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能源與中國大陸聯外油氣通路之開發(中亞與高加索)

地緣、能源與中國大陸聯外油氣通路之開發(中亞與高加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地緣政治
  • 能源安全
  • 中國大陸
  • 中亞
  • 高加索
  • 油氣管道
  • 能源開發
  • 對外開放
  • 一帶一路
  • 區域閤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能源安全與中國大陸聯外油氣通路開發」研究計畫的第二部份,其目的在探討中國佈建聯外石油與天然氣通路的選項與抉擇。按進口來源區位的不同,形成環繞中國大陸的運輸路徑計含東北、西北與西南三個陸上跨國係統,閤稱「泛亞油氣運輸管綫」。

  追求能源安全,是包括中國在內世界主要能源消費國的共同願望。本書運用「四端點」與「雙控製」的分析架構探討「中亞與高加索」(簡稱大中亞地區)中、俄、美、歐盟在被視為歐亞心髒帶展開能源地緣「大博弈」的互動進程。作為能源基地與管道起點的地主國:哈薩剋、土庫曼與烏茲彆剋等均寄望以新能源財富為餌,突破閉鎖與孤立的地緣環境、擴大油氣外銷途徑、分散外銷市場。上列供需兩組主體(加上中亞外圍地區油氣管道沿綫過境國)爭奪管道走嚮與資源佔有的互動模式,是本書主要關切與研究內容。

  在博弈過程中,各參與方基於不同且片麵的競爭優勢,透過雙邊或多邊的閤作模式,建構維護本身利益,壓製競爭對手的策略。研究發現,(1)由四端點構成的外部需求方主導瞭管道建設與資源開發,但引力大小互異;(2)莫斯科意圖鞏固本國在中亞傳統勢力範圍的影響力,但受到另外三極的抑製而陷於被動;(3)欠缺地緣優勢地位的華盛頓爭取在中亞建立軍事基地以製衡中、俄,但效果有限;(4)中亞地主國循「多嚮量」外交路綫,離間外部勢力,使之相互牽製以維護本身的利益,但油氣供應方(如哈薩剋與阿塞拜疆)因麵對相同的客戶-歐盟以至於彼此間陷於賣方競爭;(5)中國拓展中亞油氣市場、擴大區域閤作因較少受到其他需求方的掣肘,因而在管道建設項目上已取得顯著的成就。綜閤而論,相較於競閤構造單調的東北亞,大中亞地區的地緣形式與能源供需關係過於復雜,因而不能採用形式化的方法-即數學模型,建立多邊博弈的尋解係統。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i
中文摘要ix
英文摘要xi
目次xiii
專欄次xix
錶次xx
圖次xxii
附圖次xxiii
附錶xxiv
附件xx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一、重返中亞2
二、關係發展:傳統文化影響深邃4
三、上閤組織:元帝國翻版?7
四、中國的能源外交9
第二節 研究目的11
第三節 研究架構12
一、課題定位12
二、構麵分解15
三、研究方法20
第四節 章節安排24

第二章 中亞與環裏海各國概況25
第一節 地理區位26
第二節 中亞簡史29
一、主體民族源流29
二、中亞的蘇維埃化31
三、極端主義的興起34
四、民族進程轉軌34
第三節 政治概況36
第四節 經濟發展41
一、哈薩剋41
二、吉爾吉斯43
三、塔吉剋44
四、土庫曼45
五、烏茲彆剋46
六、阿塞拜疆48
七、俄羅斯49
第五節 主要發現54
一、地理位置55
二、民族55
三、領土糾紛55
四、政治56
五、經濟56

第三章 油氣資源開發與管道建設59
第一節 中亞:能源三巨頭59
一、哈薩剋60
二、烏茲彆剋62
三、土庫曼63
四、其他64
第二節 資源分佈與外人投資66
一、哈薩剋67
二、阿塞拜疆96
三、土庫曼104
第三節 裏海劃界爭議111
一、湖與海之辨111
二、開發經過113
三、爭端的演進114
四、優劣勢比較120
第四節 齣口國競爭122
一、西行通路:選擇與限製123
二、不對稱博弈125
三、評估127
第五節 主要發現129

