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台湾首部有声的音乐民族志,期望在视觉与听觉的感官经验上,提供读者贴近他文化的多面视角。以音乐民族志为书写定调,内容深入作者十多年来与缅甸古典音乐家的习艺成果,透过每章开头的轶事叙说,带领读者进入音乐个体的丰盈生命,并利用叙事、访谈、议题讨论及区位分析等方式,撰述缅甸德钦基音乐的结构分析及其社会文化脉络,以利读者了解音乐家的流动生命脉动下,当代德钦基复杂的展演情状。
其内容牵涉当代民族音乐学的反思:音乐的再现是一种传统,是建构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脉络、披覆着意识形态外衣所再现的样貌。无论是唐代史官和诗人笔下的骠国乐舞、美国乐手Duke Ellington及Benny Goodman在缅甸的爵士外交,还是缅甸的国族音乐建构及亚太音乐融合,皆意味着——再现,才是流传至今的传统,而当代音乐的现代性之一,则点明了传统涉入不同视角的可能。因此,音乐不再被视为一种本质,而是再现。
随书附赠音乐光碟,内含12首缅甸古典音乐作品,借由听觉的直接感受,对照书中所言,引领读者进入缅甸传统音乐的缤纷世界。
作者简介
吕心纯
现任: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助研究员
资历: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民族音乐学博士
美国伊利诺大学缅甸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
专长和研究兴趣:
民族音乐学
缅甸音乐
南亚音乐
离散研究
全球化
图版 .iv
致谢 .xi
缅甸主要族群分布图 .xvi
凡例 .xvii
德钦基音乐发展大事年表 .xix
第一章 音乐流动性的研究
底层与跨域研究 1
德钦基音乐传统&现代性3
流动:区位分析与多点域研究 6
知识落置&作者置位 9
民族音乐学知识生产的实践:从「文化转译」到「共感的建立」 11
书写音乐个体生命 .13
章节铺陈 15
第二章 德钦基音乐的历史侧影
瞰:班尼.古德曼遇上德钦基 19
音乐外交的历史侧影(一):唐人书写下的南蛮骠国乐 .21
开启缅甸封建帝国艺术史的一页 29
安于梵仪礼乐的蒲甘王国 29
群雄割据(十四世纪到十九世纪)带来音乐混融的纷纭世象 31
贡榜王国艺师的阶级体制 33
音乐外交的历史侧影(二):清代史官书写下的异族想像 .37
清代史官书写外裔乐舞的意识形态 .38
粗缅甸乐与细缅甸乐:编制、乐器与分类 38
殖民时期:落入民间的宫廷表演艺术 .43
音乐外交的历史侧影(三):后殖民主义的东方想像 49
音乐外交的历史侧影(四):爵士乐与德钦基的国族建构 .51
国族想像与东方主义思维 53
德钦基作为缅甸国家乐种 54
谁再现什么? 59
第三章 音乐织体和声响美学
织体及声响、乐器及编制 .63
旋律组乐器:单声部与双声部声响所造成的参差错落 .68
节奏组乐器:便于制造顿挫踉跄的声响效果 71
究竟是支声复调、抑或复音音乐? .76
《大玛哈》歌曲集:歌曲类型、音乐结构与调式结构 78
调式结构 81
器乐弹奏的学习:「口诀拟乐」 84
缅甸的基本口诀拟乐原则 87
炫技里口诀拟乐的转换应用 92
建立在缅甸音乐织体和声响美学上的新创作.96
音乐交混的原则 103
第四章 霸权下的炽燄:音乐政治化与商业化
瞰:德钦基音乐的新纪元 .105
族裔、媒体与意识形态音景内的生存法则 .109
音乐学校建制化的背后:族裔音景秩序的操弄和错杂 . 110
国家建制下的当代音乐大师 112
政治象征符号的建构及流通 116
寻找可被政治允许的形式 .121
面对商业化挂帅的音乐工业 126
村落间的绚烂发光 .129
第五章 夹缝中的幽亮:日常政治下的诘抗艺术
瞰:初遇田野中的音乐大师 137
底层政治下的文本书写 .139
孤立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诘抗 142
音乐的简朴作为一种文化诘抗 147
缅甸音乐学的知识建构:在地深耕、跨国游移 151
回归教学的传统:以歌乐为重 152
天灾过后 154
非典型的隐藏文本 .157
第六章 跨国游移:出走与返陷
瞰:两个场景 161
亚太的区位分析:区域主体性与其脉络 .165
亚洲的概念166
亚太概念及其对于音乐的影响 .167
虎父无犬子:音乐惯习 .169
流亡 171
艺术协作(Arts Collaboration):以亚裔美国为主体来重塑亚洲现代性 .173
亚裔美国艺术家的定位 173
挑战与转变:学习当一个亚裔美国艺术家 177
「边境思维」与「亚洲并非单一」 180
第七章 传统的现代性
文化群组间的互动∕转译的多种可能 .183
骚动潜伏:玩音乐作为一种介中 184
未褪色的金碧辉煌:再现的传统,传统的再现 186
附录一 .189
附录二 .194
词汇表 .203
引用书目.211
中文索引.223
英文索引.231
@CD曲目
1.Thi Pya Ni Pya(One Penny, Two Pennies)
2.Saddan Ai Thar(Enchanting Lake of the Elephant)
