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说废话连篇!
请你们告诉我,
我这个时候不坏掉,何时才能坏掉!
这本小说将是下个世代的经典
《麦田捕手》的沙林杰、《在路上》的杰克.凯鲁亚克、
《裸体午餐》的威廉.布洛斯都不知道,
(当然也不可能知道,他们早就彻底不活了……)
我们这个时代比垮掉的一代更废。
但是黄崇凯知道的,
他温柔又哀伤,而且废话连篇地说:
「我们是坏掉的一代。」
三个迈向三十岁前中年期的男女交会在城市里,他们无所谓地徬徨且错身而过,偶然知道对方某些祕密,却又只能怀抱着这些难以说出口的祕密继续生活。城市豢养着许多人,而每个离家移居的人都要学习跟自己相处,孤单地面对祕密心事。生活是无边无际的个人战斗,所以日常伤害是那样大量地供给给每个住民,然而最终所有人不论胜负与否,都可能在生活中被磨损、毁坏,而成了某种「坏掉的人」。坏掉的人看起来也许很正常,不管坏掉的部位藏在很深很深的地方或就那么摊开在眼前,却总也让人视而不见。这是个徘徊在修复坏毁之可能与否的故事--因为我们正是透过各种不同的坏掉方式,确立了自己的独特生活。
作者简介
黄崇凯
诨名黄虫。1981年生,云林人,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毕业。曾获文学奖若干。曾任耕莘青年写作会总干事。现任杂志编辑。与朱宥勋合编《台湾七年级小说金典》。着有小说集《靴子腿》、《比冥王星更远的地方》。
推荐序
废置身分等待爱∕高翊峰(小说家,《FHM》总编辑)
是什么样的内在损坏,造就了《坏掉的人》?
这是小说令我思考的,也是小说家黄崇凯第二本长篇带给我的一课。
在阅读之初,我深深陷入故事起头所勾勒出来的--世纪末的废日子。那样的日子和入秋的雨一样的悲凉,也像温暖潮湿的女子的穴那样引人坠入深洞。说是,废,但却没有,弃。因为故事中四个重要主人翁尼欧、崔妮蒂、阿威,以及那唯一逃出来报信的莫斐斯,都像蚂蚁一样,努力捡拾着勉强活着的不舍得。
什么狠狠的,坏掉了么?不,只是活得徒劳之后,人废了。仅只如此。
那是机械人嵴背上的一根螺丝松开,在那样的生活视角里,那样的人生位置,身分者「自己」是无法看见的,废。
一开始,主角是没有身分的。只有他和她。直到他被疯子信仰成了救世主,尼欧;她,因为找不到更值得读取的生命,使用自己成为,崔妮蒂,以及后到来的,我,突然成为阿威。即便连充气娃娃,那让救世主感觉活着的人工肉穴,都被拥有者嘉勉了姓名,珍妮佛。这样的身分植入过程,将原本的他、她与我,立体起来。在似乎不重要的某条输送带上,小说不经意交入,哥哥,成为精神疯狂的信仰者莫斐斯,让坏掉的世界,从母体网络落入小说虚构的真实世界--是的,正是那个有电脑人在追逐无用救世主的、坏掉的城市。
之于我,《坏掉的人》最难能可贵的,是建构出下一个世纪的「废者」。
这样的身分,软弱得令人苦恼,也像有光的水面一样,介在清晰与模煳之间。
他们与她们顶着高知识的光环,面对明日持续无用的未来,在废了的日子里度日,并透过虚拟平台,连网出更巨大的废者族类。如此废者,是他,是她,也是我眼中的你,以及镜面的我。
因此,人坏掉了?日子被拖垮了?悲观如我,该说,或许是吧。
但试着把自己陷溺在更深的硅胶肉穴来看《坏掉的人》,那坏掉的、被拖垮的,我以为是母体内部的世界。然而,疯狂的真实生活,依旧以血肉复建,等待下一位废者,被莫斐斯抢救出来,信仰成祭司预言的尼欧,登上一切经验都如此匮乏的尼布甲尼撒号,并在无用但还有一丝丝对爱的眷恋下,把传输电缆插入后脑杓的接头孔洞,再度重回疯狂的小说母体,以拯救更多的废者。
