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能源安全与中国大陆联外油气通路开发」研究计画的第二部份,其目的在探讨中国佈建联外石油与天然气通路的选项与抉择。按进口来源区位的不同,形成环绕中国大陆的运输路径计含东北、西北与西南三个陆上跨国系统,合称「泛亚油气运输管线」。
追求能源安全,是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共同愿望。本书运用「四端点」与「双控制」的分析架构探讨「中亚与高加索」(简称大中亚地区)中、俄、美、欧盟在被视为欧亚心脏带展开能源地缘「大博弈」的互动进程。作为能源基地与管道起点的地主国:哈萨克、土库曼与乌兹别克等均寄望以新能源财富为饵,突破闭锁与孤立的地缘环境、扩大油气外销途径、分散外销市场。上列供需两组主体(加上中亚外围地区油气管道沿线过境国)争夺管道走向与资源佔有的互动模式,是本书主要关切与研究内容。
在博弈过程中,各参与方基于不同且片面的竞争优势,透过双边或多边的合作模式,建构维护本身利益,压制竞争对手的策略。研究发现,(1)由四端点构成的外部需求方主导了管道建设与资源开发,但引力大小互异;(2)莫斯科意图巩固本国在中亚传统势力范围的影响力,但受到另外三极的抑制而陷于被动;(3)欠缺地缘优势地位的华盛顿争取在中亚建立军事基地以制衡中、俄,但效果有限;(4)中亚地主国循「多向量」外交路线,离间外部势力,使之相互牵制以维护本身的利益,但油气供应方(如哈萨克与阿塞拜疆)因面对相同的客户-欧盟以至于彼此间陷于卖方竞争;(5)中国拓展中亚油气市场、扩大区域合作因较少受到其他需求方的掣肘,因而在管道建设项目上已取得显着的成就。综合而论,相较于竞合构造单调的东北亚,大中亚地区的地缘形式与能源供需关系过于复杂,因而不能採用形式化的方法-即数学模型,建立多边博弈的寻解系统。
自序i
中文摘要ix
英文摘要xi
目次xiii
专栏次xix
表次xx
图次xxii
附图次xxiii
附表xxiv
附件xxiv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一、重返中亚2
二、关系发展:传统文化影响深邃4
三、上合组织:元帝国翻版?7
四、中国的能源外交9
第二节 研究目的11
第三节 研究架构12
一、课题定位12
二、构面分解15
三、研究方法20
第四节 章节安排24
第二章 中亚与环里海各国概况25
第一节 地理区位26
第二节 中亚简史29
一、主体民族源流29
二、中亚的苏维埃化31
三、极端主义的兴起34
四、民族进程转轨34
第三节 政治概况36
第四节 经济发展41
一、哈萨克41
二、吉尔吉斯43
三、塔吉克44
四、土库曼45
五、乌兹别克46
六、阿塞拜疆48
七、俄罗斯49
第五节 主要发现54
一、地理位置55
二、民族55
三、领土纠纷55
四、政治56
五、经济56
第三章 油气资源开发与管道建设59
第一节 中亚:能源三巨头59
一、哈萨克60
二、乌兹别克62
三、土库曼63
四、其他64
第二节 资源分佈与外人投资66
一、哈萨克67
二、阿塞拜疆96
三、土库曼104
第三节 里海划界争议111
一、湖与海之辨111
二、开发经过113
三、争端的演进114
四、优劣势比较120
第四节 出口国竞争122
一、西行通路:选择与限制123
二、不对称博弈125
三、评估127
第五节 主要发现129
第四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133
第一节 中国模式134
第二节 双边关系发展138
一、开创期(1992~2001)139
二、发展期(2002~)150
三、异同比较159
第三节 多边关系发展161
一、沿革与进程161
二、合作框架基本确立165
三、上合组织的潜力与限制168
四、未来展望172
第四节 油气开发与管道建设174
一、签署双边协议175
二、企业併购176
三、管道建设178
四、份额油大于进口182
五、近况184
第五节 哈萨克投资环境185
一、外资参与方式185
二、法规变迁189
三、能源税改革191
四、对外商(含中资企业)的影响194
第六节 评估与展望195
第五章 地缘政治与大国能源战略199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的理论与实践199
一、源起199
二、文明的消长与攻防205
第二节 大国的战略攻防211
一、俄罗斯211
二、美国220
三、日本236
第三节 环里海油气管道博弈242
一、界说242
二、资源与管道的双轨博弈247
三、评比261
第四节 博弈模型初探262
一、模型化的步骤263
第五节 大国博弈的实践267
一、战略变轨267
二、管道博弈展望270
第六章 发现与启示273
外语词汇291
参考文献297
附图319
附表329
附件357
序
