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华语文化教学实证研究:以跨文化沟通与第二文化习得为导向

对外华语文化教学实证研究:以跨文化沟通与第二文化习得为导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对外华语教学
  • 文化教学
  • 跨文化沟通
  • 第二文化习得
  • 实证研究
  • 华语文化
  • 教学法
  • 语言习得
  • 中国文化
  • 文化传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出版中心与Airiti Press共同出版

  本书为作者五年来耕耘对外华语文教学领域的成果,以跨文化沟通与第二文化习得为目标、实证研究为特色,并体现视讯、多媒体、教室等三种学习场域的华语文化教学方法,利于教师精准利用各种学习场域的优势特点,发展以文化应用能力为导向的专门文化课程教学,使学生在习得华语的同时亦习得文化,并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而得以与华语母语者进行成功的跨语言与跨文化沟通。

  本书周全关照文化的多元层面,且其学习内容均布于华语各级程度,既兼融古典与现代文化、文学与非文学,亦兼摄白话与文言、口语与书面语体等,具有华语文化教学的代表性。

作者简介

朱我芯

  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系专任副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访问学者、美国惠特曼大学外国语文系中文组客座教师、侨光科技大学应用华语文系专任副教授及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副教授。

  研究领域:对外华语文化教学、跨文化沟通、同步视讯教学、课堂活动、诗歌教学、讽谕诗、乐府诗。教授课程:古典诗词欣赏、华人生活文化、中国寓言、中国文学史、现代汉语修辞学、各级华语听说读写等。专书着作:《王维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与《诗歌讽谕传统与唐代新乐府研究》。

追寻知识的边界:一部探索语言教育新视角的著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对外华语文化教学的实证研究,也未深入探讨跨文化沟通与第二文化习得的具体路径。相反,它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语言学习与教学领域中那些尚未被充分挖掘或被传统框架所忽略的维度。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当代语言教育的实践与理论基础。 第一部分:教育哲学的重塑——超越功利主义的语言观 本书的开篇部分,对当前语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工具论”倾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们首先探讨了语言学习的本质,质疑了“流利度”和“有效沟通”是否应成为衡量学习成果的唯一或首要标准。作者认为,将语言降格为单纯的交流工具,极大地限制了学习者心智的全面发展和对人类思维复杂性的理解。 我们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出发,结合了现象学中对“在世体验”的强调,构建了一个关于“语言存在论”的初步框架。书中详细考察了从洪堡特的“内在形式”到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及其修正版)的演变脉络,着重分析了这些理论在当代技术驱动的教育环境中所受到的侵蚀。 核心论点在于:语言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应是培养能在特定场景下“完成任务”的个体,而应是培养能够感知世界结构差异的思考者。为此,本书提出了“语言栖居”的概念,主张学习者需要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建立起一种深层的、非外在的“在场感”,而非仅仅掌握词汇和语法规则。 第二部分:教学法的新范式——解构与重构的实践路径 在第二部分,本书转向了对现有主流教学法的批判性解构。我们对交际教学法(CLT)、任务型教学法(TBLT)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指出它们在追求效率和即时反馈的过程中,如何无意中固化了对“目标文化”的刻板印象,并压抑了学习者母语思维与目标语言思维之间的动态张力。 我们引入了批判性话语分析(CDA)的方法论,将其应用于语言教材的分析中。通过对一系列文本和对话模式的解构,我们揭示了语言材料中潜在的权力结构、意识形态偏见以及文化表征中的“在场缺席”现象——即某些群体的声音和经验是如何被系统性地排除在标准课程之外的。 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一种“反向建构式教学”的设想。这种方法强调: 1. “陌生化”练习:故意引入那些在目标语言中看似矛盾或不合逻辑的表达,迫使学习者超越表层意义,探究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2. “元认知中介”:将教学的重点从“学什么”转移到“如何学”,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而不是仅仅纠正其语言错误。 3. “文本的去中心化”:不再以标准教科书为绝对权威,而是鼓励学生从互联网、民间艺术、边缘群体记录等多元且未经筛选的语料中寻找语言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技术与主体性——数字时代的认知负载 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但并非从应用层面入手,而是从主体性危机和认知负荷的角度进行深入反思。 我们分析了自动化评分系统和智能辅导软件对学习者自我效能感和内在动机的影响。当技术提供即时且无情的反馈时,学习者是否正在失去在模糊性中进行自我修正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本书认为,过度依赖即时技术反馈,可能导致学习者对“不完美”的容忍度下降,从而阻碍了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例如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在不确定情境下进行推断。 我们探讨了“算法偏见”在语言习得中的体现:如果算法基于现有高频数据进行优化,那么它是否在无形中强化了主流的、陈旧的语言范式,使得语言学习者更难接触到语言的演变前沿和非规范表达? 第四部分:语言的政治学——身份、抵抗与创造性颠覆 最后一部分,本书回归到语言与其使用者身份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跳出了传统的“学习者-母语者”二元对立,转而关注“多语者”群体内部的权力动态和身份协商。 书中引用了后殖民理论和酷儿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在学习和使用一门外语的过程中,主体如何通过语言的“挪用”(appropriation)和“变异”(mutation)来表达抵抗和进行身份的重塑。例如,探讨了非母语者如何故意使用带有语法痕迹的表达,以反驳主流话语中对“纯正性”的苛求。 总结而言,本书致力于为语言教育领域提供一个智识上的避难所,一个鼓励深刻反思而非盲目实践的理论空间。它不提供具体的教学步骤或工具推荐,而是旨在激发教育者和研究者对“我们为何要教语言”、“语言究竟是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持续追问。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所激发的问题链,而非它所提供的任何既定答案。它是一本面向未来的、哲学层面驱动的教育批判之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信序 I
自序 .III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华语文化教学 2
第二节 跨文化沟通与第二文化习得之能力目标 ..17
第三节 生活文化、寓言、诗歌之文化教学代表性 ..31
第四节 视讯、多媒体、教室之混成式学习场域 ..38
第五节 量化与质性兼用之研究方法 ..47
小结 ..54

