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台湾法学史

战后台湾法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法学史
  • 战后台湾
  • 法律史
  • 台湾史
  • 法制史
  • 政治法律
  • 历史研究
  • 台湾研究
  • 学术著作
  • 法律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今之台湾法学,乃是在整个东亚社会继受来自近代西方的现代法过程中,不断进行学说继受,以及吸纳在地法律实践经验后的产物;而其未来如何发展,将系于当今台湾的法学者,对于现状如何理解与评价。本书拟就台湾战后60余年法学发展的轨迹,做一个全面性的回顾与省思。在上册,将就法学整体、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民事财产法学、民事身分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等主题,分别由执笔者提出其观察与分析。并期待所有的读者,能一起来参与这项学说史的探索之旅。

作者简介

主编∕台湾法学会台湾法学史编辑委员会

  【相关文献】
  浏览作者在月旦法学知识库更多的期刊、教学资源...等

  【相关着作】
  书名 作者 出版年月 定价
  战后台湾法学史 台湾法学会台湾法学史编辑委员会、王泰升、李建良、许士宦、陈忠五、陈惠馨、黄昭元、颜厥安 2012年12月 450

王泰升

  【现职】
  .台湾大学法律学院特聘教授兼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暨法律学研究所合聘研究员.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兼任教授.台北大学法律学系兼任教授.台湾法学会理事长.台湾法律史学会理事长

  【经历】
  .行政院国科会法律学门召集人.台湾大学科际整合法律学研究所所长兼法律学院副院长.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大学、东京大学访问学者.台湾大学终身特聘教授.台湾大学遴选为12位「经师与人师」之一.教育部学术奖.国史馆台湾文献馆杰出文献研究奖.国科会杰出研究奖(两次).台湾大学教学杰出奖.执业律师

  【学历】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法学博士.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法学硕士.台北大学法学硕士.台湾大学法学士

  【着作】
  .台湾法律史概论(元照,四版,2012).台湾法学会四十年史(合着,台湾法学会,2011).具有历史思维的法学:结合台湾法律社会史与法律论述(自刊,元照总经销,2010).Legal Education in Asia(合着, Routledge, 2010) .台湾检察史:制度变迁史与运作实况(法务部,2008).二十世纪台北律师公会会史(合着,台北律师公会,2005).台湾法的世纪变革(元照,2005).台湾法的断裂与连续(元照,2002).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院史(台大法律学院,2002).Legal Reform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895-1945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0).台湾日治时期的法律改革(联经,1999).台湾法律史的建立(自刊,1997).Asian Legal Systems: Law, Society and Pluralism in East Asia(合着, Butterworths, 1997).从所有与经营分离论公开发行公司法制(蔚理,1989)

颜厥安

  【现职】
  .台湾大学法律学院专任教授

  【经历】
  .政治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

  【学历】
  .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台湾大学法律学士

  【着作】
  幕垂鸮翔—法理学与政治思想论文集(2005)宪邦异式—宪政法理学论文集(2005)规范、论证与行动—法认识论论文集(2004)鼠肝与虫臂的管制—法理学与生命伦理论文集(2004) 法与实践理性(1998) 教育法令之整理与检讨—法治国原则在我国教育法制中之理论与实践(1996,与周志宏、李建良合着)财团法人监督问题之探讨(1995,与陈惠馨、林国全合着)绝对伦理性与自由的展现—青年黑格尔法哲学思想发展的研究(1992,德文)以及多篇期刊或会议论文。

黄昭元

  【现职】
  .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经历】
  .万国法律事务所律师

  【学历】
  .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法学硕士.台湾大学法学士

  【讲授科目】
  宪法、国际公法

李建良

  【现职】
  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合聘教授

  【学历】
  德国哥廷根大学法学博士

  【着作】
  宪法理论与实践(一)宪法理论与实践(二)宪法理论与实践(三)人权思想的承与变

  【讲授科目】
  宪法、行政法、环境保护法

陈忠五

  【现职】
  .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兼任副院长

  【经历】
  .执业律师.法务部民法物权编研究修正委员会委员.东吴大学法学院、世新大学法学院兼任教授

  【学历】
  .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法学博士.台湾大学法学硕士.台湾大学法学士

  【讲授科目】
  民法、消费者保护法

陈惠馨

  【现职】
  .政治大学法学院专任教授.总统府人权谘询委员会委员(2011-2012)

  【经历】
  .政治大学法学院院长(2007-2009).政治大学法律科际整合研究所所长(2005-2007).中国法制史学会第16届理事长.台湾性别平等教育法草案立法参与(研究计画主持人、草案拟定召集人).行政院妇女权益促进委员会第4、5届委员(2003-2007).台湾女性学学会第6届会长(1998年)

