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蝶甫承受亲人死别的严酷打击,却同时得到象征国内艺文界最高荣誉的第一届国家文艺奖,煎熬之下接受奖项的原因,竟只是「不忍浇人冷水」;
聂华苓的爱荷华国际写作计画超过四十年,让他家的客厅成为无国界的作家聚集场所,全球三百多位知名作家更联名推荐他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擅写小说的洪醒夫,应邀投稿小品文,报纸刊登后不到一个月不幸因车祸离世,小品文遂成为小说家的最后遗作……
那是个执笔的人的风华年代,所有通讯联系还是以书写为主要方式的怀念岁月。
因为创作以及工作职务的关系,向阳与学界、文坛等诸多学者、作者鱼雁往返,从前行代的杨逵、龙瑛宗等几近喑哑,却又谦逊雍容地试图跨越语言的艰困;到同辈份的陈芳明、阿盛等在政治或者乡土中,努力寻求属于一代人的声音。斑驳的手稿,串连起战前至解严后的台湾文坛。二十四位名家,二十四个故事,多重身分的向阳以谨慎的学术之笔,浪漫的诗人情怀,客观的编辑态度,将被时代迅速湮没的墨痕温度,一一重新在纸上点燃。尽管岁月催人,笔迹的力道犹存,于普遍习惯透过电脑打字的今天,再现那蕴含于一笔一画里的动人情感。
本书特色
★图文并茂,从相片与信札中看到最真切的情感。
★二十四位作家的手稿,勾勒出八○年代迄今的台湾文坛。
作者简介
向阳
本名林淇瀁,台湾南投人。美国爱荷华大学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国际写作计划)邀访作家,政治大学新闻系博士。
曾任《自立晚报》副刊主编、《自立》报系总编辑、《自立晚报》副社长兼总主笔。现任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获有吴浊流新诗奖、国家文艺奖、玉山文学奖文学贡献奖、荣后台湾诗人奖、台湾文学奖新诗金典奖、教育部「推展本土语言杰出贡献奖」等奖项。
着有学术论着、诗集、散文集、评论集、时评集等四十多种;编译作品三十余种。
墨痕深处,温润长在──《写字年代:台湾作家手稿故事》序
园丁的叮咛──齐邦媛与国家文学馆
慈悲喜舍的树──聂华苓与IWP
田园躬耕的隐者──陈冠学与《自立》副刊
建构台湾主体论述的史家──叶石涛与《台湾文学史纲》
台湾文坛的老园丁──中秋夜怀杨逵
哀伤之禽鸟──商禽诗〈木棉花〉的原始版本
在文学、历史与政治的交叉口──陈芳明的「陈嘉农」年代
咏唱台湾庶民心声的歌者──王祯和及其〈人生歌王〉
台湾文学史的垦拓者──黄得时及其台湾文学论述
定型新诗的倡议者──周策纵及其「弃园」诗情
「酱缸」文化的批判者──柏杨与〈丑陋的中国人〉
「孤独国」诗人──周梦蝶的雪与火
台湾的心窗──王昶雄及其〈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
台湾文学明灯──钟肇政与《台湾文艺》
为母土而书写──阿盛与「散文阿盛」
喑哑的能言鸟──龙瑛宗的书写语境
乡里人物的刻绘者──追忆洪醒夫
亚细亚文学交流的鼓手──陈千武与《亚洲现代诗集》
文学传播的掌舵者──蔡文甫与九歌出版社
台湾农民的守护者──吴晟及其诗文
台湾客语文学的女人树──杜潘芳格及其客语诗
台湾现代诗坛的「行动派」──张默与年度诗选
把草原上的月光写入诗中──侧写席慕蓉
美丽岛的玉兰花──陈秀喜的人生与诗作
墨痕深处,温润长在
──《写字年代:台湾作家手稿故事》序(摘录)∕向阳
那个年代,是一个写字的年代,一个文学书写、出版与传播达到最高峰、最鼎盛的年代。文坛上老将佳作频出、新秀冲力十足,犹如百花竞放的文学花园,闻得花香、听得鸟鸣;纯文学、大地、尔雅、洪范、九歌等五家出版社(习称「五小」)的文学书籍在这个年代席卷出版市场,每出一书,多能感动人心,为读者珍藏;以《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和《联合报》联合副刊(习称「两报副刊」为首的三十余家报纸副刊引领风骚,每有佳作,必受瞩目,而副刊之间的议题设定与竞争,往往也随即引发社会讨论,形成可以唿风、可以唤雨的文化风潮。
那个年代,个人电脑才刚起步,尚未普及,作家依然使用稿纸写稿,书籍和报纸副刊依然採用铅字排版,「写字」就是那个年代绝大多数作家发表创作的唯一途径:他们在稿纸字格中,一字一字植入文思,一句一句填进想像,就像农夫插秧播种,他们耕作于稿纸的陇亩之中,用笔桿写出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共同经验,也耕耘出了台湾文学的繁花胜景。那个年代称写作为「笔耕」、为「墨耘」,此之谓也。称这样的年代为「写字年代」,谁曰不宜?