视讯篇 以生活文化教学为例

第二章 生活文化之视讯教学活动实施 ..59
第一节 模拟社会文化情境之视讯教学理念 ..60
第二节 视讯跨文化活动设计之理论依据 ..61
第三节 视讯跨文化活动之设计原则与类型分析 ..68
第四节 实验设计与实施 ..85
第五节 活动成效分析与讨论 ..91
第六节 情境扮演之问题分析与改善方法 ..97
小结 102

第三章 生活文化之视讯教学纠误策略 103
第一节 纠误方法与评估流程之既有研究 104
第二节 跨文化视讯沟通之口语纠误策略初拟 108
第三节 实验设计与实施 114
第四节 各类偏误频率及适用之纠误法 127
第五节 各纠误法之使用比例及纠误成效分析 139
第六节 视讯跨文化沟通之口语纠误策略修正 151
小结 154
附录1:各类偏误之编码信度检定 ..155
附录2:各纠误法之编码信度检定 ..156
附录3:纠误成效之编码信度检定 ..156

第四章 生活文化之协同学习辅助视讯教学 157
第一节 协同学习平台支援视讯教学 158
第二节 线上协同学习与多样化网路应用程式 160
第三节 协同学习系统之功能分析与研发程序 170
第四节 系统实作与展示 181
第五节 协同学习体验与改善分析 191
小结 199

多媒体篇 以古典诗歌教学为例

第五章 古典诗歌之多媒体直观情境教学法 203
第一节 二语学生之古典诗歌学习目标 204
第二节 对外华语之古典诗歌教材现况 208
第三节 古典诗歌之学习难点与教学策略 211
第四节 中国诗歌认知历程:依诗思境而后即境悟情..217
第五节 直观情境诗歌教学法 223
第六节 古典诗歌之选篇原则与活动方案. 231
小结 243
附录:诗、词、曲学习参考篇目 244

第六章 古典诗歌之多媒体情境内容建置 247
第一节 情境教学与多媒体情境再现 248
第二节 教学媒体与系统研发之理论探讨 250
第三节 诗歌学习平台之研发程序与系统功能 253
第四节 多媒体直观情境与学习平台发展 259
第五节 平台试教实验与功能属性评价 266
小结 272
附录:诗歌情境动画撷图例 274

教室篇 以寓言故事教学为例

第七章 寓言故事之跨文化能力导向教学 283
第一节 跨文化能力测量与寓言教学之既有研究 284
第二节 寓言教学模式之构面与分项拟定 290
第三节 跨文化能力导向之寓言教学模式 295
第四节 教学成效讨论与建议 307
小结 320
附录:寓言学习参考篇目 321

第八章 结论 323
参考文献 333
附录
附录一 跨文化沟通之视讯教学活动实例 357
附录二 跨文化讨论之文化对比漫画实例 401
附录三 古典诗歌多媒体内容设计与制作实例 409