1993年起中国大陆结束了石油出口长期大于进口的时代,成为净进口国;此后,进口石油的数量及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不断攀高。200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2007年石油进口量已达1.97亿吨,进口依存度提高到50%,2009年进一步提高到2.04亿吨,依存度升抵51.8%,然而其中高达90%的原油都是经由海路输入,包括穿越荷木兹海崃和马六甲海崃等高风险的运输通道,使得保障海上运输安全和持续递增的外部石油供应,成为制约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两大隐患。为了降低通路风险、确保油源、预防断流,大陆决策部门除推动能源体制改革,从需求面追求「节能、降耗、减排」,自上世纪九O年代中期便积极开展能源外交,鼓励企业走出国门,赴海外收购上游能矿资产,同时着手佈建「泛亚能源大陆桥」,以便经由较为安全的陆上管道,从资源丰富的週边国家进口原油和天然气,填补国内的供需缺口。2005年12月第一条联外运输大动脉「中哈油管」正式落成营运,这一成果不仅拓展了大陆的能源版图,打通了能源运输的西大门,也为外向型能源战略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大陆发展管道工业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至2009年底国内油气管道总长度达六万六千公里,未来十年将续建五万公里,进而跨入「管网时代」。回溯冷战时期,因受到国际和区域政治经济大环境的限制,兴修跨国陆上管道不啻是一种奢想,「中哈油管」面世体现了零的突破,为丝路复兴添加了新的动力,而在此同时,环大陆三大扇面的联外油气管道项目-从地广人稀但资源丰厚的西伯利亚、中亚里海到缅甸乃至中东地区-都已建成、在建或磋商规划之中!但由于上述三大区块的合作对象与竞争对手不尽相同,地缘形势、资源与市场条件互异,因此,中国在开发境外资源、辟建联外油气通路的工作上进度各有不同,其中东北向的中俄油管由于日本搅局,与北京争夺西伯利亚原油,致使中俄双方早已敲定以中国为唯一客户的「安大线」输油管道胎死腹中。
2004年底俄联邦中央宣佈兴建起点改在泰谢特(Taishet),全长4,750公里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ESPO)干线,并从中俄边境阿穆尔州的斯科沃罗基诺(Skovorodino)修建通往大庆的支线(SD线),后经反覆磋商,双方于2009年3月与俄罗斯签定《中俄石油领域合作备忘录》,《备忘录》载明中方向俄罗斯提供250亿美元的石油预付款,作为卖方的俄石油公司(Rosneft)与俄管道运输工业公司(Transneft)分获60%和40%,俄方于2011~30年间每年对华供油1,500万吨(不含传统经由铁道和油轮运输的石油),这就是媒体所称「贷款换石油」(Loan for Oil)的由来。2010年8月底,俄总统普亭亲赴斯科沃罗基诺,启动通油阀,为中俄油管俄境内管道注油,其中首批原油採陆海联运的方式,于2009年12月28日从产地起运至斯科沃罗基诺,ESPO二期工程「斯科沃罗基诺-Kozmino」段使用铁路,之后装船交付中国客户。SD线全长1,030公里,中国境内长965公里(漠河至大庆),油源位于东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斯克边疆州北部,次年元旦正式通油。
相较于长达十余年,一波三折的中俄管道谈判,无论是西南向的中缅油气双线或西北向的中哈油管与中土天然气管,从构想的提出到开始施工及至成果验收,为时仅三、五年光景。以中缅管道为例,两国政府先于2006年签署《谅解备忘录》,2010年开始动工兴建,预计两年后完工。长1,100公里的中缅双线管道工程实现通油通气后,将为中国大西南石化炼制业的发展和清洁能源提供新的资源动力。同此,伴随中国从中亚进口油气数量的提升,依托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新疆作为初级能源供应基地的身份也将相应调整;从中亚进口的油气资源结合新疆三大油气田-准噶尔、塔里木和吐哈-可望为独山子、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和库车各千万吨的炼化目标产能奠定基础,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新疆将不再是进口资源转运的通道而已。
