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系统分析基础概论》是运输领域的经典着作,从跨领域的观点结合工程、经济学、统计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都市计画,以及公共政策分析等学科知识,建立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的知识架构。
本书帮助读者在了解运输系统分析之基础概念的同时,透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和自检题目,了解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将如何应用于运输系统的设计与管理。
本书的特色在于,作者视运输系统为一个整体,强调在以多元模式分析、解决运输问题的同时,也要检视相关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阅读本书不但能帮助有志投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读者建立完整的知识基础,亦对实务界的专业训练有所助益。
本书除了适合用于一般正规教学外,也适合自学者学习。
《运输系统分析基础概论》全书分为16章,其中8章阐释各种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如运量、交通工具、车辆周期、铁路系统、车站设施容量等主题,并加入案例作为应用分析之用。另外5章教导建构运输模式,最后3章则讨论运输系统建构时决策面的各类因素。本书有大量都市运输的案例分析,作者讨论如何分析消费者对于运输系统改变的反映、如何规划运输营运,以及如何建构路网。书中所列的各种教材,主要是在运输系统分析的各项议题上,让读者能够建立更加深入研究的思考模式。书中每章的最后也都列出许多的范例与自我练习题以供读者额外练习,以强化或检视学生对于基础分析概念的了解程度。
作者马文.美瀚(Marvin L. Manheim)可说是现代运输系统分析的教父。他是以研究讨论资讯科技及通讯技术议题为主的黑森林集团(Black Forest Group)的创始人之一,也创办了运输研究学会世界会议(World Conference on Transport Research, WCTR)此一组织,并且也被认为在讯息通讯技术、运输,以及物流三方面最具远见的人。在作者过世后的一年(2001),剑桥大学创立了一个独立奖励计画,称为「马文.美瀚奖」,以纪念他对运输领域的杰出贡献。
作者简介
马文.美瀚(Marvin L. Manheim)
马文.美瀚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西北大学的教授,并任职于凯洛格研究院(Kellogg Graduate School)和通用汽车策略研究中心(General Motors Strategy Research Center)。其主要兴趣在于资讯、运输及物流等方面,可说是现代运输系统分析(Transportation System Analysis, TSA)的教父。他是黑森林集团(Black Forest Group)创始人之一,并且对于工作流程管理联盟(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有关键性的贡献。他也创办了运输研究学会世界会议(World Conference on Transport Research, WCTR)此一组织,并且也被认为在讯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运输,以及物流三方面最具远见的人。美瀚教授的主要兴趣领域是信息技术,它包括策略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全球竞争组织的管理,以及国际运输和物流。他也对电脑有助于人类问题的解决和决策制定的部分感兴趣,其中包括了决策支援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DSS)和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美瀚教授过世后的一年(2001),剑桥大学创立了一个独立奖励计画,称为「马文.美瀚奖」(Marvin L. Manheim Award),以尊敬他对运输领域的杰出贡献。
译注者简介
周荣昌
现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教授兼土木工程学系系主任
学历: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运输博士
经历:国立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系专任研究助理
逢甲大学交通工程与管理学系副教授
日本京都大学访问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
澳洲雪梨大学访问教授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之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公路汽车客运审议委员会委员
台中县政府县府顾问及道安委员会委员
台中市政府市府顾问及道安委员会委员
考试院公务人员考试典试委员
荣誉:国立暨南国际大学97学年度研究绩优奖
国科会99年度补助大专校院奖励特殊优秀人才获奖者
国科会100年度补助大专校院奖励特殊优秀人才获奖者
译序
中译导读
序
致谢
引言 运输系统分析基础概论
今日的领域
统一性与多元化
挑战
专业路线
第1章 运输系统分析的挑战
1.1 变动的世界
1.2 问题的范围
1.3 运输流量的预测
1.4 观念的运用
1.5 其它要素的预测
1.6 将预测加入问题中
1.7 摘要
第2章 运输需求
2.1 前言
2.2 了解人类行为的必要性
2.3 个体行为
2.4 消费者行为模式I之应用
2.5 第二个消费者行为模式
2.6 与古典消费者理论之差异性(选读)
2.7 摘要
第3章 案例研究I:个体行为预测
3.1前言
3.2 都市运具选择模式
3.3 服务水准变动时的影响
3.4 服务水准
3.5 增量分析的方法
3.6 运具选择模式II
3.7 摘要
第4章 总体行为预测
4.1 前言
4.2 市场区隔
4.3 总体需求函数的例子
4.4 总体行为预测的替代方法:序论
4.5 需求函数的特性
4.6 简单的预测方法
4.7 个体需求函数之预测
4.8 前瞻
4.9 摘要
第5章 运输系统绩效
5.1 前言
5.2 运输系统是什么?
