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位00年代台湾画家
三十二帧各异其趣而又与时代共鸣的图像
在浅畅的文字、精微的分析中
追溯画家生涯,近观台湾绘画创作的环境与影响
画家在今日艺坛中的地位为何?在卸下身为艺术主流的光环之后,绘画的出路何在?本书的三十二位台湾新生代画家也许是回答上述问题的最佳人选。这群出生于1970年代之后、崛起于2000年左右的画家多半具有学院背景、曾与画廊交涉,在摸索创作的同时眼见近年艺术市场的转变,其生涯因而缀合着一连串的自我诘问,成为书中各篇的问答伏流。
本书由《艺术家》杂志策画编辑、艺评人、策展人张晴文撰文,作者以其多年观察与研究为基础,在追溯画家生涯之外,亦用浅畅的文字带动精微的分析,并配上每位画家十余幅的作品图版,为00年代的台湾画家拼出了三十二个各异其趣、而又与时代共鸣的图像。
作者简介
张晴文 Chang Ching-Wen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艺术评论研究所硕士,目前是《艺术家》杂志策画编辑,也在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等校系兼任助理教授,讲授当代艺术相关课程。
曾任《艺术家》(2004-2010)、《艺术收藏+设计》(2012.11-12)执行主编,策展包括「心动EMU」(与黄建宏共同策画,2012)、「四不像——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画」(香港子题,2012)、「新店男孩」(2012)、「弱绘画」(与苏俞安共同策画,2009)、「表面深度——再探当代绘画的新空间」(2004)等,着有《庄普:世界来自一个「有」—一个艺术家的五四三》(2010)、《台湾当代艺术大系:议题篇—游戏∕互动》(2003)。
曾获「帝门艺评奖」(1999)、金鼎奖杂志类「最佳编辑」个人奖(2005)。研究方向为当代绘画、当代艺术以及文化政策的公共性,艺评散见《艺术家》、《现代美术》等杂志。
序言
01 赖九岑:从手感绘画到超级扁平图像创造
02 王午:情感在地化,找出版画新语言
03 许唐玮:来自建筑,突破空间的尺度
04 萧筑方:画微不足道的人生,苦笑的疗伤系
05 王亮尹:以甜美为名,记下层叠时间
06 黄海欣:我们习以为常,其实不太正常
07 邱建仁:迷离的时光印记
08 范扬宗:平整无瑕里的小激情
09 陈崑锋:在旅次的移动之间
10 党若洪:多位一体的我
11 苏孟鸿:艺术做为一种事业的可能
12 常陵:找回当代绘画的东方
13 吴东龙:简单却更复杂
14 黄华真:亲密是永远无法到达的距离
15 廖堉安:绘画做为一种怨念的累积
16 许尹龄:只要对自己诚实
17 陈敬元:如果现实是虚构的史诗
18 林炜翔:画画就是我的生活
19 陈晓朋:世界上有什么是抽象的?
20 陈建荣:似是而非地改写空间
21 黄嘉宁:关于选择这件事
22 高雅婷:以包围的方式接近
23 许瑜庭:在意这块土地的旅行者
24 曾雍甯:画图就像植物
25 罗乔绫:身体里藏着一个小孩
26 廖震平:绘画做为一种翻译
27 王绮穗:怀旧有什么不对?
28 谢牧岐:绘画做为怀疑的方法
29 吕浩元:寻找当代绘画的原乡
30 王玺安:绘画是个空间的问题
31 蔡士弘:绘画是攻击的行为!
