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颱灣法學,乃是在整個東亞社會繼受來自近代西方的現代法過程中,不斷進行學說繼受,以及吸納在地法律實踐經驗後的産物;而其未來如何發展,將係於當今颱灣的法學者,對於現狀如何理解與評價。本書擬就颱灣戰後60餘年法學發展的軌跡,做一個全麵性的迴顧與省思。在上冊,將就法學整體、法理學、憲法學、行政法學、民事財産法學、民事身分法學、民事訴訟法學等主題,分彆由執筆者提齣其觀察與分析。並期待所有的讀者,能一起來參與這項學說史的探索之旅。
作者簡介
主編∕颱灣法學會颱灣法學史編輯委員會
【相關文獻】
瀏覽作者在月旦法學知識庫更多的期刊、教學資源...等
【相關著作】
書名 作者 齣版年月 定價
戰後颱灣法學史 颱灣法學會颱灣法學史編輯委員會、王泰升、李建良、許士宦、陳忠五、陳惠馨、黃昭元、顔厥安 2012年12月 450
王泰升
【現職】
.颱灣大學法律學院特聘教授兼法律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暨法律學研究所閤聘研究員.政治大學曆史學係兼任教授.颱北大學法律學係兼任教授.颱灣法學會理事長.颱灣法律史學會理事長
【經曆】
.行政院國科會法律學門召集人.颱灣大學科際整閤法律學研究所所長兼法律學院副院長.哈佛大學、華盛頓大學、早稻田大學、新加坡大學、東京大學訪問學者.颱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颱灣大學遴選為12位「經師與人師」之一.教育部學術奬.國史館颱灣文獻館傑齣文獻研究奬.國科會傑齣研究奬(兩次).颱灣大學教學傑齣奬.執業律師
【學曆】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法學博士.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法學碩士.颱北大學法學碩士.颱灣大學法學士
【著作】
.颱灣法律史概論(元照,四版,2012).颱灣法學會四十年史(閤著,颱灣法學會,2011).具有曆史思維的法學:結閤颱灣法律社會史與法律論述(自刊,元照總經銷,2010).Legal Education in Asia(閤著, Routledge, 2010) .颱灣檢察史:製度變遷史與運作實況(法務部,2008).二十世紀颱北律師公會會史(閤著,颱北律師公會,2005).颱灣法的世紀變革(元照,2005).颱灣法的斷裂與連續(元照,2002).國立颱灣大學法律學院院史(颱大法律學院,2002).Legal Reform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895-1945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0).颱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聯經,1999).颱灣法律史的建立(自刊,1997).Asian Legal Systems: Law, Society and Pluralism in East Asia(閤著, Butterworths, 1997).從所有與經營分離論公開發行公司法製(蔚理,1989)
顔厥安
【現職】
.颱灣大學法律學院專任教授
【經曆】
.政治大學法律學係副教授
【學曆】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颱灣大學法律學士
【著作】
幕垂鴞翔—法理學與政治思想論文集(2005)憲邦異式—憲政法理學論文集(2005)規範、論證與行動—法認識論論文集(2004)鼠肝與蟲臂的管製—法理學與生命倫理論文集(2004) 法與實踐理性(1998) 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法治國原則在我國教育法製中之理論與實踐(1996,與周誌宏、李建良閤著)財團法人監督問題之探討(1995,與陳惠馨、林國全閤著)絕對倫理性與自由的展現—青年黑格爾法哲學思想發展的研究(1992,德文)以及多篇期刊或會議論文。
黃昭元
【現職】
.颱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經曆】
.萬國法律事務所律師
【學曆】
.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颱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法學碩士.颱灣大學法學士
【講授科目】
憲法、國際公法
李建良
【現職】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颱灣大學法律學院閤聘教授
【學曆】
德國哥廷根大學法學博士
【著作】
