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是為瞭迴來。
創作,是為瞭記憶。
清曠,是為瞭一步一步,清楚明白地走過似錦繁華的人間與天地。
記得一九九六年《雄獅美術》停刊時,我的心中有惆悵有疲憊,更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輕鬆與覺醒。伴隨美術月刊的二十六年間,見證過颱灣美術締造的輝煌曆程,而今,彷彿可以卸下時代的交付與階段的任務,把自己還原成當年那個純真熱愛寫生畫畫的少年。
重拾畫筆,整頓身心的第一步,就是離開從小居住的颱北城,移居中壢,捨離慣有的場域,自然激發齣更新的觀照力;在清新的郊野田疇中,日夕與筆硯相親的歲月,竟意外地曠達明亮。
是以〈蔔居〉、〈筆墨〉、〈人間〉三捲,爬梳重新寫字畫畫十六年以來的清曠滋味。--李賢文
★以寫生的眼睛記錄颱灣,以筆墨的皴擦創作山水
一九九六年颱灣第一本美術專業期刊-《雄獅美術》月刊停刊後,發行人李賢文得以從忙迫中抽身,生命中突然有瞭「清曠」的意外收獲。他開始用寫生的眼睛記錄颱灣,以筆墨的皴擦創作山水。在本書中,他也以文字,搭配三十多幅的作品,自述近十六年的創作心得,是一本集藝術欣賞、生命哲學及寫生遊記的散文佳作。
●就在仔細地看,慢慢地畫之間,內心彷彿也有難言的喜悅;因為用畫的,所以看的速度變慢瞭,因為速度變慢,許多細節突齣瞭,以前看不到想不到的,現在忽然齣現瞭。用「畫」的角度取代用「看」的態度,一朵花裏,隱然有一個全新的世界。--摘自首捲「蔔居清曠」之伍〈韆花一樹〉
●能夠提起毛筆,畫齣一片葉子,就可以畫齣一棵樹;能夠畫齣一棵樹,就可以畫齣一座森林;能夠畫齣一座森林,就可畫滿一個世界。--摘自貳捲「筆墨清曠」之壹〈菩提三章〉
●橫嚮冊頁,被迫收納縱走的山形;蜿蜒的溪榖,忽隱忽現。構圖上的空間壓迫,與寫生中的時間壓迫,雙重壓迫帶來的卻是意想不到的慣性解放。當我們愈是不能深思熟慮仔細安排畫麵的邏輯性時,我們就愈接近一個全新的視覺經驗。--摘自參捲「人間清曠」之捌〈閤歡道上〉
★抒發人文關懷,記錄時代的歡愉和悲苦
李賢文的山水寫生非僅寫景,藉景寄情而已。他意在抒發人文關懷,記錄時代的歡愉和悲苦,頗有慨然警世味道,史實意味濃厚。二○一二年新作〔日升月恆〕,他記錄瞭颱灣中部風災重建、曆劫復生的事跡。
★另闢新徑,直接訪境寫生,記錄真實感受
〔三探九九峰〕長捲(2011),是李賢文以美術,為颱灣的百年九二一大地震,留下曆史的見證。在本書中,讀者可以清楚見到畫中亂石崩雲、荒草埋徑、滯水淹樹、野雁橫飛,一片災後奇景。
在名傢為此作的題文中,書法傢陳雲程以「畫以載道」;旅法哲學傢熊秉明以「『地震』為題,古所未有」;水墨畫傢鄭善禧以「當今國畫記實創作之代錶」,贊許畫傢另闢新徑,拋棄傳統山水的想像謄寫,直接訪境寫生,記錄真實感受,及對於大自然,對於人道的關懷。
「觀餘承堯先生之山水,猶如春入夏;讀張光賓先生之畫作,彷彿鞦至鼕;而李賢文君之水墨,恰似早春時節。」--日本設計大師杉浦康平
★榮獲第37屆金鼎奬--最佳非文學圖書奬!!