32 蔡依庭:你永远没法假装画出笑脸
自序 ∕ 张晴文
这两年多以来,因为《艺术家》杂志的专栏,让我有更多机会造访艺术家的工作室,以採访之名与这些崛起于2000年代左右的新画家们谈创作、聊他们关心的事。尽管许多艺术家都是熟识的,或为同学、朋友,也或许缘于艺评生产的需求而曾经深谈;我们经常在画廊或任何展览的场合里偶遇,然而大部分的时间里,彼此并不见得有多少机会单刀直入地谈自己的作品。
许多人曾在受访结束后客气地表示歉意,对于谈自己创作这类事情真的满不在行。然而,我想他们之中会有更多人同意,我不是一个称职的访谈者。带着目的前来的谈话容易让人紧张,不幸的是那个紧张的人偏偏是我,访谈之中偶尔因为陌生而陷入尴尬的沉默,或者莫名地语无伦次。诚实地说,短短几个小时的相谈,我也从来没指望能听到艺术家条理分明地分析自我和创作,甚至,过于熟练的表达也会让我存疑。我只是想要聊天而已。不善言语如我,其实更希望自己能够隐形,只需静静看着他们如何生活,又如何创作。谈话之余,艺术家们工作的环境、安排工作空间的方式、感兴趣的事物、书架上的书、豢养的宠物、听的音乐,甚至是日常用品,也成为各种微小的线索,让我对于创造出眼前画作的那个灵魂,有更多的认识。
我所接触的这群画家们皆出身学院,大多在2000年左右以艺坛新秀之姿崛起。在受访的艺术家群里,年纪最长、出道最早的赖九岑,其实在1990年代已经有许多发表,直至2002年从北艺大的美创所硕士班毕业,隔年获得台北奖,大约是一个经历上的转捩(尽管画家的经历和创作的状态不见得有太大关系)。做为一位自持的画家,他的工作空间是我採访过的画家里最挤迫的;而我也经常从更年轻一些的画家口中,听见对其作品的欣赏之情。随着时间过去,这群「年轻艺术家」渐渐不适用于这个笼统且无甚意义的称谓,他们大多经历了2007年前后台湾艺术市场那一波躁动的高峰,当然也经历了热潮退散后的莫名虚无。他们是台湾美术史上少见的,在校园里和画商打交道的一代,更活在一个媒体和行销高度发展的时空里。甚至,在他们养成专业的过程中,绘画可能被与老派、不合时宜画上等号。就像王玺安曾经在访谈里提到的,绘画大概是这个年代里最无法表现聪明的一种创作方式。而我好奇的是,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画家前仆后继地投入绘画者的行列,站在深厚的历史面前试图做些什么?多年以来,在争奇斗艳的毕业展或者大型展览之中,依然有不少绘画作品抓住了观众的目光,甚至成为展场里少数经得起一看再看而看不腻的作品。
这些出生于1970年代以后的画家,借着画画探索各种既古老又当代的问题。最根本的,关于画家的身分、画家及其媒体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笔下产生各种不同的讨论和实践。论成就风格,对于尚未步入中年,甚至未满三十的艺术家来说是否言之过早?看来未必,并且,就艺术环境而言这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焦虑。当今的学院体制,也已经能够训练出高度自觉且台风稳健的画家。有些风格来自深刻的文化认同,对于自我历史或文化传统的认识、信念,在作品里展现出一种属于这一代人的诠释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画家将兴趣放在各种造形的问题上。当代绘画和影像之间的关系,在数位发达的时代显得复杂而有趣,也有不少画家在创作里展现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索。
更多时候,画家在作品里映射的是关于自我的反省或感受。在某些疑似自传性的创作里,画家以隐晦的语言剖析自身,或许甜美,或许哀伤,这类作品可以是属于个人的微小叙事,也可以做为当代社会或生活的情调反映。
莎拉.桑顿(Sarah Thornton)在《艺术世界的七天》(中译《艺术市场探密》)里写道,当代艺术已成为无神论者的某种另类宗教。她引用法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话说:「绘画,或者是所有的艺术形式,现在已完全成为一种世人赖以分散自我注意的游戏,而艺术家要搞出名堂,必须真正深化这项游戏。」或许绘画至今还需要向观众索求多些驻足时间,而00年代的台湾画家们也持续追索着绘画的可能性和出路。在此同时,我乐于做一个和艺术家们成长于同一时代的写作者,在对谈和写作之间留下关于台湾当代绘画的片刻纪录。
然而,在造访了这么多画家之后,我仍未能清楚说出他们为何而画。但我知道,对他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解决的疑惑值得用这种孤独的方式慢慢领悟。我对于这一代画家的探访和好奇,也将持续下去。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去“阅读”艺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碎片化的信息,或者是一些经过包装和解读后的“标准答案”,却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到艺术的“源头”,去感受艺术家创作时的真实状态。《00年代画家点选》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块的缺失。 它不像一般的艺术评论那样,上来就分析作品的技巧、风格,而是更侧重于“人”的视角。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家故事,来折射出00年代台湾艺术的面貌。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一些艺术家“生活”的描写,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构成了他们创作的土壤。比如,有一位画家,他每天都会去公园散步,观察那些在公园里活动的普通人。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他“喜欢画人”,而是深入地去探讨,为什么他会对这些人产生兴趣,他的画作中又包含了哪些对人性的洞察。这种挖掘,让我觉得非常细腻,也让我对这位艺术家产生了更深的了解。我不再只是看到他的画,而是开始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画。 书中的叙述方式也十分多样,有时候是平实的记录,有时候是富有诗意的描绘,有时候又充满了哲思。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非常贴心的导游,他不会把你带到那些人声鼎沸的“景点”,而是会带你去一些安静的角落,让你在那里细细品味艺术的魅力。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00年代”这个时间节点的处理。那个年代,台湾社会正经历着转型,旧有的模式正在被打破,新的事物层出不穷。而这本书就捕捉到了这种时代的“气息”,展示了当时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如何在挑战与机遇中进行创作。 它让我明白,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时代、与社会、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书里介绍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台湾社会的种种面貌,有焦虑,有迷茫,有希望,也有反思。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有一位艺术家,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了对“消失”的关注。比如,他画那些即将被拆迁的老房子,画那些日渐稀少的老手艺人。作者在解读他的作品时,并没有简单地说他“怀旧”,而是去探讨他内心深处对于“时间流逝”的忧虑,以及他对“记忆”的珍视。 这种解读,让我觉得非常触动。它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展现“现在”,更是承载“过去”,并且对“未来”有所思考。