3.Myanmangiri(Glorious Myanmar)
4.Improvisation
5.Music of Donmin
6.Yodaya: Pan Hei Wun(Floral Forest)
7.Music for Ritual Dance
8.Song of The Rain
9.Ah Pay, Ah You (Give and Take)
10.The Girl from Dapan City
11.Yodaya: Pan Hei Wun(Floral Forest)
12.Byo Nyunt(Song of the Byo Drum)
清明过后,谷雨将至,1998年刚上研究所不久的我,为了第一学期修的「音乐社会史」报告,匆匆步行到离家约莫十分钟的中和南势角华新街,因为,第一届的缅甸泼水节,即将开场。人还未到巷口,嘈杂人声与充满异趣的乐声,已袭耳而来,划破了这地方平时给人的音景意象。对这些从缅甸迁徙到台湾的移民而言,这些缅甸当地的庆典音乐,再稀松平常不过;但这次可是头一遭,他们自己粉墨登场,借鑑缅甸古典、民俗与现代等诸多乐舞表演形式,在异地的台湾舞台上,奋力表述一个标示其文化归属的乐舞文化。
写这本书的初初缘起,始于这个境遇。尔后,那群带着声音游移的人,引我进入缅甸拜师学艺,开启我感官与生命经验的宽广视窗,更让我体认到自己的渺小、无知。同时,我的老师们从未固着原地,而是不断随着身体、知识、技艺以及时间的流动,吸纳各种养分,增生音景中的林相,使之更为丰腴华美。
从当初完成的那份报告,到我的博士论文,再到今天无数的论文、演说及这本书,我企图以「人」与「声音」作为双重根本,力求关照两者的流动性。特别是这本书,写的是关于老师们流动的音乐生命,希望能够透过民族音乐学的视角,映照出他们在体制结构下所展现的生命脉动。
此书的前身是我在2007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名为:《缅甸本地与离散地的古典音乐家在音乐认同上的建构》(Constructing Musical Identity among Burmese Classical Musicians in Burma and Its Diasporas),更精确一点可以说,此书是奠基于博论之上,大量新增过去四年来所蒐罗的田野资料而完成的延伸研究。它不仅将研究视域扩展到城乡流动与性别议题,另超脱过去切入的研究主轴,透过人类学、社会学与区域研究的对话激盪,试图从理论架构、书写风格及呈现方式三个面向开创新意。
理论架构上,异于博论以「音乐认同」作为核心来探索认同建构的原则,此书则是以「流动」的概念贯穿,试图建构离散音乐研究的知识论与方法论,亦希冀彰显音乐展演背后的日常与非日常、结构与非结构、国家机制与音乐工业等多元面向,借以探索音乐家如何再现音乐、表述自我。
书写风格上,这本以自身母语所撰写的书,能将细腻深幽的情感与纷纭万象的声音,更为贴切地进行阐析、深描;其次,希望透过每章开头的轶事叙说,带领读者进入音乐个体的丰盈生命,再依据个别音乐家的处境,梳理出适切的理论轴线与分析层次,以凸显音乐展演背后所深陷的复杂结构困境与流动政治;再者,笔者也希望透过自身社会位置的「反身」思考,「返深」笔者民族志田野与书写实践中,被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性别及书写的权力框架;最终旨在从音乐家的主体性中,映照出其能动性所透出的闪熠光芒。
在呈现方式上,本书大量结合田野中採集的影像资料与有声资料进行分析,并附随一张CD同步出版,期望在视觉与听觉的感官经验上,提供读者贴近他文化的多面视角。这些均为博论未有的尝试,它也同时成为台湾首部有声的音乐民族志。
如今回顾,田野中流动的那些人、那些声音,在我们生命无数的交会叠影中,教导了我如何在无数疾笔振书的孤寂夜里,面对担忧家中生计、学术压力及工作挫折时,仍能用力唿吸,努力迸芽发枝。
对此,我首先要感谢亦父亦师的这些音乐家们,包括1998年第一次赴缅习艺,就有幸开始向他学习、但却在这本书完成前数个月骤逝的缅甸唢吶大师乌傌基(U Myat Gyi)。2005年辞世的国宝级缅甸弯琴家乌泯卯(U Myint Maung),还记得他不停反覆唸唱从我口中听到的中国工尺谱,那样充沛的求知精神,让我铭记永生。缅甸曼陀铃乐手、同样是干爹的缅甸华侨吴玖伦(U Kyaw Lwin),视我为己出,在我俩都在台湾的将近共两年半内(2001-2003),几乎每天餵养我、无私教导我各种独门的曼陀铃炫技手法,并自制教材教授我缅语;也在我俩均居住仰光期间(2005-2006),当我奔波习艺时,让我有个家可以落脚、休憩,也便于让我向他学习琴艺。缅甸提琴家乌丁沂(U Tin Yi)、缅甸围鼓家窖甚(Kyauk Sein),以及流亡美国纽约的缅甸围鼓家赳赳迺(Kyaw Kyaw Naing),他们不但教导我音乐弹奏技巧,也让我如影随行,足迹踏遍仰光多个录音室、拍摄广告现场、舞台表演、及走赴村寨中的多个缅甸传统仪式,也包括在美国亚太交流巡回时的各式排练与表演现场等。