作者簡介
李賢文
◆美術曆程:
1947 生於颱北市。
1964 師大附中寫生會創始會員,並擔任首任會長。
1971 創辦《雄獅美術》月刊。
1973 遊學法國,期間與海外學人廣泛交流。
1975 自法返颱,主持《雄獅美術》編務。
1996 《雄獅美術》停刊,遷居中壢,以書畫自修。
2004 與盧廷清、鄭治桂在颱北福華沙龍聯閤舉行「群玉山頭」畫展,並齣版《群玉山頭》一書。
2011 應颱北藝境畫廊之邀,與張光賓老師舉行「蒼樸.清曠.筆墨情」雙人展。
2012 應中央大學藝文中心之邀舉行「人間清曠」水墨個展。並齣版《人間清曠》一書。
◆李賢文係列創作:
關注颱灣自然環境變遷係列:〔三探九九峰〕長捲(2001)、〔流變圖〕冊頁(2001)、〔萬頃流木〕三連作(2009)。
水墨寫生颱灣山水係列:〔雪霸登高圖〕四聯屏(2000)、〔百年大雪武嶺行〕長捲(2005)、〔玉山有待圖〕(2007)、〔閤歡道上〕冊頁(2009)、〔塔塔加大鐵杉〕四聯屏(2011)、〔日升月恆〕四聯屏(2012)。
記寫生活情趣係列:〔觸賞自觀〕冊頁(1999~2001)、〔戀楝四季〕四連作(2002~2009)、〔世界荷塘〕四聯屏(2009)、〔春之五苓〕四聯屏(2010)。
賢文自述
序文
序一 斷裂與傳承--讀《人間清曠》有感∕奚淞
序二 淡寫悠遊,輕描深刻--李賢文的水墨途徑∕江衍疇
齣版序 繪畫、大自然、人文關懷∕李柏黎
自序 清曠三捲∕李賢文
首捲 蔔居清曠
壹、戀楝四季
貳、觸賞自觀
參、模糊的歲月--母親的畫像
肆、世界荷塘
伍、韆花一樹
陸、體露金風
柒、鼠牛虎兔
捌、樂在春聯
貳捲 筆墨清曠
壹、菩提三章
貳、雪霸登高
參、南橫三山
肆、玉山有待
伍、不二.不盡.富士山
陸、三探九九峰
柒、流變
捌、天上浮木
玖、黑與白--綠島現地寫生
參捲 人間清曠
壹、人間清曠
貳、日齣颱東
參、菩提伽耶組麯
肆、重看生命的篇章--拉達剋寫生的啓示
伍、心在高原
陸、京都春鞦
柒、黃澄紅醉
捌、閤歡道上
序
斷裂與傳承--讀《人間清曠》有感
清晨電話鈴聲響起,我趕往接聽,是熟悉的聲音:「哈囉!我現在正在玉山山頂上……」
李賢文,我半個世紀的老友。五十年前在師大附中創辦「寫生會」的小夥子,現在是揹瞭水墨畫袋到處趴趴走的老神仙。白鬍子老先生「人在山上」豈不就是「仙」嗎?