憲法理論與實踐(一)憲法理論與實踐(二)憲法理論與實踐(三)人權思想的承與變
【講授科目】
憲法、行政法、環境保護法
陳忠五
【現職】
.颱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兼任副院長
【經曆】
.執業律師.法務部民法物權編研究修正委員會委員.東吳大學法學院、世新大學法學院兼任教授
【學曆】
.法國巴黎第一大學法學博士.颱灣大學法學碩士.颱灣大學法學士
【講授科目】
民法、消費者保護法
陳惠馨
【現職】
.政治大學法學院專任教授.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委員(2011-2012)
【經曆】
.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2007-2009).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閤研究所所長(2005-2007).中國法製史學會第16屆理事長.颱灣性彆平等教育法草案立法參與(研究計畫主持人、草案擬定召集人).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第4、5屆委員(2003-2007).颱灣女性學學會第6屆會長(1998年)
【學曆】
颱灣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士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法學博士
【著作】
最近作品:1.陳惠馨,2007年12月2版(2006年3月初版),《傳統個人、傢庭、婚姻與國傢—中國法製史的研究與方法》,颱北市:五南圖書。2.陳惠馨,2007年7月《德國法製史》,颱北市,元照齣版社。3.陳惠馨,2006年12月1日,(葉永鋕案與性彆的關係—一個法律人的觀點),收錄於2006年12月1日,《擁抱玫瑰少年》,颱北市: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第60-69頁。4.陳惠馨,2006年3月1日,《法學概論》,修訂八版,颱北市:三民書局。5.Chen, Hwei-syin (2005), "Changes in Marriage and Family-Related Laws in Taiwan: From Male Dominance to Gender Equality", in: Lin, Wei-hung & Hsieh, Hsiao-chin ed., (2005), Gender, Culture & Society: Womens Studies in Taiwan, Seoul: Ewha Womans University Press, p389-416.6.陳惠馨,2005年12月,〈從規範概念史的角度談中國傳統法律中「國籍」、「化外人」、「外國人」觀念的變遷〉,收錄於甘懷真、貴誌俊彥、川島真編,《東亞視域中的國籍、移民與認同》,颱北市:颱大齣版中心,第1-15頁。
【講授科目】
法學緒論、親屬與繼承、中國法製史、德國法製史、性彆關係與法律
許士宦
【現職】
國立颱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經曆】
律師(一九八六年-二○○○年)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法學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
【著作】
執行力擴張與不動産執行程序保障與闡明義務證據蒐集與紛爭解決審判對象與適時審判債務清理法之基本構造集中審理與審理原則訴訟參與與判決效力
【講授科目】
民事訴訟法、強製執行法、破産法
編者序
作者簡介
.四個世代形塑而成的戰後颱灣法學∕王泰升∕1
.分析的轉嚮與實用主義
——戰後颱灣法理學發展史初探∕顔厥安∕67
.颱灣戰後憲法學說史概論
——研究方法及架構的初步分析∕黃昭元∕125
.戰後颱灣行政法學說史序說
——以行政法總論為觀察重心∕李建良∕159
.戰後颱灣財産法學說變遷∕陳忠五∕191
.戰後颱灣民事身分法學史∕陳惠馨∕255
.戰後颱灣民事訴訟法學發展史∕許士宦∕295
編者序
今天颱灣的法學,一言以蔽之,乃是在整個東亞社會繼受來自近代西方的現代法過程中,不斷進行學說繼受,以及吸納在地法律實踐經驗後的産物。而其未來將朝著哪個方嚮發展,則係於當今颱灣的法學者,對於現狀如何理解與評價。按目前颱灣法學界已纍積相當數量的法學論著,法學研究社群的人數也不少,各種法學研究典範亦皆有其支持者,已是觀察法律學門底下各個法學領域之學說史的適當時機瞭。
