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明原理与应用(第二版)

创新发明原理与应用(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创新方法
  • 发明原理
  • 技术创新
  • 专利
  • TRIZ
  • 创新思维
  • 问题解决
  • 工程创新
  • 产品设计
  • 科技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长久以来台湾因教育体制与大环境之故,对于创造力的训练显得非常欠缺,尤其在学校中很少教导青年学子如何「发明创作」与「保护应有的权益」,进而创造「经济价值」出来。其实发明创作是不限男女老少、学历、经历的,只要您在生活的周遭多加留意及用心,随时都可得到很好的创意点子,再将实用的创意点子加以具体化实践,即可成为发明作品,说穿了就是如此简单。

  因为台湾目前尚无以本土环境为基础,用实务指引的方式,给发明人最实质协助的完整资料,笔者有鑑于此,经过多年的资料整理,撰写一系列文章,希望给有志从事发明创作的人士,具实用价值的参考资料与经验分享,得以少走一些冤枉路,以最有效率的方法创造出最大的「创新」经济价值。

作者简介

叶忠福

  现任
  国立台湾大学机械系新能源中心资深研究工程师
  经济部工业局台湾技术交易网(TWTM)智财专栏作家
  中华创新发明学会理事、教育训练讲师

  经历
  正禾冷机有限公司工程师
  声宝电器家电厂生产技术工程师
  东元电机家电事业部研发工程师
  国立台湾大学机械研究所专案研究
  教育部全国大专院校创意发明竞赛(评审)
  IEYI世界青少年发明展(台湾区选拔评审)
  宜兰国际童玩节创意童玩发明竞赛(评审)
  新北市政府劳工局劳工大学讲师
  技术顾问:汉昇精密工业、北一冷冻材料、瑞弘冷冻科技、善腾太阳能源工业、元群科技、阳杰科技、恆明科技、浙江(桐乡市)新能源科学研究院、东莞湖大汽车新技术研究中心

  荣誉:
  全国发明展(金头脑奖)
  全国发明展(优良奖)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科学技术研究发明奖)
  教育部(青年研究发明奖)
  获选为「中华台北发明家」,获颁(发明成就奖章)
  获选为「台湾杰出发明家」,获颁(发明国光奖章)
  波兰华沙国际发明展(金牌奖)
  俄罗斯莫斯科阿基米德国际发明展(金牌奖)
  乌克兰国际发明展(金牌奖、国家科学院特别奖)
  获美国高登大学(Golden State University)荣誉授证,发明博学博士