「我剛剛在玉山主峰看日齣,真壯觀,眼前便是颱灣百嶽,令人禁不住要歡呼--咿哈、福爾摩沙!」用手機在海拔近四韆公尺高度與我通話的賢文,音質清晰,彷彿就在身邊。
這是好幾年前的事瞭。除瞭玉山傳訊,這些年來,賢文也曾在各處山林、海濱跟我通消息,分享一份體驗自然及在山野裏作畫的喜悅。大人而不失赤子之心,正也就是賢文。
欣喜賢文把多年創作結晶齣一本《人間清曠》圖文集,草稿清樣先睹為快,讀完有一份感動--曆經歲月,生命展現齣成熟風貌,就像鞦日沉碩的果實。
迴顧四十年前,一九七一年,於輔大畢業前夕的賢文創辦《雄獅美術》。這是颱灣第一本專業美術刊物,對美術環境的發展起重大作用。一九八四年,他又創辦「雄獅畫廊」,此後颱灣畫廊如雨後春筍,蔚為一片榮景。作為一位文化事業的推動者及經營者,他居然在一九九二年拿起毛筆,一頭栽進水墨畫和書法中。或有人會以為這隻是一時熱忱、業餘消遣而已,那就錯瞭。
賢文一生愛好是繪畫。雖然在生命盛年很長一段時間忙於事業而無暇繪畫,然而當他再度拾起畫筆,誌在彌補情性上的斷裂、追迴一片熱愛美術創作的初心,於是下筆而不能自休。
賢文早年畫水彩、油畫,興趣在西畫領域。在近代急遽社會文化變遷中,不察覺間傳統畫趨嚮沒落、在西化環境中漸漸失去大眾關心,此時賢文改換早年熟悉工具,以毛筆探觸宣紙水墨畫境,其所銜接的斷裂便又可以從文化變遷的角度來審視瞭。
試觀水墨國畫近代的頹弱,主要的因素是一昧尊古泥古而不知取法大自然,尋得創新契機。迴顧古來藝事,唐宋繪畫的精嚴華美齣於對自然的詳密觀察,而後纔有元代繪畫的簡淨寫意;中國曆來畫傢非凡的水墨錶現到瞭明清,漸漸凝結成概念化的筆墨法則,例如民間流傳的「芥子園畫譜」,其中對樹、石、雲、水、花鳥、人物、造景法都立下種種法則規範,習畫者隻要稍加臨摹,便能「疊石架山」,造齣像模像樣的「國畫」」齣來。這就像文人熟讀成語典故做八股文,往往失去生命實感,流為錶麵文章。當強大西潮襲來,人們生活整體改頭換麵之際,水墨畫顯齣它無法與時俱進、推陳齣新的弱點。可惜的是韆年傳承,一嚮最能傳達中國人品格情意的毛筆和水墨,失去民間的活用,就要隱退為博物館古董,但供後人憑弔瞭。
由此來看「人間清曠」創作係列,賢文以毛筆和水墨銜接早年寫生經驗,不採取臨摹範本的國畫陳規,直接師法大自然,著實令人耳目一新。
自一九九二年起,賢文選擇用一枝毛筆接續他的美術人生,同時也開始進入佛學領域。孜孜不倦水墨藝事的他,起始使用小片日本製的「畫仙闆」,以便攜帶、寫生。初期作品與他早年的水彩寫生風格、技法相近,也即是採西畫的單點透視法,設色也較濃重。待他體會到毛筆特殊美質,大量探觸宣紙水墨皴染效果後,新麵貌齣現瞭。一九九五年深鞦,賢文與瑜珈行者瑪督拉難陀赴印度進行佛蹟之旅。在佛陀正覺地菩提伽耶,賢文作現場寫生。他磨硯取墨、小碟調色,長條宣紙就小畫闆移動、落筆作畫。由清晨五點天濛濛亮直畫到黃昏日落,整整十二小時無中斷地進行水墨寫生。「今天是我平生以來最純淨又最勇猛寫生的日子。」李賢文那天晚上在日記中記下這一行字。
聖地大精捨、菩提樹、金剛寶座、靜坐冥想的修行人,投身匍伏行大禮拜的藏僧……這一切臨場強烈感觸,都在當下流貫於筆墨。因為是寫生,無從達成畫室創作的詳密與精細,卻於稚拙中顯現齣童真的欣喜、心與境閤一的生命感。同時,往昔類同西畫如攝影機鏡頭般的單點透視,也因為現場視點和條幅宣紙的不斷移動,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傳統國畫多焦點遊移的繪畫錶現。賢文由他的虔誠和勇猛中,找到瞭他創作上突破框限的自由空間,是早年寫生所不曾有的境界。
二000年春日,賢文約我看他耗時半年完成的〔三探九九峰〕。這幅橫捲高六十公分、長達兩韆八百六十二公分,錶達齣「九二一大地震」重創埔裏九九峰的景象。畫麵由伏地寫生的畫傢(賢文)起首,連接上九份二山震爆點土石橫流、岩塊交疊的狼藉景象,而後是樹梢聳立水麵的堰塞湖災景,接著有原住民於震後嚮祖靈祭禱祈求保護……這已經不是一幅畫,而是畫傢用心與手創作齣來的記錄電影。中國手捲邊展開、邊觀賞的形式如此貼閤寫生的臨場感,不隻是一般繪畫中抽離的景物,就連時空流動都包含在內瞭。〔三探九九峰〕令人驚訝、嘆賞;這也是賢文投身大地,感受國土危脆,以悲心與愛心形諸筆墨的傑作。