而00年代,正是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而这些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画笔,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时代印记。 总而言之,《00年代画家点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以一种更贴近“人”的方式去理解艺术,去感受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它就像一本打开的画卷,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台湾艺术的勃勃生机,也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台湾艺术,或者对那个年代的台湾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去“阅读”艺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碎片化的信息,或者是一些经过包装和解读后的“标准答案”,却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到艺术的“源头”,去感受艺术家创作时的真实状态。《00年代画家点选》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块的缺失。 它不像一般的艺术评论那样,上来就分析作品的技巧、风格,而是更侧重于“人”的视角。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家故事,来折射出00年代台湾艺术的面貌。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一些艺术家“生活”的描写,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构成了他们创作的土壤。比如,有一位画家,他每天都会去公园散步,观察那些在公园里活动的普通人。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他“喜欢画人”,而是深入地去探讨,为什么他会对这些人产生兴趣,他的画作中又包含了哪些对人性的洞察。这种挖掘,让我觉得非常细腻,也让我对这位艺术家产生了更深的了解。我不再只是看到他的画,而是开始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画。 书中的叙述方式也十分多样,有时候是平实的记录,有时候是富有诗意的描绘,有时候又充满了哲思。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非常贴心的导游,他不会把你带到那些人声鼎沸的“景点”,而是会带你去一些安静的角落,让你在那里细细品味艺术的魅力。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00年代”这个时间节点的处理。那个年代,台湾社会正经历着转型,旧有的模式正在被打破,新的事物层出不穷。而这本书就捕捉到了这种时代的“气息”,展示了当时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如何在挑战与机遇中进行创作。 它让我明白,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时代、与社会、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书里介绍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台湾社会的种种面貌,有焦虑,有迷茫,有希望,也有反思。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有一位艺术家,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了对“消失”的关注。比如,他画那些即将被拆迁的老房子,画那些日渐稀少的老手艺人。作者在解读他的作品时,并没有简单地说他“怀旧”,而是去探讨他内心深处对于“时间流逝”的忧虑,以及他对“记忆”的珍视。 这种解读,让我觉得非常触动。它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展现“现在”,更是承载“过去”,并且对“未来”有所思考。而00年代,正是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而这些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画笔,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时代印记。 总而言之,《00年代画家点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以一种更贴近“人”的方式去理解艺术,去感受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它就像一本打开的画卷,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台湾艺术的勃勃生机,也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台湾艺术,或者对那个年代的台湾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最近,我一直觉得生活好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劲来,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在这种状态下,我偶然在书架上发现了《00年代画家点选》这本书。拿到它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只是想随便翻翻,打发一下时间。但没想到,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心中那片阴霾。 我一直对艺术的接触都比较浅薄,总觉得那些高雅的艺术作品离我太远。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非常接地气,它没有那些复杂的艺术术语,也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去讲述艺术家们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艺术家们创作过程的描写,那种真实的、不加修饰的细节,让我觉得好像就置身于他们的工作室。 书里面介绍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有的是写实的,有的是抽象的,有的是充满想象力的。但无论风格如何,我都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份创作热情。我尤其喜欢书里对一位画家作品的解读,他画了一系列关于“寂寞”的画。 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说他“画寂寞”,而是深入地去挖掘,为什么这位艺术家会对“寂寞”如此着迷,他的作品中又流露出了怎样的个人情感。这种解读,让我觉得非常细腻,也让我对这位艺术家产生了更深的理解。我不再只是看到他的画,而是开始感受到他“为什么”要这样画。 而且,这本书还让我对“00年代”这个时间段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个年代,台湾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科技、文化,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这本书就捕捉到了这种时代的“脉搏”,展示了当时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如何在挑战与机遇中进行创作。