在角逐大中亚地缘能源的长程赛局中,中国不属先发的队伍,但终能脱盈而出,在运用地缘、开发能源的工作上取得显着的成果,自有其独到之处。然而对比东北亚的俄、中、日三边角力标的物仅油管及原油两项,中亚的棋局却要复杂难解得多。首先,中亚环里海地区已有、在建、及规划中的油气管道,形如蛛网自产地向外辐射,而非剪刀状的ESPO+SD;其二,参与对弈的棋手在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中分属不同阵营却往往相互渗透,彼此既合作又竞争,并视棋局的开展经常变换方位(例:从支持到反对特定管道建设方案),致使多边竞合的「介面集」呈现不稳定状态,其中不乏「棋中有棋」、虚实难辨的博弈命题;其三,需求市场由多组主力-简以中、俄、美、欧盟「四端点」表示,搭配非主力集团土耳其、伊朗、日本、印度、南韩、马来西亚、越南等国政府和企业形成四端点为主的垄断性竞争,对应于多个彼此不完全合作的地主国;其四,加入赛局各主体的战略目标及其优先次序不尽相同。作为单极霸权的美国,重视中亚地缘政治形势的控制(A)胜于能源(B),关切中亚油气管道的走向(C),及加大对当地资源的占有(D)。高度仰赖进口油气、搭北约(武力)便车的欧盟积极追求B, C, D;拥有相对地缘优势的俄中两国同样看重A,不过动机是被动因应美国对中亚的地缘政治攻势;但两国追求B, C, D的动机强烈不亚于欧盟。
中、俄、美、欧盟面对大中亚多边博弈的战略思考虽不尽相同,但均试图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争取「地缘与能源」、「资源与管道」的双控制。相对于另三个竞争对手,中国内有能源短缺的压力,外有敌对势力的袭扰;为确保国安与国民经济永续发展自须讲求战略,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对策。
本书提出「中国模式」的概念,从中国开发新市场的基本诉求出发,分循政治、经济与能源三大面向解析北京的战略与行为准则,其中遵行行之有年的「和平共存五原则」,以睦邻为本、让利为手段,争取邦谊,已广为人知,但另一项对「中国-中亚」关系发展影响深远的因素,至今却匿而不宣,那就是中国与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三国及前此与俄罗斯国界的勘划(简称「1加4边界谈判」)。中俄双边划界谈判始于前苏联时期(1964),最终在2005年完约,前后近40年。本书对划界问题多所探究,其主要缘由出于作者根据相关事件的推进顺序,认为国界的确立与「上合组织」的成立及中国与中亚诸国的关系发展同步,在这一基础上各方合作建设油气管道不过是顺水推舟,唯其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虽然如此,鑑于划界涉及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全案仍不乏值得重思推敲之处。
首先,由于欠缺一手讯息,作者无从研判在国界未定的假设下,「中国-中亚」管道建设会否一帆风顺。其次,本书述及苏联解体后引发里海划界的法律争议前后已有20年,由于环里海五国的主张互有出入,里海划界问题至今无解,足见领土、领海主权争议,国际间鲜少能以和平方式收场;有关南海与东海海域及岛礁,中国一向坚持「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但何以面对前苏联立场上就松动,令人费解。其三,从领土争议的源头说起,九十年代以后中国与中亚三个接壤国的谈判不过是此前中俄谈判的延伸,模式相同,其中关键性的变化在于中方从1983年起不再坚持早先的主张-即边界谈判应基于沙俄强加于大清的「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国土沦丧多达354万方公里(概估,不含外蒙古),并依据这一共同认知重新议定两国国界-而改以「现状」为准,仅针对「争议地」而非「失土」勘划国界。这一立场的转变所产生的后果用「屈让」两字已不能形容。新疆社科院中亚所王沛教授函称:「从1858年到1884年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沙俄通过〈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以及〈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伊犁条约〉、〈中俄探勘喀什葛尔界约〉等不平等条约,就侵吞了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如果从沙俄与中国发生联系的整个历史时期来看,被沙俄侵占去的中国领土,还不止此。」同样令人扼腕的是: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带走了清季所有的外交档案与图籍,致使北京在处理「争议地」时陷于被动,两岸长期的分立分治,信息中断,各遭邦交国勒索,严重损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反观强占中国土地最广,伤害中华民族最久的俄罗斯,面对相同的问题,反应却截然不同。俄前总统普廷在被询及有关领土纠纷时,祇冷言回讽:「不错,俄罗斯的国土辽阔,但没有一吋是多余的」!
