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是为了回来。
创作,是为了记忆。
清旷,是为了一步一步,清楚明白地走过似锦繁华的人间与天地。
记得一九九六年《雄狮美术》停刊时,我的心中有惆怅有疲惫,更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轻松与觉醒。伴随美术月刊的二十六年间,见证过台湾美术缔造的辉煌历程,而今,彷彿可以卸下时代的交付与阶段的任务,把自己还原成当年那个纯真热爱写生画画的少年。
重拾画笔,整顿身心的第一步,就是离开从小居住的台北城,移居中坜,舍离惯有的场域,自然激发出更新的观照力;在清新的郊野田畴中,日夕与笔砚相亲的岁月,竟意外地旷达明亮。
是以〈卜居〉、〈笔墨〉、〈人间〉三卷,爬梳重新写字画画十六年以来的清旷滋味。--李贤文
★以写生的眼睛记录台湾,以笔墨的皴擦创作山水
一九九六年台湾第一本美术专业期刊-《雄狮美术》月刊停刊后,发行人李贤文得以从忙迫中抽身,生命中突然有了「清旷」的意外收获。他开始用写生的眼睛记录台湾,以笔墨的皴擦创作山水。在本书中,他也以文字,搭配三十多幅的作品,自述近十六年的创作心得,是一本集艺术欣赏、生命哲学及写生游记的散文佳作。
●就在仔细地看,慢慢地画之间,内心彷彿也有难言的喜悦;因为用画的,所以看的速度变慢了,因为速度变慢,许多细节突出了,以前看不到想不到的,现在忽然出现了。用「画」的角度取代用「看」的态度,一朵花里,隐然有一个全新的世界。--摘自首卷「卜居清旷」之伍〈千花一树〉
●能够提起毛笔,画出一片叶子,就可以画出一棵树;能够画出一棵树,就可以画出一座森林;能够画出一座森林,就可画满一个世界。--摘自贰卷「笔墨清旷」之壹〈菩提三章〉
●横向册页,被迫收纳纵走的山形;蜿蜒的溪谷,忽隐忽现。构图上的空间压迫,与写生中的时间压迫,双重压迫带来的却是意想不到的惯性解放。当我们愈是不能深思熟虑仔细安排画面的逻辑性时,我们就愈接近一个全新的视觉经验。--摘自参卷「人间清旷」之捌〈合欢道上〉
★抒发人文关怀,记录时代的欢愉和悲苦
李贤文的山水写生非仅写景,借景寄情而已。他意在抒发人文关怀,记录时代的欢愉和悲苦,颇有慨然警世味道,史实意味浓厚。二○一二年新作〔日升月恆〕,他记录了台湾中部风灾重建、历劫复生的事迹。
★另辟新径,直接访境写生,记录真实感受
〔三探九九峰〕长卷(2011),是李贤文以美术,为台湾的百年九二一大地震,留下历史的见证。在本书中,读者可以清楚见到画中乱石崩云、荒草埋径、滞水淹树、野雁横飞,一片灾后奇景。
在名家为此作的题文中,书法家陈云程以「画以载道」;旅法哲学家熊秉明以「『地震』为题,古所未有」;水墨画家郑善禧以「当今国画记实创作之代表」,赞许画家另辟新径,抛弃传统山水的想像誊写,直接访境写生,记录真实感受,及对于大自然,对于人道的关怀。
「观余承尧先生之山水,犹如春入夏;读张光宾先生之画作,彷彿秋至冬;而李贤文君之水墨,恰似早春时节。」--日本设计大师杉浦康平
★荣获第37届金鼎奖--最佳非文学图书奖!!