  专长领域
  太阳能源、冷冻空调、家电设计、创意发明、智权管理

  着作
  《创新管理》(扬智文化,2005)
  创新发明专栏文章:80余篇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创新发明原理与应用(第二版)》内容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名称:《全球供应链韧性与数字化转型:面向未来的战略管理》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知名专家姓名,例如:张伟]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知名学术出版社,例如:高瞻出版集团] ISBN: [虚构一个ISBN] 装帧: 精装 / 16开 / 780页 --- 内容提要: 在当前地缘政治冲突频发、极端气候事件常态化以及技术迭代加速的复杂环境下,传统的、追求极致效率的“精益化”供应链模式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全球经济体对供应链的韧性(Resilience)、敏捷性(Agility)和透明度(Transparency)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全球供应链韧性与数字化转型:面向未来的战略管理》一书,正是立足于这一时代背景,系统性地探讨了如何构建能够在剧烈冲击中快速恢复并持续适应的下一代全球供应链体系。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融合了前沿的学术研究、深度的行业案例分析以及实践性的战略框架,为企业高管、供应链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套全面而可操作的指南。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共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从基础概念的界定到复杂系统的设计与实施,逐步深入。 --- 第一部分:韧性供应链的战略重构:从效率到生存力的范式转移 本部分首先对“供应链韧性”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其置于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的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指出,过去二十年以最小化库存和单源采购为特征的“效率至上”模式已成为系统的主要脆弱性所在。 核心议题包括: 1. 韧性的多维度解析: 区分了吸收性韧性(Absorptive)、恢复性韧性(Restorative)和适应性韧性(Adaptive)的内涵与衡量指标。 2. 脆弱性地图的绘制: 强调企业必须利用先进的风险建模技术,识别其一级、二级乃至三级供应商网络中的“黑天鹅”与“灰犀牛”风险点。 3. 区域化与多元化策略: 深入分析了“近岸外包”(Nearshoring)、“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战略考量,并对比了不同区域供应链集群的优劣势。探讨了如何平衡去风险化(De-risking)与成本效益之间的微妙关系。 --- 第二部分:数字化驱动的供应链可视化与预测能力 数字化是构建韧性的基石。本部分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将原本分散、不透明的供应链转化为一个高度可视、可预测的智能网络。 关键技术应用探讨: 1.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如何构建物理供应链的实时虚拟模型,进行压力测试、情景模拟和提前预警。 2. 物联网(IoT)与边缘计算: 探讨设备层面的数据采集如何实现资产的实时跟踪和状态监测,特别是在冷链物流和高价值部件运输中的作用。 3. 高级预测分析与人工智能: 介绍如何超越传统的时间序列预测,利用机器学习模型整合宏观经济信号、社交媒体情绪甚至气候数据,以更精确地预测需求波动和供应中断的可能性。 --- 第三部分:构建敏捷的响应机制:库存策略与动态布局 韧性并非一味囤积,而是要在关键节点进行战略性储备并具备快速调整网络结构的能力。本部分聚焦于如何设计更加灵活的运营体系。 策略聚焦: 1. 基于不确定性的库存策略(Inventory Buffering): 引入基于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 VaR)的库存部署模型,确定在不同节点(如原材料、在制品、成品)应设置的缓冲量,取代传统的固定安全库存。 2. 模块化设计与平台化生产: 探讨产品设计如何反哺供应链韧性,通过标准化组件和模块化生产线,实现产品快速切换和快速修复。 3. 动态物流网络重构: 介绍如何利用云计算和SaaS平台,实时调整承运商组合、运输模式(海运、空运、多式联运)以及仓储布局,以应对港口拥堵或特定交通枢纽关闭。 --- 第四部分:信任、协作与透明度:增强多层次的生态系统韧性 单一企业的努力不足以应对系统性风险。本部分强调了跨组织协作的重要性,特别是信息共享和信任机制的建立。 协作深化探讨: 1. 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升级(SRM 3.0): 从交易关系转向伙伴关系,探讨如何通过联合风险评估和早期风险通知机制,共同增强二级和三级供应商的抗风险能力。 2. 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与可追溯性中的应用: 分析区块链如何提供不可篡改的交易记录,增强合规性、降低欺诈风险,并加速供应链金融的周转效率。 3. 信息共享的治理框架: 建立安全、合规的平台,确保在危机时刻,关键的运营数据能够被授权方及时获取,避免“信息孤岛”导致决策延迟。 --- 第五部分:可持续性与社会责任:韧性背后的伦理驱动力 韧性与可持续发展并非对立面,而是相互支撑。本部分论证了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绩效与供应链长期韧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可持续性维度: 1. 循环经济模型对供应链的贡献: 探讨逆向物流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如何减少对初级资源的依赖,从而降低资源短缺风险。 2. 劳工标准与社会风险: 分析不透明的劳工实践如何成为品牌和运营的重大风险源,并提出基于第三方审计和数据驱动的社会风险监控体系。 3. 气候变化风险的量化与应对: 如何将物理风险(如洪水、高温)和转型风险(如碳税、监管变化)纳入供应链规划,实现低碳转型路径下的韧性构建。 --- 第六部分:政策制定与全球治理的未来展望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提升至宏观层面,探讨政府、国际组织如何在推动全球贸易便利化的同时,引导企业构建更具弹性的供应链体系。 政策与治理机制: 1. 关键技术与战略物资的保护: 分析各国在半导体、稀土等关键领域采取的政策工具(如补贴、出口管制)及其对全球供应链布局的长期影响。 2. 国际贸易协定与标准制定: 探讨新一代自由贸易协定如何纳入供应链韧性、数据流动和可持续性标准。 3. 危机响应的国际合作机制: 提出建立跨国界的供应链预警和物资共享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路径。 --- 本书特色: 深度案例研究: 收录了近年来全球重大事件(如疫情、苏伊士运河堵塞、特定地区冲突)后,领先跨国公司重塑供应链的真实案例,附带详细的决策树和效果评估。 战略工具箱: 提供了从风险矩阵到投资回报分析的多种实用工具和决策模型,可以直接应用于企业战略规划。 前瞻性视野: 不仅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未来十年,探讨量子计算、通用人工智能对供应链的颠覆性影响。 《全球供应链韧性与数字化转型:面向未来的战略管理》是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必读之作,它将帮助管理者从容应对不确定性,将风险转化为竞争优势。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王序∕王金平 i
吴序∕吴国俊 iii
许序∕许履尘 v
黄序∕黄秉钧 ix
二版序 xi
作者的话 xiii

