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汉语词汇特色管窥

中古汉语词汇特色管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古汉语
  • 词汇学
  • 历史语言学
  • 汉语史
  • 语言演变
  • 古代汉语
  • 词汇研究
  • 语言学
  • 学术著作
  • 中古汉语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指出中古汉语有双音组合样式丰富与南北大同小异两大特色。全书分六章,第一章绪论,说明研究动机、对象与方法目标,并针对中古双音化与南北异同比较两大议题简述前人研究。第二章以「救」为例说明中古同义聚合中双音组合样式丰富与南北大同小异的两大特色。第三章从单音词「奔」、「止」出发,探讨丰富的同义双音组合能够不断延伸出新的词汇网络,并说明其中南北异同的现象。第四章以反义并列组合为基础,探讨中古双音组合的聚合现象,其中「人民」义的聚合可以反映出南北社会文化的异同。第五章则结合历时更替研究提出研究中古词汇南北差异的新方法。第六章为结论,除了总结中古词汇特色之外,也提出未来可能延展新的研究方向。
《汉唐诗歌的意象生成与审美流变》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汉魏六朝至唐代近六百年间中国诗歌在核心意象群落上的生成、演变及其所折射的时代精神与审美趣味的嬗变。全书共分三编,二十章,旨在勾勒出一部以意象为经、以时代为纬的中国古典诗学发展简史。 第一编:意象的滥觞与奠基(汉魏乐府与五言古诗的初步定型) 本篇聚焦于汉代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初始阶段。探讨了早期诗歌如何从现实生活图景中提炼出具有稳定文化负载力的基本意象。重点分析了“黍离之悲”的文化源头及其在魏晋风骨中的体现,考察了“黍”“草”“秋风”等自然意象如何被赋予强烈的政治黍离之感和人生无常的慨叹。 第一章 汉代乐府的现实主义底色: 详细剖析了《陌上桑》中“罗敷”形象的塑造,分析了服饰、车马等具象元素如何构成早期社会等级与道德观的符号系统。研究了乐府叙事中对具体场景的白描手法,以及“征夫怨”“闺妇思”等主题意象的固化过程。 第二章 建安风骨与个体意识的觉醒: 考察曹操、曹植父子如何将古典意象引入对个体生命力的赞颂与哀叹。重点分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酒”与“人生”意象的辩证关系。探讨建安诗人对传统“忠君”主题意象的疏离与对生命易逝这一母题的执着。 第三章 玄言诗的符号系统建构: 集中论述了魏晋玄学对诗歌意象的“形上化”改造。探讨了“道”“无”“有”等哲学概念如何通过晦涩的自然物象(如“清谈”“空山”)进行传达。分析了这种形上化的倾向如何为后世山水诗提供了意象转化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田园诗的初期探索与自然意象的内化: 研究了“竹林七贤”及其后继者在诗歌中对田园的描摹。与玄言诗的疏离感相对,本章关注“采菊”“东篱”“南山”等核心田园意象的早期建构,及其所承载的隐逸价值观念。 第二编:意象的成熟与流派分化(山水诗与悼亡诗的巅峰) 本编深入探讨了东晋至南北朝时期,诗歌意象如何服务于地域文化和特定情感的表达,并形成了两大并行不悖的成熟体系:以山水写身为代表的写景体系,以及以悼亡、咏史为载体的抒情体系。 第五章 谢灵运的山水空间学: 详细解析了谢灵运诗歌中“峰”“峦”“水”等自然意象的结构特征。论证了其意象运用并非单纯的摹写,而是构建了一种具有明确坐标系和层次感的“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空间。分析了“禅思”如何渗透于其景物描绘之中。 第六章 永明体对声律与意象的精微调控: 关注声律的自觉对诗歌意象选择的影响。探讨了“宫、商、角、徵、羽”五音如何与特定的色彩、动态意象形成对应关系,加速了意象的“晶化”与审美化。 第七章 宫体诗的绮丽与精致化: 聚焦南朝宫体诗,分析了“楼台”“镜妆”“锦绣”等宫廷生活意象的程式化。研究了这种高度人工化的审美趣味如何反向影响了对自然意象的选择,使其更注重纤微之美和人工的雕琢感。 第八章 鲍照与北方的雄浑意象: 对比南方精致化的审美倾向,本章分析了鲍照诗歌中“河”“塞”“戈戟”等北方边塞意象的回归,以及这些意象如何承载了建功立业的壮志与建康都城叙事的张力。 第九章 咏史诗的意象重构: 探讨了南朝咏史诗中,对历史人物和遗迹的描绘如何不再局限于抒发“兴亡之感”,而是转向对历史哲理的探讨。