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越钦教授的代表作,是劳动法学销售量最大的教科书,是参加国考硕考必读的重要书籍。作者过去担任大法官,相关法律见解被视为权威定槌,相关的考试内容更以本书做为出题来源。
上一个版次修订于2006年,本书则因应这几年法律的变更,由作者之子黄鼎佑博士维持原来精神,加入最新法条内容的增修,使得本书更为权威和合乎法律变化。
本次修订,翰芦特别邀请国立政治大学劳工所王惠玲前所长监修,价值益高,权威性更足,参加硕士考试必须读过本书。 本书最大优点,把国内外相关的劳动法学说、法律、精神,纳入无遗,是最丰富而扎实的教科书。
本书包含高普考劳工行政类「劳资关系」、「劳工行政与劳工立法」这两大考科的内容,读完本书,应可掌握考试内容与范围。
第一部 劳动法之基础观念
第1章 劳动关系之演进
第1节 劳动关系之历史观察
一、不自由劳动时代
二、租赁劳动时代(罗马法时代)
三、团体主义时代(日耳曼法时代)
四、僱佣契约时代
五、劳动契约时代
六、资讯社会时代
第2节 我国劳动法之演进与展望
一、第一个世代从民国十七年到民国二十六年
二、第二个世代从民国三十六年到民国七十三年
三、第三个世代从民国七十三年迄今
第2章 劳动法学
第1节 劳动法与劳动法学
一、劳动法
二、制度继受与价值观问题
三、劳动法之法源
第2节 劳动法之地位
一、概说
二、劳动法与民法的关系
三、劳动法与刑法的关系
四、劳动法与社会法的关系
第3章 劳动基本权
一、前言
二、基本权之演变
三、基本权之体系与类型
四、自由的基本权与社会的基本权
五、我国法律体系之劳动基本权
六、结社自由权与劳动者团结
七、检讨
第4章 国际组织与公约
一、绪说
二、国际劳动法的法源
第二部 劳动法本论
第1节 劳动法制之理念
第2节 在协约自治与国家统合之间
一、斗争模式
二、多元放任模式
三、协约自治模式
四、统合模式
第1编 僱用关系法-个别劳动关系
第1章 劳动契约法总论
一、绪说
二、我国劳动契约法制
第1节 劳动契约之性质与种类
一、劳动契约之性质
二、劳动关系之种类
第2节 劳动契约之基本原则与特色
一、劳动契约之基本原则
二、劳动契约之特色
第3节 劳动契约关系之当事人
一、雇主
二、劳工
第4节 劳动契约之成立
一、劳动契约之缔结
二、效力限制
第5节 与僱佣契约、承揽契约之区别
一、僱佣契约之特征及与承揽契约之区别
二、劳动契约之特征及与承揽之区别
第6节 工作规则
一、工作规则之意义
二、工作规则之性质
三、我国现行法对工作规则之法律性质所採的态度-法规说
四、法规说之检讨
五、工作规则与法令及团体协约之关系
六、僱用人之指示权
第7节 劳动契约之终了
一、劳动契约依民法之规定终了
二、劳动契约依社会法之原因终了-退休
三、劳动契约依劳动法之规定终了
四、劳动契约终止权之行使及其效力
第8节 劳工退休金条例
一、劳基法中退休规定之理论与实际7
二、退休准备金制度之检讨
三、劳工退休金条例之实用
四、新旧制度对照表
第2章 劳动契约法各论
第1节 受僱人之权利义务
一、工作义务
二、忠诚义务
第2节 僱用人之权利义务
一、报酬给付义务-工资义务
二、保护照顾义务
三、提供经济地位向上机会之义务
四、对受僱人智慧财产权之保护义务
第3节 惩戒
一、惩戒权之法律根据
第4节 职业灾害补偿
一、职业灾害之雇主责任
二、业务招人承揽时职业灾害责任3
第3章 劳动条件法总论
第1节 劳动条件基准法定
一、劳动条件之意义
二、劳动基准法之性质
三、劳动基准法之效力
四、劳动基准法之监督
第2节 均等待遇
一、现行法有关均等待遇之规定
二、性别工作平等法
第4章 劳动条件法各论
第1节 工资
一、工资之意义及其决定
二、我国基本工资审议办法
三、基本工资意义之转变
四、一般工资种类
五、佣金
六、工资续付义务
七、工资保护
第2节 工作时间
一、工作时间之意义
二、休息、休假
第3节 工作地点与调动
一、有关规定0
二、学理探讨
三、调动之效力
第5章 僱用关系法之未来发展
一、僱用关系之转变
二、重要发展
第6章 劳资合作与劳工参与
一、劳资合作的意义
二、从劳资合作到产业民主制
第2编 劳资关系法-集体劳动关系
一、学理探讨
二、实际发展
第1章 工会法
第1节 导论
一、工会概说
二、工会之意义
三、雇主团体
第2节 工会之主管机关
第3节 工会之任务
一、工会之主要任务
第4节 工会之种类
一、产业工会
二、职业工会
第5节 工会之设立
一、工会之设立
二、团结权之效力
三、工会之禁止与限制
四、一元化制度之检讨
第6节 工会之会员
一、我国工会法之规定
二、强制入会之检讨(消极团结权问题)
第7节 工会之机关
第8节 工会之经费
一、经费之来源
二、经费之支付
三、经费之稽核
第9节 工会之监督
一、劳资或僱佣争议之监督
二、工会会务之监督
第10节 工会之保护
一、工会职员及会员之保护
二、工会财产之保护7
第11节 工会之解散
第2章 团体交涉
第1节 当事人与交涉代表
一、当事人
二、团体交涉之代表机关
三、团体交涉之代表
四、主管机关核可
第2节 团体交涉之内容、态样与结果
一、团体交涉之内容
二、团体交涉行为之态样
三、团体交涉之结果
第3章 团体协约法
一、团体协约之意义与性质
二、团体协约之当事人
三、团体协约之订立
四、团体协约之内容
五、团体协约之终止
六、团体协约之效力
第4章 争议权之行使
一、劳动斗争权之意义
二、罢工之基本概念
第5章 不当劳动行为
一、不当劳动行为禁止制度之建立
二、美国工会保护立法之沿革
三、日本的工会保护
第6章 劳资争议处理法制
第1节 我国劳资争议处理法