1991年作者初访当时还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的首府阿拉木图,亲炙这个与新疆接壤的资源大国的风土人情。接下来的十年,整个中亚乃至苏联、东欧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联的解体冲垮了沙俄及布尔什维克近四百年用武力所建立的帝国基业。这一期间笔者出入俄疆及塔吉克以外的中亚四个新兴主权国,但主要的关切并非能源,而是九十年代初苏东浪潮掀起自由化、经济安定、与制度变迁等中亚版的改革与开放课题。1994年起作者应日本「□川和平基金会」(SPF)之邀,参与该会协助中亚及南高加索国家推动体制转轨与市场化经济改革谘询,前后十二年。SPF的专家团定期举行会议,针对地主国政经社会等各个领域时兴的问题进行会诊,从而得以较完整的掌握新世纪前夕中亚各国追求再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之后,环里海三个能源大国-阿塞拜疆、哈萨克与土库曼-快速崛起,其原因很多,但严格说来并不能归功于主政者推动经济改革,而主要得利于国际原材料和原油价格大涨,大举推升各油气出口国的景气所致。在国际能源市场极度动盪的大背景下,中国也加入买方的行列角逐全球能矿资源与多国管道博弈的白热化竞争。911之后大中亚接续中东,成为中、俄、美三国争夺战略攻防制高点的新兴热区。
在时空环境剧变的大背景下,长期闭锁的中亚内陆能源资源开发和运输通路的掌握,随之成为新世纪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要面向,并增添了管道经济学的内涵。为确保能源安全,循供给面建立储、产、销一体的综合油气管道,包括地缘政治、能源外交、区域经济、跨国运输、乃至民族、宗教、人文传统等不同领域的知识的重要性都大为提高,致使管道研究跳脱了传统的格局,并体现以「博弈」为核心的综合性地缘能源战略研究。
为执行本项研究计画,作者于2008年5月前往北京、乌鲁木齐、喀什三市,就教于大陆能源、区域经济及中亚研究专家、政府官员,时距作者初访新疆及中亚诸国,垂二十年。承新疆社科院经济所前所长王沛教授导引,进窥中亚民族问题,及作者于九十年代客居丝路古道大小城市的切身感受-从乌鲁木齐、伊竿、吐鲁番、喀什、到境外的阿拉木图、江布尔、比什凯克、伊塞克湖、塔什干、萨马尔罕、阿什哈巴德-细数马背上的政权此起彼落,在千年突厥故地烙下蹄印,更深刻体会到着名的文化史学者季羡林盛赞新疆汇聚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独树一格的特殊风貌。世纪交替之际,大陆〈十、五〉计画首倡西部大开发,但中国开发西部非始于今日,而有其久远的历史!迄今,每翻阅旧籍回眸中亚史,遥想二千多年前的汉使张骞出入丝路,首开先河,武帝「凿空西域」,开拓民族生存空间及为此后的东西文化交流奠定基础,千秋壮观,较之沙俄染指中亚早一千七百年。十二世纪初契丹贵冑耶律大石率部徙中亚,建西辽帝国,进据花剌子模,大败欧洲人的心腹大患突厥苏丹联军,声威远播,中国的俄语称谓:Kitai一字实指大石统御的「契丹」民族,唯是时俄人尚未进入中亚史。目前中俄两国均寻求重返中亚,域外强权虎视眈眈,伺机夺占地缘、控制能源,唯论及文化历史渊源,关系亲疏,谁是主人,谁是来客,一清二楚,明乎此,在与莫斯科或他方交涉有关中国利益(土地与资源)的事务时,底气自然充沛!