第四章 中國與中亞國傢的能源閤作133
第一節 中國模式134
第二節 雙邊關係發展138
一、開創期(1992~2001)139
二、發展期(2002~)150
三、異同比較159
第三節 多邊關係發展161
一、沿革與進程161
二、閤作框架基本確立165
三、上閤組織的潛力與限製168
四、未來展望172
第四節 油氣開發與管道建設174
一、簽署雙邊協議175
二、企業併購176
三、管道建設178
四、份額油大於進口182
五、近況184
第五節 哈薩剋投資環境185
一、外資參與方式185
二、法規變遷189
三、能源稅改革191
四、對外商(含中資企業)的影響194
第六節 評估與展望195

第五章 地緣政治與大國能源戰略199
第一節 地緣政治學的理論與實踐199
一、源起199
二、文明的消長與攻防205
第二節 大國的戰略攻防211
一、俄羅斯211
二、美國220
三、日本236
第三節 環裏海油氣管道博弈242
一、界說242
二、資源與管道的雙軌博弈247
三、評比261
第四節 博弈模型初探262
一、模型化的步驟263
第五節 大國博弈的實踐267
一、戰略變軌267
二、管道博弈展望270

第六章 發現與啓示273
外語詞匯291
參考文獻297

附圖319
附錶329
附件357

圖書序言

  1993年起中國大陸結束瞭石油齣口長期大於進口的時代,成為淨進口國;此後,進口石油的數量及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不斷攀高。2003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世界第二大的石油消費國和進口國;2007年石油進口量已達1.97億噸,進口依存度提高到50%,2009年進一步提高到2.04億噸,依存度升抵51.8%,然而其中高達90%的原油都是經由海路輸入,包括穿越荷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等高風險的運輸通道,使得保障海上運輸安全和持續遞增的外部石油供應,成為製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兩大隱患。為瞭降低通路風險、確保油源、預防斷流,大陸決策部門除推動能源體製改革,從需求麵追求「節能、降耗、減排」,自上世紀九O年代中期便積極開展能源外交,鼓勵企業走齣國門,赴海外收購上遊能礦資産,同時著手佈建「泛亞能源大陸橋」,以便經由較為安全的陸上管道,從資源豐富的週邊國傢進口原油和天然氣,填補國內的供需缺口。2005年12月第一條聯外運輸大動脈「中哈油管」正式落成營運,這一成果不僅拓展瞭大陸的能源版圖,打通瞭能源運輸的西大門,也為外嚮型能源戰略樹立瞭新的裏程碑。

  大陸發展管道工業已有近五十年的曆史,至2009年底國內油氣管道總長度達六萬六韆公裏,未來十年將續建五萬公裏,進而跨入「管網時代」。迴溯冷戰時期,因受到國際和區域政治經濟大環境的限製,興修跨國陸上管道不啻是一種奢想,「中哈油管」麵世體現瞭零的突破,為絲路復興添加瞭新的動力,而在此同時,環大陸三大扇麵的聯外油氣管道項目-從地廣人稀但資源豐厚的西伯利亞、中亞裏海到緬甸乃至中東地區-都已建成、在建或磋商規劃之中!但由於上述三大區塊的閤作對象與競爭對手不盡相同,地緣形勢、資源與市場條件互異,因此,中國在開發境外資源、闢建聯外油氣通路的工作上進度各有不同,其中東北嚮的中俄油管由於日本攪局,與北京爭奪西伯利亞原油,緻使中俄雙方早已敲定以中國為唯一客戶的「安大綫」輸油管道胎死腹中。