分析了“故都”“台城”等历史遗迹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的语义漂移。 第十编 悼亡诗的深层心理投射: 细致辨析了由潘安开创的悼亡诗派系中,“容华”“白发”“旧事”等意象的重复使用。研究了诗人如何通过对逝者衣着、气味、举止等细节意象的反复追忆,来弥合生者与逝者之间的时空断裂。 第三编:意象的熔铸与盛唐气象的形成 本篇着重分析了初唐至盛唐时期,诗歌意象如何摆脱前期模式化的窠臼,在时代精神的驱动下,完成“化古为我”“以情驭景”的根本性转化,最终熔铸出雄浑、博大、兼具入世与出世精神的盛唐气象。 第十一章 初唐的过渡与集大成: 考察陈子昂等人对汉魏风骨的重新激活,以及对山水意象的“气”的强化。分析了“风雅”主题在初唐的重新定位。 第十二章 王维的禅境与虚空意象群: 深入分析王维“诗中有画”背后的意象哲学。探讨了“空”“静”“远”如何通过对光影、水雾的精确捕捉,构成了一个内省、超脱的禅宗审美空间。重点辨析其“空”与玄言诗中“无”的区别。 第十三章 李白的浪漫化意象体系: 研究李白如何将传统意象进行极度夸张和情感投射,实现意象的“神化”。分析了“月亮”“酒”“仙”“天风”等核心意象在李白诗中如何突破了固有的象征意义,成为个体自由精神的载体。 第十四章 杜甫的现实关怀与意象的“沉重化”: 对比李白的飘逸,本章分析了杜甫如何将现实灾难、民生疾苦转化为具有强大社会批判力的意象组合。重点分析“茅屋”“饥馑”“烽火”等意象如何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量和道德承担。 第十五章 边塞诗的壮阔意象与边疆叙事: 考察高适、岑参等人的边塞诗。研究“大漠”“胡笳”“雪山”“铁衣”等意象如何共同构建起盛唐对边疆的认知图景,探讨了盛唐的进取精神如何被这些意象所代言。 第十六章 孟浩然的日常化与“平淡之美”的意象基础: 探讨孟浩然的诗歌意象如何回归到更贴近生活的田园场景,但其意象选择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们在平淡中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盛唐气象中“退隐”一极的完美体现。 第十七章 奇崛的晚唐意象: 简要概述了中晚唐时期,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诗歌意象开始显现出新的倾向。探讨了“冷落”“残阳”“荒凉”等意象的增多,预示着盛唐理想的衰落。 第十八章 意象的“典范化”与“模式固化”的危机: 总结了唐代后期至五代,诗歌意象如何趋于固化,导致审美疲劳,为宋代格律的进一步精细化和对意义的深层挖掘埋下了伏笔。 第十九章 意象的跨媒介流变研究: 跨学科视角,简要探讨了唐代诗歌意象在同时期壁画、雕塑及音乐中的对应体现,例如吴道子画风与李白意象的相互映照。 第二十章 结语:中古诗歌意象的传承与超越: 总结中古诗歌在意象体系上的核心贡献,即完成了从先秦的朴素指代到魏晋的符号化,再到唐代的意象与个体精神深度融合的过程,为宋明理学与市民文学的意象运用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石。 本书严格遵循史料考证,辅以详尽的文本例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富有洞察力的中古汉语诗歌审美史脉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古漢語詞彙特色管窺》這本書,實在是太對我的胃口了!身為一個在台灣長大、對語言有著特殊情感的人,我一直覺得,我們的中文,尤其是在書寫和一些較為正式的場合,其實都還殘留著不少古老的痕跡。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對這些痕跡的奧秘。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並沒有刻意去炫耀自己的學術功底,而是用一種引導式的寫作手法,帶領讀者去發現那些隱藏在詞彙背後的「眉角」。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動詞」和「形容詞」的分析,發現了中古漢語在這些詞類的使用上,比我們現在更加靈活和豐富,也更有詩意。比如,某些形容詞的用法,現在聽起來可能有點奇怪,但在當時卻是極為貼切和傳神的。而且,作者還會適時地引用一些文學作品的例子,讓這些詞彙的運用變得更加生動具體,不再是冰冷的文字。這本書讓我對「用詞」這件事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更加珍惜我們這個豐富而有深度的語言。