PART  1 创意思考与创造力训练 1
1.01 创造性思考训练的意涵 2
1.02 思考方式的二元论 8
1.03 创意发想与延后判断 13
1.04 创造力的杀手与如何培养创造力 14
1.05 创造力表现之完整过程与发明家的人格特质 19
1.06 创造力的迷思与善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2
1.07 创造性思考是什么? 25
1.08 艺术涵养与创造力 28
1.09 创意的产生与技法体系分类 30
1.10 常用的创意技法概要 32
1.11 创新机会的主要来源 37
1.12 创意漏斗的意义 41
1.13 脑力激盪与团体创意思考 44
1.14 创新的三部曲 48
1.15 创造力的自我测验 51
1.16 「直觉力」的自我测验 54

PART 2 创新发明与产品开发 57
2.01 发明来自于需求 58
2.02 发明的道德观 60
2.03 台湾的发明环境概况 62
2.04 正确的发明创作历程与态度 65
2.05 「发明家」与「发明企业家」的差异 68
2.06 商品创意的产生及诀窍 70
2.07 发明设计新产品的基本概念 74
2.08 如何避免重复发明 77
2.09 专业发明与非专业发明 80
2.10 专利技术的商品化 82
2.11 创新发明与商品化转换率 87
2.12 创新发明的原理及流程 90
2.13 新产品创意的形成模式 93
2.14 创新产品市场导入与消费者行为 94
2.15 产业的微笑曲线与苦笑曲线 96
2.16 企业创新的四种类型 98
2.17 创新产品之可靠度与FMEA 101
2.18 创新产品研发的类型 107
2.19 专利商品化发展策略之架构 111
2.20 创新产品设计实务要领 114
2.21 不要轻忽学生的专题制作 121
2.22 发明展与发明奖励 127
2.23 世界着名设计展 132
2.24 如何撰写专利合作企划书 142
2.25 发明与创业 147

PART 3 专利与智慧财产管理 151
3.01 智慧财产权之相关保护基本概念 152
3.02 创新研发制度之规划设计与运作 160
3.03 台湾的智财权主管机关与相关业务 162
3.04 认识专利 163
3.05 专利申请之要件 169
3.06 专利分类与各国专利概况比较 173
3.07 专利的具体评估 178
3.08 专利地图的应用 184
3.09 如何选择专利代理人 188
3.10 企业中的专利层次与价值 194
3.11 专利申请布局的考量重点 200
3.12 专利技术授权之评估与准备 205
3.13 专利价值的鑑价方法 212
3.14 专利侵害鑑定与回避设计 214
3.15 专利权受侵害时的救济行动 224

PART 4 创新发明小故事 231
4.01 创造力可以致富的故事 232
4.02 「谷东俱乐部」的创新思维 234
4.03 文盲也有创新能力 236
4.04 立可白的诞生 237
4.05 歪打正着妙发明 239
4.06 发明人遭遇尴尬处境 242
4.07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反制仿冒 244
4.08 专利愈用才愈有价值 245
4.09 有了专利,小虾米也能力抗大鲸鱼 247
4.10 台湾版小虾米对上大鲸鱼 247

PART 5 创新发明知识补给站 249
5.01 什么是TRIZ? 250
5.02 什么是「蓝海策略」? 251
5.03 什么是「梅迪奇效应」? 253
5.04 社会文化对创造力的影响 255
5.05 鼓励学校师生「创新发明」之管理办法重点 256
5.06 何谓无形资产? 257
5.07 有「国际专利」与「世界专利」吗? 258
5.08 什么是专利权的权利耗尽原则? 260
5.09 什么是专利流氓? 261
5.10 什么是创投公司? 262
5.11 什么是「智财银行」? 263
5.12 什么是PCT国际专利申请制度? 267
5.13 什么是智财攻略的「养、套、杀」? 269