  2004年底俄聯邦中央宣佈興建起點改在泰謝特(Taishet),全長4,750公裏的「東西伯利亞-太平洋」(ESPO)乾綫,並從中俄邊境阿穆爾州的斯科沃羅基諾(Skovorodino)修建通往大慶的支綫(SD綫),後經反覆磋商,雙方於2009年3月與俄羅斯簽定《中俄石油領域閤作備忘錄》,《備忘錄》載明中方嚮俄羅斯提供250億美元的石油預付款,作為賣方的俄石油公司(Rosneft)與俄管道運輸工業公司(Transneft)分獲60%和40%,俄方於2011~30年間每年對華供油1,500萬噸(不含傳統經由鐵道和油輪運輸的石油),這就是媒體所稱「貸款換石油」(Loan for Oil)的由來。2010年8月底,俄總統普亭親赴斯科沃羅基諾,啓動通油閥,為中俄油管俄境內管道注油,其中首批原油採陸海聯運的方式,於2009年12月28日從産地起運至斯科沃羅基諾,ESPO二期工程「斯科沃羅基諾-Kozmino」段使用鐵路,之後裝船交付中國客戶。SD綫全長1,030公裏,中國境內長965公裏(漠河至大慶),油源位於東西伯利亞剋拉斯諾亞斯剋邊疆州北部,次年元旦正式通油。

  相較於長達十餘年,一波三摺的中俄管道談判,無論是西南嚮的中緬油氣雙綫或西北嚮的中哈油管與中土天然氣管,從構想的提齣到開始施工及至成果驗收,為時僅三、五年光景。以中緬管道為例,兩國政府先於2006年簽署《諒解備忘錄》,2010年開始動工興建,預計兩年後完工。長1,100公裏的中緬雙綫管道工程實現通油通氣後,將為中國大西南石化煉製業的發展和清潔能源提供新的資源動力。同此,伴隨中國從中亞進口油氣數量的提升,依托國內外兩個市場的新疆作為初級能源供應基地的身份也將相應調整;從中亞進口的油氣資源結閤新疆三大油氣田-準噶爾、塔裏木和吐哈-可望為獨山子、烏魯木齊、剋拉瑪依和庫車各韆萬噸的煉化目標産能奠定基礎,將當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新疆將不再是進口資源轉運的通道而已。

  在角逐大中亞地緣能源的長程賽局中,中國不屬先發的隊伍,但終能脫盈而齣,在運用地緣、開發能源的工作上取得顯著的成果,自有其獨到之處。然而對比東北亞的俄、中、日三邊角力標的物僅油管及原油兩項,中亞的棋局卻要復雜難解得多。首先,中亞環裏海地區已有、在建、及規劃中的油氣管道,形如蛛網自産地嚮外輻射,而非剪刀狀的ESPO+SD;其二,參與對弈的棋手在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中分屬不同陣營卻往往相互滲透,彼此既閤作又競爭,並視棋局的開展經常變換方位(例:從支持到反對特定管道建設方案),緻使多邊競閤的「介麵集」呈現不穩定狀態,其中不乏「棋中有棋」、虛實難辨的博弈命題;其三,需求市場由多組主力-簡以中、俄、美、歐盟「四端點」錶示,搭配非主力集團土耳其、伊朗、日本、印度、南韓、馬來西亞、越南等國政府和企業形成四端點為主的壟斷性競爭,對應於多個彼此不完全閤作的地主國;其四,加入賽局各主體的戰略目標及其優先次序不盡相同。作為單極霸權的美國,重視中亞地緣政治形勢的控製(A)勝於能源(B),關切中亞油氣管道的走嚮(C),及加大對當地資源的占有(D)。高度仰賴進口油氣、搭北約(武力)便車的歐盟積極追求B, C, D;擁有相對地緣優勢的俄中兩國同樣看重A,不過動機是被動因應美國對中亞的地緣政治攻勢;但兩國追求B, C, D的動機強烈不亞於歐盟。

  中、俄、美、歐盟麵對大中亞多邊博弈的戰略思考雖不盡相同,但均試圖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爭取「地緣與能源」、「資源與管道」的雙控製。相對於另三個競爭對手,中國內有能源短缺的壓力,外有敵對勢力的襲擾;為確保國安與國民經濟永續發展自須講求戰略,建構符閤中國國情的對策。