是吧?我,即将关掉你们现在所经验的世界,你们和他们她们,都将自真实的母体里醒来。接下来的日子,就看自己是否要活成一个,还有些许美丽的废者。因为,在真实的世界里,遗留在珍妮佛肉穴里尚未清洗的精液,还能在隔夜之后漫出少许美丽的腥臊。除此之外,废了的世纪末,不会再有更多值得留恋的了。
这是小说家黄崇凯,偷偷告诉我的,「知道吗?我,真的努力着不让自己坏掉呢……」
这也是《坏掉的人》阻断母体,为我这样的膜拜者,建出来的信仰,「知道吗?那些被预言成救世主的人,都很清楚自己是如何无用的……」
阅读的中段,我时时回问我自己,「现在如此度日的,我,至少不是坏掉的人吧?」
我无能在真实世界里肯定反驳,却在梦地母体,因无声的回答,浅浅地惊醒过来。
在以为醒来的瞬间,小说家奇袭似的,统一了他(尼欧)、她(崔妮蒂)与也是他者的,我(阿威)。这三位角色,都化身成主述者「我」。我不禁臆测,如此叙事观点的干扰,有什么样的实验目的?这尝试,在废了的我看来,引动的是一场小说母体经验与读者真实经验的身分错置。透过这样的身分错置,「我」的共鸣重复,经验也启动复制,无数个我,交叠在一起。
读者,能否以「我」的姿态与视角,介入原本已然深刻的坏掉人生?
我缓缓读来,心中响起了一种真实皮肤磨擦光滑塑胶表面的声音。那如神谕的声音,如由我偷偷延伸论述,会是充气娃娃珍妮佛不会坏掉的硅胶肉穴--只需清洗,便可以发出永恆磨擦声。
磨擦中的我,是我,也只有我。
坏掉的人,一路由他至她,再转接成我。
在这部小说叙事中,黄崇凯使用了类似「转接镜」的形式。虽然转接,但并不失焦地,将整个故事前后连成一条虚线,交织着尼欧的他,崔妮蒂的她,阿威的我。如果不经心阅读,可能一个不小心,就会被混淆……?其实不然,我打心底觉得,读者一个不小心晃眼错置的,不是叙事认知的混淆,而是会落入小说家预设的陷阱。
透过这样的虚线形式,再联想小说家运用叙事观点错置的企图--初章节的他与她,到接续章节的他与她,和我,以及第三章节将复数角色集合成单数的我--这看似打了小说死结、纠缠不清的身分错置,如以废者之心推想,反而生出了深邃且连绵的深景:故事里的角色,如同在两平行对照镜面里垂直延伸的无数身影,在阅读的自我陷溺期间,已然复制了无尽「我」的既视感。
我从这段虚线跳跃到下一段虚线的,故事人物,却莫名惊奇地立体起来。他们的日子与我曾经拥有,曾经度过的世纪末废日子,竟然如此贴近。
母体世界果然真实,引现在的我,不敢贴近活如同一介,废者。
我深深担忧,因为成为废者,会忘却爱。
一路读来,我越来越深信,《坏掉的人》拥有村上龙级别的污秽与美。
这样的污秽与美,是渗漏着爱的。
过去曾经读过的经典,印证着一件事--那些可能经典的,最终都指向了爱。我傻傻巧借影像说喻,近来的《全面启动》,在造梦的电梯里,藏了爱;或这部小说故事主角无法搬演的《骇客任务》,那位母体祭司的预言,当救世主就像恋爱一样……我想,唯有爱,能暂缓坏损吧,唯有爱,能让人拥抱污秽与美吧。《坏掉的人》虽由一群废者演出,但它终究能成为一部等待爱的绮丽故事。
我以为可能就以此终结,但小说并不仁慈,就在我以为废者也有权拥有爱的时刻,不知何处流来的恐惧,让我开始怀疑,是吗?那是让人值得等待的,爱?阖上书稿之后,我因微量的恐惧而不敢武断,那种自体内发生的颤抖,让我持续想着一个可能无解的假设--我,是否要废置我,戴上那个欧巴马面具,才能真正获得等待爱的身分?
