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危机的状态,却发展前所未有的生活艺术;
最不安的黑夜,却点燃热力,等待黎明。
两年前的这一天,日本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两年后的今天,日本如何以逆袭之姿重返幸福?
敬请期待新井一二三,身在日本的真实情结。
2008年新井一二三推出《伪东京》
2010年出版《没有了鲔鱼,没有了奶油--你无法想像的日本》
2013年再度以《东京故事311》把大地震前之间,日本处在甚么样的社会状态,新井一二三以身在东京的亲身体会,写出第一手现况。
两年前的这一天,311,日本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即使2008年的金融海啸已经够可怕,但却没有真正的海啸来得可怕,大自然的怒吼压倒了所有人的想像力。新井一二三说,自从311之后,日本人感到的无力感可说是接近绝望了。又有谁会想像,地震、海啸、核电厂事故这些灾难会在同一个地方连续发生?不仅天灾如此,日本的外交关系,日中、日韩、日美关系呈现了过去前所未有的低迷与低点。
很弔诡的是透过新井一二三的《东京故事311》的观察,你会发现这里面写的有一半大抵是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虽然国家社会面临的问题很多很大,但是对大部分的日本人来说仍然还是一天过一天。外国评论家说日本人缺乏面临现实的勇气,但对于身为日本人的新井一二三来说,正是因为能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才能越过现实世界的残酷与无情。
311之前
夏天温度创下日本十年历史新高;
中国的GDP第一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三十五岁的日本男性,有一半说:因为收入不高,无法成家;
沖绳人觉得被自己的国家歧视了!
311之后
许多人开始明白停电的日子;
超市没有人抢购,大家保持秩序,首相说,我佩服你们的冷静……
运动会亲情潮,每个家长感慨万千;
311之外
宅男的纯爱故事,打动日本读者跃升畅销书;
学中文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奥运竞赛抚慰日本社会受创的心……
新井一二三身在现场,她向自己提问:
有几百万人正在受苦,我们出去消费到底适不适合?
我们到底是受害者还是旁观者?
当全世界都说,佩服日本人的冷静与秩序,
崩坏的岛屿,正在苦笑重建中,保持日常生活,保持尊严。
作者简介
新井一二三
日本东京人。她用中文创作,写和台湾时差一小时的日本种种。写土生土长的东京家乡,写一切可爱的日本人。她用母语日文创作,写对中文着迷,好像谈恋爱。写和中文生活的魅力无穷。她开始中文教学,要把对中文的热情,继续发扬起来。她喜欢台湾,每来一次就更爱台湾一次。
大学期间以公费到中国大陆留学两年,期间游走云南、东北、蒙古、海南岛等各地,回到日本担任「朝日新闻」记者,后移民加拿大,在约克大学、怀尔逊理工学院修习政治学与新闻学,并开始用英文写作。1994年到香港,任职「亚洲週刊」中文特派员,同时在「星岛日报」、「苹果日报」、「明报」发表散文及小说。她的《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在中国出版后,引起学子的阅读热,2012年3月赴北京大学与上海复旦大学演讲,受到热烈回响。中国媒体说:用中文写作的新井一二三,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文化桥樑。她目前在日本明治大学任教。专栏散见台湾自由时报、国语日报、中国时报、联合报等各大媒体。
003【自序】危机日本的生活艺术
壹:311之前
012 陆上孤岛的老人们
015 因为消费力而大大改变态度
018 来与去之间的矛盾
021 我们渐渐越离越远了
024 防止坏掉的夏日便当
027 强势与弱势之间
030 飘扬太阳旗下
033 零下十度
036 历史找日本算账
039 这个世界曾拥有的理想主义
贰:311之后
048 保持日常生活
054 日本没有完蛋
060 停电的日子
063 彬彬有礼的抢购
068 你的感想是什么?
071 一种叫做希望的笑容
074 解体重整中
078 不安与恐惧
082 用诗写心情
086 地震后的亲情潮
090 好像回到了战争时代
094 印刷达人
098 这不是梦,是现实
102 动物救援
107 不用自责,这不是谁的错
111 人活着就得冒风险
115 当整个社会失去安全感
参:311之外
122 孤独死
126 为了经济利益
130 宅男的纯爱故事
135 带领读者品味的杂志
141 母亲与女儿
147 写给妳的情书
153 六月某一个週末夜晚
157 不一样的自由
162 永远的勋章
168 从右到左,从左到右
172 东洋魔女蜕变中
作者自序
危机日本的生活艺术
二零零八年大田出版社替我出的《伪东京》一书,收录了我从二零零六年起的两年里在台湾报刊上发表的时评文章。二零一零年问世的《没有了鲔鱼,没有了奶油:你无法想像的日本》则是从二零零八年起的两年里写的时评结集成的一本书。前者的自序题为「一个时代的记录」,后者的就叫做「东京夕阳无限好」。是的,虽然二零零八年的金融海啸对日本社会的打击非常大,但是东京人的生活水平却在同一时期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于是我写了:「东京夕阳无限好,真正的没落现在才开始。」实在没想到,当时我心中萌芽的不祥预感果然要成为现实。
这次收录的共四十五篇文章中,有十三篇是二零一一年三月十一日的东日本大地震以前写的,其它则是以后写的,主要记录在大地震前后的三四年时间里日本社会处于甚么样的状态。零八年的金融海啸够可怕,只是真正的海啸发生以后,大家才深刻明白:大自然的破坏力量居然压倒任何人的想像力。究竟是哪里的聪明人想到用海啸一词来形容国际性经济危机的呢?岂不是起了诅咒作用?三一一的震动非常大而且持续了特别长时间,叫许多日本人觉得:我们是否得罪了老天爷?否则他的怒气怎么会如此之大?
