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我自己的味道
我找到了吃饭,却丢失了味道,这是我在异乡的长梦里常常出现的味道
──写情,她最动人
★九歌百万小说奖入围、最老练的小说新手 章小东 寻找吃饭味道的欢快岁月
★文学评论家 刘再复∕英国曼布克奖入围、作家 阎连科 有情推荐
★民国最后的闺秀 张充和女士 亲笔题字
人的嘴巴有两个功能,一是吃饭,二是说话
吃饭,也就是争取吃的权利,说的权利
一个赤手空拳的文科留学生丈夫,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一个只会中文、不会英文的知识分子女子,三个人组成的家庭,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展开全新的生活。身边没有父母,没有兄弟亲人,没有家乡的庇护。吃饭,是最重要的事。
.这一口饭,吃的有故事:
我一边品尝着葱油饼,一边想像着台湾眷村的情景。
眷村是不是和我们所居住的外国留学生宿舍有些相像呢?这就好像是远古时代的群居,缓缓流过来的一个浅滩。在这个浅滩里面,聚集了变了名称的群居。大家喜欢聚集在一起,左邻右舍挤在一起,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起吃个饭,平常日子多做个新鲜小菜,也要端到隔壁人家分享一下。这就是我们在外国留学生宿舍的生活。
.这一口饭,吃出好滋味:
我把这些骨头清洗干净以后,便放入一个最大的汤锅里煮开。我发现这里的牛骨头油厚骨髓多,蔬菜不需要煸炒,直接加入勐煮,不用特别的技巧,就会炖出一锅非常美味的罗宋汤。
.这一口饭,吃的是亲情:
我一直想告诉母亲关于我的「吃饭」的故事,却因为害怕打搅我的「吃饭」,等待了一天又一天。终于,一切趋向定当,我可以平心静气地坐在母亲身边,告诉母亲,关于我的吃饭的故事了。不料,母亲已经不会聆听我的故事,不会吃饭了。对此我感到心痛。假如可以让我在「吃饭」和「母亲」当中重新选择,我一定会选择后者。
我感觉到,远在另外一个世界的母亲,已经开始倾听我的故事。
作者简介
章小东
1956年出生于中国上海。在上海读了小学、中学和大学;当过教师、编辑和资料员。
1989年随夫携子移居美国,在美国的一家华人报社当记者、编辑和排版。
五年后重新回到学校,学习有关电脑技术,接着在一家美国电力设计公司工作了十年。
自1980年代初期开始在台湾、香港、中国大陆、美国、欧洲等地报刊杂志陆续发表散文百余篇,散见于《联合报》、《中央日报》、《传记文学》、《明报月刊》、《香港文学》、《大公报》、《世界日报》、《十月杂志》、《光明日报》、《文汇报》、《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等。
着有长篇小说《火烧经》(麦田出版)。
推荐序:吃饭,如此美妙,又如此才残酷 文∕刘再复
写在前面——红烧狗肉和罂粟花
请客和吃饭
风鸡和BBQ
蛋糕和春卷
漏馅的饺子
从来也没有免费的大餐
萧山萝卜干和雪地上的「比萨」
红双喜俱乐部
不一样的葱油饼
留学生宿舍
新疆烤肉和香槟
菜泡饭和Orzo
咸肉和火腿
狼外婆
自助餐
玉米棒子
寿司和包子
猫眼里的故事
吃喝玩乐
坐在地上吃烤红薯
为吃饭干杯
吃饭俱乐部
最难下嚥的饭
结束
推荐序
吃饭,如此美妙,又如此残酷
在海外的生涯中,我和李泽厚先生共同的最为亲近的年轻朋友,要数章小东(章靳以之女)和她的丈夫孔海立(孔罗荪之子)了。「关系」往往会影响评价,所以文学批评者最好不要和文学作者的关系过于紧密。不过,我们今天一起谈论小东的小说,第一原则还是严守文学的尊严,面对的是小说《吃饭》的文本,而不是友人章小东。