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有一段描述,是一位艺术家如何用他独特的色彩和笔触,描绘出当时台湾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他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画,让人们感受到当时台湾人民的坚韧、乐观,以及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让我觉得艺术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时代精神的记录。 总而言之,《00年代画家点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以一种更贴近“人”的方式去理解艺术,去感受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它就像一本打开的画卷,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台湾艺术的勃勃生机,也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最近在书店闲逛,无意中翻到这本《00年代画家点选》,封面设计很简洁,但又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就顺手带回家了。说实话,一开始对“00年代”这个词汇并没有太多概念,以为就是单纯的年代划分,但翻开书页,才发现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时间段的简单梳理,更像是打开了一个关于艺术与时代的宝藏。我一直以来对台湾本地的艺文生态比较关注,总觉得在流行文化的浪潮中,纯粹的艺术有时会被淹没,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个看似遥远却又近在咫尺的十年。 它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分析,也没有什么高高在上的艺术评论,更多的是一种非常生活化、非常接地气的叙述。书里介绍的艺术家,有些我依稀听过名字,有些则是完全陌生的。但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仿佛带着我走进画家的工作室,听他们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感受他们每一次下笔时的挣扎与喜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作品的解读,不是那种“这个符号代表那个意思”的公式化讲解,而是从艺术家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甚至是他们的日常情感出发,去理解作品的形成。 举个例子,里面有一位艺术家,我记不太清名字了,但他的一系列作品都围绕着“漂泊”这个主题。作者不是简单地说他“喜欢画漂泊”,而是深入挖掘了他早年离乡背井的经历,以及在不同城市间辗转的艺术生涯。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跟着他一起感受了那种孤独、迷茫,但又充满希望的旅程。这种将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个人生命体验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特别有共鸣。 我尤其欣赏书里对“00年代”这个时间节点的独特解读。那个年代,台湾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迁,经济、政治、科技,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这本书就捕捉到了这种时代的脉搏,展示了当时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回应这些变化的,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的焦虑、反思、探索,甚至是一些玩世不恭的态度,都深深地刻在了那个十年的印记里。 而且,这本书的选材非常巧妙。它没有只关注那些已经被奉为经典的艺术家,而是收录了很多可能当时还不太为人知,但却极具潜力的创作者。这种“点选”的方式,就像在浩瀚的星空中,作者为我们点亮了几颗闪亮的星星,让我们有机会去认识那些可能被忽视的光芒。这让我觉得,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多样性和不断涌现的新鲜血液,而00年代,无疑是一个充满了这种生命力的时代。 我一直觉得,阅读艺术类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隔靴搔痒”的感觉,读完之后依然对作品和艺术家云里雾里。但《00年代画家点选》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用一种非常温暖、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拉近了读者与艺术的距离。我不是学艺术的,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感觉到任何压力,反而有一种在和老朋友聊天,听他们讲自己故事的亲切感。 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非常到位。比如,有提到某个画家在创作时,桌上摆放着一杯冷掉的咖啡,或者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瞬间将读者带入到那个创作的场景中,让你感受到艺术创作背后的生活气息,而不是那种冰冷的、纯粹的“创作”。这种“温度”的呈现,是我觉得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之一。 而且,这本书的设计也很考究。虽然封面简洁,但内页的排版、字体选择,以及插图的呈现方式,都充满了艺术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算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我经常会在读到某个艺术家或者某幅作品时,忍不住停下来,仔细欣赏书中的配图,然后再回去读文字,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觉得自己一下子就变成了艺术鉴赏家,但我觉得自己对00年代的台湾艺术,有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那些曾经在我的记忆中模糊不清的画面,如今变得清晰起来。我开始留意身边的一些公共艺术,开始关注一些新的展览,甚至开始尝试去理解一些不太容易懂的作品。 总的来说,《00年代画家点选》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对逝去时光的艺术回溯,一次充满人情味的艺术家群像速写。它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台湾艺术的活力与多元,也让我感受到艺术与生活、与时代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所有对台湾艺术或者00年代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来说,这本书都绝对值得一读,它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启发。