图书序言

  我原本的学习专业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唯自2005年至美国Whitman College任教中文,2007年又有幸获聘至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始成立的国际华语与文化学系(即今华语文教学系)任教,自此遂转入对外华语教学之研究领域。系上全收国际学生,课堂上的跨文化沟通,总是众声喧哗,异彩纷呈,为我激涌丰沛的教学与研究动力。

  本书为五年来耕耘对外华语文教学领域的成果代表,主要透过「生活文化」、「古典诗歌」、「寓言故事」等三种专门文化课的教学实验,研究以跨文化沟通与第二文化习得为目标的华语文化教学方法,并体现视讯、多媒体、教室等三种学习场域的优势特色,全书要点简摘如下。

  当代外语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在于以外语作为跨文化沟通的利器,因而第二语言习得必须伴随第二文化习得,方可成就。经检视海内外14所大学华语文化课程的设置,发现各国大学对文学类课程——特别是古典文学颇为重视,而有助于跨文化沟通的生活类文化课则尚待发展。再者,目前文化专门课的教学,仍以传统讲授式的知识分析为多,少有关于知识应用的能力训练。本书因而以跨文化沟通与第二文化习得为目标,发展以能力应用为导向,兼顾文化各层面内涵,并发挥各种学习场域特点的华语文化教学方法。

  本书以「生活文化」、「寓言故事」、「古典诗歌」等三种专门文化课为研究范畴,意在周全观照文化的多元层面意涵,且其学习内容不仅有助于跨文化沟通与第二文化习得,亦均布于华语各级程度,既兼融古典与现代文化、文学与非文学,亦兼摄白话与文言、口语与书面语体等,因而具有华语文化教学的代表性。

  为突显当前语言学习兼用线上与教室环境的普及趋势,本书以视讯、多媒体、教室等三种学习场域为研究框架,针对其各自的条件优势,发展能彰显场域特色的华语文化教学方法。在视讯方面,由于具有即时同步且面对面沟通的条件优势,适于作为模拟跨文化生活沟通的过渡场域,因而以之发展华语基础级的「生活文化」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方面,由于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条件优势,适于作为第二文化的濡化场域,因而发展华语高级至流利级的「古典诗歌」教学。在教室方面,由于具有即时真切互动的条件优势,适于作为合作应用与观点分享的小组互动场域,因而发展华语进阶级的「寓言故事」教学。以上三篇在书中之排序,以数位环境的视讯与多媒体为先,传统教室环境在后,意在突显当代线上学习的现实需求与研究价值。

  全书共计八章,第一章绪论,说明全书之研究背景、能力目标、研究范畴、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正文主干则分为视讯篇「生活文化」、多媒体篇「古典诗歌」,与教室篇「寓言故事」等三篇,各篇章之成果要点如下:

  视讯篇「生活文化」教学,分为教学活动、口语纠误,与线上协同学习等三章主题。第二章探论适于视讯与跨文化沟通的活动方法,该章研拟的活动设计原则,发展成100个视讯活动之后,依功能性质可分为「情境扮演」与「提问讨论」两大类型。经由试教实验,实施了问卷调查、前后测验,与侧录档逐字稿语料分析,发现「情境扮演」的学习者满意度、学习成效、文化词汇使用率,与活动进行顺畅度,皆显着不如「提问讨论」。继而透过侧录档观察与师生访谈,探讨「情境扮演」成效不如预期的原因,并提出具体改善之道,包括以「情境扮演」内容融入「提问讨论」形式,及视觉化情境辅助融入角色等。第三章探究视讯跨文化沟通语境的纠误策略,经试教侧录档的语料编码分析,发现学生的口语偏误以词汇、语法、语音最多;教师在纠正这三类偏误时,採用的纠误方法以「正确重述法」最多;就总体纠误而言,亦以「正确重述法」使用最多;若论纠误成效,则以「知识解说法」与「正确重述法」最佳。文末据此与英语课堂纠误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并提出视讯跨文化沟通的口语纠误策略。第四章建置协同式学习平台以辅助视讯教学,所採用的线上协同学习方式,如共同学习、团队辅助个别化、复合式教学、强化合作关系等,有助于形成线上学习社群,合作追求目标;平台所提供影音图文形式的跨文化体验分享机制,既丰富了视讯沟通话题,亦激励了分享动机;而视觉化的生活情境材料,如文化对比漫画与多媒体内容等,则有助于解决视讯讨论时情境想像与角色模拟的困难,并深化学习者对文化要点的理解。