5.3 运输系统绩效的呈现
5.4 简单的绩效模式
5.5 空运例子
5.6 延伸分析
5.7 分析之形式
5.8 结论
5.9 摘要
第6章 认识绩效函数I:车辆週期与成本函数分析
6.1 前言
6.2 车辆週期与其组成
6.3 系统分析中的基本概念
6.4 成本函数分析
6.5 利用成本函数于政策分析
6.6 成本函数分析的限制
6.7 车辆週期经济的回顾
6.8 铁路系统案例研究
6.9摘要
第7章 了解绩效函数II:拥挤、维度及服务的空间架构
7.1 前言
7.2 拥挤与容量
7.3 拥挤的效果
7.4 决策变数的维度、时间轴、以及不可分割性
7.5 扩充之绩效模式
7.6 车辆—设施之拥挤
7.7 时间与空间的系统绩效
7.8 摘要
第8章 均衡
8.1 均衡范围
8.2 旅运-市场均衡
8.3 旅运-市场均衡之实用近似法
8.4 市场结构的影响
8.5 活动系统均衡及预测的动态性(选读)
8.6 营运者均衡
8.7 摘要
第9章 评估
9.1 评估的目的
9.2 评估方法
9.3 为什么是这方法
9.4 延伸基本评估方式
9.5 抵换关系分析
9.6 摘要
第10章 案例研究II:运输营运规划
10.1 本研究之目的
10.2 研究方法的背景
10.3 方法
10.4 发展分析:设立阶段
10.5 分析週期I─V
10.6 分析週期VI─VII
第11章 消费者选择面向
11.1 前言
11.2 选择面向及其意涵
11.3 联立及程序性选择架构
11.4 都市运输模式系统─1,第一个重要的运输模式
11.5 改善模式的方向
11.6 新模式系统的方向
11.7 摘要
第12章 路网的旅运市场均衡
12.1 前言
12.2 基本议题
12.3 路径选择的行为基础
12.4 可能的流量分配法则
12.5 一般设定:路网的均衡(选读)
12.6 路网表示方式的影响及近似的表示方式
12.7 摘要
第13章 案例研究III:路网分析
13.1 前言
13.2 案例研究之前提假设
13.3 分析结构化
13.4 前置:基本案例
13.5 未来的案例
13.6 搜寻较佳的替选方案
13.7 运输型态预测
13.8 冲击预测
13.9 新的替选方案
13.10 冲击之预测
第14章 选择
14.1 选择的挑战
14.2 古典模式
14.3 开放的过程
14.4 执行
14.5 摘要
第15章 专业的角色
15.1 前言
15.2 过程的目标
15.3 达成过程目标的一个策略
15.4 分析师的责任
15.5 模式对私部门决策的适用性
15.6 变动的执行
15.7 摘要
第16章 分析的角色:导论
16.1 前言
16.2 技术判断
16.3 管理判断
16.4 价值判断
16.5 摘要
原书结语 分析的伦理
附录A 指数和倒数的值
附录B 基本机率公式
Bibliography(参考书目)
中译导读(节录)
本研究计画的目的在于将Manheim(1979)的教科书Fundamentals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alysis, Volume 1: Basic Concepts翻译成中文。本书自1979年出版以来,便成为运输系统分析领域重要基础教科书之一。作者透过条理分明且前后连贯的写作方式,将运输系统研究的各个领域加以串联,并将这些领域的分析方法加以整理,使得本书的内容可应用于分析各种运输系统的问题。作者借由消化并整合经济学、工程学、作业研究,以及公共政策分析等不同学科领域的观念,进而提供运输相关领域所需的连贯、具脑力激盪、全面性,与实用的分析框架。相信本书的翻译将对台湾运输专业的学术教学及研究、实务创新及发展有所助益。
本书在各分析模式之后,都以实际数字演算的案例,提供详尽且与现实结合的实作范本。一方面除了协助读者对于各项观念能够有更充分而完整的了解之外,另一方面也显示这些观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各种运输问题的可行性。不过,本书并未针对书中所提及的各领域近年来所发展的全部分析模式与研究技巧加以蒐集,这是因为作者当初写此书的目的,只想在书中所提及的各种专业领域上,提供基础的分析架构,让读者能够更容易了解,实际上,这些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是会随着后来的学术研究及实务工作的增加而扩充,只是作者并未加以整理。
作者整合了许多近来在专业领域中被广为接受的研究方法,例如:在大部分都会区运输计画的研究中,旅运预测是常被使用的方法,而本书则从更为基础的角度来讨论此一方法的原理及运用方式。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本书对于运输系统技术的分析上,作者也是以单一理论贯穿整个分析过程,而非过度专注于讨论车辆运动学或运输流量理论的特定细节。