一、劳资争议之意义
二、劳资争议处理之原则
三、劳资争议处理之方法
四、劳资争议处理法之理论与实务
第2节 重要代表性模式之介绍
一、日本制度
二、瑞士制度
三、美国制度
四、德国制度
第7章 劳动司法
第1节 劳动司法之基本原则及其发展
一、劳动司法制度的形成
二、劳动司法制度之独立形成
三、劳动司法独立体系之沿革
第2节 劳动法院组织与功能之比较
第3编 劳工社会安全与福祉法制
第1章 导论
第1节 历史沿革
一、早期之发展过程
二、古典时期的社会福利政策
三、第一次大战以前之发展
四、第一次大战与第二次大战期间的发展
五、社会安全
六、劳工法与社会法之分水岭-社会安全最低基准公约
第2节 劳动法与社会法的关系
一、交换的正义与分配的正义
二、当代契约与代间合作契约
三、契约自由与契约强制
四、劳动法与社会法之关系
第2章 劳工社会安全法制
第1节 劳工保险条例
一、意义
二、沿革
三、保险人
四、被保险人
五、保险给付
六、保险费率
七、保险费分担比例
第2节 职业灾害保险
一、理论之沿革
二、职业灾害保险实务
第3节 职业病与过劳死
一、职业病
二、过劳死
第3章 劳工福祉法制
一、劳工福祉之意义
二、劳工福祉之内容
第4编 劳动市场法制
第1 节 绪说
一、劳动市场公正性原则
二、劳动市场规范民主化原则
三、充分就业原则
第2节 劳动市场法制之当事人
一、各种当事人间之关系
二、政府部门在就业服务中的基本职能
第3节 我国劳动市场政策
一、劳动市场政策之沿革
二、劳动市场政策之指导机关
三、劳动市场政策工具
第1章 职业训练法
第1节 导论
第2节 职业训练法之理论与实际
一、职业训练之实施
二、职业训练机构
三、职业训练师
四、技能检定及证照
第2章 就业服务法
第1节 导论
一、历史滥觞
二、政策之进程与转折
三、从「职业介绍」、「就业服务」到「人才产业」
第2节 就业服务法之理论与实务
一、原则
二、主管机关
三、促进就业
四、就业服务机构
五、外国人之聘僱与管理
第3章 就业保险法
一、就业保险
二、失业救助
第5编 工作环境权法
一、工作环境权观念之产生
二、工作环境权之意义
三、工作环境权之内容
四、我国法制之检讨
第1章 劳工安全卫生法
第1节 总说
一、权利义务主体
二、定义
三、适用范围
第2节 安全卫生设施
一、安全卫生设施义务
二、工作场所立即危险之安全措施
三、劳工之健康检查
第3节 安全卫生管理
一、雇主之义务与承揽人之责任
二、童工、女工之工作限制
三、安全守则
第4节 监督与检查
一、检查不合格之效力
二、劳工之申诉权
第2章 劳动检查法
第1节 绪说
一、主管机关
二、检查事项之范围
第2节 劳动检查机构
一、办理机构
二、检查计画与资料之建立
第3节 劳动检查员
一、任用与训练
二、禁止行为与利益回避
三、职权
第4节 代行检查机构及代行检查员
一、代行检查机构之资格、收费标准
二、代行检查员之适用规定
第5节 检查程序
一、调查与检验行为之进行
二、记录及报告违法行为
三、危险性工作场所之审查或检查
四、重大职业灾害之检查
五、停工与复工
六、劳工申诉之处理
第6节 劳动检查法之检讨
第3章 工作环境法之新课题──职场性骚扰
一、定义
二、影响
三、规范
附录
01. 行政院劳工委员会指定适用劳基法行业之时间序列
02. 指定适用劳基法第三十条之一的行业
03. 劳委会指定适用劳基法第八十四条之一的工作者
图内容
01. 劳动者宪法上之基本权
02. 影响劳动基准法修定的各种力量
03. 社会统合模式
04. 经营者统合模式
05. 国家统合模式
06. 劳工参与程度阶准表
07. 事业改组或转让之情形
09. 职业灾害补偿关系图
10. 团体协约当事人平衡示意图
11. 工资义务之相关内容
12. 经营权专属雇主而劳工无参与权之结构图
13. 经营权民主化之结构图
14. 团体协约之权利义务关系图-雇主团体与工会缔约时
15. 团体协约之权利义务关系图-个别雇主与工会缔约时
16. 团体协约效力之关系图
17. 我国劳资争议处理程序
18. 劳资争议调解流程图
19. 我国调整事项之处理程序
20. 劳资争议仲裁流程图
21. 日本劳资争议处理示意图
22. 瑞士劳资争议处理示意图
23. 美国劳资争议处理示意图
24. 德国劳资争议处理示意图
25. 德国财产形成制
26. 日本财产形成制
27. 传统职业介绍示意图
28. 就业服务机构扩大示意图
29. 人才派遣
30. 招募员工
31. 人力银行
32. 派遣业
33. 网路就业资讯站
表内容
01. 第一、第二、第三级产业受僱人口消长表
02. 外国人工作许可主管机关
03. 我国有关劳动市场之政策制定、规划、指导暨执行之相关机关
自序
劳动法制近几年来有些修改,但基本结构变动不多,比较重要的有劳工退休金条例、大量解僱劳工保护法、职业灾害劳工保护法、就业保险法、两性工作平等法,在国际方面则国际劳工组织于一九九九年增列第一八二号禁止滥用童工公约为核心公约。这些修订除劳工退修金条例外从劳动法的基本法理看来并没有产生重大变革,只能算是增补性的立法,比较值得思考的是劳工退休金条例,老年照顾问题自始就属于社会法范畴,但劳工退休问题多年来一直被当作劳动问题处理,错误政策的结果当然失败,如今把劳工退休回归社会法原应是正确途径,但却又取法开发中国家的下策,不採劳资共同负担的保险制而採公积金制令人觉得遗憾,公积金制本质上是一种强制劳工储蓄的制度,因为影响劳工工资处分自主权,为大多数进步国家摒弃。然而公积金制,政府不但不必支出反而有庞大收入可供支配,这或许是我们採取此种制度的原因也说不定。
黄 越 钦
二○○六年三月于台北