  多媒体篇「古典诗歌」教学,分为教学方法与多媒体内容研发等两章主题。第五章阐释中国诗歌的认知历程,并因之提出多媒体直观情境教学法,以辅助对外华语诗歌教学。中国诗歌的创作观与鑑赏观皆以「意在言外」与「情景交融」为传统特色,读者因而须经历「依诗思境」而后「即境悟情」的诗歌认知历程,方得以体悟诗中蕴借之情志。对于欠缺华语文化认知「图式」的二语学生而言,「依诗思境」有其困难,「即境悟情」亦乏理路;加之以古典诗歌的文言字词,使二语学生更须克服由字至词、由句至篇的诠解困境。基于以上两方面的需求,以多媒体情境动画直观诗歌情境,遂成为二语学生体悟诗歌情境,并濡化于第二文化思维的理想方法。第六章说明诗歌多媒体学习内容的研发方法,以多媒体组织的图、文、音、像等素材,由视觉与听觉双重感官同步接收,再加上互动式的操作,正符合人类感官最有效率的讯息记忆模式。学习平台经试教实验后所做的「重要度—满意度」分析,证明多媒体内容确能发挥「一图胜千文」的学习成效,使学生易于掌握诗歌句意与诗旨,顺利跨越「依诗思境」的困难,而达成「即境悟情」的诗歌认知目标。

  教室篇「寓言诗歌」教学,探究不同于传统阅读技能导向,而以跨文化沟通为目标的寓言教学模式,并透过小组活动,充份发挥传统教室利于面对面真切沟通的场域优势。第七章以德怀术研究方法而发展成的教学模式,包括篇章内容、课堂活动、作业任务等三构面。其篇章选择,强调华人重要文化思想、经典成语、诙谐幽默,且贴近学生生活。其课堂活动,强调小组讨论以开掘寓意,并应用寓意以诠释自我人生与国家现象,终则比较华人与母语文化的价值观念。其作业任务,亦以小组合作为原则,模拟不同场合与对象的说故事录音、寓意与成语的生活应用、跨文化观点的寓言创作与演出等。以上模式经试教实验后,以跨文化情境问题施的结果证明确实有助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本书以实证研究为特色,在量化分析方面,主要以实验研究法验证各章教学方法的学习成效,亦利用问卷调查法掌握学习者满意度;在质性分析方面,主要针对视讯试教的语料逐字稿,以内容分析法进行编码分析,亦利用访谈调查法蒐集师生意见,以深化对量化数据的诠释,并作为教学改善的依据。经此实证方法验证的文化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精准利用各种学习场域的优势特点,发展以文化应用能力为导向的专门文化课程教学,使学生在习得华语的同时亦习得文化,并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而得以与华语母语者进行成功的跨语言与跨文化沟通。

  篇章中有关生活文化、诗歌学习平台系统的研发与建置,以及诗歌、寓言的多媒体学习内容制作,均感谢台中科技大学多媒体设计系王兆华老师及其研究生助理赖俊杰、廖本元等,长期提供专业技术支援,本书有关平台系统与情境动画等图表,亦皆由其专为本书所制。在研究经费方面,感谢国科会与教育部顶大计画之补助,本书各篇章分属以下研究案之执行成果:「结合线上自学与视讯会谈之混合式华语教学法、学习活动与测验研究」(NSC 100-2631-S-003 -009; NSC 101-2631-S-003-007-)、「以提升跨文化能力为导向之华语古典诗文线上学习内容」(顶大计画)、「华语文化视讯教学之教学方法与课堂活动设计研究」(NSC 99-2631-S-003-006-; NSC 98-2631-S-003-010-)、「对外华语视讯教学之文化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研究」(NSC 96-2524-S-003-003-)、「电脑视觉化模拟情境于对外华语文教学之应用研究─以古诗教学为例」(NSC 96-2411-H-003-053-)等。

  本书之完成,由衷感谢多位师长与同仁长期以来的指导与切磋,特别是信世昌老师,在同步视讯方面对我的深远启发,以及在我担任国际华语与文化学系主任期间的无私协助,使我得以顺利融入原本陌生的学术领域;如今本书得以写成并出版,尤承蒙其鼓励与指导,并于百忙之中拨冗为本书写序,谨此敬致十二万分之谢忱。此外,亦感谢魏淑珠老师在我任教Whitman College期间所示范的互动式与启发式教学风格,使我受用无穷。另亦感谢华语文教学系暨研究所的郑锦诠院士、叶德明老师、曾金金主任、陈振宇老师、陈俊光老师、谢佳玲老师、萧惠贞老师、徐东伯老师等的指导与提点,尤其是大学部(原国华系)同仁,包括陈怀萱老师、杜昭玫老师、王晴薇老师、孙懿芬老师、李育娟老师、陈寅清老师、曾怡华老师、黄琡华老师等,在教学、研究与系务推展上,长期与我切磋相长,我永远感激。