小东这几年发奋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火烧经》(这个题目起得不错),已在台湾麦田出版社出版(二○一二年),推荐者是大家熟知的文学批评家夏志清、葛浩文与王德威。德威兄还特别作了一篇认真的序文,他衷心觉得小东的小说写得好。《吃饭》是她的第二部小说。我从马里兰剑梅处把小说列印稿带回科罗拉多时,先请泽厚兄阅读。他眼睛不太好,无法阅读文本。我把故事情节讲给他听,还给他读了一些段落。他听了之后说:「小东不简单,把海外的生活如实写下来。我还是喜欢这种现实主义的写法。」
泽厚兄如此肯定小东的小说,还和小说的主题有关。小说干脆以「吃饭」命名,不怕人家讥讽「不雅」,文本与题目契合,整部小说写的全是吃饭的故事。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所见所闻的故事娓娓道来,不刻意雕琢,文笔质朴而干净,主题明晰而突出,写实写得让人忘记是小说,彷佛是一部生活笔记。这种文体,早已有人称作「纪实小说」。书中甚至直截了当地写了一段李泽厚的「吃饭哲学」:
吃饭?我想起了着名美学家的「吃饭哲学」,那位思想界的巨头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冠冕上一个通俗的名字「吃饭哲学」,遭到不少假正经的学者们的讥讽。然而对我来说,反而还是「吃饭哲学」更加直接贴切。就好像台湾人把「文雅」的「如厕、方便、解手」等直接称为「放屎」一样,让人感到痛快淋漓。……吃饭实在是人的生命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件大事,为了吃饭许多人甚至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而我不也是违背了自己的本身吗?想到这里有些伤感,看着酒杯里空空荡荡的清酒,嘴巴里泛起了苦涩。
小东认同「吃饭哲学」的理念,但整部小说却一点也不理念。相反,这是一部最见生活血肉和生活气息的小说。读了之后,我们简直可以闻到包子的香味,牛排的焦味,土豆烧牛肉的美味,甚至可以看到萝卜黄瓜的雪白粉嫩,咸菜豌豆的碧绿生青。用王安忆的语言说,这叫做「生活的肌理」。章小东的《火烧经》写的是国内的生活,那是动盪的年月也是连饭也吃不上的年月;而这一部《吃饭》,写的则是海外的生活,这是平常的岁月也是寻找「饭碗」的岁月,然而,却又是找到饭碗却丢失了「吃饭味道」的岁月。小说这样结束:「我找到了吃饭,却丢失了味道,这是我在异乡的长梦里常常出现的味道,过去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我自己的味道。」年少的时候,在家乡上海,在父亲、母亲、外婆的温馨「卵翼」里吃饭,那怕吃不饱,但饭菜样样都飘着亲情渗入的香味。那时虽然清贫,但不知道吃饭的艰难。出国之后,才知道在海外谋生很不简单。谋求吃饱饭,创造一个生活的前提,这是大事。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自由。没有这个前提,什么北美大地,什么温柔之乡,什么美妙理想,一切都不属于我。