特别要感谢的是知识渊博的缅甸音乐学家乌吞金(U Tun Khin),自1999年至今,他兼饰慈父与严师两角,让我尽情挖掘不仅在音乐理论、弹奏与美学上的知识,也为我解惑各式哲学、文学、日常政治等问题,全家包括太太Daw Win Gyi、两位女儿Khin Khin Htway与Win Win Htway,及儿子San Tin,全视我为自家人,给予我莫大的精神慰借。我在博论田野阶段寄宿的Khin Aye Win 一家人及Ma Cho Pyong一家人,还有缅文老师丘薇、Yu Yu Khaing及Ko Kyin Aung等,均为我在缅甸实际生活时提供莫大的协助。因田野期间实在受惠太多,无法逐一列出,或不免有所疏漏,还请见谅。
这本书从无到有,有赖以下机构的奖助:UCLA研究生教育卓越奖(2004, 2005),美国加州大学的太平洋研究缘域研究奖(2005)、UCLA艾德娜与韩玉珊奖(2004-2007)及佛乐博物馆的罗佛爱得曼纪念奖(2006)的田野奖助,以及蒋经国交流基金会博士论文奖、美国大学女人协会(AAUW)教育基金会的博士后研究奖助。回国后,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中研院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与国科会,也均提供丰沛的田野研究奖助,让我无须为研究经费不足而苦恼。
本书稿的产出过程,我受惠于几位得力助手:阮文淑与吉努艾是优秀的润稿员,周炳言与黄佩玲协力将博论其中一章英翻中为初稿,梁君辅则为此书绘制乐器图解,也感谢文思细腻的吉努艾,无私提供她得奖的诗作〈移动.福尔摩莎〉。在最后大约一年的阶段,梁韶珊与高宽蓉成为最佳拍档,宽蓉负责校订,韶珊则身兼数职,编辑、排版、印制样书等繁琐工作外,还协助採谱、打谱及音乐剪接,力求完美,这本书的实体完成,承蒙她们两位幕后推手。
本书得以拥有丰富的图像和影音资料,特别感谢下述个人和单位的授权:Mimi Muray、Rick Heizman、George Eastman House和The York Public Library,另外为协助我获取版权而大力奔走的缅甸作曲作词家协会(Myanmar Composers and Lyricists Club)会长U Myint Moe Aung与在日本就业的Khin Khin Htway,以及提供商业录音版权的美国Shanachie Entertainment唱片公司经理Randall Grass、日本King Records。在校对与排版上提供细心协助,并竭力配合的台大出版中心编辑吴菡小姐,在此均一併感谢。
还要对于曾阅读过博论版、并给予宝贵建议的UCLA教授们致谢,他们是Tara Browner、Judy Mitoma、Timothy Taylor及Anthony Seeger。此外,Tanya Merchant在我写博论的阶段,除了细腻阅读我的博论并协助文字润饰外,也常邀我在洛杉矶各茶馆小憩;同窗好友的Wong Chuen-Fung及其夫人Tina Tsui,总是给我满满家人般的包容与关爱,让我在求学过程从未感到孤寂。
屡次修改书稿的过程中,我十分感谢两位匿名审查教授,以及张雯勤副研究员的宝贵意见,让我得以在书写上与理论上更为精进。借此我也要向选修我于台大音乐所开设的「音乐与流动性」一门课的学生致谢,赖彦甫、张佳欣、彭威皓、蔡和儒、杨广泽、林加恩和何玛丹,他们在课堂的热烈讨论与阅读报告,带给我不少启发。
我在中研院民族所参与的「音声发微」研究群同仁:刘斐玟、朱瑞玲、冯涵棣、司黛蕊(Teri Silvio)、郭佩宜及彭仁郁,提供我一个与其它学科对话的空间,让我的聆听之耳跨际;俪影姐妹会一月两次的纪录片分享与讨论会,让我的视域跨「忌」,对此,我感谢社长吉努艾、乐儿苞、沈宝莉、梁韶珊、高宽蓉、叶怡伶、黄嘉琳、杨惠婷等伙伴。同时万分感谢教导我学术技艺的好同事黄宣卫与刘璧榛,无私地与我分享学术经验,让我在研究路上走得不致跌撞。
对于大力提携我的两位重要老师,我感到何其幸运:一是培养我对历史切面带有敏感度、并时时散发学术热情的王樱芬老师,当初她开设「音乐社会史」这门课,引我踏入这个近在咫尺、却与我熟悉的音响世界有着远在天涯的缤纷奇谲音乐,此外,这本书也是在她的大力鼓励下而催生,借此我同时感谢她给了我开授「音乐与流动性」课程的机会,让我得以教学相长。另一是我在美国的指导教授Helen Rees,她待我如友,其恢宏的视野带给我民族音乐学实践的多元观点,并递我一副兼具批判和包容的视镜,用来端视学术深妙的纹理层次;她对学生全心全力的付出,无人能及;她的英式幽默、对我的肯定话语,总是我撰写博论期间的绝佳心灵良药。
最要感谢我的父母,母亲是澎湖竹篙湾渔村海女之子,父亲是桃园八德务农子弟之后,两人简约朴实、诚以待人与认真度日的态度,成为我人格成长的最佳典范。从过去至今,我出国的每次启程与回程都和父母叠影:他们坚持载着我往返机场,并不在意我是去田野、去开会、还是去旅行,而是在意,能够透过一趟又一趟的三人移动,一次又一次的刻画亲情。也感谢我的另一半Abhiman Kaushal在网路线的那端,遥寄无尽的鼓励与支持。
最终,我希望在福尔摩莎的国人和其他汉语文化圈的读者,能够透过本书对缅甸音乐的描写和对音乐家生命纹理的刻画,来了解这群人,感受这些声音,让这些生命故事与声音能够透过文字知识的流动、承载,扎根开花,处地花开。
