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分工是否存在着分配正义的问题?
考试作弊为何与匡正正义有关?
司法审判又必须关注哪些程序正义?
正义,无所不在
却又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正义,到底是什么?
本书以四大单元,帮助读者认识在检验正义问题(如个人或团体所受的待遇,某些物品、资源的负担分配方式是否公平,或嫌犯面临审讯的程序是否合理等…)时,必须了解的一些基本原则及考量,并懂得如何应用,使其在特定情形中能自行判断该怎么做才符合正义。阅读者除能从本书逐渐了解正义在日常生活及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更能透过练习检验不同的问题,发展出处理正义问题的能力和智慧。
作者简介
财团法人民间公民与法治教育基金会
2003年,财团法人民间司法改革基金会与中华扶轮教育基金会、台北律师公会共同组成「法治教育向下扎根特别委员会」,正式取得美国公民教育中心授权,在台湾翻译出版「民主基础-权威、隐私、责任、正义」系列丛书,并开始培养种子律师到校园推广相关理念和课程。
2006年,为扩大参与层面,中华扶轮教育基金会将「法治教育向下扎根」执行工作交棒。民间司改会即运用美国金士顿公司孙大卫先生之一部分捐款成立「法治教育向下扎根中心」,将金士顿公司期望用于人权、法治等相关教育推广工作之捐款款项专款专用,持续深入在校园及社会推广民主法治的理念。
2010年岁末,为回应社会各界的期待,并加速提升台湾公民与民主法治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之理想。民间司改会、扶轮社、教育界、律师界,以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号召超过两百多名的民间人士及单位共同捐助发起、筹备、并募集新台币三千万基金,于今年(2011)底正式成立了全国性的「财团法人民间公民与法治教育基金会」。
我们深切期盼借着「民间公民与法治教育基金会」的成立,凝聚更多元广大的民间力量,让我国的公民与民主法治教育迈向更崭新精进的里程,推动全民共同参与打造及深耕我国公民与法治教育的基础工程。期待在未来能更积极协助政府改革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公民与法治教育,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让公民与法治意识受到国人的重视与支持,进而真正提升台湾社会的民主素养与内涵。
第一单元 何谓正义?
第一课 为何将正义分为三种?
第二单元 何谓分配正义?
第二课 检验分配正义问题时该用什么思考工具?
第三课 检验分配正义问题时,如何运用思考工具?
第四课 谁该得到工作?
第五课 如何选拔学生参加音乐班?
第三单元 何谓匡正正义?
第六课 匡正正义的目标为何?
第七课 检验匡正正义问题时,如何运用思考工具?
第八课 我们如何回应错误与伤害?
第九课 如何回应本课文章中所描述的错误与伤害?
第十课 如何适当回应河川污染所造成的错误与伤害?
第四单元 何谓程序正义?
第十一课 何谓程序正义?
第十二课 如何评估所採用的程序是否公平?
第十三课 决定程序是否公平时,还得考量哪些价值与利益?
第十四课 本案例所採用的程序是否公平?
第十五课 本听证会所採用的程序是否公平?
读完这本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辨之旅。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公民应该具备的素养,而是从历史的脉络出发,探讨了“正义”这个概念在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下的演变与挣扎。书中引用的案例,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到现代的社会运动,无不触动着内心深处对公平、公正的渴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辩析,这在台湾社会,一个经常被政治纷争和利益博弈所撕裂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常常看到法律条文的精准,却难以感受到真正的公平,这正是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间的落差。作者提醒我们,仅仅遵守规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规则背后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以及规则可能造成的社会不公。这本书并非一本教条式的公民教育手册,而是一本激发思考、鼓励行动的行动指南。它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以及作为一名公民所应承担的责任。或许我们无法立刻改变整个社会,但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用理性的思考和行动,为更美好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颇为挑战。作者的文笔并非那种轻松流畅的类型,而是充满了思辨性和学术性,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和历史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让这本书更具价值。它迫使我放慢阅读速度,仔细思考每一个概念,每一个论证,每一个案例。书中对于“责任”的定义,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责任不仅仅是指遵守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这种责任感并非天生具备的,而是需要通过教育和实践来培养。在台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漠视公共利益,甚至做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这正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这本书提醒我们,要培养公民的责任感,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要建立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公民教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如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书。虽然阅读过程有些艰辛,但收获却是巨大的。
评分这本书的呈现方式相当新颖,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许多故事和案例,将抽象的公民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应该如何思考,而是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分析、判断、推理。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在台湾,我们常常被各种媒体宣传和政治口号所包围,很难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独立的判断。这本书提醒我们,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要学会质疑权威,要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公民教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如何守护理性精神的书。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在面对各种信息时,是否足够理性,是否足够独立,是否足够批判。它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努力地思考,为台湾的民主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套公民教育的理论框架,更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思考方法和行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相当独特,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划分,而是以一个个议题为切入点,像是在进行一场对话,一场与读者、与历史、与未来的对话。这种叙事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和参与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讨论之中。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公共领域”的探讨,在台湾,随着网络社群的兴起,公共领域似乎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充斥着情绪化的言论和虚假信息。作者指出,一个健康的公共领域需要理性、开放的讨论,需要公民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所淹没,被各种立场所裹挟,很难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独立的判断。这本书提醒我们,要警惕网络舆论的操纵,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尊重不同的声音。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公民教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重建公共领域、如何守护民主价值的书。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以及如何更好地参与公共讨论,为台湾的民主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的“温度”。作者并非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向读者宣扬某种理论或价值观,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读者进行对话,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困惑。书中穿插了许多作者个人的经历和感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热情。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同理心”的强调。作者认为,同理心是公民必备的重要素养,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处境,尊重不同的观点,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在台湾,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对弱势群体缺乏同情心,甚至歧视他们。这正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这本书提醒我们,要培养公民的同理心,要加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要建立一个包容、友善的社会。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公民教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社会、如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书。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以及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关怀和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