读了小东的小说,我几乎经历了一次「惊醒」。原来,我的生活太舒适了。到了海外之后,虽说是漂流,实际上却生活在自己的名声之下,在校园里自始至终拿一份薪俸,既无政治干扰,更无衣食之忧,简直是生活在一片乐土之上。读了《吃饭》,才重新想起了吃饭之难。连小东一家之难,也在阅读时才发觉。一个赤手空拳的文科「留学生」丈夫,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一个只会中文、不会英文的知识女子,三个人组成的家庭,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展开全新的生活。身边没有祖国,没有父母,没有兄弟亲人。在新的国度与新的规范中,仅靠「丈夫」的一点「奖学金」是不够的,必须自己去打工,但是刚刚出国时没有「绿卡」,打工不合法,一旦打工,移民局的官员随时都可以「带走」,而偷偷打工,每小时只有四美元的工资,为了这四美元,小东必须从B城转换两次公共汽车去D城,可是因为英语不好,在转车途中总是阴差阳错,充满「迷失」的恐惧,几乎像在历险。每天都有一份惊心动魄的「历险记」,本是上海上层社会的知识女性,到了美国,经历一番历险,方知吃饭的艰难。用这种艰难换来的「饭」自然不再香喷喷,而是充满「苦味」,而为了省钱,总是去抢购便宜货。小鸡降价(一只一点五美元),立即去抢购二十只;西瓜降价(九十九美分一个),赶紧去买二十个。结果最后几个烂在地毯上,吃的时候,不仅没有甜味,还有臭味。尝到饮食的苦味与臭味之后,才懂得什么叫做生活。
但小说并未停留于此,作者还把笔触伸向社会的上层与底层,社会的两极的生活如此不同。上层什么都吃腻了,生命的课题是节食与减肥,她们需要小东一家去做客时带去的是咸菜咸萝卜。而在社会底层,穷人们为了一口饭吃,简单无奇不有,「无所不用其极」。能找到一份工作「卖力」算是幸运,倘若无法「卖力」,则有肉卖肉,有灵卖灵。读到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涂脂抹粉去「脱衣舞」场上班的故事和一个「垮掉青年」在樱花时节里向游客倾诉自己为了一口饭吃而卖身给两个老女人的故事,令人毛骨悚然。尤其是后者,那个名字叫做「大卫」的小伙子,父亲在中国城的餐馆里打杂,母亲在车衣厂做工。十七岁时他因一时冲动而离家出走。然后胡里胡涂地坐上「灰狗」(大巴士车)直奔拉斯维加斯,一路上被颠簸得五脏六腑都要从嘴里跳出来,辛苦不算什么,接下去便是无路可走,无饭可吃。为了活下去,他到处找工作,帮人打扫房屋,清理下水道,替富人捡狗屎,但还是难以活下去。最后,他竟然宣布:「只要给钱,我什么都服务都做,甚至男人。」他除了先后担任两个老女人的「包养男人」之外,便是充当「男妓」。包养他的第二个女人是俄国新贵,这个变态女性只和二十岁以下的小「鸭」上床,经验老道,心狠手辣,而且是一个性施虐狂。「每次做爱的时候,她都要把大卫紧紧绑在床上,然后鞭打、刀割甚至烧灼。她要看到大卫啼哭叫喊一直到大声求饶,求饶声愈大她就愈兴奋,甚至亢奋得不能自制。事后,大卫便会得到令他甘心情愿忍受这遍体鳞伤的报酬。大卫并没有因此而变成坏人,他在浑身是病的时候,只求父母能原谅他,让他最后见一面。他的人性还在,其所以充当「肉人」,充当动物,充当玩物,只是为了生存。《吃饭》作者写到这些故事时,才写到美国生活中那些鲜为人知的「质地」,那是自由世界另一面的真实。由此,也才让人感到,吃饭,这是一个多么残酷、多么尖锐、多么致命的问题。没有饭吃,会把一个人推到多荒远、多黑暗的地步。没有饭吃,不仅没有自由,而且没有尊严,甚至连做人的最起码的、区别于禽兽的尊严都没有。「只要有钱,我什么服务都做,甚至男人」,名为大卫的小伙子这一绝望中的宣言,是无耻,但也是无奈,它揭示人性的脆弱,更揭示生存的残酷。而另一种人,即常称成为「知识份子」的人,在小说中则是另一种绝境。他们不是「卖肉」,而是「卖灵」。所谓「卖灵」,是指顾不得那么多书生面子了。作者本身就是知识分子,但她为了多赚几个钱,也在週末到餐馆「充当任人使唤的下人」。特别有意思的是,男老板还特意给她一条带着一个大口袋的围裙。这口袋是装小费用的。尽管干活辛苦,但胸前口袋不断鼓胀,却使她兴奋不已。所以她对丈夫说:「这个资本主义已经把我的士大夫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念头统统洗涤到下水道里去了。」