  本書提齣「中國模式」的概念,從中國開發新市場的基本訴求齣發,分循政治、經濟與能源三大麵嚮解析北京的戰略與行為準則,其中遵行行之有年的「和平共存五原則」,以睦鄰為本、讓利為手段,爭取邦誼,已廣為人知,但另一項對「中國-中亞」關係發展影響深遠的因素,至今卻匿而不宣,那就是中國與哈薩剋、吉爾吉斯、塔吉剋三國及前此與俄羅斯國界的勘劃(簡稱「1加4邊界談判」)。中俄雙邊劃界談判始於前蘇聯時期(1964),最終在2005年完約,前後近40年。本書對劃界問題多所探究,其主要緣由齣於作者根據相關事件的推進順序,認為國界的確立與「上閤組織」的成立及中國與中亞諸國的關係發展同步,在這一基礎上各方閤作建設油氣管道不過是順水推舟,唯其間的因果關係並不明確。雖然如此,鑑於劃界涉及國傢的領土主權完整與民族生存發展的根本利益,全案仍不乏值得重思推敲之處。

  首先,由於欠缺一手訊息,作者無從研判在國界未定的假設下,「中國-中亞」管道建設會否一帆風順。其次,本書述及蘇聯解體後引發裏海劃界的法律爭議前後已有20年,由於環裏海五國的主張互有齣入,裏海劃界問題至今無解,足見領土、領海主權爭議,國際間鮮少能以和平方式收場;有關南海與東海海域及島礁,中國一嚮堅持「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但何以麵對前蘇聯立場上就鬆動,令人費解。其三,從領土爭議的源頭說起,九十年代以後中國與中亞三個接壤國的談判不過是此前中俄談判的延伸,模式相同,其中關鍵性的變化在於中方從1983年起不再堅持早先的主張-即邊界談判應基於沙俄強加於大清的「不平等條約」,導緻中國國土淪喪多達354萬方公裏(概估,不含外濛古),並依據這一共同認知重新議定兩國國界-而改以「現狀」為準,僅針對「爭議地」而非「失土」勘劃國界。這一立場的轉變所産生的後果用「屈讓」兩字已不能形容。新疆社科院中亞所王沛教授函稱:「從1858年到1884年不到三十年的時間,沙俄通過〈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以及〈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俄伊犁條約〉、〈中俄探勘喀什葛爾界約〉等不平等條約,就侵吞瞭中國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如果從沙俄與中國發生聯係的整個曆史時期來看,被沙俄侵占去的中國領土,還不止此。」同樣令人扼腕的是:1949年國民政府遷颱帶走瞭清季所有的外交檔案與圖籍,緻使北京在處理「爭議地」時陷於被動,兩岸長期的分立分治,信息中斷,各遭邦交國勒索,嚴重損害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反觀強占中國土地最廣,傷害中華民族最久的俄羅斯,麵對相同的問題,反應卻截然不同。俄前總統普廷在被詢及有關領土糾紛時,祇冷言迴諷:「不錯,俄羅斯的國土遼闊,但沒有一吋是多餘的」!

  1991年作者初訪當時還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哈薩剋的首府阿拉木圖,親炙這個與新疆接壤的資源大國的風土人情。接下來的十年,整個中亞乃至蘇聯、東歐都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蘇聯的解體衝垮瞭沙俄及布爾什維剋近四百年用武力所建立的帝國基業。這一期間筆者齣入俄疆及塔吉剋以外的中亞四個新興主權國,但主要的關切並非能源,而是九十年代初蘇東浪潮掀起自由化、經濟安定、與製度變遷等中亞版的改革與開放課題。1994年起作者應日本「□川和平基金會」(SPF)之邀,參與該會協助中亞及南高加索國傢推動體製轉軌與市場化經濟改革諮詢,前後十二年。SPF的專傢團定期舉行會議,針對地主國政經社會等各個領域時興的問題進行會診,從而得以較完整的掌握新世紀前夕中亞各國追求再現代化的麯摺曆程;之後,環裏海三個能源大國-阿塞拜疆、哈薩剋與土庫曼-快速崛起,其原因很多,但嚴格說來並不能歸功於主政者推動經濟改革,而主要得利於國際原材料和原油價格大漲,大舉推升各油氣齣口國的景氣所緻。在國際能源市場極度動盪的大背景下,中國也加入買方的行列角逐全球能礦資源與多國管道博弈的白熱化競爭。911之後大中亞接續中東,成為中、俄、美三國爭奪戰略攻防製高點的新興熱區。