评分最近总是失眠,翻来覆去睡不着,就随手拿起《00年代画家点选》这本书来看。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艺术史读物,但没想到,它却像一股清泉,滋润了我疲惫的心灵。这本书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艺术理论,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非常真诚的笔触,讲述了00年代台湾艺术家的故事。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艺术家创作过程的描绘,那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让我觉得好像就站在他们的身边,看着颜料在画布上流动,看着笔触在纸上留下印记。它没有那种“神坛化”的描绘,而是将艺术家们还原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创作烦恼,也有他们的艺术追求。 书里有一个艺术家,他画的画总是充满了童趣。作者在解读他的作品时,并不是简单地说他“喜欢画小孩”,而是深入地去探讨,他为什么会如此珍视童年的纯真,他的作品又包含了哪些对成人世界的反思。这种解读,让我觉得非常细腻,也让我对这位艺术家产生了更深的理解。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有一段关于“光影”的描写。有位画家,他特别擅长捕捉台湾特有的光影。作者在描述时,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那些午后阳光洒在老房子的墙壁上,洒在路边树叶上的景象。读到这里,我仿佛也感受到了那种温暖而又宁静的氛围。 这种对“光影”的细致描绘,不仅仅是对绘画技巧的展示,更是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它让我看到了艺术家们如何从生活中提取灵感,如何将对家乡的热爱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而且,这本书还让我对“00年代”这个时间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个年代,台湾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经济、科技、文化,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这本书就捕捉到了这种时代的“脉搏”,展示了当时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如何在挑战与机遇中进行创作。 总而言之,《00年代画家点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以一种更贴近“人”的方式去理解艺术,去感受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它就像一本打开的画卷,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台湾艺术的勃勃生机,也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最近在翻看一些旧的艺文杂志,无意间看到一篇关于2000年代台湾艺术发展的回顾,勾起了我不少回忆。当时正好也是我刚开始真正对艺术产生兴趣的时候,所以看到《00年代画家点选》这本书,立刻就觉得很有亲切感。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艺术史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关于一群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用画笔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艺术家。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艺术家创作过程的描述,那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让人觉得好像就站在他们旁边,看着颜料在画布上流动,看着笔触在纸上留下印记。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平等、非常尊重的姿态,去呈现每一个艺术家的独特之处。我印象很深的是,书中提到一位画家,他创作的灵感很多来自于他对街头巷尾生活琐事的观察,比如一个卖菜阿姨的笑容,或者是一个小孩追逐皮球的身影。 作者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描写当作“素材”,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生活细节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他会去分析这位画家是如何将这些瞬间捕捉下来,又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赋予它们更深层次的解读。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而且,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多元。有时候,它会像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你沉浸在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中;有时候,它又会像一个深入的访谈,让你感受到艺术家在创作时的思考与挣扎。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艺术家本人的访谈片段,这些真实的对话,比任何评论都更能触动人心。 我记得有一位艺术家在访谈中提到,他在创作时,最害怕的就是“失去自我”。他说,在2000年代,社会上有很多外来的艺术潮流和思潮涌入,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而他所做的,就是在这些洪流中,努力抓住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读到这里,我真的非常感动。这种对“自我”的坚守,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创作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也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00年代的台湾,虽然在经济、社会层面经历了不少变革,但在艺术领域,却孕育出了许多非常有生命力的作品。它不像现在这样,信息爆炸,各种风格应有尽有,反而在一种相对“纯粹”的环境下,艺术家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自己的道路。 我个人一直对“台湾味”的艺术作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期待。它没有刻意去迎合国际化的潮流,而是扎根于台湾这片土地,从本土的文化、历史、社会现象中汲取养分。读这本书,我不仅看到了艺术家的创作,更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台湾,看到了台湾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让我特别回味的是,书中有一段描述,是关于一位画家如何用他独特的色彩和笔触,描绘出台湾特有的光影和氛围。他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画,让人们感受到台湾阳光的温暖,感受到台湾人民的热情,感受到台湾这片土地的生命力。这种对家乡土地的深情,真的让人非常动容。 总的来说,《00年代画家点选》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触动。它让我看到了艺术家的不易,看到了艺术的价值,也看到了00年代台湾那段充满活力的时光。对于任何想要了解那个年代台湾艺术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它就像一把钥匙,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艺术世界的大门。