《吃饭》作者说「唯有读书高」的念头被沖到下水道去还属于「自嘲」,而她周围有些从国内出来的「士人」才真的活得完全没有尊严。《吃饭》作者在D城週刊工作时,遇到一个名叫「毕芦」(人们称他「毕教授」)的「士人」,他虽然能写点新闻稿,却没有固定的工作,偶尔到「週刊」里打点「写稿工」总是神色紧张,饿兮兮的,上班时竟背着一个巨大的黑色垃圾袋。女老板出门时,他立即走到洗手间,把老板刚刚吃完午饭还没有刷洗的饭盒和筷子刷洗一遍,用手纸擦干,然后装入他的垃圾袋里。这个在大陆因为当过右派分子的「士人」,到了海外仍然心有余悸,饥饿的阴影总是笼罩着他,有时竟然连续吃了五盒蛋炒饭。他每週到孤儿院去义务劳动两小时,也是为了把孤儿们吃剩下的饭拿回家。大约是读到这些故事,连李泽厚都说,东东小说写得很真实,但有些地方是不是有些「夸张」?而我则认为,李泽厚先生和我一样,早已远离社会底层那些为饭食而挣扎的人们了。尽管以最明确的语言说明「吃饭」乃是人生第一要义,但要深知人生的艰辛与残酷,那还是得自己去体验。小东体验得多些,所以她明白没有饭吃时可以让「士人」斯文扫地,于是写出了真切的小说。而我们体验得少一些,则只能从小东提供的故事里,更加深化对于「吃饭哲学」的认识,觉得「吃饭」问题的确是极大的问题。所谓「人权」、「人道」,离开「吃饭」,只能是一句空话。最大的善,应是让人类得以生存与延续;绝对的「真」(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让人类得以生存、温饱与发展。那些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道德家,不过是一些徒作空言、不食人间烟火的空谈家。而那些嘲笑「吃饭哲学」的高士雅人,更是一些不知人间疾苦也不知众生温饱乃国家第一大事的高调妄人。
「吃饭哲学」,是李泽厚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俗表述。他讲的「吃饭」,不仅是指「食」,而是指「衣食住行」这一人类物质性生活整体。所谓「历史本体论」,便是指「衣食住行」乃是历史最根本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有文化、思想、情感、意识形态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永远不会过时。泽厚兄认为。人是历史的存在,也可以说是以衣食住行为根本并不断改善的存在。人的嘴巴有两个功能,一是吃饭,二是说话。也就是争取「吃」的权利和「说」的权利。首先,吃不饱饭要吶喊要说话,这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吃饱了饭便更要说话,也就是更有底气说话,更有力量说话;但这说话并不是跟着某些人唱革命高调或唱平等高调。中国文化大革命时,革命调子唱得最高,但肚子最饿。大跃进时期,什么调子都高,结果饿死的人最多。现在也有人继续唱高调,这些高调者是不是还要回到吃不饱的文革时代或大跃进的时代呢?