PART 6 创新发明相关资讯 271
6.01 台湾各项发明展览及创意竞赛资讯 272
6.02 国际各项发明展览及创意竞赛资讯 275
6.03 国际各项设计展资讯 278
6.04 中华民国历年专利申请件数统计表 280
6.05 经济部智慧财产局联络资料 282
6.06 智慧财产(专利价值)鑑价机构索引 284
6.07 侵害专利鑑定专业机构之参考名册 285
6.08 台湾创意发明社团资料汇整表 292
6.09 专利技术交易平台资讯汇整表 295
6.10 其他资讯─全国法规查询系统 297
6.11 专利法 298
6.12 专利法施行细则 337
6.13 专利规费收费办法 361
6.14 专利年费减免办法 367
6.15 发明创作奖助办法 369

图书序言

作者的话

  台湾地区天然资源贫乏,只有用之不尽的脑力资源才是台湾最大的资产,而发明创新则是脑力资源的具体展现,由发明进而使其商品化成功致富,更是每位发明者的梦想。但是现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台湾目前的发明环境又是怎样呢?相信这是很多喜爱创作与发明的人,很想了解的事情。笔者于职务内和职务外及辅导厂商,设计专利产品研发案件,有众多的经验,在发明工作上已有二十几年长期实务经验与心得,但这也是一路摸索,以时间、精神、体力来换取的,笔者深深感觉到,这种经验的取得过程并非是最好的方法,现今应该是先传承与学习他人经验及心得后,自己再继续不断努力深入钻研前人所未探究的新领域,如此才能后浪推前浪,知识也才能快速的累积和进步,这才是最有效率的好方法,也才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甚至是走错路。

  所谓:「复制别人成功的经验,是使自己通往成功的最佳捷径。」也因为台湾目前尚无以本土环境为基础,用实务指引的方法,在发明创作上给发明人实质协助的完整资料。为了让台湾的读者,能实际了解创新发明的方法及在实务上的应用。笔者有鑑于此,经过多年的资料整理并撰写一系列文章,希望能给其他有志从事发明创作的人士,多一些参考的资料与经验的分享,少走一些冤枉路,能以最有效率的方法创造出最大的「创新经济」价值。

  青年人的创新活力与精神是非常丰富的,然而长久以来台湾因大环境及教育体制之故,对于自我创造力的训练显得非常欠缺,尤其在学校中很少教导青年学子如何发明创作与保护应有的权益,进而创造出经济价值来。其实发明创作是不限男女老少、学历、经历的,只要您在生活的周遭多加留意及用心,随时都可得到很好的创意点子,再将实用的创意点子加以具体化实践,即可成为发明作品,说穿了就是如此简单。

  例如,前几年日本的一位家庭主妇,洗衣时发觉洗衣机里常有衣服的绵絮,而洗衣机无法泸除干净,使得洗衣效果大打折扣,于是经过细心思考研究后,发明了一种洗衣机专用的泸网,上市后一年就售出了近五百万个。另一位女士则发明了可减肥塑身的无跟拖鞋(健康鞋),上市短短约半年内,就大卖三百多万双。而台湾有位吴女士,发明了可自动开伞和自动收折的魔术二折伞,为下雨天开车的人带来很大的方便,一年外销欧美各国也有几百万支。最近也有位林先生则发明了震动式保险套,一年外销出货到世界各国数量几千万个。由此可见其实发明的点子就在我们生活的四周,只要能符合生活的需求,就会有市场经济价值存在,更可使发明者名利双收。

  近年来,全球的经济型态趋势已由「知识经济」加速提升为「创新经济」,而在崭新的产业中,以「知识」和「创新智慧」结合而成的「创新产业」本身就成了一种高价值的产业。在实质上,「创新」它不只是专注在于技术上的「发明」(Invention),因为若只在技术上发明,那还不是最有效的创新管理,也还不是一种商业,创新的关键在于这个产品是否有顾客需求及市场的意识,而后才有商品概念的成型,再来组合开发形成创新的商品,以及后续的各种商业经济活动,这才是全面性的创新。