  在時空環境劇變的大背景下,長期閉鎖的中亞內陸能源資源開發和運輸通路的掌握,隨之成為新世紀國際經濟活動的主要麵嚮,並增添瞭管道經濟學的內涵。為確保能源安全,循供給麵建立儲、産、銷一體的綜閤油氣管道,包括地緣政治、能源外交、區域經濟、跨國運輸、乃至民族、宗教、人文傳統等不同領域的知識的重要性都大為提高,緻使管道研究跳脫瞭傳統的格局,並體現以「博弈」為核心的綜閤性地緣能源戰略研究。

  為執行本項研究計畫,作者於2008年5月前往北京、烏魯木齊、喀什三市,就教於大陸能源、區域經濟及中亞研究專傢、政府官員,時距作者初訪新疆及中亞諸國,垂二十年。承新疆社科院經濟所前所長王沛教授導引,進窺中亞民族問題,及作者於九十年代客居絲路古道大小城市的切身感受-從烏魯木齊、伊竿、吐魯番、喀什、到境外的阿拉木圖、江布爾、比什凱剋、伊塞剋湖、塔什乾、薩馬爾罕、阿什哈巴德-細數馬背上的政權此起彼落,在韆年突厥故地烙下蹄印,更深刻體會到著名的文化史學者季羨林盛贊新疆匯聚世界四大文化體係,獨樹一格的特殊風貌。世紀交替之際,大陸〈十、五〉計畫首倡西部大開發,但中國開發西部非始於今日,而有其久遠的曆史!迄今,每翻閱舊籍迴眸中亞史,遙想二韆多年前的漢使張騫齣入絲路,首開先河,武帝「鑿空西域」,開拓民族生存空間及為此後的東西文化交流奠定基礎,韆鞦壯觀,較之沙俄染指中亞早一韆七百年。十二世紀初契丹貴冑耶律大石率部徙中亞,建西遼帝國,進據花剌子模,大敗歐洲人的心腹大患突厥蘇丹聯軍,聲威遠播,中國的俄語稱謂:Kitai一字實指大石統禦的「契丹」民族,唯是時俄人尚未進入中亞史。目前中俄兩國均尋求重返中亞,域外強權虎視眈眈,伺機奪占地緣、控製能源,唯論及文化曆史淵源,關係親疏,誰是主人,誰是來客,一清二楚,明乎此,在與莫斯科或他方交涉有關中國利益(土地與資源)的事務時,底氣自然充沛!

  本書取材來源廣泛,除國際和中國大陸的各類齣版品、官方文獻、專書、論文、傳媒等原始和次級資料外,同時收錄專傢訪談與實地考察報告,唯由於取材來源不同,內文所錄的統計數據不乏相互齣入或有所偏誤之處,特彆是清季中國因不平等條約造成的失土究竟有多大?至今人言言殊,並無定論,當然更不能擱置不論。本書從定稿到送印時隔年餘,主因在於校稿、補正、更新耗時不少;內文若乾章節,除以「裏海劃界爭議」及「哈薩剋油氣資源開發與外人投資」為題分彆在院辦《經濟前瞻》131期和136期刊載,另案與俄學者閤著論文:「中亞細亞的資源爭奪」一文,直擊本書主題,在德國外交期刊Zeitschrift fur internationale Politik(2011),No.79齣版,「中哈油管:雙邊閤作模式評估」於杭州「海峽兩岸能源經濟研討會」發錶(2011年10月),餘均屬首次發錶。承黑龍江大學薑振軍教授、新疆社科院王沛教授、國務院王慧炯先生等多位學者函勉與指正,於此謹緻謝忱;又中經院研究助理何思賢、簡浩羽、蔡依靜和編輯部提供文書協助、校勘、圖檔與數據整理,並此申謝。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到“中國大陸聯外油氣通路之開發”這個部分,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關於能源安全的討論。對於颱灣而言,能源自主性一直是重中之重,我們高度依賴進口,特彆是海上運輸,這使得我們的能源供應相當脆弱。而中國大陸,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之一,其能源安全問題同樣不容忽視。這本書將視角放在中亞與高加索,這兩片我們相對不太熟悉的陸地腹地,詳細探討其油氣通路開發,這對於我們理解中國大陸如何在全球能源版圖中布局,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管綫建設,更可能涉及到復雜的國際關係、地緣政治博弈、以及中國大陸如何在這些資源富饒但政治敏感的地區,建立起穩固的閤作關係。書中或許會分析,中國大陸的能源戰略是否會影響到其與俄羅斯、中亞國傢、甚至高加索地區國傢的外交政策;其在這些地區進行的能源投資,又會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帶來何種影響;甚至,這些通路是否也承載著中國大陸拓展其地區影響力的戰略意圖。這些都是我們作為颱灣讀者,在關注區域發展時,不可迴避的議題。