自从那天以后,日本人感到的无力感可说接近绝望了,虽然鲁迅先生教导我们: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总之,跟以前莫名其妙的不安相比,进入了另一个阶段是没有错的。地震、海啸、核电厂事故。谁会想像,如此严重的灾难会在同一个地方连续发生?又谁会想像,刚刚赢得了选民支持而第一次上台的民主党政权竟会那么地无能无力?他们不仅在复兴与核电问题上令人彻底失望,而且在外交问题上的表现也特别差,竟在短短三年多的执政时间里,把日中、日韩、日美关系都拉到过去几十年的最低点了。再说,民主党政权也在美军基地问题上严重伤害了沖绳县民的感情;结果沖绳人现在用「差别(歧视)」一词来形容日本政府对沖绳的所作所为了。于是在二零一二年底的大选中,民主党被选民抛弃,不仅下台而且面临生存危机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自民党重新上台,日本维新会成为国会里的第三大党,看来是渔利的成分相当多。
这本书收录的三十八篇文章当中,除了涉及到震灾和政治的时评以外,约有一半是讲述日本人之日常生活的。你大概会发现,虽然国家社会面对的问题很多而且很大,但是多数日本人还是乐观地一天一天过着日子。我三年前写了「东京夕阳无限好」,现在仍觉得周遭还不至于完全黑暗。拿人生比做的话:你不再年轻了以后,进入晚年之前,还会有不短的中年时代。如果积极地过,消极地过,乐观地过,悲观地过,都有一样长时间的话,还是尽量享受中年时代好了。不是吗?
外国评论家说:日本人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听起来不无道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使在客观条件很困难的时候,都能够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亦可说是一种才能。归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长达了六十多年的和平带来的繁荣,日本人在生活的艺术方面显然有所进展。你当然也可以指出来:林语堂的代表作《生活的艺术》问世是中国正面对历史性危机的一九三七年。现在我得用幽默的语气向华语读者拍卖日本式生活的艺术,恐怕也是国家面对重大危机的一个旁证都说不定了。
刚拿到《东京故事311》这本书,说实话,我抱着一种复杂的心情。311,这个数字,对于生活在台湾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十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仅是日本的悲剧,也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我们看着新闻画面,为那些被海啸卷走的生命感到痛惜,为那些在核辐射阴影下挣扎的人们感到担忧。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直觉地认为它不仅仅是关于东京的风景名胜,而是更多地触及了那场灾难留下的创伤,以及人们如何在巨大的痛苦中寻找希望。我很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是侧重于宏大的叙事,还是聚焦于个体命运的微观呈现?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一种超越地理界限的情感连接,让我们看到,在灾难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又是多么团结。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深入了解那段历史的窗口,一个反思生命、思考未来的契机。
评分《东京故事311》,光听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脑海中无数的回忆。311,那个数字,对于每一个经历过那场大地震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符号。我记得当年在台湾,我们和日本人民一样,守在电视机前,看着海啸无情地席卷,看着核电站的危机一点点升级,那种心情,真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这本书,我预期它不会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更像是带领我们重返那段艰难的时光,去感受那些失去,去理解那些挣扎,也去寻找那些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所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辉。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如此庞大的悲剧,是会用冷峻的笔触记录事实,还是会用细腻的情感去描绘人物?无论是哪种方式,我相信它都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再一次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我们在面对无法预料的灾难时,应该如何去面对。
评分《东京故事311》,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尤其是“311”这个数字,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了十年前那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当年的海啸和核事故,不仅仅是日本的巨大创伤,也让我们身处台湾的民众,感同身受,甚至一度引发了对核能安全和灾难预警的深度思考。所以我相信,这本书绝非仅仅是关于东京的旅游指南,它一定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捕捉和呈现“311”事件对东京这座城市以及居住在那里的普通人所带来的影响。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还是对城市变迁的细致观察?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在灾难面前,人们是如何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韧性,如何在废墟中重建家园,如何在失落中寻找希望。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城市的“故事”,更是关于人类在逆境中不屈精神的“故事”。
评分读到《东京故事311》这个书名,脑海里immediately就闪过了当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311,这个数字,对于很多台湾人来说,就像一道难以磨灭的印记,它代表着生命的脆弱,代表着大自然的不可抗拒,也代表着一种让人心痛的无力感。我相信,这本书不会只是简单地介绍东京的景点,它更像是借由“东京”这个载体,去讲述“311”事件留下的深刻烙印。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细腻而又不失力量的方式,去呈现灾难中人们的故事,那些在废墟中互助的身影,那些在失去亲人后重新振作的努力,那些在阴影下依然努力生活的人们。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场灾难对一个城市,对一个民族,甚至对人类集体记忆所带来的影响,也提醒我们,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之下,潜藏着多少未知和挑战,以及我们该如何去面对。