本书所採用的分析理论是依据当代许多研究成果而来的。例如:对于运输需求的模式建构上,本书的研究方法是从当时最先进的研究前缘切入专业的实例中讨论。因此,以当时在运输领域工作甚久的专业人员来说,这些讨论的题材是相当新而实用的,且可以一直沿用到现在的运输需求的研究上,即使这些专业人员的背景是来自运输领域中的工程、经济等不同领域。
本书主要定位在于运输系统分析的介绍性课程教科书,主要的授课对像是大学部或研究所的学生,学生并无需先修过相关的基础课程,但必须具备基本的数学能力。从1967年以来,已经有无数的学生用过本书的各个版本作为书中所涉及各项主题的学习范本,基本上,会利用本书的学生,大部分是为了修习运输系统分析中与工程或系统分析相关领域做准备,其他如政治学、都市研究、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学生也会参考本书的内容。作者强调,本书最基本也最令人惊艳的地方,在于书中混合了许多不同领域背景的分析工具。
本书仅关心运输系统分析相关最基础的观念,一旦了解这些观念后,便可在该领域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此外,在当时的运输系统分析中,有许多议题在经过更为详细的分析之后发现,之前许多技术文献的讨论显得不够充分,有的甚且是错误的。这些议题主要出现在运输需求及运输绩效的评估与选择过程中,尤其是针对运输需求的讨论方面。作者认为此一议题非常重要,而且其影响因素持续受到个体行为的影响而改变。以往运输学课堂的教授内容上,以工程或是系统分析为背景的学生或实务操作人员所惯用的技术工具为主,这将会严重影响运输需求相关议题的实用性与准确性。因此本书提出从需求角度为出发的分析工具,作为该领域教育上的参考。
不过本书对于各项议题只是做最简短而基本的描述,因为各个主题都可以独立成一本书,而那样的书通常会更加有效地将各种分析方法加以详列,尤其是路网分析(network analysis)的最适化模式部分,其涉及的方法如最短路径(minimum─path)、各式相关的演算法(algorithm)、统计法、经济评估法,及现行都市运输预测模式分析法等。这些分析方法并没有详细罗列在本书中,但是作者在适当的地方列出这些研究方法的参考文献以供读者参考。
一般而言,模式的建构与推导都是分析的重要部分,不过本书则仅针对许多模式的基本概念加以介绍,并未加以详细推导。尤其在运输需求与运输技术模式上,这样的简单介绍方式是可以被接受的,因为这些领域已有各式不同且大量的模式可供学习。不过读者必须花费相当大的努力才有办法将这些现存的模式全盘了解与认识。本书的简略性介绍除了让读者可以快速地了解这些领域所分析的重点,而且不会被这些复杂而多样的模式所搞混。举例来说,在活动移转模式(activity─shift model)的讨论上,已经有各式且大量的技术文献,但是却缺乏出色的整合分析模式,因此作者并未将之放在本书的讨论中,以避免读者有所混淆。
为了强调此运输系统分析的研究范围,本书刻意从现实中各式各样的模式与问题中选择分析的实例;即使像都市运输这类的特定主题上,本书也认为,这样的实例选择,更重要的意涵在于让学生了解其现在所学的分析框架与分析方法是非常一般化的,而且可以应用到其他相关议题的分析上。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则可以将这些范例加以修改,以适应当地的特殊环境与问题,让学生更有兴趣来学习这些分析方法。
老實說,《运输系统分析基础概论》這本書,我在拿到手之前,心裡是有些忐忑的。我總覺得「基礎概論」這類型的書,大多是理論多過於實踐,而且文字可能比較學術,不容易讀懂。但翻開之後,我完全改觀了。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而且他很巧妙地將一些複雜的運輸概念,透過生動的例子和清晰的邏輯,呈現在我們眼前。書中一開始就探討了現今社會所面臨的各種運輸挑戰,像是日益嚴重的交通壅塞、環境污染,以及如何提升運輸效率來促進經濟發展。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直接感受到,甚至常常抱怨的問題。他並沒有只是陳述問題,而是深入分析了這些問題背後的「系統性」原因。我對書中關於「多模式運輸整合」的討論印象深刻,他說明了為何單一的運輸模式往往不足以應對複雜的出行需求,以及如何將不同的運輸方式進行有效的整合,以達到最佳的效率和便利性。書中也探討了「公共政策在運輸發展中的角色」,這讓我了解到,政府的決策和規劃,對於一個城市的運輸系統有著多麼關鍵的影響。他舉的例子,例如如何透過都市計畫來引導運輸發展,或是如何透過不同類型的補貼來鼓勵大眾運輸的使用,都非常有參考價值。總之,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學術上的指南,更像是一本能幫助我們更理解周遭世界,並且激發我們思考未來運輸發展方向的讀物。