  最后,谨以此书献给我挚爱的家人。感谢先父朱维焕先生,其学术与为人皆勤恳自持,为我树立了人生典范,他虽已辞世多年,但在我们的心里始终鲜活如昔。感谢母亲李敏女士,是我所知天地间最为慈善亲和的长者。感谢外子王兆华,相识近三十年来对我始终支持,若非其鼓励与协助,我将无法完成当年的博士学位与至今的所有研究,更无法带着两个孩子远赴北京大学与美国从事研究与教学。感谢亲爱的儿女王序、王辰,自幼至今不得不包容妈妈总是长时间埋首案头,愿他们一生充实愉悦。

  回顾本书各主题自发想以迄发表,历程甘苦堪值回味,但愿对此领域略有贡献。唯因研究能力仍待精进,本书内容难免疏漏,尚祈学者方家不吝指正为荷。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首先被其厚重的学术气息所吸引。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研究者,但作为一名对外汉语的爱好者,我对“实证研究”这四个字充满了期待。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会是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有扎实的数据支持和严谨的分析过程。标题中“跨文化沟通”和“第二文化习得”的关键词,直接点出了本书的两个核心关注点。我一直觉得,学习一门语言,绝不仅仅是掌握词汇和语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这本书似乎正是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它想告诉我们,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习者不仅仅学会“说”汉语,更能理解“说”背后的文化含义,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我对书中关于“第二文化习得”的部分尤为好奇,不知道它会如何阐释学习者从原生文化到目标文化的转变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文化冲击、身份认同等问题。我相信,这本书定能为那些希望深入了解汉语教学背后学理依据的读者,提供一份宝贵的知识财富。

评分

这本《对外华语文化教学实证研究》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长久以来都认为,单纯的语言教学方法论,往往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维度。而本书标题中的“跨文化沟通”与“第二文化习得”,则精准地捕捉到了我内心深处的疑虑和追求。我尤其欣赏“实证研究”的定位,这意味着书中必然充斥着科学严谨的调查、分析和结论,而非浮光掠影式的经验分享。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实证研究来揭示汉语教学中文化传递的有效途径,以及如何帮助学习者克服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碍。书中关于“第二文化习得”的部分,无疑会触及到学习者在融入新文化环境时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例如刻板印象、价值观冲突等,我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启发性的见解,去理解和指导学习者的文化适应过程。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关于语言教学的,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座连接不同文化桥梁的智慧之书。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着实吸引人,光是“对外华语文化教学实证研究”这几个字,就让我对其中蕴含的严谨学理和实践经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一直对如何在非母语环境下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抱有疑问,同时也希望了解这背后科学的研究方法。书名中“跨文化沟通”和“第二文化习得”的指向性,预示着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语言教学方法的介绍,而是会深入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学习者在接触新文化时可能遇到的挑战与机遇。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实证研究”的价值所在。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时存在的差异性?这对我理解教学的普适性和特殊性会有很大的帮助。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所倡导的科学研究精神,以及它试图连接语言教学与深层文化理解的努力,这无疑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方向。

评分

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学术深度和实践意义所吸引。《对外华语文化教学实证研究:以跨文化沟通与第二文化习得为导向》,这几个关键词精准地概括了当今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我尤其看重“实证研究”这一方法论,这意味着书中一定会有基于大量数据和严谨分析的结论,而不是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分享。我一直认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而“跨文化沟通”更是直接点明了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习者能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通过实证研究来揭示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文化为导向”的教学。而“第二文化习得”这个概念,则触及到了学习者在融入新文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理论阐释和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学习者更好地适应和理解中国文化。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本书将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文化交流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这本书的标题《对外华语文化教学实证研究:以跨文化沟通与第二文化习得为导向》感到非常兴奋。我一直觉得,对外汉语教学的精髓在于“文化”的植入和“沟通”的实现,而“实证研究”的视角则保证了其科学性和可靠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在汉语教学中有效地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来促进学习者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连接。同时,“跨文化沟通”的指向性让我相信,这本书会提供实用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情境,避免误解和冲突。而“第二文化习得”这个概念,更是触及到了学习者在异国文化环境中的适应和融入过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引导和支持学习者顺利完成这一过程的深刻见解。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们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也为我这样的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汉语文化教学背后学理的绝佳机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