评分这本《东京故事311》,书名就带有一种莫名的宿命感,311,这个数字在许多台湾人的心中,就像一个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记。我想,这大概也是我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翻开这本书的原因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东京的书,更像是连接着那段共同经历过的、令人心碎的日子。我曾以为,经历过921大地震的我们,多少能理解那种突如其来的灾难所带来的冲击,但当311的海啸吞噬了无数生命,卷走了无数家园,那种无力感和绝望感,即便隔着太平洋,也让我们感同身受。这本书,我相信一定触及了许多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情感,它不是那种轻松的旅游读物,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一次对人性的审视。我期待它能以一种温暖而深刻的方式,带我们回顾那段时光,不仅仅是记录悲伤,更是展现灾难中人与人之间的扶持,以及在废墟中重新站起的勇气。对我而言,阅读这本书,或许也是一次自我疗愈的过程,提醒我们生命的脆弱,但也颂扬生命的坚韧。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东京故事311》,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熟悉,又带着一丝敬畏。311,这个数字,像一颗钉子一样,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当年那场巨大的海啸,还有随之而来的核泄漏,不仅仅是日本的灾难,也让远在台湾的我们,感同身受,心痛不已。我总觉得,这本书不会仅仅是介绍东京的风土人情,它一定承载着更多关于那段历史的重量,关于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脆弱与坚韧。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那些在311事件中受创的东京的角落,听那些曾经的故事,感受那些留下的痕迹。也许,它会以一种不那么直接的方式,去触碰那场灾难对人们生活、对城市面貌、乃至对整个社会心理留下的深远影响。这是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方式,也是一次对人性深刻的探索。
评分《东京故事311》,这个书名,光是读出来,就带着一种深深的触动。311,这个数字,对于台湾的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坐标,它代表了那个难以忘怀的日子,那个让全世界都为之揪心的时刻。当年的海啸和核危机,不仅仅是日本的噩梦,也让身处台湾的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共鸣和一种莫名的哀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人文的笔触,去描绘“311”事件之后,东京所经历的一切。它或许会聚焦于那些在灾难中受到影响的城市角落,或许会讲述那些在废墟中,依然努力生活、重建家园的人们的故事。这本书,不单单是记录,更像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对生命坚韧不拔的赞美,也让我们反思,在面对生命的无常时,我们应该如何去珍惜当下,如何去关怀彼此。
评分当我看到《东京故事311》这个书名的时候,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311,这个数字,对我们台湾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当年那场灾难,虽然发生在日本,但我们感同身受,看着海啸吞噬一切,看着核辐射的阴影笼罩,心痛不已。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东京的风景,它更多的是在讲述“311”事件对这座城市,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带来的影响。我希望,它能以一种深刻而又不失温情的方式,去展现灾难中的人性光辉,那些在绝望中互相扶持的身影,那些在废墟中重新站起的勇气。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它让我们反思,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有多么渺小,但同时,我们又能爆发出多么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东京故事311》,这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股沉甸甸的力量。311,对许多台湾人而言,不只是一串数字,更是一段共同的记忆。当年那场突如其来的海啸和核事故,让我们在电视机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揪心。我猜想,这本书,绝不会是一本轻松的旅游读物,它更像是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去回望那段艰难的时光,去触摸那些被灾难撕裂的伤口,以及在伤口之上,如何生长出新的生命力。我很好奇,作者会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叙述,是宏观地展现城市的变化,还是微观地聚焦于个体命运的起伏?无论如何,我都希望它能带给我一种深刻的共鸣,让我看到灾难之下,人性的光辉,看到希望如何在绝望中悄然滋生。这是一种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生命的礼赞。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东京故事311》,瞬间勾起了我内心深处一些难以忘怀的画面。311,这个数字,在我的记忆里,不仅仅代表着一场地理上的灾难,更象征着一种深切的人类情感连接。当年,当日本遭遇了那场史无前例的地震和海啸,远在台湾的我们,同样感受到了那种天摇地动的惊恐和无助。这本书,我期待它能超越单纯的旅游介绍,它应该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入回望,一次对人性韧性的探索。我希望它能讲述那些发生在311事件背景下的,关于东京普通人的故事,那些在灾难中失去一切,又努力重建生活的人们。这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窗口,让我们能够以更深刻的视角,去理解那场灾难对一个城市,对一群人,甚至对整个时代所留下的痕迹,也让我们思考,在面对无法预知的挑战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坚守,如何去前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