中国的民间智慧早已揭示:「民以食为天」,吃饭乃是天大的事,可是,自鸣清高的知识人却不屑一顾,似乎不值一谈,而我们在《告别革命》的对话中则郑重地又作一番阐释。关于「吃饭哲学」,笔者有幸听到李泽厚先生多次谈论,其要义有下列三点:一、「吃饭」是为了活着,即为了创造生存前提;二、活着并不仅是为了吃饭。因此有了饭吃之后,活的意义便成了一个问题。既然活着不是为了吃饭,那么到底为什么还要活?对于这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回答,有的为自己的名利而活,有的为子孙的幸福而活,有的为国家的强大而活,有的为上帝而活,有的为「主义」而活,等等。活的意义必须自己去选择去确定,不能由他人规定与确定;三、当不能吃饱饭时,个人为自身活着与亲者活着而作的努力,也仍然很有意义。以这三条「吃饭哲学」原则阅读章小东的「吃饭小说」,便能明白故事叙述者为什么为吃饭如此打拚,又为什么有了饭吃之后又感到饭的「无味」?人毕竟是人,人的肚子害怕被饥饿所折磨,而人的脑子则害怕被空虚所盘踞。是肚子重要,还是脑子重要,其实两者没有轻重之分,只有先后之分。人首先要衣食住行,然后才有思想、文化、情感等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道破了马克思思想体系的第一基石和第一贡献乃是揭示这一「先后」的真理。因此,在讲述情感是最后的实在时(参见李泽厚《我的哲学提纲》),应当补充说,这实在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基础,那就是人类的生存与延续。换句话说,是「情本体」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存在,那就是「生存本体」。
以往(出国之前就开始了)李泽厚先生讲「本体」这一大概念时,只讲「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两者都是历史的产物。出国后,李泽厚又讲「情本体」,其实,情本体也属于心理本体。现在谈论李泽厚的文章罗列太多「本体」,甚至还出现「度本体」,但「度」只是带有本体性的实践活动,并非就是本体。而情本体也不仅是世俗生活中那种情感,它又包括规范和塑造一代代人的心理形式。道德之所以具有绝对性,正是它包含着永恆意义的心理形式。立德,便是建立绝对心理形式。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首先是立德,即首先是建立超功利的绝对道德形式。这种形式,正是中国的「上帝」。但不管是「情」,是「心理」,是「道德」,是「意义」,它们又都依赖一个更根本的基础,这就是「生存本体」,所以李泽厚先生近年来一再讲述「历史本体论」和「人类学历史本体论」。道德不是物质问题,而是文化问题,它相对「吃饭」(衣食住行),具有很重要的独立性,但它的内容即伦理又与人类具体的生存条件即时代有关,道德的改进需要历史条件。西方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妇女才赢得选举权,到了本世纪,黑人才可能当选总统。欧巴马也是历史的产物,而这里又都是经过许多人不断的艰苦奋斗才取得的,这种种奋斗也构成了「活着为什么」的意义。
章小东《吃饭》小说的精神内涵,其价值正是她在有意无意中捕捉到人类的终极本体。李泽厚肯定这部小说,恐怕也正是他说的「情本体」不再是被人们所误解的那种抽象的框架,而是紧密地与人的生存(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小说中所展示的生活细节,本身就是价值,它处处都在证明,情背后是一个更根本的绝对性存在,是一个「人首先要吃饭」的真理。
文∕刘再复(文学评论家)
二零一二年五月六日于美国科罗拉多
《吃饭》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对“食物的哲学意义”有着深刻的洞察。他并没有停留在对食物的感官描写,而是通过“吃”这一行为,去探讨更深层的人生哲理。他写到,有时候,一顿简单的饭,却能带来莫大的平静和满足,就像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宁静的角落。他又写到,吃饭也是一种“放下”,在吃饭的时候,我们可以暂时抛开烦恼,专注于眼前的食物,享受当下。我尤其喜欢其中一段,作者将吃饭的过程比作一种“修炼”。他说,就像修行者需要戒律一样,吃饭也需要适度,需要感恩,需要用心去体会。这种角度,让我耳目一新。我常常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很多时候都在匆忙地吃饭,并没有真正去体会“吃”这个过程。这本书让我反思,也许我们应该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每一口食物的味道,去体会吃饭所带来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我不得不说,《吃饭》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从我们通常认为的“美食”角度去切入,而是从一种更生活化、更有人情味的角度来探讨“吃饭”。作者花了很多篇幅描写不同人在不同场合下吃饭的场景,有忙碌的上班族匆匆解决午餐,有街头小贩在收摊后简单的晚餐,也有家庭聚会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用餐时光。他没有去评价这些场景的优劣,而是用一种观察者的姿态,去记录这些最真实的瞬间。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描写的是一位独居的老人,每天都认真地为自己准备一顿饭。虽然只有一个人,但他会精心挑选食材,细致地烹饪,然后安静地享用。作者通过这个场景,传递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即使在孤独中也要保持尊严和仪式感的生活态度。读完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有时候我们忙于工作,或者因为懒惰,就随便吃点东西,却忽略了吃饭本身应该是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吃饭”也可以是一种自我关怀,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评分《吃饭》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食物的社会学意义”的探讨。我们常常说“民以食为天”,但究竟“食”包含了多少内容?