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进入中国投资的第一步是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虽然中国官方将外商投资企业分为中外合作、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三种,但随着2004年中国加入WTO,和开放许多外商准入领域,造成「中外合作」与「中外合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大幅减少,目前实务中外商进入中国投资,设立的几乎都是外商独资的外资公司。
设立一个既符合外商实际需求,又合乎中国法律规定的外资公司,是外商在中国投资获利的第一步,但这其中牵涉到中国纵向的省、地级市、县级市各级政府部门,也须经日后主管外资公司的横向地方政府单位同意,像是外资主管机关(商务厅、商务委员会、商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税务局等,唯有设立一个正确又符合外商真正需要的外资公司,走对在中国的第一步,才能确保外商在中国长久的利益。
本书以170个主题及「准入与行业」、「类型与架构」、「註册资本与出资」、「公司名称」、「註册地与经营地」、「经营范围」、「董监事与高管」、「流程与证照」八大篇幅,将外商在中国设立外资企业的问题进行总览,结合过去十二年设立了超过500家外商公司的实务经验,为外商在中国设立外资公司所遭遇的问题提供全方位解答。
※本书秉持过去服务读者的立场,提供读者全新的检索方式,只要透过富兰德林官网www.myChinabusiness.com ,读者以关键字进行全文检索,很快便可找到与关键字有关内容及相关对应章节。
作者简介
富兰德林事业群
富兰德林事业群拥有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及逾百名专业顾问,是极少数有能力同步提供中国「涉外法律、财税会计、资本市场」三大领域的专业团队,客户涵盖台湾1/4上市上柜公司,包含台湾第一银行、彰化银行、新光产物保险、台湾产物保险、长荣海运、友讯科技(D-Link)、琉璃工房、上海宝德汽车(BMW)、日立(HITACHI)、柯尼卡美乐达(Konica Minolta)等知名企业。
富兰德林自2003年起,即专注于辅导外商在中国股票上市,2007年上海首家外资中国A股上市公司「上海汉钟精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深圳中小板「昆山金利表面材料应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宝馨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深圳创业板「昆山新莱洁净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及2012年上海主板「怡球金属资源再生(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皆为富兰德林辅导在中国大陆挂牌实例。
另外,首家2011年中国台商首家回台第一上柜「昆山联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2011年上海首家台商回台第一上市「基胜工业(上海)有限公司」与2012年「鲜活果汁工业(昆山)有限公司」皆为富兰德林辅导挂牌案例,富兰德林从中国「上海主板、深圳中小板、深圳创业板」到台湾「第一上市、第一上柜」皆已有上市辅导成功实例。
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像是一份官方的文件,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提供解决方案的实务指南,而不是一本枯燥的法律条文汇编。书中的语言过于正式,而且很多地方都使用了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让人感觉难以亲近。我尝试着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团队成员,但他们很快就放弃了阅读。我觉得,如果这本书能够采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增加图表和案例分析、以及加入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相信会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理解。例如,可以增加一些“常见问题解答”的板块,解答读者在大陆外资公司设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增加一些“实战演练”的环节,让读者通过模拟操作来熟悉大陆外资公司设立的流程。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是比较完整的,但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需要进一步改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大陆外资公司设立法律框架。我之前对大陆的投资环境了解不多,这本书让我对大陆外资公司的设立条件、审批流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了初步的认识。特别是关于外资公司类型选择的部分,书里详细地介绍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独资企业等不同类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这对于我来说非常有帮助。我正在考虑在大陆设立一家销售公司,这本书让我对不同公司类型的选择有了更清晰的思路。不过,这本书的深度还是不够。它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探讨一些关键问题。例如,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书里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但没有详细介绍如何在外资公司设立过程中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还有,关于劳动合同和员工管理,书里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涉及到具体的劳动法律法规和实操技巧。总的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入门级的参考资料,但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大陆外资公司设立的法律实务,还需要结合其他资料进行学习。
评分这本《中国外资公司设立法律实务》啊,说实话,我一开始抱了很大的期望。毕竟,台湾企业这些年赴大陆投资的案例实在太多了,身边很多朋友都想过去发展,或者已经在大陆设立公司了。我本身在一家中型制造企业负责海外业务,经常需要跟大陆的律师和政府部门打交道,所以一直想找一本能系统性地介绍大陆外资公司设立流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书籍,希望能作为工作上的一个参考。但读完之后,感觉这本书的实用性稍微欠缺。它更多的是在罗列法规条文,对于法规背后的逻辑、实操中的技巧,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法,并没有深入的探讨。例如,关于注册资本的认缴制和实缴制,书里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但没有详细分析这两种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中应该如何选择。还有,关于外资公司设立后的税务问题,书里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涉及到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税务筹划技巧。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法律条文的汇编,而不是一本真正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务指南。如果能加入更多案例分析和实操建议,相信会更有价值。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真的让我有点吃力。作为在台湾习惯了简洁明了表达方式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的文字过于冗长,而且很多地方都使用了大陆常用的法律术语,对于不熟悉大陆法律体系的台湾读者来说,理解起来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举个例子,书里经常出现“工商登记”、“商务部门”、“外汇管理局”等词汇,这些词汇在台湾并没有直接对应的概念,需要读者自己去查阅资料才能理解其含义。而且,这本书的结构也比较混乱,很多章节之间缺乏逻辑上的联系,导致读者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流程去了解外资公司设立的步骤,但很快就迷失在各种复杂的法规和流程之中。更糟糕的是,书中的一些案例和数据已经比较陈旧,与当前大陆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已经不符。我觉得,如果这本书能够针对台湾读者进行本土化改编,例如使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增加台湾读者常用的法律术语对照表、更新案例和数据等,相信会更容易被台湾读者接受和理解。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相当薄弱。虽然书里提到了一些案例,但这些案例都比较简单,缺乏深度和启发性。而且,这些案例大多是比较典型的案例,没有涉及到一些复杂和特殊的情况。例如,关于外资公司并购重组,书里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但没有详细介绍如何进行尽职调查、如何评估企业价值、以及如何处理并购重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还有,关于外资公司解散清算,书里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清算流程和税务处理。我觉得,如果这本书能够增加更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特别是那些复杂和特殊的案例,相信会更有价值。这些案例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大陆外资公司设立的法律实务,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此外,书中的案例分析还可以结合台湾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例如台湾企业在大陆并购重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文化差异和法律障碍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