那个年代,真是一个美好的年代。通过作家手写于稿纸上的字,不但留存了如见其人的墨痕,容我们透过犹留余温的墨痕,想像他们笔耕的神情;也鑑照了已然难再的美好时光,容我们品其字迹、咀其英华,重见他们当年优游跌宕于文学志业的胸怀。
那个写字年代,以长存于墨痕中的恆温,熨贴我们习于敲打键盘而逐渐消失的柔软的心;也以一勾一勒、或正或草的无声形迹,召唤我们习于声色喧哗而日就萎缩的想像。
这本书,就是那个已然逝去的写字年代的展示厅,它展示了二十四位台湾作家写于一九八○年代的手稿,再现了当时的台湾文坛场域和具体而微的象征资本。二十四位作家的手稿,或是纸稿,或为信笺,或以明信片、贺卡方式书写,都自然呈现了各自独特的字迹与风格。二十四位作家的手稿,如二十四节气之交替,风华具现;其神采,也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所示,有雄浑、沖淡、纤秾、沈着、高古、典雅、洗鍊、劲健、绮丽、自然……等不同境界的呈显。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也是那个写字年代的贮藏间,它贮藏了二十四则一九八○年代的台湾文坛轶闻与故事,勾勒了那个年代的部分文风和习癖。在因缘际会下,以二十四位作家与一个副刊主编的文字往来为经,以作家手稿内容为纬,通过主编的回忆,交织出二十四幅台湾文坛画面,也点描了一九八○年代台湾文学传播的二十四张图式。二十四则故事,如跨越一条河流的二十四座桥,后为隐隐青山、前是迢迢绿水,带出一九八○年代台湾文坛相惜相携的温情暖意。
写字年代,尽管泛黄了,墨痕深处,温润长在;手稿故事,虽只是一个副刊主编的回忆,因缘所系,也可略窥一九八○年代台湾文坛于一二。
●
收在本书中的作家手稿及其故事,也隐藏着我对二十四位作家的感念和敬意。
一九八二年六月,我应《自立晚报》社之聘,担任副刊主编,迄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转任报社总编辑止,计有五年半是在副刊编辑台工作。当时的《自立晚报》还是侷限于台北市区的小报,报社戮力革新,除了新闻版正刊大力鼎革之外,也希望副刊能在两报副刊之外别树风格,展现特色。当时我还年轻,衔命主持副刊,冲劲十足,于是以「本土的.现实的.生活的」作为《自立》副刊的定位,借以区辨于人间副刊和《联合》副刊的走向。
在五年半的副刊编辑生涯中,我从专题企画、广泛约稿和精选来稿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副刊的作家人脉,也与一九八○年代活跃的前辈作家和青年作家有了比较频繁的接触。当时还是小报副刊主编的我,以初生之犊之勇,即使不时遭到婉拒,仍想尽办法向两报的名家邀稿,一而再、再而三努力的结果,终能获得名家赐稿;其次,我也以策画各种专题、专栏的方式,广邀不同世代作家写稿,也扩充了副刊笔阵,使得副刊稿源源源不断,作家阵容多样化;第三,当时仍在戒严年代,言论受到控制,而《自立晚报》因其独立经营,加上发行人吴三连系台籍政治大老,言论尺度较两报为宽,我乃以此一优势,邀部分敢言名家为副刊撰写两报无法刊登的作品,或者接受两报因政治尺度退稿的名家之作──三管齐下,终于在两报副刊之外建立了《自立》副刊的独特性。
收在本书中的二十四位作家,就是在这一个过程当中与《自立》副刊结缘的作家。无论省籍、背景、世代或身分,他们在我的副刊主编生涯与记忆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部分大家也以他们的人格、文格,启发我的人生理念与自我期许。我留存他们的文稿、书函,乃至明信片、贺卡,视为珍贵的礼物,从当年黑发到今日白发,即使部分信稿曾因水患、或因时光而致风化水渍,仍想尽办法保留下来。二十四位作家的手稿,于我已是生命与记忆的印记。这是本书之所以得以写出的原因之一。
我感念这二十四位多数是前辈、少数是同辈的作家,因为他们以他们的文稿和人格启发我,而不只是因为他们与我的翰墨因缘。因此,写下他们的风范,彰显他们的人格,来表记我对他们的感谢与敬意,这也是我写作本书的重要动力。
所以,本书也是我的生命史的表白,我写下存在于一九八○年代的文学经历、师友因缘,以及这二十四位曾经影响我、启发我、鼓舞我的作家的故事,从中反省迄今为止我仍远不及于他们之处,借以自省自惕。希望这些故事,或多或少也能提供给读者一些启发和鼓舞。
整个一九八○年代,与我有文字因缘的台湾作家,让我感念、尊敬的作家当然不止于本书记述的二十四位,格于书页篇幅,未能一一记述,只好容他日另有机缘再补了。
2013年6月5日清晨鸟鸣声中,暖暖
《写字年代:台湾作家手稿故事》这本书,我是在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开始阅读的。当时窗外雨声淅沥,室内暖意融融,捧着这本厚重的书,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些台湾文学最辉煌的年代。我尤其被几位女作家的手稿所打动。像席慕蓉女士那些充满诗意的文字,在手稿中更是充满了灵动和生命力,那些流畅的线条,如同她笔下的诗歌一样,轻盈而又深刻。而朱天文女士那些精巧的构思,在手稿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处修改,都仿佛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让我对她的叙事技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只是一堆稿纸的堆砌,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窥探到作家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最原始的创作冲动。我看到那些被修改过的句子,有些是因为不满意,有些则是因为找到了更好的表达方式,这些修改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它让我体会到,文学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满探索和尝试的过程,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斟酌和打磨。这本书让我对台湾文学的敬意又深了一层,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拿到《写字年代:台湾作家手稿故事》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去翻了林怀民先生的部分。虽然他更多以舞蹈家的身份为世人所熟知,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涉猎同样令人赞叹。看到他那些关于剧本、散文的手稿,我才真正了解到,原来他文字的背后,也经历了如此精细的打磨。我喜欢他字里行间的那种诗意和哲思,即使在修改稿中,也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韵律感。