本书取材来源广泛,除国际和中国大陆的各类出版品、官方文献、专书、论文、传媒等原始和次级资料外,同时收录专家访谈与实地考察报告,唯由于取材来源不同,内文所录的统计数据不乏相互出入或有所偏误之处,特别是清季中国因不平等条约造成的失土究竟有多大?至今人言言殊,并无定论,当然更不能搁置不论。本书从定稿到送印时隔年余,主因在于校稿、补正、更新耗时不少;内文若干章节,除以「里海划界争议」及「哈萨克油气资源开发与外人投资」为题分别在院办《经济前瞻》131期和136期刊载,另案与俄学者合着论文:「中亚细亚的资源争夺」一文,直击本书主题,在德国外交期刊Zeitschrift fur internationale Politik(2011),No.79出版,「中哈油管:双边合作模式评估」于杭州「海崃两岸能源经济研讨会」发表(2011年10月),余均属首次发表。承黑龙江大学姜振军教授、新疆社科院王沛教授、国务院王慧炯先生等多位学者函勉与指正,于此谨致谢忱;又中经院研究助理何思贤、简浩羽、蔡依静和编辑部提供文书协助、校勘、图档与数据整理,并此申谢。
读到“地缘”和“中国大陆联外油气通路”这两个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能源安全与地缘政治风险的讨论。这本书的标题《地缘、能源与中国大陆联外油气通路之开发(中亚与高加索)》,将中国的能源战略与地理位置的考量紧密联系起来,这对于我们台湾读者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我们深知能源供应的重要性,也了解地缘政治对能源安全可能带来的影响。这本书将焦点放在中亚和高加索这两个陆上区域,这暗示着中国大陆正在构建一条不同于传统海上运输的能源动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分析,中国大陆是如何在中亚地区,通过油气管道的建设,来保障其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多元化。这背后必然涉及到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复杂关系,以及如何在高加索地区,处理其与土耳其、伊朗、欧盟等地的地缘政治角力。这本书如何阐述中国大陆在这些区域的能源开发战略,以及这些战略对当地政治经济格局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从台湾的视角,理解中国大陆的能源通路布局,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其区域影响力,以及对我们自身能源安全战略的启示。
评分“中亚与高加索”这两个地名,立刻勾起了我对“大博弈”时代的回忆。虽然那是十八、十九世纪的事情,但那种地缘政治的角力,那种对资源和战略要地的争夺,似乎从未真正消失。这本书的书名,将“地缘”、“能源”与“中国大陆联外油气通路”结合在一起,似乎是在重新演绎一场现代版的“大博弈”。我想,作者必定会深入剖析,中国大陆在中亚和高加索地区,是如何在俄罗斯、欧洲、以及其他地区大国的势力范围中,巧妙地开辟出自己的能源通路。这不仅仅是铺设几根管道那么简单,背后必然是纵横捭阖的外交斡旋、巨额的经济投资,以及对当地政治格局的深刻洞察。在中亚,中国大陆与俄罗斯之间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与博弈;在高加索,土耳其、伊朗、欧盟、美国等各方势力交织,局势更加复杂。书中如何描绘中国大陆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确保其能源通道的安全与稳定,以及如何借此提升其地区乃至全球的战略影响力,是我非常期待的内容。从台湾的视角来看,理解中国大陆在这些“后院”地区的能源布局,对于我们评估其长期战略意图,以及对我们自身国家安全可能带来的影响,都至关重要。
评分一提到“能源通路”和“中国大陆”,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其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本书既然聚焦在中亚与高加索,那势必会深入探讨中国大陆如何借由这些地区,绕过传统的马六甲海峡,建立起一条更加自主可控的能源运输生命线。我们可以想象,书中会详细介绍那些蜿蜒穿越广袤草原和崎岖山脉的油气管道,例如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中俄石油管道等等,这些宏伟的工程背后,必然牵涉到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比如如何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进行协调,如何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更进一步,高加索地区,包括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等地,其地缘政治形势更是错综复杂,既有俄罗斯的影响力,也有西方国家(如欧盟、美国)的介入,还有土耳其的战略考量。中国大陆在中亚和高加索开发油气通路,不仅是为了满足国内庞大的能源需求,更是在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具弹性的能源供应网络,从而减少对海上通道的依赖,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从台湾的视角来看,这种能源战略的调整,对我们理解中国大陆的区域影响力拓展,以及可能带来的地缘政治格局变化,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地缘、能源与中国大陆联外油气通路之开发(中亚与高加索)》,让我感到一股强烈的求知欲。