作者简介
李贤文
◆美术历程:
1947 生于台北市。
1964 师大附中写生会创始会员,并担任首任会长。
1971 创办《雄狮美术》月刊。
1973 游学法国,期间与海外学人广泛交流。
1975 自法返台,主持《雄狮美术》编务。
1996 《雄狮美术》停刊,迁居中坜,以书画自修。
2004 与卢廷清、郑治桂在台北福华沙龙联合举行「群玉山头」画展,并出版《群玉山头》一书。
2011 应台北艺境画廊之邀,与张光宾老师举行「苍朴.清旷.笔墨情」双人展。
2012 应中央大学艺文中心之邀举行「人间清旷」水墨个展。并出版《人间清旷》一书。
◆李贤文系列创作:
关注台湾自然环境变迁系列:〔三探九九峰〕长卷(2001)、〔流变图〕册页(2001)、〔万顷流木〕三连作(2009)。
水墨写生台湾山水系列:〔雪霸登高图〕四联屏(2000)、〔百年大雪武岭行〕长卷(2005)、〔玉山有待图〕(2007)、〔合欢道上〕册页(2009)、〔塔塔加大铁杉〕四联屏(2011)、〔日升月恆〕四联屏(2012)。
记写生活情趣系列:〔触赏自观〕册页(1999~2001)、〔恋楝四季〕四连作(2002~2009)、〔世界荷塘〕四联屏(2009)、〔春之五苓〕四联屏(2010)。
贤文自述
序文
序一 断裂与传承--读《人间清旷》有感∕奚淞
序二 淡写悠游,轻描深刻--李贤文的水墨途径∕江衍畴
出版序 绘画、大自然、人文关怀∕李柏黎
自序 清旷三卷∕李贤文
首卷 卜居清旷
壹、恋楝四季
贰、触赏自观
参、模煳的岁月--母亲的画像
肆、世界荷塘
伍、千花一树
陆、体露金风
柒、鼠牛虎兔
捌、乐在春联
贰卷 笔墨清旷
壹、菩提三章
贰、雪霸登高
参、南横三山
肆、玉山有待
伍、不二.不尽.富士山
陆、三探九九峰
柒、流变
捌、天上浮木
玖、黑与白--绿岛现地写生
参卷 人间清旷
壹、人间清旷
贰、日出台东
参、菩提伽耶组曲
肆、重看生命的篇章--拉达克写生的启示
伍、心在高原
陆、京都春秋
柒、黄澄红醉
捌、合欢道上
序
断裂与传承--读《人间清旷》有感
清晨电话铃声响起,我赶往接听,是熟悉的声音:「哈啰!我现在正在玉山山顶上……」
李贤文,我半个世纪的老友。五十年前在师大附中创办「写生会」的小伙子,现在是揹了水墨画袋到处趴趴走的老神仙。白胡子老先生「人在山上」岂不就是「仙」吗?
「我刚刚在玉山主峰看日出,真壮观,眼前便是台湾百岳,令人禁不住要欢唿--咿哈、福尔摩沙!」用手机在海拔近四千公尺高度与我通话的贤文,音质清晰,彷彿就在身边。
这是好几年前的事了。除了玉山传讯,这些年来,贤文也曾在各处山林、海滨跟我通消息,分享一份体验自然及在山野里作画的喜悦。大人而不失赤子之心,正也就是贤文。
欣喜贤文把多年创作结晶出一本《人间清旷》图文集,草稿清样先睹为快,读完有一份感动--历经岁月,生命展现出成熟风貌,就像秋日沉硕的果实。
回顾四十年前,一九七一年,于辅大毕业前夕的贤文创办《雄狮美术》。这是台湾第一本专业美术刊物,对美术环境的发展起重大作用。一九八四年,他又创办「雄狮画廊」,此后台湾画廊如雨后春笋,蔚为一片荣景。作为一位文化事业的推动者及经营者,他居然在一九九二年拿起毛笔,一头栽进水墨画和书法中。或有人会以为这只是一时热忱、业余消遣而已,那就错了。
贤文一生爱好是绘画。虽然在生命盛年很长一段时间忙于事业而无暇绘画,然而当他再度拾起画笔,志在弥补情性上的断裂、追回一片热爱美术创作的初心,于是下笔而不能自休。
贤文早年画水彩、油画,兴趣在西画领域。在近代急遽社会文化变迁中,不察觉间传统画趋向没落、在西化环境中渐渐失去大众关心,此时贤文改换早年熟悉工具,以毛笔探触宣纸水墨画境,其所衔接的断裂便又可以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来审视了。
试观水墨国画近代的颓弱,主要的因素是一昧尊古泥古而不知取法大自然,寻得创新契机。回顾古来艺事,唐宋绘画的精严华美出于对自然的详密观察,而后才有元代绘画的简净写意;中国历来画家非凡的水墨表现到了明清,渐渐凝结成概念化的笔墨法则,例如民间流传的「芥子园画谱」,其中对树、石、云、水、花鸟、人物、造景法都立下种种法则规范,习画者只要稍加临摹,便能「叠石架山」,造出像模像样的「国画」」出来。这就像文人熟读成语典故做八股文,往往失去生命实感,流为表面文章。当强大西潮袭来,人们生活整体改头换面之际,水墨画显出它无法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弱点。可惜的是千年传承,一向最能传达中国人品格情意的毛笔和水墨,失去民间的活用,就要隐退为博物馆古董,但供后人凭弔了。