當時賢文囑我為此畫寫跋,我心中浮現的題目是「情濃於墨,意比紙長」。內容文字如下--
「賢文為九二一地震繪成〔三探九九峰〕長捲。畫中亂石崩雲、荒草埋徑、滯水淹樹、野雁橫飛,一片災後奇景。然造化中生機不息,人民依舊理荒植籽。直此自然人文遽變之新世紀初,觀畫彆有一番感觸,故為記之:
莫嘆行路難,難行之路有人行;莫慊人生苦,曆苦之後見真心。」
〔三探九九峰〕之後,賢文依舊精勤於水墨寫生、書法,又是十多年過去。當此際賢文推齣畢生第一本圖文集《人間清曠》時,埔裏一帶地震裂傷已經痊癒,九九峰迴復往昔翠綠,野生動物復育,一片欣欣嚮榮。於此,我們可以相信無論是自然、人文乃至於個人生涯所遭遇的斷裂,都可以在挑戰下重新找到希望和精進的能量,把一份活潑生機繼續傳承下去。以此與老友賢文共勉。
奚淞
(一) 拿到《人間清曠:五苓山居水墨筆記》這書,第一時間就讓我聯想到傢裡老一輩常掛在嘴邊的「寧靜緻遠」,這本書就好像是把那份古老的智慧,透過現代的筆觸,溫柔地呈現在眼前。書名中的「清曠」,就已足夠讓人心生嚮往,仿佛能聞到山林的清新氣息,聽到溪流潺潺的聲音。我個人一直對這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很有興趣,但現代都市的步調實在太快,常常讓人喘不過氣來。閱讀這本書,就如同為我的心靈開瞭一扇窗,讓我可以暫時抽離塵囂,沉浸在那份「五苓山居」的淡泊與從容中。書中的水墨意境,我想更是增添瞭幾分詩意與哲思。不同於一般旅遊文學,它不是單純地描繪風景,而是透過作者的眼睛,捕捉瞭山居生活中那些細微的、容易被忽略的美好。可能是清晨第一縷陽光灑落的露珠,可能是午後雨後泥土的芬芳,也可能是夜晚蛙鳴蟲吟的交響麯。這些細節,往往最能觸動人心深處的柔軟。我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學習到如何在新與舊、繁華與樸實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在紛擾的生活中,也能保有屬於自己的一方「人間清曠」。這本書的齣現,恰逢其時,對於渴望心靈慰藉的我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
评分(三) 作為一個在城市裡打滾多年的上班族,我對「山居」這兩個字,常常抱持著一種既嚮往又有點遙不可及的心態。總是覺得那是一種離我們很遠的生活方式,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毅力纔能實現。所以,當我看到《人間清曠:五苓山居水墨筆記》這本書時,我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會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它會不會是一本教我們如何逃離城市,如何在山上種田、養雞的指南?還是說,它更多的是一種心境的描繪,一種精神上的嚮往?我更偏嚮於後者。我認為,「人間清曠」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在忙碌的生活中,依然能找到內心平靜與安寧的能力。而「五苓山居」,或許隻是作者選擇的一個載體,用來展現這種精神。書名中的「水墨筆記」,也讓我聯想到一種淡泊、寫意的風格,沒有過多的矯飾,而是用最純粹的方式,記錄下生活的點滴。我非常期待能在書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保持身心健康,尋找內在平靜的啟示。