作者在这本书里,从不同的社会层面,去剖析了“吃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他写到,在很多重要的社会场合,比如商业谈判、政治会议,甚至是求婚,都离不开“吃”。饭桌上的互动,往往比正式的交谈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能影响决策。作者还探讨了食物的“阶级属性”,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偏好,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差异。他并没有带着批判的眼光,而是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呈现这些现象。我读到其中一段,描写的是一个社会底层家庭,他们即使生活再困难,也会努力地为孩子准备一顿“像样”的晚餐,这背后蕴含的父爱母爱,让我非常感动。这本书让我明白,“吃饭”这件事情,远远不止于填饱肚子,它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反映着社会的变迁。
评分《吃饭》这本书,对我来说,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对“食物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探索。作者并没有把食物仅仅当作生存的必需品,而是将其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他细致地描绘了食物的色彩、形状、质地,以及它们在烹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美感”。他将一道菜肴的制作过程,比作一幅画的创作,或者一首诗的吟咏。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作者描写了一位老厨师,在制作一道极具挑战性的甜点时,那种专注、那种虔诚,以及最终成品所展现出的精美绝伦,都充满了艺术家的气质。他又写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食物,如何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东方食物的精致细腻,西方食物的大气磅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食物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它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的表达,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力的体现。读完之后,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我餐桌上的每一道菜,它们不再只是食物,而是充满了故事和美学的作品。
评分当我翻开《吃饭》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我将看到一本关于如何享受美食的指南,或者是一个关于各地美食的游记。然而,我错了,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并没有着重描写那些精致的菜肴或者昂贵的食材,而是把目光聚焦在了“吃”本身,聚焦在了那些最朴实、最日常的吃饭场景。他写到了清晨街边早餐摊上热腾腾的豆浆油条,写到了午间办公室里大家分享的盒饭,写到了傍晚家庭餐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一天趣事的温馨时刻。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每一个场景中的细节:油条的金黄酥脆,米饭的香甜软糯,家常菜肴的温暖气息,以及饭桌上人们的笑容和交流。他让我意识到,吃饭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它更是一种生活仪式,一种情感的载体。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描写的是一个年轻人,在异乡奋斗,每当吃到家乡的味道,就仿佛回到了温暖的家,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这让我深有感触,因为我也是这样,家乡的味道,总能给我带来巨大的力量。
评分读完《吃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吃饭”这个日常行为的认知。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吃饭就是一种生理需求,填饱肚子,然后继续生活。最多,就是和朋友家人一起吃饭,增进感情。但这本书,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极其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将吃饭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记得其中有几段,他描写的是在一家老字号的面店里,一个年迈的老板娘,一边熟练地切着卤味,一边回忆年轻时的故事。那种场景,仿佛就在我眼前,我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卤肉香,听到刀切在案板上的声音,甚至能感受到老板娘脸上岁月的痕迹。这不仅仅是在写吃饭,更是在写人生,写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旧鲜活的记忆。还有一些章节,作者探讨了食物与情感的联系,比如,他写到某个节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的场景,那种温馨、那种仪式感,都通过文字的力量传递给我。我甚至在那一刻,回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过年的情景,那种期待、那种喜悦,又重新被唤醒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直接告诉你“吃饭应该怎么样”,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吃饭”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吃饭》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毕竟,吃饭这件事情,谁不会呢?