由此来看「人间清旷」创作系列,贤文以毛笔和水墨衔接早年写生经验,不採取临摹范本的国画陈规,直接师法大自然,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自一九九二年起,贤文选择用一枝毛笔接续他的美术人生,同时也开始进入佛学领域。孜孜不倦水墨艺事的他,起始使用小片日本制的「画仙板」,以便携带、写生。初期作品与他早年的水彩写生风格、技法相近,也即是採西画的单点透视法,设色也较浓重。待他体会到毛笔特殊美质,大量探触宣纸水墨皴染效果后,新面貌出现了。一九九五年深秋,贤文与瑜珈行者玛督拉难陀赴印度进行佛蹟之旅。在佛陀正觉地菩提伽耶,贤文作现场写生。他磨砚取墨、小碟调色,长条宣纸就小画板移动、落笔作画。由清晨五点天蒙蒙亮直画到黄昏日落,整整十二小时无中断地进行水墨写生。「今天是我平生以来最纯净又最勇勐写生的日子。」李贤文那天晚上在日记中记下这一行字。
圣地大精舍、菩提树、金刚宝座、静坐冥想的修行人,投身匍伏行大礼拜的藏僧……这一切临场强烈感触,都在当下流贯于笔墨。因为是写生,无从达成画室创作的详密与精细,却于稚拙中显现出童真的欣喜、心与境合一的生命感。同时,往昔类同西画如摄影机镜头般的单点透视,也因为现场视点和条幅宣纸的不断移动,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传统国画多焦点游移的绘画表现。贤文由他的虔诚和勇勐中,找到了他创作上突破框限的自由空间,是早年写生所不曾有的境界。
二000年春日,贤文约我看他耗时半年完成的〔三探九九峰〕。这幅横卷高六十公分、长达两千八百六十二公分,表达出「九二一大地震」重创埔里九九峰的景象。画面由伏地写生的画家(贤文)起首,连接上九份二山震爆点土石横流、岩块交叠的狼借景象,而后是树梢耸立水面的堰塞湖灾景,接着有原住民于震后向祖灵祭祷祈求保护……这已经不是一幅画,而是画家用心与手创作出来的记录电影。中国手卷边展开、边观赏的形式如此贴合写生的临场感,不只是一般绘画中抽离的景物,就连时空流动都包含在内了。〔三探九九峰〕令人惊讶、叹赏;这也是贤文投身大地,感受国土危脆,以悲心与爱心形诸笔墨的杰作。
当时贤文嘱我为此画写跋,我心中浮现的题目是「情浓于墨,意比纸长」。内容文字如下--
「贤文为九二一地震绘成〔三探九九峰〕长卷。画中乱石崩云、荒草埋径、滞水淹树、野雁横飞,一片灾后奇景。然造化中生机不息,人民依旧理荒植籽。直此自然人文遽变之新世纪初,观画别有一番感触,故为记之:
莫叹行路难,难行之路有人行;莫慊人生苦,历苦之后见真心。」
〔三探九九峰〕之后,贤文依旧精勤于水墨写生、书法,又是十多年过去。当此际贤文推出毕生第一本图文集《人间清旷》时,埔里一带地震裂伤已经痊癒,九九峰回复往昔翠绿,野生动物复育,一片欣欣向荣。于此,我们可以相信无论是自然、人文乃至于个人生涯所遭遇的断裂,都可以在挑战下重新找到希望和精进的能量,把一份活泼生机继续传承下去。以此与老友贤文共勉。
奚淞
(二) 我對「水墨」這兩個字,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從小在台灣成長,耳濡目染了許多傳統文化,水墨畫的淡雅、寫意,總是能勾起我內心深處的共鳴。而《人間清曠:五苓山居水墨笔记》這個書名,更是直接擊中了我的興趣點。「五苓山居」這個詞,聽起來就充滿了詩意與神秘感,讓人不禁好奇,在這片山林之中,作者是如何將水墨的意境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我猜想,書中應該會有很多關於山間景致的描繪,但重點應該不是單純的寫實,而是透過水墨的筆法,傳達出那份山林的靈動與禪意。比如,一幅畫中可能只是一兩株疏朗的竹子,幾筆雲霧,就能勾勒出整個山林的氣韻。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有這樣的描寫,讓我能藉由文字,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如詩如畫的畫面。同時,「筆記」二字也暗示了這本書的真實與親切,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論述,而是作者個人真實的感受與體悟。這讓我對閱讀產生了極大的期待,彷彿能與作者一同走進那片山林,體驗那份「清曠」的生活。
评分(一) 拿到《人间清旷:五苓山居水墨笔记》这书,第一时间就讓我聯想到家裡老一輩常掛在嘴邊的「寧靜致遠」,這本書就好像是把那份古老的智慧,透過現代的筆觸,溫柔地呈現在眼前。書名中的「清曠」,就已足夠讓人心生嚮往,仿佛能聞到山林的清新氣息,聽到溪流潺潺的聲音。我個人一直對這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很有興趣,但現代都市的步調實在太快,常常讓人喘不過氣來。閱讀這本書,就如同為我的心靈開了一扇窗,讓我可以暫時抽離塵囂,沉浸在那份「五苓山居」的淡泊與從容中。書中的水墨意境,我想更是增添了幾分詩意與哲思。