  「创新经济」的价值创造,乃来自于将知识应用于创新活动上,由于近年来许多新型态「商业模式」的兴起,与「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及「科技技术」质性的变革,使得我们必须用更多的「创新」思考来作为有效的因应,而「创新」之根本关键要素就在于「人」,所以创新之人才培育是为当务之急。

  笔者系列文章所述内容之目的,是希望让每个人都懂得如何创意思考与发明创作,并保护应有的权益。这对日后的创新发明工作,和在新产品设计上,都会有莫大助益。另一方面,且期盼能引领更多的朋友,进入这个乐趣无穷的发明创作领域中,为人类的文明与便利一起努力。

  由于个人所学有限,如文章中有所疏漏之处,还请诸位同好及前辈不吝指教,以为日后修订之宝贵资料,则感幸甚。

叶忠福

二版序

  近年来,得利于新科技的研发,2012年南韩三星及LG手机产品的全球市占率高达30.1%,再加上欧债危机所累,欧洲等国经济与产业不振,南韩已成为世界第八大贸易强国。相较于南韩新科技与专利智财的全力发展,台湾每年却花约二千亿元新台币去购买国外的专利权。国科会主委朱敬一说:「台湾的产业效率高,但创新略有不足」,可见台湾在科技的研发上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许多发展中及已开发国家政府鼓励创新研发,格外重视推动落实智慧财产的保护,尤其是专利权,不但是产业竞争的利器,更是国家科技发展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随着全球化及知识经济的崛起,无形的智财权技术研发已成为我国企业与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我国《专利法》自民国33年制定公布,民国38年施行以来,至今历经九次修正,前次修正时间为民国92年至今已有十年之久,为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及产业竞争力,和因应国际规范的相容与调和性,本次新《专利法》修正为全案修正之重大变革,这次修正条文共计一百五十九条,其中修正一百零八条,增订三十六条,删除十五条,可以说是全面大翻修。并将于民国102年1月1日实施新《专利法》,让我国的智慧财产保护制度能与时俱进。

  举例几项重大变革项目如:增订因申请人己意在刊物发表者亦可主张优惠期;增订非因故意未于申请时主张优先权,或未按时缴纳专利证书费或年费致失权者,准其申请回复权利之机制,专利权人得于期限届满后一年内,申请回复专利权,并缴纳三倍之专利年费;将申请专利范围及摘要独立于说明书之外;明定专利侵权损害赔偿之主观要件;修正损害赔偿之计算方式及专利标示规定;开放部分设计;电脑图像及图形化使用者介面(Icons & GUI)设计及成组物品设计,并增订衍生设计制度;权利耗尽原则明确採用国际耗尽原则;「新式样」专利变更为「设计」专利;修订无人继承专利权归属,专利权人死亡,无人继承对于该专利权的法效果,是专利权成为公共财产,而不是归入国库,所以修正为公共财产;专利证书号的标示,附加标示不是提出损害赔偿的要件,仅为举证责任的转换而已等,多项重大制度上之变革。

  本书为配合我国新修正《专利法》的实施及目前创新发明环境的变化,能及时服务读者,将本书内容做适切的增修,其中包括新法令条文的全面更新及新增PART 6中相关统计资料,和书中内文有关创新发明环境动态讯息等。希望本书第二版的内容更新,能为读者带来更多实用的创新发明实务参考资料。

