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年代画家点选

00年代画家点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三十二位00年代台湾画家
  三十二帧各异其趣而又与时代共鸣的图像
  在浅畅的文字、精微的分析中
  追溯画家生涯,近观台湾绘画创作的环境与影响

  画家在今日艺坛中的地位为何?在卸下身为艺术主流的光环之后,绘画的出路何在?本书的三十二位台湾新生代画家也许是回答上述问题的最佳人选。这群出生于1970年代之后、崛起于2000年左右的画家多半具有学院背景、曾与画廊交涉,在摸索创作的同时眼见近年艺术市场的转变,其生涯因而缀合着一连串的自我诘问,成为书中各篇的问答伏流。

  本书由《艺术家》杂志策画编辑、艺评人、策展人张晴文撰文,作者以其多年观察与研究为基础,在追溯画家生涯之外,亦用浅畅的文字带动精微的分析,并配上每位画家十余幅的作品图版,为00年代的台湾画家拼出了三十二个各异其趣、而又与时代共鸣的图像。

作者简介

张晴文 Chang Ching-Wen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艺术评论研究所硕士,目前是《艺术家》杂志策画编辑,也在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等校系兼任助理教授,讲授当代艺术相关课程。

  曾任《艺术家》(2004-2010)、《艺术收藏+设计》(2012.11-12)执行主编,策展包括「心动EMU」(与黄建宏共同策画,2012)、「四不像——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画」(香港子题,2012)、「新店男孩」(2012)、「弱绘画」(与苏俞安共同策画,2009)、「表面深度——再探当代绘画的新空间」(2004)等,着有《庄普:世界来自一个「有」—一个艺术家的五四三》(2010)、《台湾当代艺术大系:议题篇—游戏∕互动》(2003)。

  曾获「帝门艺评奖」(1999)、金鼎奖杂志类「最佳编辑」个人奖(2005)。研究方向为当代绘画、当代艺术以及文化政策的公共性,艺评散见《艺术家》、《现代美术》等杂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
01  赖九岑:从手感绘画到超级扁平图像创造
02  王午:情感在地化,找出版画新语言
03  许唐玮:来自建筑,突破空间的尺度
04  萧筑方:画微不足道的人生,苦笑的疗伤系
05  王亮尹:以甜美为名,记下层叠时间
06  黄海欣:我们习以为常,其实不太正常
07  邱建仁:迷离的时光印记
08  范扬宗:平整无瑕里的小激情
09  陈崑锋:在旅次的移动之间
10  党若洪:多位一体的我
11  苏孟鸿:艺术做为一种事业的可能
12  常陵:找回当代绘画的东方
13  吴东龙:简单却更复杂
14  黄华真:亲密是永远无法到达的距离
15  廖堉安:绘画做为一种怨念的累积
16  许尹龄:只要对自己诚实
17  陈敬元:如果现实是虚构的史诗
18 林炜翔:画画就是我的生活
19  陈晓朋:世界上有什么是抽象的?
20  陈建荣:似是而非地改写空间
21  黄嘉宁:关于选择这件事
22  高雅婷:以包围的方式接近
23  许瑜庭:在意这块土地的旅行者
24  曾雍甯:画图就像植物
25  罗乔绫:身体里藏着一个小孩
26  廖震平:绘画做为一种翻译
27  王绮穗:怀旧有什么不对?
28  谢牧岐:绘画做为怀疑的方法
29  吕浩元:寻找当代绘画的原乡
30  王玺安:绘画是个空间的问题
31  蔡士弘:绘画是攻击的行为!
32  蔡依庭:你永远没法假装画出笑脸

图书序言

自序 ∕ 张晴文

  这两年多以来,因为《艺术家》杂志的专栏,让我有更多机会造访艺术家的工作室,以採访之名与这些崛起于2000年代左右的新画家们谈创作、聊他们关心的事。尽管许多艺术家都是熟识的,或为同学、朋友,也或许缘于艺评生产的需求而曾经深谈;我们经常在画廊或任何展览的场合里偶遇,然而大部分的时间里,彼此并不见得有多少机会单刀直入地谈自己的作品。