而且,标题这么简单朴实,总觉得内容可能也不会太有深度。可是,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他描写了一个小小的便当店,里面卖着最家常的便当,却有着最不平凡的味道。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便当里的每一个菜品,从米饭的软硬度,到排骨的腌制方法,再到蔬菜的烹饪火候,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用心。他写到,老板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为的就是做出最新鲜的食材。这种对食物的敬畏之心,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更让我动容的是,作者通过这个小小的便当店,引出了许多关于“家”的故事。他写到,许多常客都是附近的上班族,每天来这里买便当,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为了寻找一份家的味道,一份慰藉。有些人,甚至把便当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成为了家庭聚餐的一部分。我读到这些地方,忍不住想起了自己在外求学时,最想念的也是妈妈做的家常菜。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吃饭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也可以承载着情感,传递着关怀,甚至成为一种情感的纽带。
评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吃饭》这本书,用一种近乎“史诗”的笔触,描绘了“食物与历史”的联系。作者在书中,追溯了许多经典菜肴的起源,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写到,一道看似普通的家常菜,背后可能蕴含着一个朝代的兴衰,或者一个民族的迁徙。他将历史的厚重感,与食物的烟火气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记得其中有一段,作者描写了一道在战乱年代人们赖以为生的粗粮,那种艰辛,那种对生命的渴望,通过文字的力量,让我感同身受。他又写到,一些宫廷御膳,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又如何在民间流传,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读到这些地方,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那些古老的面孔,听到了那些久远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明白,“吃”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它更是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个体与集体的桥梁。
评分《吃饭》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它对“食物与记忆”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我一直觉得,很多味道,都是和我们过去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时候,闻到某种味道,就会立刻想起某个人,或者某个场景。作者在这本书里,将这种感觉放大到了极致。他写到,在一次旅行中,他偶然尝到了一种失传已久的传统糕点,那种味道,让他瞬间回到了童年时期,回到了那个充满阳光的午后,和祖母一起坐在院子里吃点心的情景。作者用极其诗意的语言,描绘了糕点的香甜、祖母的慈祥,以及那个年代的纯真。读到这里,我的眼眶都湿润了。因为我也有类似的经历,某种食物的味道,就能立刻把我拉回到某个特定的时刻,那些曾经模糊的记忆,瞬间变得鲜活起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吃饭不仅仅是为了生理上的满足,它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种与过去和解、与自己对话的方式。作者通过对食物细节的描绘,勾起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情感,让我重新审视了“吃饭”这件事情的价值。
评分哇,这本《吃饭》的名字,怎么说呢?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真的愣了一下,心想,这是什么书啊?讲吃饭怎么能出书?而且还不是食谱,也不是美食杂志那种,就这么一个大白话的名字,实在太勾起我的好奇心了。我当时就在想,是不是作者想玩什么概念,或者是有什么隐藏的深意?毕竟在台湾,我们对“吃”这件事,真的是有特别的情感连接。从小到大,我们的生活就离不开各种吃的,从夜市的小吃到办桌的大菜,每一顿饭都承载着家庭的温暖、朋友的相聚,甚至是某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所以,当这本书出现的时候,我立刻就联想到,它会不会是对我们这种“吃货”文化的某种解读?又或者,它会不会从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角度,来探讨“吃饭”这件事背后的故事?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无数的可能性,比如,作者会不会是某个社会学教授,专门研究吃饭的社会功能?还是某个哲学家,要从吃饭中悟出人生的大道理?又或者,会不会是一个旅行家,记录他在世界各地吃饭的奇遇?总之,这个名字太有力量了,它直接触及到我们最原始、最生活化的需求,却又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当时就下定决心,这本书我一定要好好看一看,想知道作者到底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吃饭”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