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古物,并非因为知道东西老,有价值,所以喜欢,而是先喜欢、渐渐了解、接近之后,才明白这就是所谓的『古董』。古物的皮壳、色泽、斑驳,不喜欢的人会觉得老旧黯沉,在我眼里变成了古色古香,耐看得很。从古琴到一切古器物,我就喜欢那份老味道。」
「放下『别人看起来怎样』的心,方是自在的开始。茶与乐,应该都来自内在的需要,安顿身心,丰富性灵,或者很单纯地,纯粹让活着这件事闲逸而不无聊。」
「茶使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转变。从一杯沖来熬夜牛饮的茶,到安静地坐下来,好好泡茶、好好喝茶、体会茶味。有茶的地方,就是我静心的空间。心静下来以后,才喝得出其中淡苦甘醇的滋味;如此饮才对得起天地山川生养,茶农辛勤焙制的一叶一华;退散人浮于世的俗虑与纷扰,得以沉缓幽深,体会美好的事物。」
有多少时间未曾好好静心喝一杯茶?
听国乐家邵淑芬,用极富韵味的叙述和优美的图片,娓娓道来她一路耽游的精采故事。
有一副老灵魂的邵淑芬,出生于高雄眷村的邵淑芬,从小就莫名爱上国乐,中学加入国乐社,无师自通考上艺专,投入锣鼓乐的钻研,成为台湾第一位习国乐「板鼓」的女性锣鼓师。
十八、九岁时,她因一路旁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又在艺专毕业后转兴插考中文系,同时拜入古琴名家张清治门下研习古琴。
在南华大学的研究所时期,她进入中国乡野田野调查民间打击乐谱,从西安古乐到新疆手鼓、潮州锣鼓、甚至土家族的「打熘子」、苏南的十番锣鼓;第一手纪录了少数民族留传千年的锣鼓谱。
邵淑芬因好古,进入古董收藏,也结识了从事古董业的夫婿林敦睦。研习美术出身的林先生,转业制作瓷器。到了中国江西景德镇落脚烧瓷,同时也在「人澹如菊茶书院」学茶的邵淑芬,因缘际会,建议夫婿开始烧制灵动雅致的手绘白瓷。
从景德镇转到福建德化县,慢研出德化窑的浮雕白瓷。精美的釉中彩,成为行家最爱的逸品。
在人澹如菊学了十年茶,从水质、茶器、份量、水温、出汤时间、送茶方式、到茶席的设计,样样都是学问。古人多喝末茶,从唐人开始的茶道,正是日本茶道抹茶的起源。也是邵淑芬自谦永无止境的研习。
最后,邵淑芬简要纪录了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省的亚维侬戏剧艺术节,进行多场「善哉吾人」古乐伴奏的感受,同样耽慢有滋味地,点出了「文化」的意义。
古乐、茶道、茶瓷,每件都需要「慢性」来进行、积极去从事的兴趣,都转化为生活的底蕴和品味。这就是生活的况味。
有好茶配好瓷,古乐配好书,让人好好地,慢下脚步,静下心来,沏一壶茶吧。
《耽慢之人》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回味再三的好书。
本书特色
★能够静静地,深入地品尝一盅茶,您才能够跳脱人浮于世的烦琐,感受到生活的况味。
★就像用好茶好水、优雅的白瓷,沏的一壶好茶;配上空灵的古乐,布置的一套茶席。茶过三巡,点到即止,却令人回味再三,心明意畅,甚至兴起同样「习古」、「耽慢」的兴趣,这就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如果您爱好古乐,仰慕古物,喜好茶道,有一副怀古的「老灵魂」,抑或你是一个愿意静心、或者渴望静心之人,那么这是一本会让您爱不释手,静心赏读的小书。
作者简介
邵淑芬
● 学历:国立艺专国乐科、私立东吴大学中文系、私立南华大学美学与艺术管理研究所硕士
● 师事:田麟华、侯佑宗、张清治、林棣廷、吴文光、閰学敏、李真贵、安志顺、李民雄、陈佐辉、阿不力孜、乌布里‧卡塞姆、王宝灿及Abbos Kosimov。
● 经历:曾担任多所高中、国中、国小等校国乐团击乐教师,法鼓山法行会法鼓队,海明寺妙吉祥鼓队,上默默剧团击鼓教师,中央广播电台华夏之音节目制作人兼主持人,两厅院音乐类评议委员,私立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兼任讲师。
● 着作:2003年11月《实用民族管絃乐器手册》,与徐俊萍合着,台北长安乐器公司出版。
2000年7月《十番锣鼓研究:以苏州十番班为例》
1998年6月《中国传统记谱法:古琴减字谱、崑曲工尺谱、锣鼓经谱》与施德玉、游丽玉合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改进计画成果报告。
自序
推荐序 文化不在一朝一夕|董榕森(奕宣)
推荐序 优雅的人文生活|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编辑 方鹏程
【耽 之章】
耽慢之人
踏上国乐的门槛
十九岁的打鼓「姥」
「同期」与「票房」
琴与书: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乐 之章】
打击乐与锣鼓乐
一方风土一方人
西安鼓乐
新疆手鼓
潮州锣鼓
土家族打熘子
苏南十番锣鼓
【器 之章】
古器物,越陈越香
初试古董买卖
从古董到新瓷
「玩物尚置」,茶味相倚
人生功课转向
玉瓷润心,「敦睦窑」
【茶 之章】
学茶之始
初任事茶人
茶与乐
我的自在茶
【慢 之章】
在亚维侬
传统是奢侈品?
慢的生活美学
悠游于古
附录
