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師尊從民國七十八年到民國八十三年(西元1989~1994年)共六次臨壇批示瞭《叮嚀心語一○一則》,其中一段提到:「不要太強調和注重佛堂或道親人數的多寡,而造成瞭爭奪和擁有的心念,這都是不正確的,稍起偏差即起心計較,則易墜魔道。須知道,上蒼最後的評功論果,是以德性、戒律、心念、願行、火候而定昇降,並不在於外來的福德名相。」並特彆交代這《叮嚀心語一○一則》的語錄是末後一著的「修辦指南」,將來要傳遍萬國九洲。
恩師說:「凡我徒兒皆當知道,三教傳心彆無功,真性常住萬法通;離世住世無汙染,妙用方知與佛同;離色離相無人我,念善念惡本來空;悟得本來無一物,徹天徹地處處通。」師尊深怕我們迷失在道名、道利、道權的名相上,而忘失光明的本性,故而做瞭這般深切的叮嚀。
恩師擔心我們「若無真功實善,如何真正迴天?」故又於民國八十七年、八十八年(西元1998、1999年)期間,由天然古佛、李鐵拐大仙、濟公活佛、韓湘子大仙、漢鍾離大仙,分彆在泰國、馬來西亞批示瞭《叮嚀心語一○一則》中的「德性、戒律、心念、願行、火候」五篇妙訓,旨在提醒吾輩從心性下功夫,以願行為力量,依此五個方嚮作為迴天的資糧;並交代將此五篇妙訓編輯成冊,以為末後修行的指南,是為「迴天五個條件」之緣起。本社誌此妙訓之因緣,再加以收錄匯整及註解演說,以完成恩師「訓語指迷津,明白是知音;唯望真誠相應,聊慰仙佛心」的慈心悲願。
◇德性,是圓滿境界∕32
◇歡喜小仙童慈訓研習∕36
*彌勒祖師的大願∕37
*彌勒乃大乘菩薩的典範∕40
*釋迦牟尼佛的付託∕44
*彌勒慈氏的來由∕46
*吃素躲業障∕51
*幸運搭上最後一班車∕53
◇「德性」鎮壇訓研習∕54
◇「德性」本訓研習∕69
◇「德性」訓中訓研習∕204
◇南海古佛慈訓研習∕234
序
德性,是圓滿境界--有瞭德性,不論在聖在凡,皆能處世圓融,即使受苦毀謗,也能化於平淡。
人是萬物之靈,而人之所以能為最尊,就是因為有「德性」,德性被作為人獸區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嚴的體現。德性是天然本俱的,德性不假造作,不是人生齣來的,不是父母給我們的,也不是仙佛菩薩給我們的,它是本俱的。《大學》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是一切學問之道,因為「明德」就是天然的性德。所以當下這個心,是不假絲毫造作的,若是有所作為,那就不是天然瞭,此性德當中俱足一切功德、福智、神通、妙用……。
師雲:「德性,是圓滿境界。有瞭德性,不論在聖在凡,皆能處世圓融,即使受苦毀謗,也能化於平淡。」所以「德性」錶現齣來的言語行為就成瞭「德行」,一個有德行的人就是世間的典範、社會的標準,也就是儒傢說的「君子」,從君子晉升為聖賢的境界,是一個修道人所必須俱備的實質。
老師教學生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德行」;也就是觀察這個人是否真誠、守禮,不失為一個君子?如果他又有意想求學,老師絕對不放棄,會盡心盡力去教導他。如果是一個有纔華、聰明靈巧,卻又不太守規矩的人,老師就要提防幾分,隻怕他將來造大惡。明白這個道理後,便要在一生的修學當中,把德性放在第一。人有德行,縱然沒有纔華,他所說齣來的話都能齣之於真誠感動人;反之,有纔華而沒有德行,雖然也能夠煽動一些人,這些人被利用瞭,到後來都會後悔。
雖然有碩士、博士學位,但那不是真實的,如果將高學位拿來行邪道,他的文憑便成瞭造惡的依據!為什麼受到這麼高的教育,依舊不能辨彆真妄、邪正、是非?因為現代的教育跟以前不一樣,早期的教育是從小就培養他的德性,注重倫理道德,所以成聖成賢者,大有人在!孔子教學的首要重點就是德行,以這個為做人的根基,然後纔可以再教言語、政治、文學等學問;如果根基沒有瞭,就會成為邪魔的代言人,造成國傢社會的動盪與混亂。現代教育似乎忽略這個道理,隻注重知識的培養,纔會形成如今社會的亂象。
修行人要以大道為尊,以德性為重,將人的最原始尊嚴錶現齣來,幫助這個世間,讓人人找迴其德性,使這個世間重迴堯天舜日的淨土。
這本《迴天的五個條件-德性》讀起來真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內在力量的覺醒”這一章節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細膩筆觸。他沒有直接灌輸空洞的道理,而是通過講述一個個古老寓言和身邊鮮活的例子,層層遞進地揭示瞭德性在構建個人內在韌性中的不可或缺性。書中對“誠實”的論述,不再是簡單的“不說謊”,而是深入到自我欺騙、延遲滿足等更深層次的心理維度,讓我深刻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地在誠實地麵對自己。而“勇氣”部分,作者更是打破瞭我對於勇敢就是無所畏懼的刻闆印象,他強調的是在恐懼麵前依然選擇正確道路的智慧和力量。讀完這一章,我感覺自己仿佛被注入瞭一股暖流,對生活中遇到的挑戰,多瞭幾分從容和底氣。雖然書名略顯宏大,但內容卻是極其貼近生活,那些關於如何在日常點滴中實踐德性的建議,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並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切實地指導我的行動,幫助我成為一個更完整、更有力量的人。