吕心纯 民国101年9月1日深夜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很有吸引力,那种复古的金色与碧绿色的搭配,让人一下子就能联想到东方古国的神秘与辉煌。封面上字体也经过精心挑选,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光碟的加入,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我一直对东南亚地区的音乐文化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传承至今的古典音乐,总觉得它们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情感和哲学思想。这本书的标题《未褪色的金碧辉煌》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仿佛它要带领我去探索一个曾经辉煌但又在时间长河中依然闪耀的艺术宝藏。缅甸,这个国家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异域风情,而它的古典音乐传统,我想一定蕴含着许多我未曾了解的故事和声音。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音乐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或许还会有一些关于音乐家、乐器和表演形式的详尽描述。更何况,附带的光碟,这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惊喜,能够直接聆听那些文字中所描述的旋律,无疑会极大地增强我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我设想,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茶,翻开这本书,让文字引导我走进缅甸的音乐世界,再戴上耳机,让光碟中的音乐将我完全沉浸其中,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享受。
评分封面上的“未褪色的金碧辉煌”几个字,就像一扇古老而华丽的门,邀请我进入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世界。提到“缅甸古典音乐传统”,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色彩斑斓的寺庙、精美的壁画,以及那些在庄严仪式中奏响的古老乐章。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情感的艺术形式情有独钟,而古典音乐无疑是其中最为深刻的一种。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未褪色的”和“金碧辉煌”这两个词,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要讲述的不仅仅是一段音乐史,更是一种艺术生命力的不朽。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介绍缅甸古典音乐的体系,比如它有哪些主要的流派,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品,以及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配器特点。更吸引我的是“再现与现代性”这个副标题,它表明这本书并非只沉浸在对过去的追忆,而是试图探讨这种古老的音乐传统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我很好奇,在这种快速变化的时代,缅甸的古典音乐是如何保持其“金碧辉煌”的,又如何在形式或传播上融入“现代性”的元素。附带的音乐光碟,更是让我倍感惊喜,这意味着我不仅能通过文字了解,更能直接用耳朵去体验,去感受那些跨越时空的旋律所带来的震撼。
评分一本以“金碧辉煌”为名的书,光是标题就足以让人心生向往。特别是当它指向的是“缅甸古典音乐传统”,这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个充满异域风情和文化底蕴的世界。我一直认为,古典音乐是民族精神最纯粹的载体,而缅甸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东南亚国家,其古典音乐的形态和内涵,一定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这本书的标题“未褪色的金碧辉煌”给我一种感觉,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早已湮没的过去,而是在揭示一种历久弥新、依然闪耀的艺术生命力。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再现”这种古典音乐的辉煌,是会详细介绍其乐器、曲式、演奏技法,还是会讲述一些与这些音乐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而“现代性”的加入,则更让这本书显得意义非凡。