第一次看到《耽慢之人:古乐、茗茶、老器物》这个书名,脑海里就浮现出一种慢活、细品的画面感。在台湾这样一个充满活力、节奏似乎总在加速的社会里,能读到一本鼓励“耽慢”的书,感觉特别珍贵。我一直觉得,现代生活很多时候像一场马拉松,我们拼命向前冲,却忘了沿途的风景。这本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反潮流”的精神,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我想象中的“耽慢”并非懒惰,而是一种刻意的停顿,一种对当下细节的深度沉浸。古乐的悠扬,茗茶的醇厚,老器物的温润,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感受、去品味的。我猜想书中大概会介绍一些关于古乐的曲目,或许会解析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或是探讨不同乐器在古代社会扮演的角色。而茗茶的部分,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台湾的茶园,了解不同茶叶的品种、制作工艺,以及品鉴的奥妙。更让我着迷的是“老器物”这个词,它勾起了我对古董、旧物的兴趣,我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器物,它们背后又藏着怎样的生活智慧和情感故事。总而言之,《耽慢之人》这个书名本身就给我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它像一盏温暖的茶,在喧嚣的世界里,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个愿意放慢脚步的读者。
评分在台湾这样一个崇尚效率的时代,一本名为《耽慢之人:古乐、茗茶、老器物》的书,显得尤为与众不同。它仿佛是现代生活中的一股清流,提醒着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细节之美。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古乐”的阐释。作者并没有将古乐写成枯燥的乐理知识,而是用一种充满画面感和情感共鸣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古乐的世界。我仿佛能听到古琴的低语,洞箫的叹息,以及编钟的恢弘,它们都带着一种洗涤心灵的力量。而“茗茶”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台湾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一直认为,一杯好茶,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作者对不同茶叶的细致品鉴,对冲泡技巧的精湛讲解,都让我深感佩服,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去泡茶,果然品尝到了前所未有的醇厚滋味。最让我着迷的是“老器物”的章节,作者将那些旧时的家具、摆件、甚至是一些小小的生活用品,描绘得栩栩如生,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收藏品,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时光胶囊,读来让人感叹不已,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老物件,从中发掘它们的故事和价值。
评分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从小就在各种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长大,但说实话,很多时候我们反而会忽略身边最珍贵的东西。直到我读了《耽慢之人:古乐、茗茶、老器物》,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慢”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力量。书里关于“古乐”的介绍,不是那种枯燥的乐理分析,而是充满感情的叙事。作者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古乐在不同场合的出现,比如文人雅集中的琴声,宫廷庆典中的钟鼓齐鸣,以及民间节日里的丝竹之乐。我甚至能感受到那些乐声中蕴含的喜怒哀乐,以及它们如何抚慰人心。而“茗茶”的部分,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台湾的某个茶山,和作者一起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全过程。作者对茶叶品质的辨别,对冲泡技巧的讲解,都非常到位,让我这个自诩爱茶之人也受益匪浅。最让我惊喜的是“老器物”的篇章,我一直很喜欢收藏一些老物件,但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本书却能深入浅出地讲解每件器物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的功能和美学价值。读完后,我看着自己收藏的几件旧物,突然觉得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摆设,而是有了灵魂,有了故事,仿佛能与我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
评分不得不说,《耽慢之人:古乐、茗茶、老器物》这本书,像是一剂解药,治愈了我内心深处对快节奏生活的焦虑。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现代人如此匆忙,以至于常常失去感受生活的能力?这本书给我的答案是:我们太缺少“耽慢”的时间和空间了。书中的“古乐”部分,我本来以为会很晦涩难懂,但作者的笔触却异常温和,他不是在讲授知识,而是在分享一种体验。他描述的乐器,如古琴、洞箫,以及它们发出的声音,都带着一种洗涤心灵的力量。当我读到关于古乐如何与自然、与四季相融时,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宁静的时刻。而“茗茶”,对我而言,更是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仪式。