  许多人曾在受访结束后客气地表示歉意,对于谈自己创作这类事情真的满不在行。然而,我想他们之中会有更多人同意,我不是一个称职的访谈者。带着目的前来的谈话容易让人紧张,不幸的是那个紧张的人偏偏是我,访谈之中偶尔因为陌生而陷入尴尬的沉默,或者莫名地语无伦次。诚实地说,短短几个小时的相谈,我也从来没指望能听到艺术家条理分明地分析自我和创作,甚至,过于熟练的表达也会让我存疑。我只是想要聊天而已。不善言语如我,其实更希望自己能够隐形,只需静静看着他们如何生活,又如何创作。谈话之余,艺术家们工作的环境、安排工作空间的方式、感兴趣的事物、书架上的书、豢养的宠物、听的音乐,甚至是日常用品,也成为各种微小的线索,让我对于创造出眼前画作的那个灵魂,有更多的认识。

  我所接触的这群画家们皆出身学院,大多在2000年左右以艺坛新秀之姿崛起。在受访的艺术家群里,年纪最长、出道最早的赖九岑,其实在1990年代已经有许多发表,直至2002年从北艺大的美创所硕士班毕业,隔年获得台北奖,大约是一个经历上的转捩(尽管画家的经历和创作的状态不见得有太大关系)。做为一位自持的画家,他的工作空间是我採访过的画家里最挤迫的;而我也经常从更年轻一些的画家口中,听见对其作品的欣赏之情。随着时间过去,这群「年轻艺术家」渐渐不适用于这个笼统且无甚意义的称谓,他们大多经历了2007年前后台湾艺术市场那一波躁动的高峰,当然也经历了热潮退散后的莫名虚无。他们是台湾美术史上少见的,在校园里和画商打交道的一代,更活在一个媒体和行销高度发展的时空里。甚至,在他们养成专业的过程中,绘画可能被与老派、不合时宜画上等号。就像王玺安曾经在访谈里提到的,绘画大概是这个年代里最无法表现聪明的一种创作方式。而我好奇的是,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画家前仆后继地投入绘画者的行列,站在深厚的历史面前试图做些什么?多年以来,在争奇斗艳的毕业展或者大型展览之中,依然有不少绘画作品抓住了观众的目光,甚至成为展场里少数经得起一看再看而看不腻的作品。

  这些出生于1970年代以后的画家,借着画画探索各种既古老又当代的问题。最根本的,关于画家的身分、画家及其媒体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笔下产生各种不同的讨论和实践。论成就风格,对于尚未步入中年,甚至未满三十的艺术家来说是否言之过早?看来未必,并且,就艺术环境而言这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焦虑。当今的学院体制,也已经能够训练出高度自觉且台风稳健的画家。有些风格来自深刻的文化认同,对于自我历史或文化传统的认识、信念,在作品里展现出一种属于这一代人的诠释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画家将兴趣放在各种造形的问题上。当代绘画和影像之间的关系,在数位发达的时代显得复杂而有趣,也有不少画家在创作里展现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索。

  更多时候,画家在作品里映射的是关于自我的反省或感受。在某些疑似自传性的创作里,画家以隐晦的语言剖析自身,或许甜美,或许哀伤,这类作品可以是属于个人的微小叙事,也可以做为当代社会或生活的情调反映。

  莎拉.桑顿(Sarah Thornton)在《艺术世界的七天》(中译《艺术市场探密》)里写道,当代艺术已成为无神论者的某种另类宗教。她引用法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话说:「绘画,或者是所有的艺术形式,现在已完全成为一种世人赖以分散自我注意的游戏,而艺术家要搞出名堂,必须真正深化这项游戏。」或许绘画至今还需要向观众索求多些驻足时间,而00年代的台湾画家们也持续追索着绘画的可能性和出路。在此同时,我乐于做一个和艺术家们成长于同一时代的写作者,在对谈和写作之间留下关于台湾当代绘画的片刻纪录。

  然而,在造访了这么多画家之后,我仍未能清楚说出他们为何而画。但我知道,对他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解决的疑惑值得用这种孤独的方式慢慢领悟。我对于这一代画家的探访和好奇,也将持续下去。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