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挑战,而如何让古典音乐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如何与当代审美相融合,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议题。附带的光碟,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不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实践的体验。我相信,通过聆听,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书中所描绘的音乐的美妙,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缅甸古典音乐的魅力所在。
评分每次拿到一本封面设计精美的书,我都会对其内容产生天然的好感。这本书的封面,“未褪色的金碧辉煌”,仅仅是这个标题就勾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华丽感,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古老的宫殿、寺庙,以及在其中回荡的悠扬乐声。缅甸,这个国家本身就充满了神秘色彩,而它的古典音乐传统,我想必定承载着这个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我一直对世界各地的传统音乐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它们往往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最直接、最深刻的窗口。这本书的副标题“再现与现代性”更是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点,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音乐史梳理,更是一种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缅甸的古典音乐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其“未褪色”的“金碧辉煌”,同时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光碟的附赠,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极大的价值,它让我能够超越文字的描述,直接用耳朵去感受那些古老而动人的旋律,去体会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这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音乐之旅,我期待着在这本书的引领下,深入探索缅甸古典音乐的奥秘。
评分阅读一本关于少数民族音乐传统的书籍,尤其是一本介绍缅甸古典音乐的书,总会让人怀揣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感。这本书的副标题“再现与现代性”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它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辉煌的回顾,更是对这种古典传统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思考。我常常觉得,许多古老的艺术形式都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它们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探讨缅甸的古典音乐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保持其独特性,同时又吸收和融合新的元素。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可能是一种文化韧性的体现。我想象书中会涉及到一些关于音乐家们如何创新,如何将传统音乐介绍给年轻一代,甚至是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来推广和传播这些音乐的案例。光碟的出现,也恰恰印证了这种“再现”的可能性,它可能收录了经典的传统曲目,也可能包含了现代演绎的版本,用以展示这种传统音乐的生命力。这本书似乎触及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剖析这些复杂而迷人的议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