尤其是在“中亚与高加索”这个区域,这对我们台湾读者来说,是相对比较陌生的地理区域,但却又是当前全球能源版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节点。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中国大陆如何在中亚地区,例如穿越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建立起一条条连接其能源市场的生命线。这些管线的建设,背后无疑牵涉到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例如如何平衡与俄罗斯在该区域的能源合作与竞争,如何处理与当地国家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而“高加索”地区,更是地缘政治的“火药桶”,那里既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也有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地缘冲突。中国大陆在该地区开发油气通路,是否会成为新的“大博弈”的舞台?这本书如何分析中国大陆的能源战略,如何在这些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实现其能源供应多元化和国家安全的双重目标,是我非常期待的。从台湾的视角来看,理解中国大陆的能源通路布局,对于我们评估其区域影响力,以及未来的地缘政治走向,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地缘、能源与中国大陆联外油气通路之开发(中亚与高加索)》这本书的标题实在太吸引人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亚太区域政治经济动态的台湾读者而言。光是“地缘”两个字,就立刻勾起了我对地缘政治学者们那些关于“心脏地带”、“陆权”、“海权”等等理论的联想。我想,作者一定非常深入地剖析了中国大陆在中亚和高加索这两个战略要地,如何运用地理位置的优势,来拓展其能源战略的影响力。中亚,那片曾经是丝绸之路的辉煌之地,如今却成了石油和天然气输送管线的关键节点;而高加索,横跨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其地缘政治的复杂性更是全球瞩目。这本书想必不会仅仅停留在地图上的路线规划,而是会细致地描绘出中国大陆在这些地区的外交博弈、经济投资、甚至是文化交流的微妙互动。从台湾的角度看,理解中国大陆如何借由这些能源通路来巩固其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地位,对于我们自身能源安全的评估,以及对区域力量平衡的认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毕竟,能源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商品,它承载着国家的安全、经济发展,甚至是地缘政治的野心。我很期待书中对这些深层议题的探讨,希望能从中窥见未来区域能源格局的新走向。
评分光是“联外油气通路”这几个字,就让我立刻联想到我们台湾一直以来对能源安全的深切忧虑。书名《地缘、能源与中国大陆联外油气通路之开发(中亚与高加索)》,将中国大陆的能源战略与地缘政治紧密结合,这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亚太地区、对能源供应管道敏感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我想,作者必定会详细解析中国大陆如何在中亚和高加索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打通陆路能源运输通道。这不仅仅是工程技术上的挑战,更包含了复杂的国际关系、经济合作以及地缘政治的博弈。在中亚,我们知道有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也有中国大陆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在高加索,则是各种地缘政治力量的交汇点。这本书将如何呈现中国大陆如何在这些地区,与当地国家以及其他大国进行互动,如何确保其油气通路的安全与稳定,从而实现其能源战略目标,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从台湾的视角来看,深入理解中国大陆的能源通路建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评估其区域战略意图,以及对未来区域能源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
评分《地缘、能源与中国大陆联外油气通路之开发(中亚与高加索)》这个书名,直接点出了地缘政治与能源安全之间的深刻关联。对于我们台湾人来说,能源的来源和运输通路,一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考量。这本书将目光投向中亚和高加索,这两个对于中国大陆而言,是陆上能源通路的关键区域,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大陆能源战略的新视角。我想,作者会深入探讨中国大陆如何在中亚地区,例如通过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的合作,开辟油气运输的陆上通道,以此来降低对海上运输的依赖,提升能源自主性。同时,对高加索地区的关注,也意味着书中将触及该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包括俄罗斯、土耳其、伊朗等区域大国的影响力,以及西方国家在该地区的介入。这本书如何分析中国大陆在该地区能源通路开发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保障其能源供应的安全与稳定,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的。从台湾的角度,深入了解中国大陆在这些“内陆”地区的能源布局,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其长远的战略规划,以及对区域力量平衡的可能影响。
