覺得好像有個政府在替自己做事。政府之所以存在就錶示:人民隻想到自身的利益,所以很容易被政府掌控,甚至自願上當——不可否認,「政府」這種設計真的很高明。實際上,這個政府一直沒有什麼作為,隻是不務正業,更樂得輕鬆:既沒有捍衛國傢自由,也沒有解決西部問題,更不曾教育人民。美國人民固有的性格造就瞭眼前的一切,若非政府不時從中作梗,其實能做到的更多。有政府是權宜之計,這樣大傢自掃門前雪就好,然而政府也因此更不會為人民著想。美國的經貿除非是用西印度群島産的橡膠 製成的,不然哪來的彈力跳過議員設下沒完沒瞭的障礙?如果不考慮這些議員投票的動機,純粹從立法的影響來看,他們真的應該跟惡意破壞鐵軌的人歸為同類,接受處罰。

話雖如此,我這個公民不會那麼不切實際,和那些自稱無政府主義的人一個樣兒 。我不主張廢除政府,但要求政府要立即改善;如果每個人都說齣自己尊敬的政府形態,我們就更有機會擁有像樣的政府。

畢竟,人民一旦當傢作主,多數人就能夠長時間地主導大局——不是多數人的想法比較正確,也不是這樣對少數人最公平,而是多數人佔瞭「多數決」的優勢。不過,我們也不難理解,要是政府做事都是多數人說瞭算,正義就無所依歸。有沒有哪個政府裏麵是多數人憑著良心做事,不是依賴錶象評斷是非對錯?多數人隻決定眼前需要變通的問題就好,而不是決定國傢的百年大計?難道公民完全不能要求議員憑良心做事嗎?那良心是用來乾麼的?我認為,我們應該先學會做人的道理,再來纔是當個好國民。政府教育人民要尊重法律、法律即正義,此舉實不可取。人民唯一的義務是:無論何時,都隻憑良心做事。雖然組織本來就沒有良知可言;但若成員有良心,那麼組織就會有良知。我們要知道,法律不會讓人更講道義,每每因為遵守法律,人民反而淪為不義之事的幫兇。不適當地尊重法律,自然會導緻這種下場:整隊軍人,上從將軍、團長、統帥,下至下士、小兵、火藥手浩浩蕩蕩,翻山越嶺,違背自己的意願、判斷跟良心投入戰場,也因此舉步維艱,於心不安。這些人也愛好和平,很清楚戰爭隻是份內的工作,但是,他們在戰場上有被當作是人嗎?還是被某些寡廉鮮恥的當權者,當成機動性的小型彈藥庫跟堡壘?如果去參觀海軍造船廠,請仔細看看這批美國政府打造的海軍陸戰隊,人性完全被泯滅,雖然有血有肉,但看起來就像活死人,雖說戰死沙場隻是早晚的事,然而哀樂響起: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所帶來的思考,是持久而深刻的。它並非一本教人如何行動的指南,而是一本引導人如何思考的書。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揭示瞭社會中許多不為人知的運作機製,以及這些機製如何影響著個體的自由和選擇。他對於“不服從”的闡釋,並非是一種簡單的對抗,而是一種更具智慧的、基於獨立思考的行動。他認為,真正的“不服從”,源於對個體良知的深刻體認,以及對社會不公的理性反思。這種不服從,不是為瞭嘩眾取寵,而是為瞭維護內心深處的正義感,為瞭推動社會朝著更公平、更自由的方嚮發展。我尤其欣賞他對“沉默”的剖析。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習慣瞭錶達,但有多少時候,我們的錶達是空洞的,有多少時候,我們隻是在重復彆人的觀點?而當麵對真正的不公,我們卻選擇瞭沉默。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緩緩地滲透進我的意識,引發瞭我對諸多問題的深層次思考。它讓我認識到,做一個真正的公民,需要勇氣,需要智慧,更需要一份對真理和正義的執著追求。這本書,無疑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來說,是一種意外的驚喜。它不是一本速食讀物,而是需要反復咀嚼、細細品味的經典。作者的文字,看似樸實無華,實則蘊含著深邃的哲理。他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語氣,闡述瞭他對於公民責任、社會義務以及個體自由的理解。我特彆被書中關於“良知”的論述所打動。在許多喧囂的口號和激進的行動麵前,作者迴歸瞭最本真的個體良知,將其視為一切判斷和行動的最終依據。他強調,當社會規則與個人良知發生衝突時,個體的良知應當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種觀點,在當下這個信息混雜、道德邊界模糊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他並沒有鼓吹盲目的反抗,而是提倡一種理性、自覺的“不服從”。這種不服從,是一種對內心真理的忠誠,是一種對個體尊嚴的捍衛,是一種對社會進步的潛在推動力。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陷入沉思,反思自己過往的行為,是否足夠忠於自己的良知?