我一直喜欢喝茶,但看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很多做法都是粗糙的。作者对不同茶叶的细致分析,对泡茶水温、时间、茶具的讲究,让我明白,一杯好茶,是需要用心去对待的。至于“老器物”,书中描绘的那些旧时家具、生活用品,它们身上所承载的时光印记,让我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看着那些器物,想象着它们曾经的主人,以及它们所经历的故事,心中涌起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那些带有历史沉淀的事物情有独钟,《耽慢之人:古乐、茗茶、老器物》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韵味,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触动的是它对于“古乐”的描绘,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乐曲,而是用一种充满情感的笔触,将古乐的悠扬、古朴、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古琴的章节,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让我仿佛能听到那穿越千年的琴音,感受到古人对情感的细腻表达。而“茗茶”的部分,更是让我感觉身临其境。我一直喜欢喝茶,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专业、更深入的一面,作者对台湾本土茶的讲解,从产地、品种到制作工艺,都极其详尽,让我这个“半桶水”的茶客也受益匪浅。我跟着书中的指导,尝试着去品味不同茶叶的细微差别,那种感觉妙不可言。而“老器物”的篇章,则让我对生活中的旧物有了新的认识。书中对那些旧家具、旧瓷器、甚至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的描绘,都充满了故事感,让我感受到它们身上所承载的岁月痕迹,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生活智慧,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文化传承。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翻开《耽慢之人:古乐、茗茶、老器物》这本书,我并没有抱持着特别高的期待,毕竟现在市面上这类“慢活”、“生活美学”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多都只是流于表面,充斥着浮光掠影的描绘,读完之后感觉什么都没留下。但这本书,它却像一股清流,悄悄地打动了我。我尤其喜欢它对“古乐”的阐述,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乐曲名称,而是深入挖掘了每首乐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文化意涵。当我跟着书中的文字,想象着古人抚琴弄箫的场景,仿佛能听到那穿越千年的悠扬旋律,那种宁静致远的意境,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和。而关于“茗茶”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台湾的茶文化还算了解,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作者不仅仅介绍了常见的茶种,还详细讲述了冲泡的每一个细节,从水温的控制到茶具的选择,都蕴含着大学问。我尝试着按照书里的方法去泡了一壶茶,那口感,确实比我平时随意冲泡的要醇厚甘甜许多。至于“老器物”,书中那些对旧家具、旧瓷器、旧摆件的细腻描绘,让它们仿佛有了生命,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载着前人生活痕迹的时光胶囊,读来让人心生无限感慨,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那些被我忽略的旧物。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耽慢之人:古乐、茗茶、老器物》这本书名时,我脑海里立刻涌现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在台湾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里,能够读到一本鼓励我们“慢”下来的书,感觉特别的治愈。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古乐”、“茗茶”和“老器物”这三个看似独立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构建了一种“耽慢”的生活美学。书中关于“古乐”的介绍,不是那种严肃的学术探讨,而是充满了艺术的想象。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古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比如文人雅集中的弦歌,宫廷庆典中的鼓乐,以及民间节庆中的丝竹。我仿佛能听到那穿越千年的旋律,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这种体验非常独特。而“茗茶”的部分,则让我感受到了台湾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一直喜欢喝茶,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作者不仅介绍了不同茶叶的品种和风味,还详细讲述了品茶的每一个细节,从水温的控制到茶具的选择,都充满了智慧。