《坏掉的人》在语言运用上,也非常考究。作者的文字,时而像低语,时而像叹息,时而又带着一种尖锐的刺痛感。它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堆砌煽情的段落,而是用最朴素、最真挚的语言,去触碰那些最柔软、最真实的情感。我常常觉得,作者的每一个字,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每一个标点,都带着某种深意。书中有一段对话,寥寥数语,却蕴含了千言万语的无奈和悲凉,那种言外之意,比直接的陈述更能打动人心。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着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也看到那些微不足道的闪光点。这种对文字力量的极致运用,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一首关于人性的诗歌,一首关于失落与救赎的挽歌。
评分《坏掉的人》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诚品书店的角落里看到的。当时书封的设计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那种带着些许颓废感又暗藏着一丝希望的视觉语言,让我在一堆琳琅满目的新书里停下了脚步。我记得那天外面正下着毛毛雨,书店里暖黄色的灯光和偶尔响起的轻柔音乐,营造出一种特别舒适的阅读氛围。我随手翻开,里面的文字就仿佛有生命一般,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本书带回家,在那个下雨的午后,泡一杯热茶,静静地沉浸其中。这本书的名字《坏掉的人》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它不像很多书那样直接点明主题,而是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去思考,去探索。究竟是怎样的人,又是因为什么而“坏掉”?这种开放式的命名,本身就是一种对读者好奇心的极大的挑逗,也预示着书中故事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而这本书,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触碰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曾被轻易触及的情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它对于“和解”这个概念的处理。它并非那种大团圆式的结局,也不是简单的放下过去,而是展现了一种更加真实、更加艰难的和解过程。很多“坏掉的人”,他们并没有完全“修复”自己,他们依然带着伤痕,依然可能再次跌倒,但他们却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伤痕共存,如何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记得书中有一个角色,他经历了巨大的创伤,但他并没有选择沉沦,而是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方式去生活,去接纳自己过去的错误,去原谅那些曾经伤害他的人,更重要的是,去原谅那个曾经犯错的自己。这种和解,并非是对过去的遗忘,而是对过去的理解和接纳,是一种在破碎中寻找完整,在痛苦中寻求平静的过程。这本书没有给出一个轻松的答案,而是告诉我们,和解是一条漫长而孤独的道路,但它却是通往内心宁静的必经之路。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更是对人性深层次的审视。我常常觉得,很多文学作品都会不自觉地将人物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但《坏掉的人》却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它所描绘的那些人物,即使有着种种不堪的过往,有着不被社会所接纳的行为,但在他们身上,你依然能看到人性中最柔软、最脆弱的一面。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去评判他们是否“该坏掉”,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理解。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场景,一个看起来十分冷漠的角色,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温柔,那种温柔,不是出于义务,也不是出于期待,而是纯粹的、发自内心的流露。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些隐藏的角落,让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些曾经回避,或者刻意遗忘的东西。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缓慢而深刻的浸润。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畅销书,读完就忘。相反,它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很多回响,让你在很多不经意的时刻,都会想起书中的某个场景,某个句子,某个眼神。《坏掉的人》就像一颗种子,一旦埋下,就会在你的心里慢慢发芽,生长。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用书中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去思考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复杂情感。这种阅读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是持久的。它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它可能不会带给你轻松的快乐,但它一定会带给你深刻的思考,带给你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洞察。我愿意将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个愿意深入了解人性,愿意面对内心真实的人。