不同於一般旅遊文學,它不是單純地描繪風景,而是透過作者的眼睛,捕捉了山居生活中那些細微的、容易被忽略的美好。可能是清晨第一縷陽光灑落的露珠,可能是午後雨後泥土的芬芳,也可能是夜晚蛙鳴蟲吟的交響曲。這些細節,往往最能觸動人心深處的柔軟。我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學習到如何在新與舊、繁華與樸實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在紛擾的生活中,也能保有屬於自己的一方「人間清曠」。這本書的出現,恰逢其時,對於渴望心靈慰藉的我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
评分(九) 這本書名《人间清旷:五苓山居水墨笔记》,一看到就讓我覺得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它不像時下流行的各種速食讀物,反而有種沉澱的、悠遠的感覺。「人间」二字,說明了它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清旷」二字,描繪了一種開闊、舒展的心境,這正是我在繁忙都市生活中所極度缺乏的。而「五苓山居」,則為這種心境提供了一個具體的想像空間,一個可以讓人卸下心防、尋求寧靜的所在。「水墨笔记」,更是點睛之筆,我猜測書中將會充滿水墨的寫意與淡雅,透過文字,勾勒出山居生活的意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心靈的洗滌,讓我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暫時忘卻世俗的煩擾,沉浸在那份淡泊、從容的意境之中,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评分(五) 坦白說,我對「山居」這個概念,一直有著一種浪漫化的想像。總覺得那是一個遠離塵囂、鳥語花香、與世無爭的桃花源。然而,我知道現實往往不是如此。但《人间清旷:五苓山居水墨笔记》這本書名,卻能勾起我內心深處的這份嚮往。它不像那種硬邦邦的旅遊攻略,而更像是一種詩意的記錄,一種心靈的遊記。「清旷」二字,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一種開闊、舒展的胸襟,一種遠離煩憂的狀態。而「五苓山居」,則給人一種具體的地點感,彷彿能想像到那裡的風光,那裡的聲音,那裡的人文氣息。最讓我好奇的是「水墨笔记」的組合,這是否意味著書中會有作者的水墨畫作,或者是文字本身就帶有水墨的寫意風格?無論如何,我期待它能帶我進入一個充滿詩意與哲思的空間,讓我能暫時忘卻現實的瑣碎,去感受那份寧靜與美好。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注入一股清流。
评分(八) 每次看到「山居」兩個字,心裡總會湧起一股莫名的嚮往。總覺得那是一個可以讓心靈徹底放鬆、回歸純粹的地方。而《人间清旷:五苓山居水墨笔记》這個書名,更是將這份嚮往具象化了。「清旷」二字,描繪出的是一種開闊、舒朗的意境,是內心的自由與灑脫。「五苓山居」,則是一個具體的場景,讓人聯想到清風、明月、鳥鳴、流水。我猜測,書中或許記錄了作者在山居中的一些生活片段,但重點絕非單純的生活瑣事,而是透過「水墨笔记」這種形式,將這些片段昇華為藝術。水墨的寫意,就像是留白,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我期待這本書能用這樣一種充滿詩意與藝術感的方式,帶領我進入一個與自然融為一體的世界,感受那份「人間清曠」的獨特魅力。
评分(三) 作為一個在城市裡打滾多年的上班族,我對「山居」這兩個字,常常抱持著一種既嚮往又有點遙不可及的心態。總是覺得那是一種離我們很遠的生活方式,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毅力才能實現。所以,當我看到《人間清曠:五苓山居水墨笔记》這本書時,我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會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它會不會是一本教我們如何逃離城市,如何在山上種田、養雞的指南?還是說,它更多的是一種心境的描繪,一種精神上的嚮往?我更偏向於後者。我認為,「人間清曠」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在忙碌的生活中,依然能找到內心平靜與安寧的能力。而「五苓山居」,或許只是作者選擇的一個載體,用來展現這種精神。書名中的「水墨笔记」,也讓我聯想到一種淡泊、寫意的風格,沒有過多的矯飾,而是用最純粹的方式,記錄下生活的點滴。我非常期待能在書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保持身心健康,尋找內在平靜的啟示。