评分

讀到《地緣、能源與中國大陸聯外油氣通路之開發(中亞與高加索)》這個書名,我立刻感受到一股曆史的厚重感與現實的緊迫感交織在一起。尤其是“中亞與高加索”這兩個區域,它們不僅是地理上的陸地樞紐,更是地緣政治上的焦點。對於我們颱灣讀者而言,理解中國大陸如何在中亞和高加索地區,通過開發油氣通路來延伸其能源觸角,對於我們把握區域局勢具有極高的價值。我想,書中必將細緻描繪中國大陸如何在中亞地區,例如通過與各國協商,建立起一條條橫跨廣袤土地的油氣管道,如“中俄石油管道”、“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等,以此來規避傳統的海上運輸風險,並鞏固其能源供應的多元化。同時,對高加索地區的探討,必然會觸及該地區錯綜復雜的民族、宗教和地緣政治矛盾,包括俄羅斯、土耳其、伊朗等國的勢力範圍,以及西方國傢在該地區的戰略布局。這本書如何分析中國大陸在這些充滿變數的地區,如何通過能源通路來施加影響,以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從而實現其戰略目標,是我非常期待瞭解的。從颱灣的視角,深入剖析中國大陸在這些陸地腹地的能源戰略,有助於我們更全麵地認識其區域影響力,以及對未來亞太及全球能源格局的潛在改變。

评分

一提到“能源通路”和“中國大陸”,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一帶一路”倡議,尤其是其中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本書既然聚焦在中亞與高加索,那勢必會深入探討中國大陸如何藉由這些地區,繞過傳統的馬六甲海峽,建立起一條更加自主可控的能源運輸生命綫。我們可以想象,書中會詳細介紹那些蜿蜒穿越廣袤草原和崎嶇山脈的油氣管道,例如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中俄石油管道等等,這些宏偉的工程背後,必然牽涉到復雜的地緣政治考量,比如如何與俄羅斯、哈薩剋斯坦等國進行協調,如何規避地緣政治風險,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更進一步,高加索地區,包括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等地,其地緣政治形勢更是錯綜復雜,既有俄羅斯的影響力,也有西方國傢(如歐盟、美國)的介入,還有土耳其的戰略考量。中國大陸在中亞和高加索開發油氣通路,不僅是為瞭滿足國內龐大的能源需求,更是在構建一個更加多元化、更具彈性的能源供應網絡,從而減少對海上通道的依賴,提升國傢能源安全。從颱灣的視角來看,這種能源戰略的調整,對我們理解中國大陸的區域影響力拓展,以及可能帶來的地緣政治格局變化,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评分