评分最近,我一直觉得生活好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劲来,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在这种状态下,我偶然在书架上发现了《00年代画家点选》这本书。拿到它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只是想随便翻翻,打发一下时间。但没想到,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心中那片阴霾。 我一直以来对艺术的接触都比较浅薄,总觉得那些高雅的艺术作品离我太远。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非常接地气,它没有那些复杂的艺术术语,也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去讲述艺术家们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艺术家们创作过程的描写,那种真实的、不加修饰的细节,让我觉得好像就置身于他们的工作室。 书里面介绍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有的是写实的,有的是抽象的,有的是充满想象力的。但无论风格如何,我都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份创作热情。我尤其喜欢书里对一位画家作品的解读,他画了一系列关于“寂寞”的画。 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说他“画寂寞”,而是深入地去挖掘,为什么这位艺术家会对“寂寞”如此着迷,他的作品中又流露出了怎样的个人情感。这种解读,让我觉得非常细腻,也让我对这位艺术家产生了更深的理解。我不再只是看到他的画,而是开始感受到他“为什么”要这样画。 而且,这本书还让我对“00年代”这个时间段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个年代,台湾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科技、文化,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这本书就捕捉到了这种时代的“脉搏”,展示了当时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如何在挑战与机遇中进行创作。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有一段描述,是一位艺术家如何用他独特的色彩和笔触,描绘出当时台湾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他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画,让人们感受到当时台湾人民的坚韧、乐观,以及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让我觉得艺术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时代精神的记录。 总而言之,《00年代画家点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以一种更贴近“人”的方式去理解艺术,去感受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它就像一本打开的画卷,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台湾艺术的勃勃生机,也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去“阅读”艺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碎片化的信息,或者是一些经过包装和解读后的“标准答案”,却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到艺术的“源头”,去感受艺术家创作时的真实状态。《00年代画家点选》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块的缺失。 它不像一般的艺术评论那样,上来就分析作品的技巧、风格,而是更侧重于“人”的视角。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家故事,来折射出00年代台湾艺术的面貌。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一些艺术家“生活”的描写,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构成了他们创作的土壤。比如,有一位画家,他每天都会去公园散步,观察那些在公园里活动的普通人。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他“喜欢画人”,而是深入地去探讨,为什么他会对这些人产生兴趣,他的画作中又包含了哪些对人性的洞察。这种挖掘,让我觉得非常细腻,也让我对这位艺术家产生了更深的了解。我不再只是看到他的画,而是开始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画。 书中的叙述方式也十分多样,有时候是平实的记录,有时候是富有诗意的描绘,有时候又充满了哲思。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非常贴心的导游,他不会把你带到那些人声鼎沸的“景点”,而是会带你去一些安静的角落,让你在那里细细品味艺术的魅力。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00年代”这个时间节点的处理。那个年代,台湾社会正经历着转型,旧有的模式正在被打破,新的事物层出不穷。而这本书就捕捉到了这种时代的“气息”,展示了当时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如何在挑战与机遇中进行创作。 它让我明白,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时代、与社会、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书里介绍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台湾社会的种种面貌,有焦虑,有迷茫,有希望,也有反思。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有一位艺术家,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了对“消失”的关注。比如,他画那些即将被拆迁的老房子,画那些日渐稀少的老手艺人。作者在解读他的作品时,并没有简单地说他“怀旧”,而是去探讨他内心深处对于“时间流逝”的忧虑,以及他对“记忆”的珍视。 这种解读,让我觉得非常触动。它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展现“现在”,更是承载“过去”,并且对“未来”有所思考。而00年代,正是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而这些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画笔,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时代印记。 总而言之,《00年代画家点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以一种更贴近“人”的方式去理解艺术,去感受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它就像一本打开的画卷,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台湾艺术的勃勃生机,也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台湾艺术,或者对那个年代的台湾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最近几天,台湾的天气总是阴雨绵绵,这样的天气很容易让人情绪低落。