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作权法论文集》分作上下两辑,分别讨论着作权的基本观念与实务应用。
本书《着作权法论文集--着作权的实务个案》首要探讨着作权法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冲突。规范言论及出版自由的权利,协调「公利」和「私益」之间的平衡界线。在着作权法「合理使用」的条件下,以公共利益为优先考量。另外针对个别议题如出版权、邻接权、录影带的法律问题、民俗文化财与文化产业的保护等,提出周详的解释与讨论;相关侵害着作权所应负的民事与刑事责任、赔偿利益之计算与刑法罚则,建立着作权法制度的关键。借由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决之案例,详细说明着作权原创性的定义,并了解着作权法保护的权利范围。最后,介绍崑山的产业升级关键。
本书作者对文化事物熟稔,对社会现象观察入微,辅以翔实的资料,让法律渗入生活之中。用意在建立普及的着作权观念,借由完善的立法制度,在司法界的重视与执行之下,数管齐下,帮助推动文明的日渐发展。
作者简介
贺德芬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名誉教授。
专业领域在宪法、智慧财产权、传播法规、教育法规、性别与法律。
终身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并开启学者步出象牙塔之风气,以积极关怀社会的热情,用行动实践学理上的人权、民主理念。除在课余担当各种义务职外,并创办台大教授联谊会、大学教育改革促进会、台大镜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催生公共电视,从事高等教育和媒体的民间改革。
1989年教师节,首度带领大学师生走上街头,为修订大学法请命。1990年野百合学运,是教授团最重要成员。尔后,更参与社会与政治活动,支援反对党,推动政党轮替,建立政党政治。2006年,发起反贪腐的红衫军行动,均引领风潮,影响深远。在台湾民主史上,自有其贡献。
以学者身分介入社会改造运动,从不趋附权势,迎合主流。更向无政党偏私,直言无讳,始终固守在野监督、批判的职分,唯以实践民主理想为使命,体现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觉和期待,可谓是当代最原型的知识分子。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话”的视角。以往我们阅读着作权法相关书籍,往往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这本书却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参与到对着作权法问题的讨论中来。作者们在论文中,经常会提出不同的观点,甚至会互相辩论,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活力和思辨性。这种“对话”式的写作风格,也促使读者更加主动地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记住一些条文和结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们对于“合理使用”的讨论,他们并没有简单地套用法律条文,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探讨了“合理使用”的边界和适用范围。这种深入的讨论,对于我们理解“合理使用”的内涵,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把握“合理使用”的尺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本引发思考、促进对话的学术作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着作权法的意义,也让我对未来的着作权法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着作权法论文集:着作权的实务个案》啊,说实话,我一开始抱持着一种“又是学院派的空谈”的心态翻阅的。毕竟,台湾的着作权法领域,理论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但真正能解决实务上遇到的难题,或是提供有用的操作建议的书籍,却少之又少。然而,读完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确实有些不一样。它没有沉溺于纯粹的法条分析,而是将焦点放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上,透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来探讨着作权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种种挑战。作者们对于案例的选取,颇具代表性,涵盖了音乐、文学、软件、美术等多个领域,而且案例的复杂程度也各不相同,从简单的侵权纠纷到涉及多方利益的复杂诉讼,都有所涉及。更重要的是,作者们在分析案例时,不仅仅停留在法律的层面,还会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进行考量,这使得他们的分析更加全面、深入,也更具现实意义。对于我们这些在实务领域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着作权法的精神,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评分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着作权法真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它不仅仅涉及到法律问题,还涉及到技术、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作者们在论文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新兴的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以及这些技术对着作权法所带来的挑战。这些讨论,让我意识到,着作权法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技术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着作权人的利益。这本书对于“数字版权管理”(DRM)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们分析了DRM技术的优缺点,以及DRM技术在保护数字作品版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他们也指出了DRM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可能会限制用户的合法使用权等。这些分析,对于我们理解DRM技术的利弊,以及如何在保护版权和用户权益之间取得平衡,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对着作权法的认识更加深刻,也让我对未来的着作权法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案例分析,让我联想到侦探小说。作者们就像侦探一样,通过对案例的细致调查和分析,来揭示着作权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种种问题。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线索,会从不同的层面去分析证据,最终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这种“侦探”式的写作风格,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和悬念感。我尤其喜欢作者们对于“衍生作品”的讨论,他们分析了多个涉及衍生作品的案例,探讨了衍生作品的定义、范围、以及衍生作品的着作权归属问题。这些分析,对于我们理解衍生作品的法律性质,以及在创作衍生作品时如何避免侵权,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法律侦探小说”。它让我对着作权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未来的着作权法研究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呈现方式,坦白说,有点过于学术化了。对于非法律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大量的法律术语和复杂的论证,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不过,如果你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其实非常精彩。作者们对于着作权法问题的分析,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能够让你对着作权法的各个方面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对于“着作权集体管理”的讨论,他们深入剖析了集体管理组织的运作模式,以及集体管理组织在保护着作权人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他们也指出了集体管理组织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这些分析,对于我们理解集体管理组织的运作机制,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集体管理组织来保护着作权人利益,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而言之,这本书虽然阅读起来有些挑战,但它的内容绝对值得你花时间去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