评分坦白說,我一開始拿到《运输系统分析基础概论》這本書時,並沒有抱持太大的期待。我認為這類型的書,通常就是一堆枯燥的理論和公式,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遙遠。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的寫作風格吸引住了。他並沒有一開始就丟出那些艱深的術語,而是從一個我們都再熟悉不過的場景開始——每天上下班的通勤。他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我們在尖峰時段可能遇到的各種狀況,然後循序漸進地引導我們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些情況,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去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書中對於「運輸網絡」的分析,是我最欣賞的部分。他不僅僅是描繪出道路、鐵路、航空等線條,而是深入探討了這些網絡之間的連結、瓶頸以及如何優化。我對書中關於「容量分析」的論述也印象深刻,這讓我了解到,為什麼有些道路或站牌總是那麼擁擠,以及如何透過一些方法來提升其承載能力。此外,書中還探討了「安全與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這對於一個攸關人命的運輸系統來說,是絕對不可或缺的。作者在探討這些議題時,也穿插了不少台灣在地的案例,例如某個地區的交通改善計畫,或是某個運輸事故的反思,這讓我覺得內容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總而言之,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務實且引人入勝的方式,為我打開了運輸系統分析的大門,讓我對這個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评分我得說,這本《运输系统分析基础概论》完全顛覆了我對「基礎概論」類書籍的想像。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充滿冰冷數據和艱澀理論的教科書,但事實證明,它是一本能夠引起共鳴、並且引導思考的優秀讀物。作者以非常親切的語氣,闡述了許多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運輸議題。從每日的通勤選擇,到城市空間的規劃,再到商品的物流配送,書中無不深入探討。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使用者經驗」的分析,作者深入剖析了人們在選擇交通工具時所考量的各種因素,像是時間、成本、便利性、舒適度,甚至還有社會認同感。這讓我對為何有些人偏好開車,有些人則選擇大眾運輸有了更深的理解。書中對於「需求預測」的講解也十分到位,他說明了為何精確的需求預測對於運輸系統的規劃和營運至關重要,以及可以運用哪些方法來進行預測。我對書中探討的「交通壅塞的成因與對策」也特別有感,這絕對是我們許多人在都會區每天都會面對的難題。作者不僅分析了壅塞的根本原因,也提出了多種可行的解決方案,從硬體的擴建到軟體的管理,都涵蓋在內。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將理論與實務巧妙地結合,讓讀者在輕鬆閱讀的同時,也能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啟發,我認為這對於任何對運輸議題感興趣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评分關於這本《运输系统分析基础概论》,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並沒有像我預想的那樣,是一本純粹的學術著作,充滿了晦澀難懂的理論和公式。相反地,作者以一種非常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視角,帶領讀者進入運輸系統分析的世界。書中舉的例子非常貼切,像是我們每天通勤可能遇到的各種狀況,從塞車的無奈,到大眾運輸工具的選擇,再到週末出遊時的交通規劃。作者並非只是點出這些現象,而是深入分析了這些現象背後的「系統性」問題。他探討了各種運輸模式的優劣勢,例如為什麼捷運在都會區如此重要,或是高鐵在長途旅行中的效率優勢。他還詳細闡述了「運輸需求分析」的方法,這讓我了解,原來在規劃任何一個運輸系統之前,都需要先去預測和理解人們的出行習慣和需求。我對書中關於「營運管理」的章節也相當感興趣,它討論了如何有效地管理一個運輸系統,包括路線規劃、班次安排、票價策略,以及如何應對突發狀況。作者在探討這些內容時,也穿插了不少台灣在地的大眾運輸營運案例,這讓我閱讀起來格外有感。此外,他對於「永續運輸」的論述,也讓我思考了更多關於環保和資源利用的問題,這對於我們現今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總體而言,這本書讓我覺得,運輸系統分析並非遙不可及的學問,而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並且有著實際應用價值的領域。