至于“老器物”,书中对那些旧时家具、陶瓷、甚至是一些小小的摆件的描绘,都充满了故事感。我看着那些器物,仿佛能看到它们背后的历史,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这让我对“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耽慢之人:古乐、茗茶、老器物》这本书,可以说是近期我读过最让我惊喜的一本生活类书籍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生活美学,并非流于表面的装点,而是内化于心的生活态度。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对“古乐”的解读,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古朴的年代。作者不是在简单地介绍乐器,而是在讲述音乐背后的故事,那些关于情感、关于历史、关于人生的故事。我读到关于古琴的部分,被它那“七弦如诉”的魅力所吸引,仿佛能感受到古人抚琴时那种内敛而深沉的情感。而“茗茶”的部分,则让我对“喝茶”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只是把茶当作一种饮品,而这本书让我明白,品茶也是一种修行。作者对不同茶叶的细致描绘,对泡茶技巧的讲解,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尝试着用心去泡每一杯茶,去感受它的风味变化。最让我震撼的是“老器物”的篇章。作者对那些旧时家具、陶瓷、甚至是一些小小的生活用品的描写,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看着那些器物,仿佛能看到它们曾经的主人,以及它们所经历的岁月变迁,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也让我对“时间”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拿到《耽慢之人:古乐、茗茶、老器物》这本书,我第一感觉是它似乎与我追求的“生活仪式感”不谋而合。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品质,而这本书名中的“古乐”、“茗茶”、“老器物”都恰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书里对“古乐”的解读,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我一直觉得古乐是一种很雅致的东西,但总感觉和自己的生活有些距离。这本书却把古乐讲得非常亲切,作者从古乐的起源、发展,到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和特点,都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古琴的部分,作者描绘了古琴的声音如何能够“达于幽深”,以及它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让我对古琴的声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茗茶”的部分,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我一直喜欢喝茶,但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茶叶的知识,比如不同茶叶的产地、制作工艺、以及品鉴方法。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具,以及如何通过冲泡来更好地展现茶叶的风味,这让我感觉自己泡茶的水平都提高了。关于“老器物”,书中对一些古老的家具、陶瓷、甚至是一些小小的生活用品的描写,都充满了故事感。我看着那些器物,仿佛能看到它们在几百年前的样子,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也让我对“物”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近年来台湾出版的书籍,很多都标榜着“生活美学”,但读来读去,总觉得有些空洞,缺乏一种真正触及心灵的深度。然而,《耽慢之人:古乐、茗茶、老器物》这本书,却给了我截然不同的感受。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网红”式生活指南,而是真真正正地带我走进一种“慢”而“深”的生活哲学。书里关于“古乐”的章节,让我深深着迷。作者不是在枯燥地讲解乐理,而是用一种充满温度的文字,描绘了古乐如何融入古代人的生活,如何在悲伤时慰藉,在喜悦时助兴。我尤其喜欢他对箫的描写,那种低沉而悠远的音色,仿佛能穿透现代人的心灵,带来一种久违的宁静。而“茗茶”的部分,更是让我意识到,一杯茶,不仅仅是解渴的饮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作者对台湾不同地区的名茶,从产地、品种到冲泡之道,都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让我这个平时只懂随便泡茶的人,也开始懂得如何去品味一杯茶的灵魂。最让我惊喜的是“老器物”的篇章,作者对那些旧时家具、摆件、甚至是一些小小的日用品的描绘,都充满了情感。他没有把它们当作冰冷的收藏品,而是把它们当作有故事的载体,让我仿佛看到了它们曾经的主人,以及它们所经历的岁月变迁,这种感觉真的非常奇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