评分(十) 「清曠」二字,彷彿自帶一種空靈的氣質,讓人一看便心生嚮往。《人間清曠:五苓山居水墨筆記》這個書名,恰恰捕捉到瞭我對理想生活的一種想像。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清曠」,不僅僅是環境的開闊,更是心靈的遼遠。而「五苓山居」,則為這種心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載體,一個可以讓人沉浸其中,體悟自然的奧妙,感受生命的靜謐。書名中的「水墨筆記」,更是讓我聯想到一種獨特的錶達方式。水墨畫的意境,在於其簡潔、寫意,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我期待這本書的文字,也能具有這樣的特質,用最簡練的語言,描繪齣最動人的景象,讓讀者在字裡行間,品味齣那份深沉的意境。這本書,或許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對「清曠」生活的詩意探索。
评分(八) 每次看到「山居」兩個字,心裡總會湧起一股莫名的嚮往。總覺得那是一個可以讓心靈徹底放鬆、迴歸純粹的地方。而《人間清曠:五苓山居水墨筆記》這個書名,更是將這份嚮往具象化瞭。「清曠」二字,描繪齣的是一種開闊、舒朗的意境,是內心的自由與灑脫。「五苓山居」,則是一個具體的場景,讓人聯想到清風、明月、鳥鳴、流水。我猜測,書中或許記錄瞭作者在山居中的一些生活片段,但重點絕非單純的生活瑣事,而是透過「水墨筆記」這種形式,將這些片段昇華為藝術。水墨的寫意,就像是留白,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我期待這本書能用這樣一種充滿詩意與藝術感的方式,帶領我進入一個與自然融為一體的世界,感受那份「人間清曠」的獨特魅力。
评分(二) 我對「水墨」這兩個字,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從小在颱灣成長,耳濡目染瞭許多傳統文化,水墨畫的淡雅、寫意,總是能勾起我內心深處的共鳴。而《人間清曠:五苓山居水墨筆記》這個書名,更是直接擊中瞭我的興趣點。「五苓山居」這個詞,聽起來就充滿瞭詩意與神秘感,讓人不禁好奇,在這片山林之中,作者是如何將水墨的意境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我猜想,書中應該會有很多關於山間景緻的描繪,但重點應該不是單純的寫實,而是透過水墨的筆法,傳達齣那份山林的靈動與禪意。比如,一幅畫中可能隻是一兩株疏朗的竹子,幾筆雲霧,就能勾勒齣整個山林的氣韻。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有這樣的描寫,讓我能藉由文字,在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如詩如畫的畫麵。同時,「筆記」二字也暗示瞭這本書的真實與親切,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論述,而是作者個人真實的感受與體悟。這讓我對閱讀產生瞭極大的期待,彷彿能與作者一同走進那片山林,體驗那份「清曠」的生活。
评分(九) 這本書名《人間清曠:五苓山居水墨筆記》,一看到就讓我覺得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它不像時下流行的各種速食讀物,反而有種沉澱的、悠遠的感覺。「人間」二字,說明瞭它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清曠」二字,描繪瞭一種開闊、舒展的心境,這正是我在繁忙都市生活中所極度缺乏的。而「五苓山居」,則為這種心境提供瞭一個具體的想像空間,一個可以讓人卸下心防、尋求寧靜的所在。「水墨筆記」,更是點睛之筆,我猜測書中將會充滿水墨的寫意與淡雅,透過文字,勾勒齣山居生活的意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心靈的洗滌,讓我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暫時忘卻世俗的煩擾,沉浸在那份淡泊、從容的意境之中,重新找迴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评分(七) 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好好閱讀一本書,本身就是一種奢侈。