评分《运输系统分析基础概论》这本书,老實說,一開始我是抱著一種「大概就是課本那樣吧」的心態去翻的,你知道的,通常這種有「基礎概論」字眼的書,不外乎就是條列式、定義一大堆,然後可能配幾張有點枯燥的圖表。但翻開第一章,我就有點驚訝了。它不是那種硬邦邦的學術論文,也不是那種只講理論卻不接地氣的參考書。作者很巧妙地將許多生活化的例子穿插進來,像是我們每天通勤會遇到的塞車問題,或是台灣高鐵、捷運的營運模式,甚至是貨運物流的效率如何影響我們的網購體驗。這些例子不是簡單帶過,而是深入分析了背後的運輸網絡、決策模型,以及可能遇到的瓶頸。我特別喜歡它探討「使用者行為」的部分,很少有這類書籍會花這麼多篇幅去解析為什麼人們會選擇某種交通方式,背後牽涉到時間成本、金錢成本、舒適度,甚至還有社會文化的影響。這讓我覺得,原來運輸系統分析不只是冰冷的數字和公式,它更是一種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學問,理解了它,就能更清楚地看見我們周遭世界的運作邏輯。而且,書中的圖表也設計得相當直觀,不會讓人一看就頭昏眼花,很多複雜的概念,透過圖表輔助,就能豁然開朗。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就是它兼具了學術的嚴謹性和應用的實用性,讓一個對運輸學沒有太多背景知識的讀者,也能輕鬆入門,並且激發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评分這本《运输系统分析基础概论》給我的驚喜,在於它完全打破了我對這類學術性書籍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充斥著複雜圖表和艱澀術語的「教科書」,讀起來會相當吃力。但作者的筆觸卻非常流暢,而且充滿了生活化的例子,讓即使是對運輸領域沒有專業背景的我,也能輕鬆進入狀況。書中對於「系統思維」的強調,讓我非常受益。作者不僅僅是分析單一的交通工具或路線,而是從更宏觀的角度,去探討整個運輸網絡的結構、互動和影響。他舉的例子,像是城市規劃如何影響交通流量,或是物流系統的效率如何牽動整個經濟體的運轉,都讓我大開眼界。我特別欣賞書中關於「政策制定」的討論,作者分析了政府在運輸系統規劃和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各種政策可能帶來的影響,像是如何透過補貼來鼓勵大眾運輸的使用,或是如何透過道路收費來管理交通流量。這些內容對於理解台灣目前的交通政策,非常有幫助。書中也探討了「技術發展」對運輸系統的影響,例如智慧手機的普及如何改變了我們的出行方式,或是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將如何重塑未來的運輸格局。這些前瞻性的討論,讓我對運輸的未來充滿了想像。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性的著作,它更像是引導讀者思考和理解我們周遭運輸世界的一本「說明書」,而且是用一種非常有趣和易懂的方式呈現。
评分這本《运输系统分析基础概论》,坦白說,我拿到手時,心裡是有些忐忑的。畢竟「基礎概論」這幾個字,在我過往的閱讀經驗裡,往往意味著枯燥乏味、離生活遙遠的學術術語堆砌。我預期裡面的內容,大概就是一堆艱深的數學模型、複雜的演算法,以及一些我根本搞不懂的專業術語。然而,實際閱讀之後,我的感受卻是大大的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生動,他並沒有一開始就丟出那些複雜的概念,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也最常遇到的運輸現象入手,像是為什麼上下班時間的公車總是擠得像沙丁魚罐頭,或是週末開車出遊為何總會塞在高速公路上。他很有條理地解析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並且引導讀者思考,這些問題是如何透過運輸系統的分析來找出解決方案的。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可持續性運輸」的討論,這部分內容對於我們這個環境意識日益抬頭的時代來說,真的非常重要。作者不僅僅是探討效率和速度,更進一步強調了環保、節能以及社會公平性在運輸系統規劃中的角色。他在分析中引入了不少台灣在地化的案例,例如台北捷運的發展歷程、台鐵的優化措施,甚至是地方政府如何推動共享單車等政策,這些都讓我感到非常親切,也更容易將書中的理論與現實生活連結起來。