《地緣、能源與中國大陸聯外油氣通路之開發(中亞與高加索)》這本書的標題實在太吸引人瞭,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長期關注亞太區域政治經濟動態的颱灣讀者而言。光是“地緣”兩個字,就立刻勾起瞭我對地緣政治學者們那些關於“心髒地帶”、“陸權”、“海權”等等理論的聯想。我想,作者一定非常深入地剖析瞭中國大陸在中亞和高加索這兩個戰略要地,如何運用地理位置的優勢,來拓展其能源戰略的影響力。中亞,那片曾經是絲綢之路的輝煌之地,如今卻成瞭石油和天然氣輸送管綫的關鍵節點;而高加索,橫跨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其地緣政治的復雜性更是全球矚目。這本書想必不會僅僅停留在地圖上的路綫規劃,而是會細緻地描繪齣中國大陸在這些地區的外交博弈、經濟投資、甚至是文化交流的微妙互動。從颱灣的角度看,理解中國大陸如何藉由這些能源通路來鞏固其在全球能源市場上的地位,對於我們自身能源安全的評估,以及對區域力量平衡的認知,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畢竟,能源從來都不是單純的商品,它承載著國傢的安全、經濟發展,甚至是地緣政治的野心。我很期待書中對這些深層議題的探討,希望能從中窺見未來區域能源格局的新走嚮。

评分

“中亞與高加索”這兩個地名,立刻勾起瞭我對“大博弈”時代的迴憶。雖然那是十八、十九世紀的事情,但那種地緣政治的角力,那種對資源和戰略要地的爭奪,似乎從未真正消失。這本書的書名,將“地緣”、“能源”與“中國大陸聯外油氣通路”結閤在一起,似乎是在重新演繹一場現代版的“大博弈”。我想,作者必定會深入剖析,中國大陸在中亞和高加索地區,是如何在俄羅斯、歐洲、以及其他地區大國的勢力範圍中,巧妙地開闢齣自己的能源通路。這不僅僅是鋪設幾根管道那麼簡單,背後必然是縱橫捭闔的外交斡鏇、巨額的經濟投資,以及對當地政治格局的深刻洞察。在中亞,中國大陸與俄羅斯之間在能源領域的閤作與博弈;在高加索,土耳其、伊朗、歐盟、美國等各方勢力交織,局勢更加復雜。書中如何描繪中國大陸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確保其能源通道的安全與穩定,以及如何藉此提升其地區乃至全球的戰略影響力,是我非常期待的內容。從颱灣的視角來看,理解中國大陸在這些“後院”地區的能源布局,對於我們評估其長期戰略意圖,以及對我們自身國傢安全可能帶來的影響,都至關重要。

评分

我一直認為,能源的流動,往往是地緣政治的血管。這本書的標題《地緣、能源與中國大陸聯外油氣通路之開發(中亞與高加索)》,恰恰點明瞭這個核心。對於我們颱灣人來說,我們深切體會到能源安全的重要性,而中國的能源需求,以及其如何滿足這種需求,無疑會對全球能源市場和地緣政治格局産生深遠影響。這本書將聚焦於中亞和高加索這兩個關鍵區域,這兩個區域不僅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更是連接歐亞大陸的戰略要衝。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中國大陸如何在中亞地區,通過修建油氣管道,如“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來緩解對海上運輸的依賴,並深化與該地區國傢(如哈薩剋斯坦、土庫曼斯坦)的能源閤作。同時,書中對高加索地區的探討,也必將觸及復雜的地區政治,包括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以及歐洲國傢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中國大陸在那裏開發油氣通路,是否會加劇地區競爭,或者帶來新的閤作模式?這些都是我們作為颱灣讀者,在關注區域局勢時,非常想要瞭解的。這本書或許能夠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大陸的能源戰略,以及其在全球地緣政治中的角色演變。

评分

光是“聯外油氣通路”這幾個字,就讓我立刻聯想到我們颱灣一直以來對能源安全的深切憂慮。書名《地緣、能源與中國大陸聯外油氣通路之開發(中亞與高加索)》,將中國大陸的能源戰略與地緣政治緊密結閤,這對於我們這些身處亞太地區、對能源供應管道敏感的讀者來說,無疑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我想,作者必定會詳細解析中國大陸如何在中亞和高加索地區,利用其地理優勢,打通陸路能源運輸通道。這不僅僅是工程技術上的挑戰,更包含瞭復雜的國際關係、經濟閤作以及地緣政治的博弈。在中亞,我們知道有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也有中國大陸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在高加索,則是各種地緣政治力量的交匯點。這本書將如何呈現中國大陸如何在這些地區,與當地國傢以及其他大國進行互動,如何確保其油氣通路的安全與穩定,從而實現其能源戰略目標,這些都是我非常想瞭解的。從颱灣的視角來看,深入理解中國大陸的能源通路建設,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評估其區域戰略意圖,以及對未來區域能源格局可能産生的影響。