评分

我這次託朋友從台灣寄來的書中,有一本《中古漢語詞彙特色管窺》,收到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結果真的讓我愛不釋手!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台灣人,我常常覺得現代的語言似乎失去了許多古老的韻味。這本書恰好填補了我這方面的渴望。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死板,而是充滿了學術的嚴謹與人文的溫度。作者在探討中古漢語的詞彙時,不只是列舉詞語,更深入地挖掘了詞彙背後的文化意涵和社會背景。例如,書中對於一些古代表示「稱謂」的詞彙的分析,讓我驚訝地發現,原來當時人們對身份、輩分和關係的細膩劃分,都體現在了這些小小的詞語中。又比如,關於「天氣」和「自然景觀」的描寫,中古漢語的詞彙選擇,竟能如此生動地傳達出當時人們對大自然的感受和敬畏。這本書讓我看到,語言的演變不僅僅是語音的變化,更承載著一個時代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穿越時空,親身經歷了那個遙遠而迷人的時代。

评分

能夠讀到《中古漢語詞彙特色管窺》這本書,我覺得非常幸運。我一直以來都對「古文」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總覺得那是一種更純粹、更精煉的表達方式。這本書正好滿足了我對中古漢語詞彙的好奇。作者的筆法很特別,他並沒有直接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引導你去觀察、去思考。書中對於一些「虛詞」和「轉注詞」的深入探討,讓我大開眼界。我過去對這些詞彙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字面意思,但透過作者的分析,我才明白,原來它們在中古時期,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能夠精準地傳達出語氣、語態,甚至隱藏著微妙的情感。而且,書中還穿插了一些古代的詩詞歌賦,用實際的例子來說明這些詞彙的運用,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了文藝氣息。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提供的知識,更在於它激發了讀者對語言的熱愛和探索精神。

评分

我一直覺得,很多學術類的書籍,讀起來都比較沉悶,好像是在啃一本厚重的字典。但是《中古漢語詞彙特色管窺》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這本書讀起來,更像是聽一位資深導遊在介紹一個充滿故事的博物館。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生動活潑,他沒有把重點放在學術術語的堆砌上,而是透過大量貼近生活的例子,來闡述中古漢語詞彙的獨特之處。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量詞」和「副詞」的章節,發現了許多現代漢語已經逐漸淡忘或改變用法的詞彙。作者不僅解釋了這些詞彙的意義,還探討了它們的來源和演變,讓我對語言的歷史有了更直觀的理解。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忍不住停下來,思考一下現在的用法和以前的差異,感覺像是進行了一場小小的語言考古。這本書真的非常適合對語言有好奇心、想深入了解中文的讀者,它讓你感受到,即使是看似尋常的詞彙,背後也藏著無窮的奧秘。

评分

這本《中古漢語詞彙特色管窺》真的是一本讓我驚豔的書。我一直對語言的演變很有興趣,特別是那些埋藏在歷史塵埃中的字詞,它們就像活化石一樣,訴說著過去的聲音和意義。這本書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論文,而是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中古漢語的世界。作者並沒有把重點放在艱澀的考據上,而是巧妙地從日常詞彙切入,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吃飯」、「睡覺」,在中古時期可能又是什麼樣的表達?書中透過大量的例子,細膩地剖析了當時人們是如何運用詞彙來表達情感、描繪景物,甚至進行社會互動的。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顏色」和「情感」詞彙的討論,發現了許多有趣的比喻和轉化,這讓我重新思考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說法。而且,作者的文筆流暢,即使是對於沒有深厚漢學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整本書的編排也很用心,結構清晰,閱讀起來毫無壓力,甚至讓人有種在聽一位老友娓娓道來,分享他對古老文字熱愛的感覺。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並且會讓你對母語有更深一層認識的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