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劳动法教授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语言生动形象,即使是对法律专业以外的人来说,也能轻松理解。他善于运用故事和案例,将复杂的法律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我特别喜欢的是,作者对于劳动者权益的关注和维护。他认为,劳动者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合法权益应该得到充分的保障。 他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劳动制度和现象,敢于提出批评和质疑。例如,他对于派遣工制度的弊端,就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派遣工制度容易导致劳动者的权益受损,应该加以规范和限制。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的缺点可能在于,对于一些新的劳动问题,论述不够深入。毕竟,劳动关系这东西,变化太快了,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但总体来说,它仍然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劳动法著作,对于想要了解劳动法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佳作。它让我对劳动法的认识,从一个法律条文,上升到一个社会责任的高度。它让我更加关注劳动者的权益,也让我更加坚定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评分我原本对劳动法这种类型的书籍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觉得它过于枯燥乏味,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但这次因为工作需要,不得不硬着头皮翻开了这本《劳动法新论(4版)》。结果,我却意外地被它吸引住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并没有像其他法律著作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将劳动法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 他会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去探讨劳动法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对劳动法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而且,作者的论述逻辑非常严谨,即使是对法律专业以外的人来说,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他善于运用生动的例子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概念解释得深入浅出。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指导性。它不仅能够帮助我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理,还能够帮助我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当然,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地方的论述过于冗长,缺乏重点。但总体来说,它仍然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劳动法书籍,对于想要了解劳动法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参考书。它让我对劳动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准备劳动仲裁的考试。当时在书店里,各种劳动法书籍琳琅满目,我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本《劳动法新论(4版)》。因为它的封面设计比较简洁大方,而且书名也比较吸引人。拿到书之后,我并没有立刻开始阅读,而是先翻了一下目录,发现它的内容非常全面,涵盖了劳动法的所有重要方面。 我开始按照目录的顺序,一章一章地阅读。读着读着,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考试用书,更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学术著作。作者在分析一个个案例的时候,总是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善于运用比较法的方法,将台湾的劳动法与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劳动法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台湾劳动法的特点和不足。