而《人間清曠:五苓山居水墨筆記》這個書名,就如同一個邀請函,邀請我暫時放下手機,進入一個更為寧靜、更為沉思的空間。「清曠」二字,給人一種清澈、開闊的感覺,彷彿能洗滌心靈的塵埃;「五苓山居」,則是一個充滿想像空間的場域,一個可以寄託情思的所在。我特別期待「水墨筆記」這個部分,它讓我聯想到一種獨特的錶達方式。水墨畫強調的是神韻,而非形似,往往寥寥數筆,就能傳達齣豐富的情感和意境。我希望這本書的文字,也能帶有這樣一種寫意的風格,用最簡練的語言,捕捉最細膩的情感,描繪齣最動人的畫麵。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份難得的慢時光,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體悟人生的真諦。
评分(四) 我一直相信,好的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疊,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一種思想的啟迪。《人間清曠:五苓山居水墨筆記》這個書名,就已經散發齣一種淡淡的、卻又深刻的魅力。「人間」二字,拉近瞭與我們的距離,說明這份清曠並非不食人間煙火,而是植根於生活之中;「清曠」二字,則描繪齣一種開闊、舒朗的意境,讓人心生嚮往;而「五苓山居」更是具象化瞭這種場景,彷彿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看到裊裊的炊煙。最吸引我的是「水墨筆記」這個詞,它預示著書中可能融閤瞭視覺藝術的元素,透過文字,再現水墨畫的意境。我猜想,作者或許擅長水墨,並將自己在山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以水墨的筆觸,記錄下來。這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藝術的昇華。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那份山林的幽靜,那份水墨的淡雅,以及那份「清曠」的生活哲學。
评分(六) 我一直覺得,真正能觸動人心的書,往往不是那些嘩眾取寵的內容,而是那些細水長流、溫潤如玉的文字。《人間清曠:五苓山居水墨筆記》這個書名,就帶給我這樣一種感覺。它沒有聲嘶力竭的呼喊,卻有著一種沉靜的力量。「清曠」二字,給人一種遼闊、舒展的感受,彷彿置身於開闊的山野之中,心胸也隨之開闊;「五苓山居」,則給人一種具體的畫麵感,一個可以想像到的、充滿詩意的居所。我猜測,書中描寫的或許是作者在山居中的日常生活,但絕非平淡的記錄,而是透過「水墨」這個意象,將生活昇華為藝術。水墨的特點就是留白、寫意,講究的是意境的營造。我期待書中的文字,也能有這樣的特質,寥寥數筆,卻能勾勒齣萬韆景象,讓讀者在字裡行間,感受到那份悠遠的意境。這本書,或許是為那些渴望尋求心靈寧靜、藝術滋養的讀者所準備的。
评分(五) 坦白說,我對「山居」這個概念,一直有著一種浪漫化的想像。總覺得那是一個遠離塵囂、鳥語花香、與世無爭的桃花源。然而,我知道現實往往不是如此。但《人間清曠:五苓山居水墨筆記》這本書名,卻能勾起我內心深處的這份嚮往。它不像那種硬邦邦的旅遊攻略,而更像是一種詩意的記錄,一種心靈的遊記。「清曠」二字,恰如其分地錶達瞭一種開闊、舒展的胸襟,一種遠離煩憂的狀態。而「五苓山居」,則給人一種具體的地點感,彷彿能想像到那裡的風光,那裡的聲音,那裡的人文氣息。最讓我好奇的是「水墨筆記」的組閤,這是否意味著書中會有作者的水墨畫作,或者是文字本身就帶有水墨的寫意風格?無論如何,我期待它能帶我進入一個充滿詩意與哲思的空間,讓我能暫時忘卻現實的瑣碎,去感受那份寧靜與美好。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注入一股清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