是否在無意中成為瞭規則的附庸?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公民”這個身份的內涵,以及在這個身份下,我所應承擔的責任。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會被書名中“最後的演講”所吸引,但掩捲之後,我纔意識到,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告彆”。它更像是一份關於“生命意義”的宣言,一份關於“個體價值”的深刻剖析。作者以一種極其坦誠的態度,探討瞭人在社會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在這種位置上保持獨立的人格和批判性思維。他並沒有迴避矛盾,而是直麵現實,揭示瞭社會體製中存在的種種弊端,以及這些弊端是如何潛移默化地侵蝕著個體的自由意誌。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多數人的暴政”的警惕。在這個信息看似自由、選擇看似眾多的時代,我們是否真的擁有瞭選擇權?還是我們隻是被一種無形的“多數”所裹挾,而失去瞭獨立判斷的能力?作者用他那充滿智慧的語言,為我們敲響瞭警鍾。他提倡的“不服從”,並非是對現有秩序的完全否定,而是一種對現有秩序的審視和修正。他認為,真正的進步,來自於個體對自身良知的堅守,以及對不閤理規則的質疑。這種質疑,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拓寬瞭,看待問題的角度也變得更加多元和深刻。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仿佛在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的語言極富感染力,他並不急於拋齣結論,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他的思考空間。他用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公民在社會中應有的姿態,以及在麵對不公時應有的勇氣。我特彆欣賞他在論述“不服從”時所展現齣的理性與堅定。他並不是煽動情緒,而是基於對人性、對社會運作機製的深刻洞察,提齣瞭一種更加成熟、更具建設性的抗爭方式。這種抗爭,不是破壞,而是為瞭重建;不是毀滅,而是為瞭喚醒。他強調瞭個人良知的重要性,以及當法律與良知發生衝突時,個體應該如何做齣選擇。這一點,對於我們身處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尤其具有指導意義。書中關於“沉默的共謀”的論述,讓我不寒而栗。我們有多少時候,因為害怕麻煩、因為隨波逐流,而選擇瞭沉默?這種沉默,無形中構成瞭對不公的默許,也削弱瞭我們作為公民的力量。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提醒我們要時刻保持警醒,不被時代的洪流所吞噬。

评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我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待,畢竟“最後的演講”這類標題總會帶有一絲宿命論的色彩,仿佛是作者在生命盡頭的一次倉促總結。然而,這本書所帶來的衝擊力,卻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想。它並非是對某個具體政治事件的直接控訴,也不是對某個政權赤裸裸的批判,而是一種更深層次、更具哲學意味的思考。作者筆下的“不服從”,並非是那種嘩眾取寵的對抗,而是一種內省式的、對個體良知與社會義務之間關係的深刻拷問。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略顯晦澀但充滿力量的句子。作者似乎在提醒我們,真正的公民身份,並非僅僅是履行義務、享受權利的被動接受者,而更是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選擇。他所描繪的“不服從”,是一種對內心聲音的忠誠,是對個體獨立思考的捍衛,是對社會潮流裹挾的警惕。這種警惕,並非齣於恐懼,而是源於對真理和正義的執著追求。書中的許多論述,雖然已經過去瞭不少歲月,但其內在的精神內核,在當下依然具有振聾發聵的力量。它迫使我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審視我與周遭社會的互動模式,審視我是否真正地活齣瞭那個“有思想”的自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