这种比较法的方法,让我对劳动法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指导性。它不仅能够帮助我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理,还能够帮助我解决实际的劳动争议。当然,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地方的论述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的案例支撑。但总体来说,它仍然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劳动法书籍,对于想要从事劳动法律相关工作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参考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是“厚重”。它不是那种轻飘飘、快节奏的法律实务手册,而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学术著作。作者的写作风格比较严谨,用词精准,论证充分,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书中的内容涵盖了劳动法的各个方面,从劳动关系的建立、变更、解除,到劳动争议的解决,再到工会的作用和发展,几乎无所不包。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劳动法理论的批判性思考。他并没有简单地接受现有的理论框架,而是敢于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现有的劳动法理论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无法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例如,他对于“用工自主权”的理解,就与传统的观点有所不同。他认为,用工自主权并非绝对的,而是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种批判性思考,对于推动劳动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本书的缺点可能在于,对于一些具体的实务问题,论述不够深入。毕竟,它更注重理论的探讨,而不是实务的操作。但对于想要了解劳动法理论的人来说,它仍然是一本必读的经典之作。它让我对劳动法的认识,从一个简单的法律条文,上升到一个更广阔的理论层面。
评分这本《劳动法新论(4版)》啊,说实话,我一开始抱持着一种“更新换代,应该更贴近实际”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劳动关系这东西,变化真的太快了,法规也总是赶不上现实的脚步。结果读下来,却发现它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最新的判例和修法内容。它更像是一部有温度、有思考深度的作品。作者在分析一个个案例的时候,总是能跳脱出纯粹的法律条文,去探讨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权力关系。 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对于“劳动”这个概念的理解,并非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经济活动,而是将其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下进行审视。他会从劳工的人格尊严、生存权、发展权等角度出发,去解读劳动法的精神和目的。这种人文关怀,在很多法律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而且,作者的论述逻辑非常清晰,即使是对法律专业以外的人来说,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他善于运用生动的例子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概念解释得深入浅出。当然,这本书也并非完美无缺,有些地方的论述可能过于理想化,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总体来说,它仍然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劳动法著作,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劳动法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劳动法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对未来的劳动关系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