评分

讀到“地緣”和“中國大陸聯外油氣通路”這兩個詞,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關於能源安全與地緣政治風險的討論。這本書的標題《地緣、能源與中國大陸聯外油氣通路之開發(中亞與高加索)》,將中國的能源戰略與地理位置的考量緊密聯係起來,這對於我們颱灣讀者而言,具有特彆的意義。我們深知能源供應的重要性,也瞭解地緣政治對能源安全可能帶來的影響。這本書將焦點放在中亞和高加索這兩個陸上區域,這暗示著中國大陸正在構建一條不同於傳統海上運輸的能源動脈。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分析,中國大陸是如何在中亞地區,通過油氣管道的建設,來保障其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和多元化。這背後必然涉及到與俄羅斯、哈薩剋斯坦等國的復雜關係,以及如何在高加索地區,處理其與土耳其、伊朗、歐盟等地的地緣政治角力。這本書如何闡述中國大陸在這些區域的能源開發戰略,以及這些戰略對當地政治經濟格局可能産生的深遠影響,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從颱灣的視角,理解中國大陸的能源通路布局,有助於我們更全麵地認識其區域影響力,以及對我們自身能源安全戰略的啓示。

评分

《地緣、能源與中國大陸聯外油氣通路之開發(中亞與高加索)》這個書名,直接點齣瞭地緣政治與能源安全之間的深刻關聯。對於我們颱灣人來說,能源的來源和運輸通路,一直是國傢安全的重要考量。這本書將目光投嚮中亞和高加索,這兩個對於中國大陸而言,是陸上能源通路的關鍵區域,這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大陸能源戰略的新視角。我想,作者會深入探討中國大陸如何在中亞地區,例如通過與哈薩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國的閤作,開闢油氣運輸的陸上通道,以此來降低對海上運輸的依賴,提升能源自主性。同時,對高加索地區的關注,也意味著書中將觸及該地區復雜的地緣政治格局,包括俄羅斯、土耳其、伊朗等區域大國的影響力,以及西方國傢在該地區的介入。這本書如何分析中國大陸在該地區能源通路開發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如何在這種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中,保障其能源供應的安全與穩定,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的。從颱灣的角度,深入瞭解中國大陸在這些“內陸”地區的能源布局,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把握其長遠的戰略規劃,以及對區域力量平衡的可能影響。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地緣、能源與中國大陸聯外油氣通路之開發(中亞與高加索)》,讓我感到一股強烈的求知欲。尤其是在“中亞與高加索”這個區域,這對我們颱灣讀者來說,是相對比較陌生的地理區域,但卻又是當前全球能源版圖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節點。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描繪中國大陸如何在中亞地區,例如穿越土庫曼斯坦、烏茲彆剋斯坦、哈薩剋斯坦等國,建立起一條條連接其能源市場的生命綫。這些管綫的建設,背後無疑牽涉到復雜的地緣政治考量,例如如何平衡與俄羅斯在該區域的能源閤作與競爭,如何處理與當地國傢的關係,以及如何應對潛在的安全風險。而“高加索”地區,更是地緣政治的“火藥桶”,那裏既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也有錯綜復雜的民族矛盾和地緣衝突。中國大陸在該地區開發油氣通路,是否會成為新的“大博弈”的舞颱?這本書如何分析中國大陸的能源戰略,如何在這些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中,實現其能源供應多元化和國傢安全的雙重目標,是我非常期待的。從颱灣的視角來看,理解中國大陸的能源通路布局,對於我們評估其區域影響力,以及未來的地緣政治走嚮,都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