他對於不同運輸模式的優缺點比較,也十分到位,讓我對公車、捷運、高鐵、甚至航空運輸的策略性規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评分我必須說,這本《运输系统分析基础概论》確實超出了我的預期。身為一個對運輸領域並非專業背景的讀者,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是一本沉悶的教科書,充斥著難以理解的術語和模型。但作者的寫作方式卻非常引人入勝。他巧妙地將複雜的概念,透過生動的例子和清晰的結構,展現給讀者。書中一開始就探討了現今城市面臨的各種運輸挑戰,像是交通壅塞、停車困難、大眾運輸的便捷性以及物流配送的效率問題。這些都是我們每天都會經歷的事情,作者透過系統性的分析,讓我們明白這些問題背後的根源,以及可以採取的應對策略。我特別喜歡他對於「決策分析」部分的闡述,這部分讓我知道,在規劃一個運輸系統時,需要考量哪些因素,例如成本效益、環境影響、社會接受度以及技術可行性等等。書中還運用了不少圖表和數據來佐證他的觀點,但這些圖表並非讓人望而生畏,反而很清晰地呈現了複雜的資訊,讓讀者更容易掌握重點。我對書中關於「智慧運輸系統」的討論也印象深刻,作者分析了科技如何在改善交通流量、提升安全性以及便利性方面發揮作用,例如利用大數據預測交通狀況、開發更智能的導航系統,以及發展無人駕駛技術的可能性。這些內容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緊貼著時代的發展,探討著未來運輸的趨勢。
评分這本《运输系统分析基础概论》真的讓我受益匪淺。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充滿艱澀術語和複雜數學模型的書,但作者的寫作方式卻非常平易近人。他從我們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取材,例如每天的通勤、假日出遊的交通規劃,甚至是網購包裹的配送過程,然後深入分析這些現象背後的運輸系統原理。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決策模型」的闡述,這部分讓我了解到,在規劃一個運輸系統時,需要考量哪些不同的因素,以及如何運用不同的方法來做出最優化的決策。書中還探討了「貨運物流系統」的效率分析,這對於我這個經常網購的人來說,非常有啟發性。我才明白,原來我們收到的包裹,背後牽涉到如此複雜的運輸網絡和管理。他對於「運輸網絡設計」的講解也相當清晰,讓我了解了為何有些城市的交通網絡會如此順暢,而有些則會頻頻塞車。此外,書中對「新興運輸技術」的探討,例如電動車、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以及它們對未來運輸系統可能帶來的影響,也讓我對未來的交通模式有了更深的想像。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傳授了運輸系統分析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讓我們認識到運輸系統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以及它與我們生活的緊密連結。
评分坦白說,這本《运输系统分析基础概论》一開始吸引我的,是它那個名字,感覺起來就是很有條理、很系統地在講述運輸系統的運作。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學術、可能有點枯燥的書,但實際上讀起來,卻是相當引人入勝。作者的功力就在於,他能把這麼龐大、這麼專業的運輸系統分析,用一種很生活化、很貼近讀者的方式呈現出來。書中有很多例子,都是我們每天在路上、在生活中會遇到的情況,例如為什麼尖峰時段的公車總是擠到不行,或者為什麼塞車會讓我們的行程延誤。他並不是只列出問題,而是深入剖析這些問題背後的「系統性」原因,例如運輸網絡的瓶頸、供需的不平衡,甚至是人為的決策影響。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使用者行為分析」的部分,這讓我了解到,在設計一個運輸系統時,不能只考慮硬體的設施,更要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習慣。書中對「效率與效益分析」的闡述也相當到位,他說明了如何透過各種指標來衡量一個運輸系統的效率,以及如何透過優化來提升效益,這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中規劃行程、選擇交通工具,都很有啟發。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能引導讀者從一個更宏觀、更系統的角度去理解我們周遭的運輸世界,並且思考如何讓它變得更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