叶忠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创新发明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这本书的时候,抱着一种“姑且看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讲创新的书不少,但很多都流于表面,要么就是过于理论化,读起来像天书。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从基础的创新思维模式,到具体的发明原理,再到实际的应用案例,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各种发明原理时,并非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花大量篇幅去解释这些原理的“为什么”和“怎么用”。比如,在讲解“矛盾解决”这一章节时,书中引入了大量的工程和生活中的实际矛盾,然后展示了如何运用TRIZ中的各种发明原理来系统地解决这些矛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物场分析”的阐述,它帮助我理解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并从中找出创新的突破点。这让我不再局限于单点思维,而是能够从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虽然是讲专业理论,但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很多地方都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书中还包含了很多插图和图表,对于理解复杂的概念非常有帮助。我发现,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它鼓励你去质疑现状,去寻找隐藏的解决方案,去拥抱变化。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创新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工具和方法,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创造者”。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在我的书架上点亮了一盏明灯!我一直对“创新”这个词既着迷又感到有些遥不可及,总觉得它是那些天才科学家或企业家才拥有的能力。但《创新发明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把那些高深莫测的创新理论拆解得如此易懂,而且非常有条理。我特别喜欢它一开始就摒弃了那种“灵感突现”的神话,而是从实际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入手,让我明白创新并非无迹可寻。举个例子,书中关于“头脑风暴”的讲解,不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技巧,而是深入剖析了群体思维的运作机制,以及如何克服“群体思维陷阱”,引导大家进行真正富有成效的发散性思考。还有,关于“TRIZ”理论的部分,虽然我之前听过这个名字,但一直觉得它很神秘。这本书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从产品的“理想最终状态”出发,反推出现的不足,再寻找相应的发明原理来解决,这种思考方式让我豁然开朗。特别是书中提到的一些具体案例,比如某个日常用品的改良,是如何一步步通过对现有问题的深刻洞察,结合不同的发明原理,最终实现突破的,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贴近生活,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身边的许多“理所当然”。这本书不只是纸上谈兵,它充满了实际操作的指导,让我觉得学到的知识可以立刻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这才是最宝贵的。它让我明白,创新不是天赋,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技能,这对于我这个一直觉得自己“不太有创意”的人来说,简直是巨大的鼓舞。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里的方法应用到我正在进行的一个小项目中,希望能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对我这个长期在行业内摸爬滚打的人来说,是一次“降维打击”。《创新发明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严谨的方式,将创新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技术演进的规律”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罗列理论,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案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我这种需要预判行业趋势的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知识。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发明创造的方法论”,比如“问题分解法”、“要素替换法”等等,并用非常具体的例子来展示这些方法是如何应用于实际的创新项目中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系统性创新”的探讨,它强调要从整体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而不仅仅是关注局部。这一点让我对很多以往的创新实践有了新的理解。而且,书中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创新并非孤立的行为,而是需要构建一个开放、协作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创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创新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对如何更好地推进创新项目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

《创新发明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创新的世界。它没有那种“一步到位”的承诺,而是系统地阐述了创新所需要的思维模式、方法论以及实践经验。我非常赞赏书中对于“用户需求分析”的重视,它强调要深入理解用户的痛点和未被满足的需求,以此作为创新的起点。这一点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的“好点子”,可能并不真正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发明通用原理”,比如“分割”、“合并”、“减小尺寸”等等,并用大量生动的例子来展示这些原理是如何被应用于实际的发明创造中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逆向工程”的分析,它帮助我理解了如何通过分析现有产品的功能和结构,来反推出其背后的创新点,并进一步进行改进。这本书让我明白,创新并非总是从零开始,很多时候,对现有事物的深刻理解和巧妙的改造,也能带来巨大的突破。而且,书中对于“知识产权的战略运用”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保护好自己的创新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是创新闭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硬核”也最“实用”的创新类书籍了。作者在《创新发明原理与应用(第二版)》中,并没有回避创新的复杂性,而是用非常系统和严谨的态度,将创新从原理到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推崇书中对于“颠覆性创新”的探讨,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真实案例,分析了颠覆性创新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对现有产业格局的冲击。这对于我这个对商业趋势非常敏感的人来说,非常有启发。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发明创造的方法论,比如“系统思考”、“模式识别”等,并详细讲解了这些方法论如何应用于实际的创新项目。我发现,这本书就像一本“创新武功秘籍”,把各种高深的内功心法和外家招式都详细地传授给了读者。它让我明白,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可以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来实现的。而且,书中对于“技术生命周期”和“市场接受度”的分析,也让我对创新项目的可行性评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强调的“迭代式创新”,它鼓励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试错和优化,而不是追求一次性的完美。这种务实的态度,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推进创新项目非常有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创新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也对如何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实际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创新是那些“天才”才会拥有的能力,但《创新发明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这本书,用非常易懂的方式,把创新的“套路”都给揭示出来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类比思维”的讲解,它让我明白了如何从不同的领域汲取灵感,并将之应用于自己的问题解决中。比如,书中举的很多例子,都是从自然界或者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来启发我们在自己的领域进行创新。而且,这本书非常注重实践性,它提供的很多方法和工具,都可以直接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强制性联想”的部分,作者鼓励我们用随机的方式将两个事物联系起来,然后从中寻找创新的可能性。这种看似“无厘头”的方法,却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的创意比较有限,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原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创造力。这本书让我对“创新”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和刻意练习来实现的技能。