  【学历】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士德国雷根斯堡大学法学博士

  【着作】
  最近作品:1.陈惠馨,2007年12月2版(2006年3月初版),《传统个人、家庭、婚姻与国家—中国法制史的研究与方法》,台北市:五南图书。2.陈惠馨,2007年7月《德国法制史》,台北市,元照出版社。3.陈惠馨,2006年12月1日,(叶永鋕案与性别的关系—一个法律人的观点),收录于2006年12月1日,《拥抱玫瑰少年》,台北市:女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第60-69页。4.陈惠馨,2006年3月1日,《法学概论》,修订八版,台北市:三民书局。5.Chen, Hwei-syin (2005), "Changes in Marriage and Family-Related Laws in Taiwan: From Male Dominance to Gender Equality", in: Lin, Wei-hung & Hsieh, Hsiao-chin ed., (2005), Gender, Culture & Society: Womens Studies in Taiwan, Seoul: Ewha Womans University Press, p389-416.6.陈惠馨,2005年12月,〈从规范概念史的角度谈中国传统法律中「国籍」、「化外人」、「外国人」观念的变迁〉,收录于甘怀真、贵志俊彦、川岛真编,《东亚视域中的国籍、移民与认同》,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第1-15页。

  【讲授科目】
  法学绪论、亲属与继承、中国法制史、德国法制史、性别关系与法律

许士宦

  【现职】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经历】
  律师(一九八六年-二○○○年)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法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

  【着作】
  执行力扩张与不动产执行程序保障与阐明义务证据蒐集与纷争解决审判对象与适时审判债务清理法之基本构造集中审理与审理原则诉讼参与与判决效力

  【讲授科目】
  民事诉讼法、强制执行法、破产法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编者序
作者简介

.四个世代形塑而成的战后台湾法学∕王泰升∕1

.分析的转向与实用主义
——战后台湾法理学发展史初探∕颜厥安∕67

.台湾战后宪法学说史概论
——研究方法及架构的初步分析∕黄昭元∕125

.战后台湾行政法学说史序说
——以行政法总论为观察重心∕李建良∕159

.战后台湾财产法学说变迁∕陈忠五∕191

.战后台湾民事身分法学史∕陈惠馨∕255

.战后台湾民事诉讼法学发展史∕许士宦∕295

图书序言

编者序

  今天台湾的法学,一言以蔽之,乃是在整个东亚社会继受来自近代西方的现代法过程中,不断进行学说继受,以及吸纳在地法律实践经验后的产物。而其未来将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则系于当今台湾的法学者,对于现状如何理解与评价。按目前台湾法学界已累积相当数量的法学论着,法学研究社群的人数也不少,各种法学研究典范亦皆有其支持者,已是观察法律学门底下各个法学领域之学说史的适当时机了。

  就在此时,在战后台湾法学界堪称历史悠久、且会员人数众多的法律专业者团体——台湾法学会,适逢创会40週年。为了庆祝这个为推动台湾的自由民主法治而生的学会40岁生日,除了以《台湾法学会四十年史》纪录着学会一路走来的历史,还希望就台湾战后60余年法学发展的轨迹,作一个全面性的回顾及更深刻的省思,故拟定了撰写各法学领域学说史的计画,其最终就是本书的问世。台湾法学会理事会先于2009年11月17日决议设置「台湾法学史编辑委员会」主其事,再于2010年1月11日确定该编辑委员会的成员为王泰升教授、何赖杰教授、周志宏教授、林仁光教授、陈立夫教授、黄瑞明律师、刘志鹏律师,共同负责遴请各法学领域声誉卓着、研究业绩深受肯定的学者来撰写战后台湾法学史。

  于是,在2010年12月台湾法学会年会中,先由黄昭元教授、李建良教授、陈忠五教授,各就宪法学、行政法学、民事财产法学提出报告。2011年12月台湾法学会年会接续推出王泰升教授、颜厥安教授、陈惠馨教授、许士宦教授,分别针对整个法学、法理学、民事身分法学、民事诉讼法学提出报告。以上七篇即构成《战后台湾法学史》上册。在2012年12月的台湾法学会年会,还会有蔡圣伟教授、何赖杰教授、刘连煜教授、王文宇教授、黄程贯教授,分别就刑事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公司与证券法学、财经法学、劳动法学等五个领域提出报告,并集结成《战后台湾法学史》下册。

  属于历史性的作品,分时期经常是必要的。除了以「1945年迄今」作为本书各篇共同的时间范畴外,并不设定一个固定的分期方式。各个作者可依时间的年代,或依事项的特质,或两者混用,而为有助于读者了解其论述内容的分期。又,本书虽以「战后」为历史断代,但现代法学在台湾社会系始自日治时期。惟日治台湾由日本人所主导的法学体系(含法学者与法学知识),有别于二次大战之后,特别是1949年随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迁台,而从民国时代中国移入台湾的法学体系。一般在战后受教育的各法学领域研究者,处于长期排斥日治时期历史的国家教育底下,实难以论述日治时期的学说史。本书各篇之不论及日治时期法学史,并非其不存在或不重要,而是有待未来专攻日治时期法律史者来填补空缺。