评分(四) 我一直相信,好的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疊,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一種思想的啟迪。《人间清旷:五苓山居水墨笔记》這個書名,就已經散發出一種淡淡的、卻又深刻的魅力。「人间」二字,拉近了與我們的距離,說明這份清曠並非不食人間煙火,而是植根於生活之中;「清旷」二字,則描繪出一種開闊、舒朗的意境,讓人心生嚮往;而「五苓山居」更是具象化了這種場景,彷彿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看到裊裊的炊煙。最吸引我的是「水墨笔记」這個詞,它預示著書中可能融合了視覺藝術的元素,透過文字,再現水墨畫的意境。我猜想,作者或許擅長水墨,並將自己在山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以水墨的筆觸,記錄下來。這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藝術的昇華。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那份山林的幽靜,那份水墨的淡雅,以及那份「清曠」的生活哲學。
评分(六) 我一直覺得,真正能觸動人心的書,往往不是那些嘩眾取寵的內容,而是那些細水長流、溫潤如玉的文字。《人间清旷:五苓山居水墨笔记》這個書名,就帶給我這樣一種感覺。它沒有聲嘶力竭的呼喊,卻有著一種沉靜的力量。「清旷」二字,給人一種遼闊、舒展的感受,彷彿置身於開闊的山野之中,心胸也隨之開闊;「五苓山居」,則給人一種具體的畫面感,一個可以想像到的、充滿詩意的居所。我猜測,書中描寫的或許是作者在山居中的日常生活,但絕非平淡的記錄,而是透過「水墨」這個意象,將生活昇華為藝術。水墨的特點就是留白、寫意,講究的是意境的營造。我期待書中的文字,也能有這樣的特質,寥寥數筆,卻能勾勒出萬千景象,讓讀者在字裡行間,感受到那份悠遠的意境。這本書,或許是為那些渴望尋求心靈寧靜、藝術滋養的讀者所準備的。
评分(十) 「清曠」二字,彷彿自帶一種空靈的氣質,讓人一看便心生嚮往。《人间清旷:五苓山居水墨笔记》這個書名,恰恰捕捉到了我對理想生活的一種想像。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清曠」,不僅僅是環境的開闊,更是心靈的遼遠。而「五苓山居」,則為這種心境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載體,一個可以讓人沉浸其中,體悟自然的奧妙,感受生命的靜謐。書名中的「水墨笔记」,更是讓我聯想到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水墨畫的意境,在於其簡潔、寫意,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我期待這本書的文字,也能具有這樣的特質,用最簡練的語言,描繪出最動人的景象,讓讀者在字裡行間,品味出那份深沉的意境。這本書,或許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對「清曠」生活的詩意探索。
评分(七) 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好好閱讀一本書,本身就是一種奢侈。而《人间清旷:五苓山居水墨笔记》這個書名,就如同一個邀請函,邀請我暫時放下手機,進入一個更為寧靜、更為沉思的空間。「清旷」二字,給人一種清澈、開闊的感覺,彷彿能洗滌心靈的塵埃;「五苓山居」,則是一個充滿想像空間的場域,一個可以寄託情思的所在。我特別期待「水墨笔记」這個部分,它讓我聯想到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水墨畫強調的是神韻,而非形似,往往寥寥數筆,就能傳達出豐富的情感和意境。我希望這本書的文字,也能帶有這樣一種寫意的風格,用最簡練的語言,捕捉最細膩的情感,描繪出最動人的畫面。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份難得的慢時光,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體悟人生的真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