就在此時,在戰後颱灣法學界堪稱曆史悠久、且會員人數眾多的法律專業者團體——颱灣法學會,適逢創會40週年。為瞭慶祝這個為推動颱灣的自由民主法治而生的學會40歲生日,除瞭以《颱灣法學會四十年史》紀錄著學會一路走來的曆史,還希望就颱灣戰後60餘年法學發展的軌跡,作一個全麵性的迴顧及更深刻的省思,故擬定瞭撰寫各法學領域學說史的計畫,其最終就是本書的問世。颱灣法學會理事會先於2009年11月17日決議設置「颱灣法學史編輯委員會」主其事,再於2010年1月11日確定該編輯委員會的成員為王泰升教授、何賴傑教授、周誌宏教授、林仁光教授、陳立夫教授、黃瑞明律師、劉誌鵬律師,共同負責遴請各法學領域聲譽卓著、研究業績深受肯定的學者來撰寫戰後颱灣法學史。
於是,在2010年12月颱灣法學會年會中,先由黃昭元教授、李建良教授、陳忠五教授,各就憲法學、行政法學、民事財産法學提齣報告。2011年12月颱灣法學會年會接續推齣王泰升教授、顔厥安教授、陳惠馨教授、許士宦教授,分彆針對整個法學、法理學、民事身分法學、民事訴訟法學提齣報告。以上七篇即構成《戰後颱灣法學史》上冊。在2012年12月的颱灣法學會年會,還會有蔡聖偉教授、何賴傑教授、劉連煜教授、王文宇教授、黃程貫教授,分彆就刑事法學、刑事訴訟法學、公司與證券法學、財經法學、勞動法學等五個領域提齣報告,並集結成《戰後颱灣法學史》下冊。
屬於曆史性的作品,分時期經常是必要的。除瞭以「1945年迄今」作為本書各篇共同的時間範疇外,並不設定一個固定的分期方式。各個作者可依時間的年代,或依事項的特質,或兩者混用,而為有助於讀者瞭解其論述內容的分期。又,本書雖以「戰後」為曆史斷代,但現代法學在颱灣社會係始自日治時期。惟日治颱灣由日本人所主導的法學體係(含法學者與法學知識),有彆於二次大戰之後,特彆是1949年隨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颱,而從民國時代中國移入颱灣的法學體係。一般在戰後受教育的各法學領域研究者,處於長期排斥日治時期曆史的國傢教育底下,實難以論述日治時期的學說史。本書各篇之不論及日治時期法學史,並非其不存在或不重要,而是有待未來專攻日治時期法律史者來填補空缺。
作為學說史,在論述的涵蓋麵上,雖從學說本身齣發,但討論的層次將不僅止於較為靜態的學說內容,而希望能以開闊的視野,較動態地觀察學說與法條、學說與法律實務見解、學說與社會上法律實踐等之間的相互流動或影響的關係。好讓我們看到:法學知識在人(專業社群或一般民眾)的法律活動中所發揮的力量,而人的法律活動也總能形塑齣一定內涵的法學知識。在這樣的論述中,不免涉及對特定人的學說或作為的描述。就此,但願能秉持學術討論的基本規範,進行意見的錶達。擬再次強調的是,學說史的論述,隻是一種社會科學式的詮釋,其當然期待人們給予普遍性的同意,但不代錶是真理。此外,也期待各篇作者在文末,能不拘形式地呈現其所探討對象的整體發展特色,以明確錶露我們在2010年代初期所作的迴顧,也讓後來的人易於迴顧我們。
颱灣法學會颱灣法學史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
王泰升
2012年10月30日
這本書的結構略顯鬆散,缺乏一個清晰的敘事主綫。作者似乎更傾嚮於按照時間順序,將颱灣法學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進行羅列,而沒有充分地將它們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體係。這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會感到有些迷茫,難以把握整體的脈絡。不過,這並不影響這本書的價值。它仍然是一部關於颱灣法學史的重要著作,它提供瞭大量的曆史資料和研究成果,對於我們瞭解颱灣法治的發展曆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颱灣法學界內部不同流派的分析。他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流派對立起來,而是試圖理解它們各自的學術思想和政治立場。這使得這本書更具客觀性和公正性。書中對於颱灣本土法學思想的探索,也讓我感到耳目一新。作者認為,颱灣法學應該立足於颱灣的社會現實,吸收本土的文化傳統,構建起具有颱灣特色的法律體係。這種觀點對於我們思考颱灣法治的未來,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评分讀完這本關於颱灣法學發展脈絡的書,我內心五味雜陳。它並非那種高屋建瓴、理論精闢的學術著作,而是像一位老法學人,用帶著歲月痕跡的筆觸,緩緩地講述著颱灣法學在那個動蕩年代的掙紮與成長。書中對於戰後初期,日本法體係的遺留、中華民國法製的移植,以及兩者碰撞融閤的復雜過程,描述得相當細緻。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早期法官、律師的訓練與培養的章節印象深刻,他們大多是在日本接受過教育,麵對全新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如何運用既有的知識,構建起颱灣本土的法律體係,實屬不易。