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它展示了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不仅仅是文字的运用,更是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抒发。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写作时,内心翻涌的情感,以及为了捕捉这些瞬间而付出的努力。看到那些划掉的词语,我会在心里默默地想,为什么当时要划掉它?是不是有更贴切的表达?这种“猜想”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创作的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作家留下的批注,有些是自我反思,有些则是对其他作品的点评,这些都如同彩蛋一般,让我感到惊喜。这本书,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土壤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继续阅读和学习的决心。
评分《写字年代:台湾作家手稿故事》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仅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了我与台湾文学的过去。我从小就深受台湾文学作品的影响,那些文字,就像种子一样,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当我看到这些手稿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我曾经阅读过的作品,是如何一点点成型的。我特别喜欢看几位女作家的手稿,比如陈若曦女士,她的文字总是那么朴实却有力,而在手稿中,我看到了她对文字的细腻打磨,看到了她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深刻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学创作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情感的释放,是思想的升华。我喜欢那些被修改过的段落,它们像一个个小小的谜题,让我去思考,为什么作家会做出这样的修改?当时的语境是怎样的?这种“解谜”的过程,让我对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甚至会拿出笔来,在旁边模仿着他们的修改,虽然我的水平远远不及,但这个过程本身就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当我翻开《写字年代:台湾作家手稿故事》时,我被那份厚重所震撼。我不是作家,但我一直热爱阅读,尤其喜欢那些能引起我共鸣的作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些我曾经仰慕的作家们,他们创作时的真实面貌。我看到王文兴先生那些严谨细致的修改,仿佛能感受到他对文字的极致追求。而张爱玲女士的笔迹,更是充满了她独特的韵味。我喜欢那些被划掉的句子,它们不是失败的痕迹,而是作者在探索最贴切的表达时留下的足迹。这本书让我明白,创作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可能经过反复的推敲。我曾经以为,好的作家就是天生的,但看了这些手稿,我才知道,原来天赋之外,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对文字的热爱。这本书让我对台湾文学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仿佛能听到墨水在纸上留下的低语,感受到笔尖划过纸张时细微的摩擦声,这些细微的感官体验,是电子书无法给予的。
评分《写字年代:台湾作家手稿故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次与台湾文学巨匠们的对话。我特别喜欢其中的几位散文家,他们的手稿,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智慧的光芒。我看到他们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如何将平凡的瞬间转化为动人的文字。最让我惊叹的是,即使是那些我们读起来天衣无缝的段落,在手稿中也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和打磨。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对“创作”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作家们当时写作时的情景,他们是在怎样的心情下,写下这些文字?又是在怎样的思考下,修改了这些词句?这种想象的过程,让我与书中的作家们产生了更深的连接。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台湾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淌,是思想的碰撞。我喜欢那些泛黄的纸张,它们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也承载着作家们的智慧和心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属于我们每一个台湾人的骄傲。
评分拿到《写字年代:台湾作家手稿故事》的时候,我正在为一篇稿子苦恼,整个人都处在一种焦躁不安的状态。翻开书,第一眼看到的是几个我非常熟悉的作家,他们的名字像灯塔一样,照亮了我迷茫的思绪。我最先翻到的是白先勇先生的手稿,那些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让我惊叹于他对待文字的严谨和一丝不苟。我常想,为什么有些人的文字就是那么有力量,那么能触动人心?看完白先生的手稿,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那不仅仅是天赋,更是日复一日的锤炼和对每一个词语的极致追求。我喜欢那些手写体,它们带着一种独特的温度,和印刷体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连接。我仿佛能看到白先生当时是如何在书桌前,蹙眉沉思,一遍遍地推敲词句,力求达到最完美的表达。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创作的过程往往是孤独的,是充满自我对话的,而这些手稿,就是作家与自己的对话留下的痕迹。我甚至想象,当时的台湾,一定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作家们在茶余饭后,在街角咖啡馆,或是独自在书房,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这本书让我对“匠心”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励我在自己的文字创作道路上,更加投入,更加认真。