  作为学说史,在论述的涵盖面上,虽从学说本身出发,但讨论的层次将不仅止于较为静态的学说内容,而希望能以开阔的视野,较动态地观察学说与法条、学说与法律实务见解、学说与社会上法律实践等之间的相互流动或影响的关系。好让我们看到:法学知识在人(专业社群或一般民众)的法律活动中所发挥的力量,而人的法律活动也总能形塑出一定内涵的法学知识。在这样的论述中,不免涉及对特定人的学说或作为的描述。就此,但愿能秉持学术讨论的基本规范,进行意见的表达。拟再次强调的是,学说史的论述,只是一种社会科学式的诠释,其当然期待人们给予普遍性的同意,但不代表是真理。此外,也期待各篇作者在文末,能不拘形式地呈现其所探讨对象的整体发展特色,以明确表露我们在2010年代初期所作的回顾,也让后来的人易于回顾我们。

台湾法学会台湾法学史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泰升
2012年10月30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略显松散,缺乏一个清晰的叙事主线。作者似乎更倾向于按照时间顺序,将台湾法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罗列,而没有充分地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这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感到有些迷茫,难以把握整体的脉络。不过,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它仍然是一部关于台湾法学史的重要著作,它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了解台湾法治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台湾法学界内部不同流派的分析。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流派对立起来,而是试图理解它们各自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立场。这使得这本书更具客观性和公正性。书中对于台湾本土法学思想的探索,也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作者认为,台湾法学应该立足于台湾的社会现实,吸收本土的文化传统,构建起具有台湾特色的法律体系。这种观点对于我们思考台湾法治的未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台湾法学史置于更广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作者并非仅仅关注法律条文的演变,而是深入探讨了当时的国际局势、两岸关系、以及台湾内部的政治斗争,如何影响了法学的发展方向。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戒严时期,法律被作为政治工具的现象,以及在这种情况下,法学人如何维护法律的独立性与尊严。这部分内容让我感到震撼,也让我对台湾的法治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叙述方式也颇具特色,他善于运用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来展现抽象的法律概念和理论。书中穿插了许多法学家的生平经历,他们的学术思想、人生选择,都与台湾法学史的进程紧密相连。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历史读物。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证分析,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划分为“好人”或“坏人”,而是试图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使得这本书更具说服力。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台湾法学界“知识分子”精神的刻画。作者并没有将法学人仅仅视为法律的实践者,而是将他们视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关注法律的条文和规范,更关注法律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影响。书中描述了许多法学人,在面对政治压力和权力干预时,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捍卫法律的独立性,这种精神令人敬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台湾法学期刊的描述印象深刻。这些期刊成为了法学人交流思想、发表观点的平台,也成为了推动台湾法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作者还分析了台湾法学界与日本、美国等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这种交流对台湾法学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台湾法学的发展并非孤立的,而是与国际学术界紧密相连的。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台湾法治的现状。虽然台湾已经实现了民主化,但法治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维护法律的独立性,捍卫社会公平正义,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颇有些吃力。它并非那种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而是充满了专业的法律术语和历史典故。作者对于台湾法学史的掌握非常透彻,但这种透彻也导致了叙述过于密集,信息量过大。对于非法律专业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不过,如果你能够克服这些困难,那么你将会收获颇丰。这本书对于台湾法学史的细节描述,是其他书籍所无法比拟的。例如,书中对于早期台湾的法院组织结构、司法制度、以及法律教育体系的分析,都非常深入细致。作者还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档案资料,来支持他的观点。这使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台湾民法、刑法、以及行政法的修订过程的描述印象深刻。这些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都反映了台湾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台湾人民的价值观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它也让我对台湾的法治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台湾法学发展脉络的书,我内心五味杂陈。它并非那种高屋建瓴、理论精辟的学术著作,而是像一位老法学人,用带着岁月痕迹的笔触,缓缓地讲述着台湾法学在那个动荡年代的挣扎与成长。书中对于战后初期,日本法体系的遗留、中华民国法制的移植,以及两者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描述得相当细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法官、律师的训练与培养的章节印象深刻,他们大多是在日本接受过教育,面对全新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如何运用既有的知识,构建起台湾本土的法律体系,实属不易。作者并没有刻意拔高或美化,而是坦诚地呈现了那个时期法学界内部的各种争论与妥协,例如对于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取舍,对于法律规范与社会现实的平衡等等。这让我意识到,法学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反思、修正、完善的过程。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台湾法学界的集体回忆录,它记录了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法学人的命运,也记录了台湾法治精神的萌芽与成长。它提醒我们,在享受今日法治成果的同时,不应忘记那些为之付出努力的前辈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