作者並沒有刻意拔高或美化,而是坦誠地呈現瞭那個時期法學界內部的各種爭論與妥協,例如對於大陸法係與英美法係的取捨,對於法律規範與社會現實的平衡等等。這讓我意識到,法學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反思、修正、完善的過程。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颱灣法學界的集體迴憶錄,它記錄瞭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的法學人的命運,也記錄瞭颱灣法治精神的萌芽與成長。它提醒我們,在享受今日法治成果的同時,不應忘記那些為之付齣努力的前輩們。
评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颱灣法學史置於更廣闊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背景下進行解讀。作者並非僅僅關注法律條文的演變,而是深入探討瞭當時的國際局勢、兩岸關係、以及颱灣內部的政治鬥爭,如何影響瞭法學的發展方嚮。例如,書中詳細分析瞭戒嚴時期,法律被作為政治工具的現象,以及在這種情況下,法學人如何維護法律的獨立性與尊嚴。這部分內容讓我感到震撼,也讓我對颱灣的法治發展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敘述方式也頗具特色,他善於運用曆史故事和人物傳記,來展現抽象的法律概念和理論。書中穿插瞭許多法學傢的生平經曆,他們的學術思想、人生選擇,都與颱灣法學史的進程緊密相連。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部充滿人情味的曆史讀物。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不同觀點之間的辯證分析,他並沒有簡單地將曆史人物劃分為“好人”或“壞人”,而是試圖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所麵臨的睏境。這種客觀、公正的態度,使得這本書更具說服力。
评分坦白說,這本書讀起來頗有些吃力。它並非那種通俗易懂的普及讀物,而是充滿瞭專業的法律術語和曆史典故。作者對於颱灣法學史的掌握非常透徹,但這種透徹也導緻瞭敘述過於密集,信息量過大。對於非法律專業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纔能理解其中的含義。不過,如果你能夠剋服這些睏難,那麼你將會收獲頗豐。這本書對於颱灣法學史的細節描述,是其他書籍所無法比擬的。例如,書中對於早期颱灣的法院組織結構、司法製度、以及法律教育體係的分析,都非常深入細緻。作者還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文獻和檔案資料,來支持他的觀點。這使得這本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颱灣民法、刑法、以及行政法的修訂過程的描述印象深刻。這些法律的製定和修改,都反映瞭颱灣社會的發展變化,以及颱灣人民的價值觀念。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法律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它也讓我對颱灣的法治建設有瞭更深入的瞭解。
评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於颱灣法學界“知識分子”精神的刻畫。作者並沒有將法學人僅僅視為法律的實踐者,而是將他們視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他們不僅關注法律的條文和規範,更關注法律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影響。書中描述瞭許多法學人,在麵對政治壓力和權力乾預時,仍然堅持自己的原則,捍衛法律的獨立性,這種精神令人敬佩。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早期颱灣法學期刊的描述印象深刻。這些期刊成為瞭法學人交流思想、發錶觀點的平颱,也成為瞭推動颱灣法學發展的重要力量。作者還分析瞭颱灣法學界與日本、美國等國傢之間的學術交流,以及這種交流對颱灣法學的影響。這讓我意識到,颱灣法學的發展並非孤立的,而是與國際學術界緊密相連的。這本書也讓我反思瞭颱灣法治的現狀。雖然颱灣已經實現瞭民主化,但法治仍然麵臨著許多挑戰。我們需要繼續努力,維護法律的獨立性,捍衛社會公平正義,纔能真正實現法治社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