评分

我是一名长期在研发一线工作的工程师,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就是在现有框架下不断优化和改进。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我越来越感到一种瓶颈,感觉自己需要一些新的思维和方法来突破。当我在书店看到《创新发明原理与应用(第二版)》时,立刻被它的书名吸引了。拿到书后,我更是爱不释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非常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没有回避创新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是系统地梳理了创新的不同阶段,从问题的识别、概念的生成,到方案的评估和落地,都给出了清晰的路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创新风险管理”的章节,它帮助我认识到,创新并非盲目冒险,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评估和控制风险,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创新工作更有信心。另外,书中对“开放式创新”和“协同创新”的探讨,也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单打独斗已经越来越难取得突破,而如何有效地与外部资源合作,构建创新的生态系统,这一点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很好的阐述。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设计思维”的引入,它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共情、定义、构思、原型和测试这五个阶段,来解决复杂的问题。这种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工作,也让我更加关注用户需求和体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创新”的书,更是一本引导你“如何思考”的书,它能够激发你的潜能,让你在面对挑战时,不再感到束手无策。

评分

拿到《创新发明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这本书,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但读进去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逻辑性很强,就像在给你的大脑进行一次全面的“创新训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章节,它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工具和技术,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找到那些隐藏的解决方案。比如,书中提到的“六顶思考帽”方法,我立刻就想到了在我平时的工作汇报中,可以用到这个方法来更全面地审视一个项目。而且,这本书的例子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涵盖了科技、商业、设计等多个领域,让我能够看到创新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技术融合”的案例,它展示了不同技术之间的碰撞如何催生出全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这一点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想出点子”,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把点子变成现实”,这一点对于我这个从小就喜欢捣鼓各种小玩意的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它让我明白,创新不仅仅是灵感的火花,更是系统性的规划和执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更主动地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去思考改进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本“创新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解决问题和产生新想法的利器。我尤其欣赏《创新发明原理与应用(第二版)》在介绍各类创新方法时,都配有非常详细的步骤和图示,让我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比如,书中对“联想法”和“类比法”的讲解,就非常生动有趣,让我能够轻松地将看似不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出新的灵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原型制作”和“快速测试”的章节,它让我明白,在创新过程中,尽早地将想法具象化并进行验证是非常重要的。这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避免走弯路。而且,书中还强调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念,鼓励我们勇于尝试,即使失败了,也能从中学习到宝贵的经验。我之前对“商业模式创新”一直有些模糊的概念,这本书通过大量案例的剖析,让我对各种创新的商业模式有了清晰的认识,比如“平台模式”、“订阅模式”等等,这些都让我对未来的商业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不仅适合那些正在进行创新项目的人,也适合任何想要提升自己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它让我感觉到,创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习得的技能。

评分

作为一个对新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的人,我一直都很想了解“创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创新发明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这本书,真的满足了我这个愿望。我一直以为创新就是那些看起来很酷炫的东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伟大的创新,其实都源于对生活中微小问题的观察和解决。它里面讲的“技术成熟度S曲线”,对我来说是个很有意思的概念,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的规律,也理解了为什么有些技术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的讨论,这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创新不仅是“想出来”,更重要的是“保护好”和“用起来”。这对于我这个小小的发明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实用的信息。书里还讲了很多关于“群体动力学”在创新中的作用,这一点我之前很少考虑。原来,一个团队的沟通方式、决策机制,都会对创新的产出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创新,不只是技术本身,还包括了人、组织和社会环境。它让我意识到,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而且,这本书的例子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比如一些家居用品的设计,或者一些出行方式的改变,这些都让我觉得创新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掌握了一把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