评分這本書,我隻能說,它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關於“正直”的章節,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道德層麵,而是將其與個人價值體係的建立緊密聯係起來。他探討瞭如何在充滿誘惑和妥協的環境中,依然堅守自己的原則,並從中獲得內心的力量。書中引用瞭大量曆史人物的案例,那些在逆境中依然選擇正直的人物,他們的故事充滿瞭力量,讓我感受到正直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行動。同時,他對“慷慨”的論述也極具啓發性,它不僅僅指物質上的給予,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分享和支持。作者用生動的故事,描繪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慷慨行為,如何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又如何能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社會暖流。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由無數閃光點組成的星空,每一點星光都代錶著一種德性的力量,它們共同指引著我們迴傢的方嚮。
评分《迴天的五個條件-德性》這本書,以一種近乎哲學的深度,探討瞭“謙遜”這一品質。作者並沒有將其簡單地理解為低調或服從,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對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認知,以及對未知領域保持的開放態度。他在書中分享瞭許多科學發現和藝術創作的故事,通過這些例子,展現瞭那些偉大人物在取得成就後,反而錶現齣更強的謙遜,因為他們更瞭解知識的海洋是多麼遼闊,而個人的認知又是多麼有限。書中對於“感恩”的描繪也同樣令人耳目一新,它不是一種禮貌性的道謝,而是一種對生命饋贈的珍視,一種對無形連接的體認。作者通過講述不同文化中關於感恩的習俗,讓我看到瞭感恩的力量是如何超越語言和文化的藩籬,成為連接人心的橋梁。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發生瞭一些微妙的改變,開始更加懂得欣賞生活中的點滴美好,並以一種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人生的起伏。
评分《迴天的五個條件-德性》這本書,給我最深的觸動莫過於它對“同情心”的獨特解讀。作者並沒有停留在錶麵上的“善良”,而是將其升華為一種深刻的理解和連接能力,強調瞭“換位思考”的藝術。他通過描繪不同社會階層人們的生活睏境,用極富感染力的文字,讓讀者仿佛親身經曆瞭他們的喜怒哀樂,從而喚醒內心深處那份與生俱來的同情與悲憫。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寬恕”的論述,它並非一味地原諒和退讓,而是在保護自身邊界的前提下,放下怨恨,獲得內心的平靜。作者用瞭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將怨恨比作吞噬自身的毒藥,而寬恕則是解藥。我承認,在閱讀此章時,我曾為書中那些被誤解、被傷害的角色感到心痛,但隨之而來的是一種釋然和力量感,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是否也曾被某些固執的情緒所睏擾。這本書真的教會瞭我,德性並非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影響我們生活狀態的力量。
评分初讀《迴天的五個條件-德性》,我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說教讀物,但事實證明我錯瞭。作者的敘事風格實在是太吸引人瞭!在講述“責任感”時,他沒有羅列一大堆規章製度,而是選取瞭一個個小人物在大時代背景下的掙紮與抉擇,通過他們的視角,展現瞭責任感如何在平凡的生命中綻放齣不平凡的光芒。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耐心”的論述所打動,作者將耐心描繪成一種靜待花開的智慧,一種對過程的尊重,而非消極的等待。他用瞭很多篇幅去描寫植物生長的過程,從種子萌芽到枝繁葉茂,細緻入微,將抽象的“耐心”具象化,讓我感受到瞭其中蘊含的巨大能量。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德性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日復一日的堅持與打磨中逐漸形成的。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應該做什麼”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生活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