这时候,我总是会想起那些能够给我带来温暖和力量的书籍。《00年代画家点选》这本书,就是其中一本。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速成”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我一直对00年代的台湾艺术比较好奇,那个年代,台湾正经历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也在不断演变。这本书就像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创作世界。它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艺术理论,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非常真诚的笔触,讲述了00年代台湾艺术家的故事。 书里面介绍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充满了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书里对一位艺术家作品的解读,他画了一系列关于“土地”的画。作者在解读时,并没有简单地说他“画土地”,而是深入地去探讨,他为什么会对土地如此着迷,他的作品又包含了哪些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情感。 这种解读,让我觉得非常细腻,也让我对这位艺术家产生了更深的理解。我不再只是看到他的画,而是开始感受到他“为什么”要这样画。这种对“土地”的深情,让我觉得非常有共鸣。 而且,这本书还让我对“00年代”这个时间段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个年代,台湾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经济、科技、文化,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这本书就捕捉到了这种时代的“脉搏”,展示了当时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如何在挑战与机遇中进行创作。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有一段关于“色彩”的描写。有位画家,他特别擅长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作者在描述时,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那些鲜艳的色彩是如何在画布上跳跃,是如何能够瞬间点燃观者的情绪。读到这里,我仿佛也感受到了那种充满活力的氛围。 总而言之,《00年代画家点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以一种更贴近“人”的方式去理解艺术,去感受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它就像一本打开的画卷,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台湾艺术的勃勃生机,也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去“阅读”艺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碎片化的信息,或者是一些经过包装和解读后的“标准答案”,却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到艺术的“源头”,去感受艺术家创作时的真实状态。《00年代画家点选》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块的缺失。 它不像一般的艺术评论那样,上来就分析作品的技巧、风格,而是更侧重于“人”的视角。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家故事,来折射出00年代台湾艺术的面貌。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一些艺术家“生活”的描写,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构成了他们创作的土壤。比如,有一位画家,他每天都会去公园散步,观察那些在公园里活动的普通人。 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说他“喜欢画人”,而是深入地去探讨,为什么他会对这些人产生兴趣,他的画作中又包含了哪些对人性的洞察。这种挖掘,让我觉得非常细腻,也让我对这位艺术家产生了更深的了解。我不再只是看到他的画,而是开始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画。 书中的叙述方式也十分多样,有时候是平实的记录,有时候是富有诗意的描绘,有时候又充满了哲思。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非常贴心的导游,他不会把你带到那些人声鼎沸的“景点”,而是会带你去一些安静的角落,让你在那里细细品味艺术的魅力。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00年代”这个时间节点的处理。那个年代,台湾社会正经历着转型,旧有的模式正在被打破,新的事物层出不穷。而这本书就捕捉到了这种时代的“气息”,展示了当时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如何在挑战与机遇中进行创作。 它让我明白,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时代、与社会、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书里介绍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台湾社会的种种面貌,有焦虑,有迷茫,有希望,也有反思。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有一位艺术家,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了对“消失”的关注。比如,他画那些即将被拆迁的老房子,画那些日渐稀少的老手艺人。作者在解读他的作品时,并没有简单地说他“怀旧”,而是去探讨他内心深处对于“时间流逝”的忧虑,以及他对“记忆”的珍视。 这种解读,让我觉得非常触动。它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展现“现在”,更是承载“过去”,并且对“未来”有所思考。而00年代,正是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而这些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画笔,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时代印记。 总而言之,《00年代画家点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以一种更贴近“人”的方式去理解艺术,去感受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它就像一本打开的画卷,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台湾艺术的勃勃生机,也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台湾艺术,或者对那个年代的台湾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