评分捧读《写字年代:台湾作家手稿故事》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墨香的时光隧道,回溯到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我并不是一个作家,但我一直以来都是台湾文学的忠实拥趸。这本书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我崇拜的作家们,在创作时的真实状态。我尤其关注几位小说家的手稿,比如小说大师白先勇先生,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雕琢。看到他在手稿中的修改,让我惊叹于他对文字的严谨和对细节的执着。我喜欢那些被划掉的词语,它们就像是作家在写作道路上留下的脚印,记录着他们的思考和探索。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作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无数次的打磨和修改。我甚至会停下来,想象着作家们当时写作时的情景,他们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写下这些文字?又是在怎样的思考下,修改了这些词句?这种“猜想”的过程,充满了乐趣,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创作的复杂性。这本书让我对台湾文学的敬意又深了一层,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写字年代:台湾作家手稿故事》这本厚重的手稿集,刚翻开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吸引了。这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网络小说,而是凝聚了时间、情感和思想的实体。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读者,我看着这些名字,感觉就像是在翻阅自己的人生轨迹。从李敖先生笔下那些犀利却又充满智慧的字句,到三毛女士那些浪漫又带着乡愁的涂鸦,再到余光中先生严谨又充满诗意的修改痕迹,每一页都像一个私人博物馆,让我得以窥探那些我崇拜的、影响了我成长的作家们,他们创作时的真实状态。我特别喜欢看到那些被划掉的句子,被重新书写的段落,那不是错误,而是思想的搏斗、词语的打磨。它让我明白,伟大的作品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无数次推敲、修改、甚至自我怀疑的结晶。尤其是在我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瓶颈,看到这些大师们的手稿,给我一种强烈的“我也能做到”的信心。这本书不仅仅是给作家看的,它更是一份献给所有热爱文字、热爱阅读的台湾人的珍贵礼物,提醒我们,在我们成长的土地上,曾有这么多闪耀的灵魂,用他们的笔尖,勾勒出我们共同的记忆和梦想。我仿佛能听到墨水在纸上留下的低语,感受到笔尖划过纸张时细微的摩擦声,这些细微的感官体验,是电子书无法给予的。
评分《写字年代:台湾作家手稿故事》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静静地坐在我身边,和我分享那些关于文字的秘密。我从小就喜欢阅读,尤其偏爱那些能够触及灵魂的作品。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宝藏库,里面陈列着无数闪耀的笔尖印记。我特别喜欢看龙应台女士的手稿,她的文字总是那么犀利而又充满情感,而在手稿中,我看到了她那些思考的痕迹,看到了她如何一步步地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文字,传递给读者。那些被修改的段落,在我看来,不是“错误”,而是“进化”。它们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逼近真理、不断追求更好的表达方式的证明。我甚至会拿出笔来,在旁边模仿着他们的修改,虽然我的水平远远不及,但这个过程本身就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思想的表达,更是情感的传递,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最真挚的连接。我喜欢那些泛黄的纸张,它们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也承载着作家们的心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缩影。
评分当我拿到《写字年代:台湾作家手稿故事》这本书时,我正经历着一段写作上的低潮期,感觉自己灵感枯竭,下笔如有神助变成了下笔如刀割。翻开这本书,看到那些我熟悉的作家们,他们的手稿,那些修改的痕迹,仿佛给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我最先翻到的是几位我非常敬佩的诗人,他们的手稿,字迹或工整或潦草,但都充满了诗意。我看到他们如何斟酌词句,如何推敲意象,那种对文字的极致追求,让我感到无比惭愧,但也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我喜欢那些被划掉的句子,它们告诉我,创作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挑战和自我否定。这种“不完美”的手稿,反而比那些完美无瑕的印刷体作品,更加真实,更加动人。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伟大的作品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辛历程。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对写作的热情,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我仿佛能听到那些作家们在创作时的低语,感受到他们笔尖的温度,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