评分我一直认为,能源的流动,往往是地缘政治的血管。这本书的标题《地缘、能源与中国大陆联外油气通路之开发(中亚与高加索)》,恰恰点明了这个核心。对于我们台湾人来说,我们深切体会到能源安全的重要性,而中国的能源需求,以及其如何满足这种需求,无疑会对全球能源市场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这本书将聚焦于中亚和高加索这两个关键区域,这两个区域不仅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更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战略要冲。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中国大陆如何在中亚地区,通过修建油气管道,如“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来缓解对海上运输的依赖,并深化与该地区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能源合作。同时,书中对高加索地区的探讨,也必将触及复杂的地区政治,包括俄罗斯、土耳其、伊朗以及欧洲国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中国大陆在那里开发油气通路,是否会加剧地区竞争,或者带来新的合作模式?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台湾读者,在关注区域局势时,非常想要了解的。这本书或许能够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大陆的能源战略,以及其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角色演变。
评分读到“中国大陆联外油气通路之开发”这个部分,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关于能源安全的讨论。对于台湾而言,能源自主性一直是重中之重,我们高度依赖进口,特别是海上运输,这使得我们的能源供应相当脆弱。而中国大陆,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能源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这本书将视角放在中亚与高加索,这两片我们相对不太熟悉的陆地腹地,详细探讨其油气通路开发,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大陆如何在全球能源版图中布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管线建设,更可能涉及到复杂的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博弈、以及中国大陆如何在这些资源富饶但政治敏感的地区,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书中或许会分析,中国大陆的能源战略是否会影响到其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甚至高加索地区国家的外交政策;其在这些地区进行的能源投资,又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带来何种影响;甚至,这些通路是否也承载着中国大陆拓展其地区影响力的战略意图。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台湾读者,在关注区域发展时,不可回避的议题。
评分读到《地缘、能源与中国大陆联外油气通路之开发(中亚与高加索)》这个书名,我立刻感受到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尤其是“中亚与高加索”这两个区域,它们不仅是地理上的陆地枢纽,更是地缘政治上的焦点。对于我们台湾读者而言,理解中国大陆如何在中亚和高加索地区,通过开发油气通路来延伸其能源触角,对于我们把握区域局势具有极高的价值。我想,书中必将细致描绘中国大陆如何在中亚地区,例如通过与各国协商,建立起一条条横跨广袤土地的油气管道,如“中俄石油管道”、“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等,以此来规避传统的海上运输风险,并巩固其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同时,对高加索地区的探讨,必然会触及该地区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和地缘政治矛盾,包括俄罗斯、土耳其、伊朗等国的势力范围,以及西方国家在该地区的战略布局。这本书如何分析中国大陆在这些充满变数的地区,如何通过能源通路来施加影响,以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从而实现其战略目标,是我非常期待了解的。从台湾的视角,深入剖析中国大陆在这些陆地腹地的能源战略,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其区域影响力,以及对未来亚太及全球能源格局的潜在改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