评分《坏掉的人》的叙事方式也相当别致,它不是那种线性发展的故事情节,而是更像一种碎片化的拼贴,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不同时间点的回忆,一点点地将一个更大的图景拼凑出来。这种方式,一开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跳跃,甚至有些困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逐渐发现,这种看似杂乱的叙述,却恰恰是作者想要传达的“坏掉”的本质——一种失序、一种不完整、一种难以言说的破碎感。就像很多我们不记得的梦境,醒来后只剩下零碎的画面和情绪,但这些零碎的片段,却共同构成了那个梦的整体感受。作者通过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巧妙地让读者也成为了一个“拼凑者”,去主动寻找人物之间的联系,去感受他们之间微妙的张力,去理解他们各自的孤独和挣扎。这种互动性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有参与感,也让我对作者的匠心独运佩服不已。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坏掉的人》的过程中,我曾经有过几次想要停下来的冲动。不是因为内容枯燥,而是因为书中描写的很多情景,太过真实,太过残忍,触及到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想被触碰的角落。那些人物的痛苦,他们的绝望,他们的挣扎,仿佛都能够穿透书页,直抵我的灵魂。然而,正是这种强烈的冲击力,让我无法真正放下。我被一种莫名的力量驱使着,想要去理解,去感受,去陪伴这些“坏掉的人”们走完他们的旅程。作者并没有试图给出廉价的慰藉,而是用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让我们直面人性的阴暗面,以及在阴暗中,那些微弱却不灭的光芒。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释然,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以及一种更加成熟、更加包容的心态。它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他/她不为人知的伤痛,都有他/她不为人知的挣扎,而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是给予一份理解,一份尊重,一份默默的陪伴。
评分读完《坏掉的人》,脑海里涌现出很多片段,它们像破碎的镜子,映照出各种各样的人生切面。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她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人物内心细微的波动,那种藏在微笑下的忧伤,那种在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环境的描写,那种压抑却又带着某种仪式感的氛围,仿佛成为了人物内心状态的具象化。比如,书中对某个老旧公寓的描绘,墙壁剥落的痕迹,窗外常年不见阳光的景象,以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霉味,这一切都营造出一种时间的停滞感,让人觉得置身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那些“坏掉的人”们,似乎也正是被时间遗忘,或是主动选择遗忘的群体。作者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这些人物,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观察者的姿态,将他们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善良、挣扎、绝望,以及在绝望中偶尔闪现的微弱希望。这种真实感,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坏掉”的痕迹,只是我们选择如何去面对,如何去修复,或者如何与这些“坏掉”的部分共存。
评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孤独”这个主题的呈现,它不是那种表面的、戏剧化的孤独,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弥漫在日常之中的孤独。书中有很多角色,他们身处人群之中,却感觉被整个世界遗弃;他们渴望连接,却又因为各种原因,将自己层层包裹起来。这种“身体在场,灵魂缺席”的孤独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记得书中描写了一个在深夜独自徘徊在街头的人物,周围是车水马龙,人潮涌动,但他却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真空之中,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也无法触及任何事物。这种强烈的疏离感,被作者用非常简洁却又极具画面感的文字描绘出来,让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这本书让我们意识到,孤独并非只有一种形态,它可能表现为沉默,可能表现为伪装,也可能表现为一种无声的呐喊。
评分《坏掉的人》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很多书中人物的“坏掉”,似乎都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的不公、偏见、冷漠,都可能成为压垮个体的稻草。然而,作者并没有将矛头简单地指向社会,而是更侧重于描绘个体在这种环境下的挣扎与选择。他/她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人性中依然可能闪耀出微弱的光芒。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描写,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物,在某个时刻,却展现出了对弱者的怜悯和帮助,这种行为,在那个冷酷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让我反思,我们每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促成他人“坏掉”的因素?我们又该如何去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更加温暖的社会,让那些可能“坏掉”的人,能够有机会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